03.04 听说现在农村有专门的哭丧人,哪家老人去世,可以出钱找他们来哭丧,是真的吗?

司马太师


"别人不死,他不能活"这句话说的是专吃“死人饭”的一类人。当然,咱们这里这个死人饭是没有任何贬义的,都是为了生活,这类人包括:吹鼓手、冷棺灵车经营者、糊纸扎的等等。

有需求就有市场,农村家里有老人去世,儿女们都会尽量把葬礼操办为隆重些,让葬礼上哭声更大,而且更加悲伤,所以他们花钱去请专业乐队,乐队里包括职业哭亡灵的艺人。

花钱请职业哭丧人来哭丧,认为还是有好处,职业哭丧人哭的台词,和哭的表演艺术都很到位,而且这些哭丧艺人,懂得怎么哭亡灵,这些艺人用自已哭声更会带动亲人心內悲伤感情,他们的哭声可以勾起逝者的亲人心里悲伤情绪,能让明明心里难受却哭不出来人,也能放松哭出声来,所以认为花钱请职业哭丧人,哭亡灵值得。

老者过世在很多地方也称为“白喜事”,与“红喜事”相映称。所以在农村老人过世虽然悲伤,但人年纪大了,老了总是要死的,高龄过世也算是一个喜事了,孝子亲朋好友虽然悲伤,总还有很多客人,丧礼办得热闹一些、体面一些、喜庆一些也是人之常情。很多便地方出现了设办灵堂、职业哭丧的民间团体(包括设灵堂“歌”祭文),其实也就是烘托出了一种气氛,表达了一种哀思。对于孝子来说当然是一种事后的形式,人活着时孝顺些更关键;而对于其他的参与者,权且算着“长歌当哭”,勉励自己好好活着,好好珍惜光阴吧!

当然很多人不喜欢这个职业,甚至是讨厌。他们认为亲人不在了,你哭不出来没关系,但是请个人来哭做做样子,这种做法就让人很反感了。但是也有人认为亲人不在了,你自己哭不出来,连花钱请人哭都不舍得,那就更不孝了,这两种说法仁者见仁吧。举个例子我奶奶逝世,我姑妈边哭边数,令闻者落泪。我姑妈嫁在本塆,与奶奶时时相伴,细细数来,情真意切。我奔丧回家,一头跪倒在棺木前,眼泪止不住地流。那几天眼睛就没干过,眼泪顺着脸颊就滚下来了,我总是背过身轻轻擦掉,但是我不会嚎啕大哭,就是默默流泪。塆里人都说姑妈和我跟奶奶的感情深呀。没人说姑妈哭孝是假,也没人说我默默无声就是不孝。那个时候悲伤都是由心而发,心中无悲,你就是请个戏班子给哭丧,也不代表你就孝顺吧。


阳阳的农村事


是真的,不过我们村里目前还没有这么做得。

但是对于农村的哭丧,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前两年我大伯母去世了,我奉母命回家奔丧。跟着我妈去伯母家,从距离伯母家还有五十米的地方就开始哭,我妈还得搀着我,一直哭到伯母灵位前,趴在地上继续更加嚎啕大哭。哭个几分钟堂姐堂哥把我扶起来,然后我们继续抱头痛哭……这是第一次。

到埋葬前一天下午,我们做儿女的小辈们要去村口迎客——在村门口摆一张桌子,设置一个简易灵堂,在这里迎接从各个村子来的亲戚们。当然亲戚们老远都要穿着孝服开始哭,客人哭了我们自己得跟着哭(注:男人都不需要哭,女人得陪哀)。客人从村口要哭到家里灵前,我们就跟着一路哭过去。从村口到伯母家至少一公里……然后那天下午来来回回十几家客人都要这么一遍,有的年龄辈分大一点的老人去世,那亲戚就更多了,几十家都有估计。这一下午下来,我觉得我自己已经声嘶力竭,那一阵还给孩子喂奶,都要回奶了好像……

迎客完了是守灵。晚辈们两行跪在灵前,这时候基本是村里人来祭奠,烧纸、鞠躬的,只要来一个人烧纸啥的你就得嚎啕大哭,一为悲伤死者,二为感谢来人。


……

正经下葬那天,扶棺痛哭时常会哭晕过去人的……

所以那天去同事家里吊唁,大家就是在灵堂前三鞠躬以示哀悼,然后坐下来谈谈话,安慰安慰,很简单的仪式。我觉得挺好。


生前珍惜最为珍贵,死后哀荣再大,又有什么意思?


袁小猫的美食日记


大家好,我是农村日记家里蹲,正宗农村人。

别的地方不知道,就说说我们这里的情况吧。

我们这里本来也没听说过有专业哭丧的,后来听去外面干农民工的说山西那边有专门哭丧的,有的家族的本家或亲戚少,为了壮大声势,会专门找一些哭丧的。

专业哭丧的有男有女,一场白事下来主角恐怕需要几百到一千的报酬。

他们也算敬业的演员。不管男的女的,也不认识死者,但跪在死者的灵前,那哭起来是昏天暗地,梨花带雨,嚎啕大哭,比起有的亲生儿女苦的都悲痛。

他们也有专业的团队,平时和唢呐版基本配套。有的人家有钱可以请十几个哭丧的,有的请三五个。

请哭丧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比如家里弟兄几个,逝者没有女儿,这时就需要找些女哭丧的,代替逝者的女儿。有钱的可以多请几个,没钱的少请几个,逝者的后世和这些哭丧的一起守灵哭丧。

反之逝者没有儿子,只有女儿,女儿会了却逝者遗憾,为逝者请几个男哭丧的,当逝者的儿子。基本情况就是这样的。

而我们这里的风俗是;逝者逝世后,就通知亲戚朋友,来帮忙,亲戚晚辈戴孝,白天黑夜一般由儿女子侄近亲守灵,朋友邻居,帮忙修坟墓,卖菜做饭跑腿等等。

但是每次吃饭前必哭一次丧,亲戚、及自家本家后人来逝者家,特别是女性,在进村必须嚎啕大哭着来逝者家中。一般逝者会在家中停放三天,所以一天要哭好几次,我们这俗称“点仔”。

我们村第一次请哭丧的是这样的一家,这一家有儿有女,都在外面工作,估计都是干部。

都是年轻人,他们在广庭大众是在不会嚎啕大哭,所以就从外地请了一般哭丧的,在唢呐乐器的伴奏下,在灵堂边哭边唱,热闹非凡。周围村民都在看热闹,谁都没见过专门哭丧的。

此种情况,不知逝者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我是农村日记家里蹲,欢迎大家关注我,听我聊农村的那些稀奇事。


农村日记家里蹲


生活,疾病和死亡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司空见惯的,丧葬的习俗也多种多样。 只有悲伤的气氛是一样的。 但是,丧葬礼仪的依据是民族习俗,地方习俗有所不同,苏百里的习俗也有所不同。

? 在某些地方,您必须选择一个美好的一天。 亡灵在家里有一个星期。 在某些地方,您不会选择一天。 这是三天。 当然,有必要给亡灵一个超级学位。

? 说到专业哀悼的习俗,也许它是从唱小歌开始演变而来的。 唱孝是在附近的属灵大厅以孝道的形式通过感恩和悲伤哀悼死者。 在某些地方确实有专业的送葬者。 他们徒劳时被邀请哀悼。 当然,这些习俗的好处是大厅太难过又沉重,这些活动可能充满热闹的气氛。

? 一些地方已经改变。 悲伤和仪式的范围已经改变,悲伤程度也有所降低。 乐队还表演了五颜六色的舞蹈的奇怪现象。 它只会使大厅里充满悲伤,并变成“好日子”和其他流行歌曲。 非常令人困惑。 世潮


热点热门


听说现在农村有专门的哭丧人,哪家老人去世,可以出钱找他们来哭丧,是真的吗?

哭丧,可以说是农村一种旧时的丧葬文化了,与其说是“哭”,按照现在人们看来,不如说是把哭“唱”出来。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哀思表达出来,同时也是表现自己的孝心,哭的声音越大,也就代表着越孝顺。

而有些人为了得到“孝子”的名声,便会花钱请人来大声“哭丧”,于是“哭丧”便成为了一种职业。在农村生活,小时候也见到过“哭丧”,现在基本上很难见到了,但是少数地区还是存在。

但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在我看来,请人“哭丧”都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该做的。什么是“孝”?赡养父母才是孝,让父母能有一个安生的晚年才是孝,而不是这种“生前不孝,死后乱叫”的行为。

与其花钱请人来“哭丧”博得一个明面上“孝子”的名声,不如趁着父母还在世的时候,用这笔钱给父母买些吃食,这样才能被人们打心底称为“孝子”,而不是被人面前夸,背后骂。

总而言之,“哭丧”并不是一种值得人们继承和流传的文化,而是文化风俗中的一种糟粕,需要人们淘汰!

这里是农技广播站,想要了解更多的农业技术以及农村相关信息,可以点个关注、点个赞!


农技广播站


这问我作如下回答:

生老病死是每个家都有的,在办丧事的风俗也多样化,仅沉哀的气氛是一样的,然而丧葬礼义依民族风俗,地方风俗均有不同点,素百里不同俗的说法。

一些地方出殡要选好日子,亡灵在家一星期都有,一些地方不选出殡日子,就是三天出殡,当然都少不了给亡灵超度,请法师是重要的。

单说专业哭丧之俗,也许是从唱孝歌演变而来的。唱孝歌就是乡邻们在灵堂里以孝为主题的形式,以感恩和悲伤的心情对亡灵的哀思。一些地方确有专业哭丧的人,遇到白事被请去哭丧,当然这些风俗具有好处是:灵堂里过于沉哀,阴气重重,有这些活动能充满热闹的氛围。

一些地方变了,将沉哀礼义乐队化了,少了悲感,乐队还演出艳舞的怪現象,将灵堂里只放哀乐,改放"好日子"和其它流行歌曲,是很不解的时潮。


态和益康


还真有专门哭丧的,一般都是乐队的兼职做哭丧,披麻戴孝的一边哭一边唱,这社会为了钱啥事都有人干,既然有人做就说明有市场,这农村还真是多土豪啊,我有时候看的直起鸡皮疙瘩,常常想,也不知道这家老人在的时候这些后辈子孙是否有这么孝顺,肯这么为老人花钱,如果在世的时候肯为老人这么花钱,让老人过得更好更开心,后事又何必做的这些排场给别人看呢?难道面子真的有这么重要吗?真的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了。


九韵如风


哭丧这种职业有,但是很少。我们这里过去没有,近二三十年不知何时河南人组织了一个乐队,这个乐队里就有位哭丧的女人,慢慢地哭丧这种吊唁形式亦在县邑传开,时有人请哭丧者,但为数不多。哭丧乃自已对亡人表示哀悼丶怀念之情,这是哭者与亡人们情感的表现,如果你父母亡故,你自已不去哭丧,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请一个专业哭丧者去哭,怎么能表现你的内心情感呢?这位专业哭丧者与你父母又有什么感情呢?他的哭词千篇一律,音调阴阳怪气,只不过引来一些围观者罢了。如果你请专业哭丧者来哭,只能说明你与你亡故的亲人没有感情,而且丢人显眼,这种事万万做不得。如果你要请演员唱《祭灵》,那是吊唁的另一形式,无可非议。


奇疆6688


我们这里农村没有这样事


缘续梦琳



丧事永远是个沉重的话题,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经历的必然结果,现在农村确实有这种服务,但也是几个别的地方出现的,在一些地方死人要请响器乐队,一般响器都有专门的人哭丧的,大概20分钟100元,那个子女要求哭丧,这个子女和哭丧的一起跪在棺材前或者灵碑前,哭丧的人代替这个子女的心声,又哭又唱的表达哀思,有的地方可能就是慢慢形成这种风俗了,都出现的攀比心理。

小邪君还是告诫各位,人活着的时候多孝顺,别等老人死了留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