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1920年:马一浮撰成《印光法师文抄序》

1920年:马一浮撰成《印光法师文抄序》

人物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


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弘一法师出家前(李叔同)曾对丰子恺说过:「马一浮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之多。」

1898年,绍兴县试,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都参加了。考后榜首叫马一浮,仅十六岁。而就是这个马一浮,后来成为中国20世纪国学大师。


1920年:马一浮撰成《印光法师文抄序》

1957年5月,马一浮与周恩来等领导合影。


早在20世纪20年代,梁漱溟、熊十力等,便慕其名先后来杭州西湖前来拜访,还多次利用寒暑假期,率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共同研究儒、佛之学。因为马一浮精通儒、佛两家学说,并多有自己的新见解。认为「孔佛所证,只是一性」。当年梁启超曾说:「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此处「新学家者」,就包括马一浮。马一浮一生研读佛经,写过《万慧法师塔铭》、《唐高僧鉴真法师赞》等许多与佛相关的文章,并有过与佛相关的几段经历。


1920年:马一浮撰成《印光法师文抄序》

1920年:马一浮撰成《印光法师文抄序》

马一浮赠送毛主席与周总理的书法对联


马一浮家学渊源,勤学不懈,早年又曾留学美、日,因此通古博今,学贯中西。他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读书译著工作,却都是在佛寺庙观中进行的。1904年11月,时年二十二岁的马一浮告辞了日本友人乌泻隆山,与好友谢无量结伴回国,一起住进了镇江市焦山海西庵,晨夕相处,切磋学问。而马一浮因在国外广读了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赫胥黎、达尔文、孔德、但丁等人的著作,此时继续从事西学研究,并以英文翻译了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题书名为《稽先生传》;又以日文翻译了意大利麦伽费尔的名著《政治罪恶论》。一年后,两人才离开了海西庵。


1920年:马一浮撰成《印光法师文抄序》

1963年 马一浮与亲人合影


1906年,马一浮又寄住杭州外西湖的广化寺读书。这次他研读的是国学,主攻附近「文澜阁」的《四库全书》。


广化寺内有一禅房分外清静,房内设置简洁,房外草木扶疏,四周环境幽雅。马一浮便在此禅房每天渎书,博涉诸子,探微六经,精研老庄,佛释经典,义禅数理,道教玄学。凡九流百家之学,汉宋经师之论,文史词章,小说杂记,无不涉猎,进而求其原委,明其旨归。由于他寄居佛寺,故凡涉及佛学著作,心中自有切身体验。寺中僧人也都知道禅房内住了一位喜欢静心读书的青年人,对他也是敬重有加,从不打扰。


1920年:马一浮撰成《印光法师文抄序》

1942年前后,在四川乐山濠上草堂书房。


马一浮在广化寺这间幽静的禅房里,用了两年时间,广读了《四库全书》。


马一浮在寺庙读书特别有效,走出广化寺后,又跨进了另一座寺庙一一永福寺。他在永福寺内读书,重点又转而专攻起诗、词、曲、赋。在寺内撰写了《元钟继先录鬼簿跋》、《曲苑珠英序》等研究文章,还创作了散曲《清冷序》,以「圣湖居士」的笔名刊登于《民报》。他也写诗,古体出入于汉魏,五、七言绝句宗盛唐,律诗则以杜甫为宗。诗中常运用玄禅之理。他认为:「诗以道志……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1920年:马一浮撰成《印光法师文抄序》

马一浮致弘一法师书信


马一浮还广交佛教界朋友,如弘一法师李叔同。李叔同比马一浮大三岁,两人一起研究佛学。1918年,李叔同出家,马一浮特贻以《灵隐毗尼事义集要》、《宝华传戒正范》等佛书,后来又手书《华严集联三百》题辞。


1920年.马一浮又应云雷居士之请,撰成《印光法师文抄序》;1922年,应杭州湖墅香积寺肇安法师之请,撰文并书写《重修祥峰禅师塔铭》,以刻于石;1925年,应悟和尚之请,撰《虎跑定慧寺五百应真造象石刻后记》;l927年,应智慧法师之请,撰《楞严开蒙小引》。


1920年:马一浮撰成《印光法师文抄序》

马一浮书法

1939年,重庆国民政府请他到四川讲学,他出于对寺院的特殊感情,便将自己创办的复性书院,设立在乐山的乌尤寺。作为复性书院的主讲,他讲授了《释学问》、《释义理名相》、《复性书院讲录卷一》、《复性书院讲录卷二》等重要学术课程,后均相继出版。


马一浮佛学著作等身。晚年,他手书的《弥陀经》、《僧璨大师信心铭》、《石迁禅师参同契》、《云岩宝镜三昧》等在新加坡影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