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土地產出效益翻倍 ——西充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勢頭正勁

土地產出效益翻倍 ——西充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勢頭正勁

土地產出效益翻倍 ——西充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勢頭正勁

土地產出效益翻倍 ——西充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勢頭正勁

產業興,鄉村旺。在發展農業中,四川省西充縣把建設高標準農田作為助推鄉村振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通過實行田地整治、農作物輪作種植,建設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使得土地產出效益翻倍,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田地整治 田地一片連著一片

田成塊、地平整、路相通、渠相連……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西充縣按照“水田網絡化、土地平整化”的原則,進行田地整治,將一塊塊分散的小田變成了大田,起伏的坡地變成了平地。

  在西充縣仁和鎮千佛寺村,隨著一臺臺挖掘機、推土機等機械的開進,原本平靜的村子變得熱鬧了起來,從早到晚機械轟鳴聲不斷,平整土地、開挖水渠、修築路基……

  “現在的田地不僅模樣好看了,搞生產也方便多了,開著機械就可以直接下地耕作了!”整治之後,當地的村民姓驚喜地發現,他們祖祖輩輩耕種的田地徹底變了樣:昔日東一塊、西一塊的分散小田變成了大田,坡地變成了平地,田間地頭多了一條條產業路、水渠、蓄水池、灌溉渠。

  “西充屬淺丘地區,過去由於農村田地零星散亂,導致耕種困難,對田地進行集中連片整治,將其打造成高標準農田,為規模種植和機械化生產創造了條件。”西充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程忠良說,土地經過調型整理後,既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機品質,提升了肥力,又能實行機耕、機播、機收,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千佛寺村位於仁和—青獅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片區內,該片區是西充縣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兩大板塊”之一。涉及仁和鎮、東岱鄉、青獅鎮3個鄉鎮15個行政村,總投資2200萬元,建成高標準農田1.6萬畝。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該片區實行田、土、水、路、林等綜合配套,新建產業道路10公里、排灌渠系3.5公里、農機下田通道68處,新(改)建山坪塘25口、蓄水池37口,升鍾灌溉工程全覆蓋,自流灌溉面積達80%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到65%以上。

  仁和——青獅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片是西充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個縮影。據瞭解,近年來,該縣圍繞建設“中國有機農業第一縣”目標,按照“產業基地發展到哪裡,高標準農田就配套到哪裡。”的思路,整合農業、水務、國土、財政等涉農項目近20億元,集中連片新建高標準農田26萬畝。目前,該縣高標準農田已達40萬畝。其中,有機農業基地21萬畝,規模穩居西部第一。


田地輪作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土地產出效益翻倍 ——西充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勢頭正勁

田地綜合整治,既完善了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也為農作物輪作創造了條件,還帶動了村民的增收。

  日前,記者在青獅鎮大石壩村看到,田地成片相連,灌溉渠系縱橫交錯,產業路如同玉帶纏繞……一望無際的田裡種植著綠油油的油菜。

  這裡是西充縣的義青觀十萬畝優質有機糧油基地。近年來,西充縣通過實施田地綜合整治,將義興、青獅、鳳鳴、槐樹等鄉鎮、110個村的田地進行整治後,打造出的優質有機糧油基地,基地主導產業以水稻、小麥等有機糧油和西充黃心苕為主,並配套建設了137公里產業路、93公里排灌渠系,生產全過程實行機耕、機播、機收。

  “這些田,以前就是冬水田,一年只種一季水稻。田地綜合整治後基地實行輪排輪用,一季變多季。”程忠良說,十萬畝優質有機糧油基地的這些鄉鎮,過去絕大多數是冬季蓄水田,僅種水稻一季農作物,經過高標準農田打造後,實行稻油輪作。即在水稻成熟後立即排水,水稻收割後,開始種植油菜,變一年一季種植為一年兩季種植,提升土地產出效益。

  “田地綜合整治後,由於新增了排水設施、灌溉設施、蓄水設施,所以能夠進行稻油輪作、稻麥輪作、稻菜輪作。”程忠良算了一筆賬,以今年水稻收成與市場行情為例,一畝田可產水稻550公斤,每公斤水稻的售價10元,10萬畝水稻可收入5.5億元;而一畝田可產油菜籽160公斤,每公斤油菜籽的售價5.4元,就相當於每畝田增收860元,今年基地新增油菜5000畝就可以增收430萬元。

  “高標準農田建成後,我家的2畝多水田流轉給農業公司,每年租金1000餘元,再加上在基地務工,每天的工資在50-60元之間。實行輪作種植後,務工的時間增加了,工資也增長了。”青獅鎮大石壩村村民蒙正武坦言,如今在當地村民通過務工、流轉土地等方式,戶均年增收2300元。

  此外,為了實現循環利用和種養生態化,西充縣還大力推廣“畜—沼—果(糧、菜)”“稻魚、稻菇”等循環種養模式,建成現代循環農業示範園區10個。

  隨著田地輪作、循環種養等模式的推廣,極大地增加了土地的效益與收成,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節能灌溉 資源利用集約高效

土地產出效益翻倍 ——西充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勢頭正勁

要發展現代農業就離不開水利的支撐,縣域內無大江大河,水從哪裡來?如何破解資源瓶頸?答案就是蓄引水源!近年來,西充縣通過加快建設升鍾二期等重點引水調水工程,建成小型水庫112座,供水能力達9800萬立方米;為聯通水系,該縣以縣域內的17條河流為脈絡、2500餘座塘庫堰為節點,實施河湖聯通、清淤疏浚等6大工程,盤活縣域河湖水體;為健全水網,該縣建成中型灌區4個,新建整治農田灌溉渠系1850公里,農業有效灌面達87%。

  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實施,打通了全縣用水“經脈”,有效解決了農田灌排問題,讓農民告別了“靠天吃飯”的日子。

  同時,西充縣圍繞10萬畝香桃、10萬畝晚熟柑橘、10萬畝有機農業等產業基地,大力實施農田水利項目建設。目前,該縣已建成金太線百里百村柑橘產業融合示範園、龍灘河5萬畝晚熟柑橘產業園、古太線萬畝充國香桃示範產業園等農田水利建設綜合示範園區20個。

  此外,在農田水利建設中,西充將節水灌溉工程作為發展方向,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技術。

  在位於義興鎮殿子山村的金科種養殖基地,蔬菜大棚一片連著一片,大棚內蔬菜瓜果長勢喜人。在果蔬的藤蔓間,密佈著各種細管。大棚外1米多高的噴灌設備均勻分佈。“這是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瓜果蔬菜的生長就靠它來輸入水和養分。”該基地負責人譚嵩介紹,大棚的地下還鋪設了感應器,可以監測瓜果蔬菜是否缺水、缺肥。

  在西充茂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蔬果基地裡,工人正在噴灑肥料。一根長長的塑料管裡源源不斷地噴出霧狀液體,管子的另一端連接山下的主控室。“這是我們引進的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利用這套系統,一名工人一天可以給20畝果園打藥、施肥或灌溉。過去,同樣的工作一名工人要做三天。”該公司負責人何明介紹,園區安裝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後,大大節約了人力,實現了高效管護。

  該縣還在位於金太線的天馬山現代農業園建設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示範基地。該基地採用以色列高效節水和噴灌、微灌等水肥一體智能化灌溉技術,結合物聯網遠程控制系統、GIS地理控制系統、氣象墒情監測系統等,構建起“互聯網+農業灌溉管理”服務體系,使產業園具備農產品生產環境全程監控、遠程水肥灌溉控制、農業大數據採集等功能。

  西充縣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西充已建成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示範基地3萬多畝,到2020年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示範基地將達10萬畝。經測算,採用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後,每年每畝可節約勞動力10個以上,實現節水50%以上、節肥30%以上、畝產提升30%以上,節本增收1000元以上。

  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的建設,不僅能節約勞動力,還減少水資源浪費,實現資源利用的集約高效。


記者:李同周 李傳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