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眼前的苟且與詩和遠方如何取捨?

ONE萬泉


在討論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來說說《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

毛姆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作家,他在1909年到1910年期間,沿著長江流域旅行並且寫下了很多的遊記,以中國為背景創作了《面紗》這部長篇小說。

月亮與六便士原型

毛姆在他的全盛時期,即1919年,寫了《月亮與六便士》。他以畫家高更作為書籍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的原型來進行創作。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雖然對於高更是否是這本小說的原型,一直都有爭議。但是高更與《月亮與六便士》男主角的經歷高度重疊:他們都曾經做過股票經紀人,中年突然拋棄了工作與家庭,去到了一個只有土著人的島上,高更甚至兩度回到這個小島上融入了土著人之間,過著一種樸素的生活,衣不蔽體。

生前窮困潦倒,身後突然名聲大噪。高更去了小島後,拋棄了自己原有的家庭與妻兒,在塔希提與當地的女子結合並且生了幾個小孩。他有一個房間專門放自己的畫品,把一些作品贈與了當地的人。

眼前的苟且與詩和遠方

無疑,高更本人是實踐了這樣一種生活的,突然間拋棄了眼前的苟且,完成了自己的詩和遠方。

實際上,書裡的男主角提取了高更人生經歷的一些階段,並且進行了非常極端的處理,把靈魂與世俗之間拉開了很大的距離。

但現實是,高更本人在去往小島上之前,在辭職前就在做買畫投資的經濟交易,同時也是一名業餘的畫家,辭職後也成為了一名小有名氣的畫家,跟梵高是非常好的朋友,曾經有一段時間甚至跟梵高住到了一起,就是那段時間梵高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真實的當時背景下的畫家生活,參照毛姆的另一本書《人生的枷鎖》,這本是他的自傳小說,從自己學醫後有一段時間跑去學畫畫,如果這段經歷是真實的,那麼大概就是在這段時間,毛姆開始對畫家的沙龍圈子有了一定的瞭解,很可能跟高更本人是相識的。

畫家也是需要交際的,特別是有才能的人之間更是需要相互交往,如果你喜歡的畫家也認可你的作品,你才能是有混出頭的資格的,否則畫了一輩子,也許只能得到名畫家的一句:“你勸你的朋友別幹這行了,他沒這個才能!”

總結

眼前的苟且與詩和遠方是相悖的嗎?我個人認為不是,這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你眼前一直在為你的詩和遠方努力,那麼總有一天可以到達。而不是既滿足於眼前的苟且,又想過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這只是你的夢想,而不是你的理想。

但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爾從滿地的六便士裡抬頭望望月亮,只要你仰望天空的時候還有那麼一輪月亮,我相信它也是可以給你帶來力量,為你指引方向的。


貓敏敏


苟且是人類的一種悲哀。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卻有一些風華正茂的青年,不學習,不創業,虛度年華,他們只看眼前,卻看不到人生的未來,一天一天,虛度著光陰。對於這些苟且的人,應該遠離。每個人都應該樹立起,我奮鬥,我幸福,幸福都在奮鬥中。這是人生的大道理。不然,國外為什麼有這樣的書呢?


用戶山澗小溪113A


我覺得這個因人而異,只有可參考的答案,沒有標準的答案。

從另一個角度看"眼前的苟且”與“詩與遠方”並不是矛盾對立的,兩個都是認真對待生活的態度,只是因個人的喜好有的選擇過好當下的生活為未來的生活打基礎,有的選擇跳出當下的生活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那種生活。不管是過好當下,還是為了喜好當下選擇改變其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能活的更好。

在現實生活中,選擇“眼前苟且”還是“詩與遠方”這與一個人的性格和所處的環境有關。就性格而言,對於有的人來說“眼前的苟且”是正道,踏踏實實過好當下,珍惜眼前辛辛苦苦攢下來的各種資源,安安穩穩的生活就是好生活,是成熟和理智的表現。但對於另一些人來說還是比較嚮往“詩與遠方”,因此這些人覺得可以為了想要的生活去冒一點讓兒風險放棄當下已有的資本是值得的。儘管可能會失敗但是還是願意去嘗試願意去承擔。就每個人所處的環境而言,有的人所處的環境可能各方面還都比較順心,生活中也比較快樂,身邊的朋友和親人也都喜歡安穩的生活,就會覺得安安穩穩挺好的,是正確的。但有的人可能周圍的環境沒那麼好,或者周圍的朋友和親人是比較喜歡冒險的,就會覺得嘗試另一種想要的生活也是一種機會,是人生的一種歷練。

很多人會覺得生活中追求“詩意遠方”的人就像小說《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一樣腦子有點兒問題,放著那麼好的的工作和和諧的家庭去受盡窮苦苦從新開始學畫畫,到了死後人們才意識到他的畫的價值,覺得很不值 ,很傻。但是假設這個主人公不是追求畫畫,而是從新開始創業追求財富死後財富最終被人們認可的話,人們可能對此就是另一種態度覺得值。

因此人們之所以將“眼前的苟且”與“詩與遠方”對立來看,還是大家潛意識裡都認為追求眼前的財富比較好,減少風險成本,過好衣食無憂的當下更智慧。

生活是有多樣性的,正式因為這種樣性我們才能看到少數堅持“追求詩與遠方”的人,也是這些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東西,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活著就要喜歡和堅持點兒什麼,要不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眼前苟且”與“詩與遠方”於個人而言都是追求好生活的方法,但堅持所選之後能否最終達心中所想的“好”,只有選擇的人感受最深,最有發言權。


sspicy


我發現《月亮與六便士》被這句話毀了“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起了月亮”。儘管這句話很有範兒,很好聽,但是這句話卻明顯的傾向於追逐詩和遠方。

毛姆的偶像王爾德有一句話,愛自己,是一生浪漫的開始,這句話並非要求人們追逐月亮,而是懂得生活,理想和現實要並存,愛現實則俗,追逐理想則空,我們必須要在理想和現實選擇平衡。

只有經過了眼前的苟且才有詩和遠方,連苟且都沒有,遠方更加寸步難行。


船長解書


實質上一直都有“結合”的例子,相信大家都聽過“老了就回鄉下種花養魚”這句話。

這句話在老一輩中經常聽說過,大多是在年輕時努力奮鬥,等孩子們都自力更生不需要自己時就回歸田園。

不過這樣在人生的末尾才去追求“詩與遠方”或許在當代人看來“太遠了”。

那麼如何在年輕時就將兩者結合呢?

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旅行”。

注意,是“旅行”而非“旅遊”。

“旅行”是一種生活方式,而“旅遊”只是一個活動。

最好是定期旅行,譬如幾個月一次或者一年一次亦或幾年一次,提前做好攻略,訂好民宿或者旅館。

最好是三天以上的旅行,不一定要去“打卡”所有的熱門景點,重點在於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詩和遠方”本不遠,不同的生活就已經是一種詩意了。


要而論之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看似讓人難以理解,實則卻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一,生活是詩和遠方

在無數人奮勇向前的時候,這一句話,更是成為了無數年輕人不怕苦不怕累的根本。懂得其中真正要表達的意思,那麼也就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那麼詩和遠方就是出去旅行了,注意旅行不是旅遊!!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現在人說,最美的風景在路上~~時常很多人都是隻顧了眼前的苟且,詩和遠方就不重要了嗎?

二,生活是苟且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說的並不是你現在做的諸多你認為讓你乏味的事情,說的也不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飛沖天,而是無數讓你感覺到累的期望,你因為要賺錢上班所以覺得累,但是你有著諸多自己妻兒老小的期望,有著自己孩子以及自己父母團聚在一起的開心。不止眼前的苟且,也就不要去過度看待你自己的這麼一個累。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天都要面對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工作中的紛亂複雜~這些統稱為眼前的苟且吧!!







文行遠方


很多人會覺得難以取捨,實際上很多人連眼前的6便士都費勁心力卻難以得到,就好像很淺顯的一件小事,在寶馬車裡哭還是自行車後笑,實際上的苟且人生好多女生是坐在自行車後哭,人生不易,珍惜當下,勿去爭辯,擁有的就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