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从创作手法、文字技巧与主题隐喻3方面,看《羊脂球》的文学魅力


从创作手法、文字技巧与主题隐喻3方面,看《羊脂球》的文学魅力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莫泊桑

《羊脂球》是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的其中一篇。莫泊桑被誉为法国短篇小说大师,《羊脂球》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小说讲述了十八世纪70年代普法战争时期,名为羊脂球的妓女在反抗德国的抢掠后不得已坐马车逃往港口,遇到9个不同阶级的同伴,在逃离的过程中遭受到同伴的背叛嘲笑的故事。

在看这篇小说的过程,一度的愤怒不已。《羊脂球》的篇幅短小,不到三万字。但在这短短的篇幅里,莫泊桑却把普鲁士侵略者的残暴无耻、法国军队的腐败无能以及法国各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爱国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在狭窄的马车空间里,法国社会的政界、商界、教会以及社会底层的代表都集中在了一起。莫泊桑把这些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这些人在逃亡路上的不同表现,对法国人在普法战争中的态度以及民族精神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其好恶之情溢于言表。

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在当时包括现在占据读者的心,给到文学领域建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者善于使用对比的手法进行人物塑造以及巧妙的语言描写,让小说活灵活现。

今天就从艺术创作手法(对比艺术)及语言表达手法来分析这部世界名作。

从创作手法、文字技巧与主题隐喻3方面,看《羊脂球》的文学魅力

01

从艺术创作手法来看,采用了4种对比艺术分析

《羊脂球》之所以能一举成名,主要是居于这部作品构思的独特性以及结构的精致性,作者还采取了他在短篇创作上一贯手法——对比。

对比艺术,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羊脂球》运用对比的方法,把类似事件,不同场景人物对比;正反人物的行为对比;人物行为前后矛盾对比;同类型人物的对比,把小说的两种矛盾加以对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人物更加深刻,更有艺术魅力。

①类似事件,不同场景人物对比

小说整个场景经历马车——旅馆羁押——马车的过程。第一次马车中,面对饥饿的同伴,羊脂球倾情解囊。

第二次是在羊脂球献身,放行后的马车上,路途行驶的过程中羊脂球没及时准备食物,饥饿难耐,同伴却自顾享受还嫌弃蔑视为了救大家的羊脂球。

没有人看她一眼,也没有人想到她...这些家伙先是把她当作祭品献给普鲁士人,而后又把她当作一件无用而肮脏的东西抛弃掉。

同类场景下,鲜明的画面对比,把人性的善和恶烘托起来,极具讽刺意味,让文章读起来更形象,寓意深

②正反人物的行为对比

小说里人物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正面人物:羊脂球,另一派是反面人物是9个不同阶级的人,其中包括公爵,商界人士、资产阶级、以及其家眷、政界代表,修女。

故事的开头讲述了九个不同阶级的人,为了个人利益不受损失,夜里坐马车举家逃离,对比妓女羊脂球是反抗了德军的抢掠,得罪了德军被迫逃离。

在去港口的路上,一开始大家表示对羊脂球的身份蔑视、讥讽。

大家一旦认出了她,那几个正派女士便放肆地交头接耳,评点议论了起来,说什么“婊子”啦,“社会耻辱”啦

因出门匆忙,9人帮饥饿难耐,羊脂球对陷入饥饿中的旅伴, 自愿把食物进行分享。

这几张嘴不停地大吃大嚼,大吞大咽。鸟先生十分委婉地问他们的这位“可爱的旅伴”,能否允许他给自己的太太拿一小块鸡。

得到食物后,对羊脂球的称呼,语气,态度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变,可以说是非常的狡猾。面对德军的暂时扣押, 对羊脂球提出卑劣要求时,羊脂球所表现出来的是反抗,愤怒。另外一群人却心怀鬼胎想尽一切办法来把羊脂球推出去,以保全自己。

在一次次对比中,作者把人物正反美丑显露无疑。

③人物行为前后矛盾对比

羊脂球不愿委身普鲁士人时,大家挖空心思想,好话说尽;羊脂球在大家的游说下,决定作出奉献后,9人帮开始喝酒畅饮,甚至恶意大声对着楼阁讽刺,攻击。

但愿我们还能见她活着回来,可别让那畜生把她搞死啦!”这些玩笑虽然粗鄙下流,但却使大家开心好笑,并未引起任何人的反感。

言行的前后矛盾对比,暴露了阶级帮派前期的虚伪面孔,后面行径卑鄙无耻的作为。

从创作手法、文字技巧与主题隐喻3方面,看《羊脂球》的文学魅力

④同类型人物的对比

同类人物是指9个不同阶级的反面人物,在同一水平上不同程度的人物描写。

比如:德军的士兵表示要羊脂球陪夜时,9个不同阶级的反映,明里暗里共同对付羊脂球,不同的人不同做法让人不禁作呕。

最为明显的伯爵,保持着绅士的外表,内心里肮脏不堪,作者通过他对羊脂球的对话,把这个人物丑陋刻画的淋漓尽致。

伯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既懂得保持“伯爵先生”的身份....亲密地以“你”昵称羊脂球,说:“亲爱的,你要知道,事后他一定会大肆炫耀,说他尝到了人间尤物的滋味,那是在他本国尝不到的。”

逼羊脂球就范过程当中,伯爵夫人对其使用的是讲述大量的动人故事来进行旁敲侧击;两个修女运用宗教献身的圣词,激励羊脂球献身。

小说通过这些多层次,多场景的对比,把人物的特征美与丑塑造了出来,刻画了羊脂球的鲜明人物个性 ,同时也揭示了其余九个人丑陋的共性。

同时作者还借此脱离了浮夸的绘饰,写出人物最具有代表性的小细节,自然地表现出了他们内心真实的世界。揭露当时社会普鲁士人的残暴罪行,法国军队的无能,谴责资本主义人士的不道德,虚伪的德行,弘扬正义的民族精神。

作者熟练自然的对比效果,真实显示小说的艺术魅力,也是羊脂球成为经典作品的关键。

02

从语言文字技巧来看,采用了精细文字描写与“言语社区”的方式

语言不只是语言那么简单,更是对自身地位的一种展现和塑造。甚至成为了一门语言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语言,描写语言的结构、功能等以揭示语言的本质,探索语言的共同规律。

《羊脂球》的成功,一方面在于它强大的现实意义,而另一方面则在于其本身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莫泊桑对《羊脂球》文字的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细的文字描写,另一方面是言语社区的引用

从创作手法、文字技巧与主题隐喻3方面,看《羊脂球》的文学魅力

我们先看第一个方面,精致的文字描写。

这一技巧主要来源于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

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曾教导他:

一定要“用几句话就把一个人或一件事表现得特点分明,并和同其他的人同类其他的事有所不同"。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 只有一个词最能表现它!只有一个动词最使它生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最使它性质鲜明, 因此就得去寻找“决不要利用蒙混的手法”。

即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不要利用语言上的戏法来避免上述的困难。这就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一语说”的来源。

莫泊桑谨遵师父的教诲,经过长期的刻意练习的能力稳步上升。在《羊脂球》这部短篇小说里,随处可见他对文字的敬畏,《羊脂球》篇幅虽短,文理精密协调,用词精确。

她个头矮胖,浑身圆滚滚的,肥得油脂流溢,连一根根手指也是肉鼓鼓的,只有每个骨节周围才细一圈,皮肤紧绷而发亮....她的脸蛋像一只红苹果,又像一朵含苞欲放的牡丹花…两只美丽而乌黑的眼睛闪闪发亮,四周围着一圈又长又浓的睫毛,而睫毛又倒映在眼波里....

在刻画主人公羊脂球的时候,文字的代入感极强,清晰,简洁明了,张弛着文字的力量。

第二方面,言语社区的应用。

莫泊桑在对《羊脂球》的语言处理上, 注重对言语社区的合理使用。

言语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生活方式,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相同语言规则的人。

作为社会最底层的羊脂球,在一开始坐马车面对不同阶级的人,询问大家需不需要食物时,是胆怯的,犹豫的,而作为资产阶级,商人的夫人们表示自大和地位界定,面对德军不放行,直言羊脂球的身份不堪,让其认识到自己地位低下。

莫泊桑独到的语言结构,将阶级特色,行为,语言习惯类似的人聚集在马车里形成了阶级反面人物言语社区。羊脂球作为正面人物社会底层反抗社会腐败的言语社区类型。以致不同阶级社区的人形成明显差异。

言语社区的划分清晰展现小说中不同阶层的人在行为,言语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体现出其截然不同的价值认知。

莫泊桑的文字特色,再加上细致的心理描写,由此奠定了莫泊桑在法国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之位,也使《羊脂球》更具文学价值。

从创作手法、文字技巧与主题隐喻3方面,看《羊脂球》的文学魅力


03

从主题表达艺术来看,用羊脂球隐喻了“替罪羊”

莫泊桑出生在没落贵族家庭,莫泊桑18岁时, 因教会学校的学监发现了他夹在《圣经》中写给即将出嫁的表姐的一首抒情诗而被赶出教会学校,几年教会学校生活, 给莫泊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至于他后期的创作也自然的添加非常明显的宗教观念元素。特别是由宗教祭祀活动演化而来的“替罪羊机制”在莫泊桑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出现,比如:《羊脂球》中羊脂球、小说《橄榄园》中的流浪汉、《流浪汉》中的雅克·朗台尔等都是无辜的替罪羊。这些也成为小说特点。

替罪羊最早来源于圣经《旧约》:挪亚后有个叫亚伯拉罕的闪族人,他99岁得子。一天,耶和华突然降临,要他杀子以撒献祭。以撒不知自己是祭品,跟随父亲上山,亚伯拉罕准备好一切,正将儿子放上祭坛欲动刀时,天使飞来拉住其手,不准他杀子,告诉他只是耶和华的考验,并改用羊来做为祭品。

后来替罪羊这一说法被法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勒内·吉拉尔在写成一书《替罪羊》,著有“替罪羊”机制的理论。

通过杀害一只替罪羊, 牺牲一名无辜的受害者, 来挽救社会的危机, 调和团体的矛盾, 即“一个人的死亡来换取大家的平安”,这就是“替罪羊”机制。

在《羊脂球》中, 羊脂球就是充当了“替罪羊”的角色。

勒内·吉拉尔曾阐述了替罪羊机制的特点, 首先是集体暴力的操纵者为了煽动人群。将导致社会和文化危机的各项嫌疑、紧张和报复全都归罪于受害者。小说中,羊脂球从始至终都是无辜的,出场就因身份的特殊而被众人耻笑;大家苦难时伸出援手;被扣押时大家觉得都是羊脂球的错,大家才被滞留,但其根本的原因是战争使然。

替罪羊机制的第二个特点是受害者既破坏秩序又带来新秩序, 原本被团体认定的“混乱者”又成为重建社会秩序的重要角色。当

大家齐心协力把羊脂球推下火坑,换取阶级人士们的放行后,被利用完的羊脂球,不仅不被感恩,还继续遭受歧视,沦为集体性暴力迫害的牺牲品。

《羊脂球》发表后,受到许多读者人同情,无辜的人善良却受到伤害,而真正的凶手却逃脱了惩罚,成为胜利者。在现实生活中替罪羊多处于弱势地位,莫泊桑的小说正是从深层上体现了当时法国社会文化的这一特征,揭示集体暴力的罪恶。

从创作手法、文字技巧与主题隐喻3方面,看《羊脂球》的文学魅力

结语:

作者的创作主旨在于,除了批判普鲁士人的侵略,法国社会的黑暗,表达对底层人们的同情与尊敬。侧面也反应了社会集体暴力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容易让人失去了一定的辨别力,那么清晰的见解就成了一种力量。

面对社会集体暴力问题,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