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有些保險中介不推大公司產品?

小小櫻桃的Mom


這個我就有話要說了!

首先不要相信“保險公司沒有大小之分”這種鬼話!這句話只能騙騙外行人!中國近百家保險公司,有壽險公司有財險公司,成立的時間長短,保費收入的多少,盈利能力的強弱,網點的多少,諸多因素決定了這家公司的大還是小!

那麼為什麼經紀人不推薦大公司的險種呢!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他們沒有大公司主打險種的代理權!比如平安,有些經紀公司可以銷售平安諸如e生保此類的短期險種,但是平安絕不會把平安福的銷售權給他們,因為平安自己有他的銷售團隊,根本不需要所謂的經紀人!又比如人壽的國壽福,新華的多倍保,等等!!真正有實力的公司一定不會把好產品給這些經紀人來賣的!

也只有小公司,才會依託經紀人團隊來銷售他們的險種,因為這些公司沒有自己的銷售隊伍,其實講白了,沒有一個專業的保險業務員願意去這些小公司。不要看那些經紀人成天吹噓小公司安全,小公司這個好那個好的,你問問他們,願不願意去這些小公司入職做保險代理人?呵呵,他一定找出各種理由來拒絕,因為他自己也很清楚,這樣的小公司沒有市場!如果自己去這家公司入職,那是沒有前途的!


老吳聊保


本人從業20多年,可以負責人的說:

第一 保險行業,越是“大公司”產品性價比越低

第二 不因為是小公司被保險人出險了就得不到理賠。

第三 中國的保險公司其實都是大公司,在中國想開設一家保險公司門檻很高!比如中資公司,深入瞭解一下他們的股東背景都很強大;另外外資公司的話,他們的母公司基本都是所在國最大的保險公司或者之一,比國內的保險公司大的多,經營歷史長的多~

第四 中國的保險法明確規定,保險公司可以分立合併,不能解散,關閉,所以保險公司在中國是兜底的

所以對客戶最關鍵的是產品和服務,不是這個公司叫什麼名字



雲嶺保險


你在網上推銷平安福、國壽福試試?

哪怕兩家公司代理人也不敢說這個產品好吧,說這兩個產品好的人無非兩種:

1、把網民都當傻子;2、本身自己就是傻子。

互聯網是個照妖鏡,不管啥東西,一旦放到網上去,就要接受群眾的審閱,不管是好是壞,總有些聰明人識貨吧。

想要放到網上去賣的保險,一定要拿出誠意,不要把投保人當傻子,否則自己就變成了傻子。

下面說說為啥大公司產品推薦得少?

1、吃力不討好的事沒人做,平安、國壽、中華都有自己的代理人團隊,他們的產品不委託中介渠道銷售,即使委託中介銷售,中介人員也會有選擇性的推薦,保險公司很難掌控銷售局面。

2、產品本身性價比太差。比如泰康、華夏、工銀安盛也確實稱得上大公司吧,也同中介渠道有合作,中介也可以賣他們的產品,但是與所謂小公司的產品對比,性價比上論還是要差些,想推薦也沒辦法。

為啥所謂的小公司產品性價比反而更高?

1、市場規律決定的,大家想想,每個行業的頭部公司往往很少拼價格,比如手機、電器、白酒等等,保險行業亦如此。

2、其實中國保險公司股東實力都不小,隨便拿家保險公司都很牛B,但是對比起,你來晚了,都想平安、國壽那樣組建自己的代理人團隊太難了,本身代理人就不好招,再加上公司知名度沒有,都是一樣當代理人,為啥不找家知名度大的。沒辦法,只能借雞生蛋,找中介渠道吧,中介經紀人或代理人有個特點,當然誰家的產品好賣誰家,如果不僅產品好,還佣金高,中介更歡喜了。

3、要市場份額還是要利潤,也是保險公司不得不做的選擇題

保險產品沒有專利一說,因此保險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的,保險條款也是大同小異,拿兩款重疾險條款對比,你真找不出多少不同。

而且保險公司只有達到一定規模了才能賺錢,畢竟金融行業做的是錢生錢的生意。

所謂的小公司,既沒有知名度,也沒有自己銷售隊伍,要想從市場分一杯羹,總得先拿點誠意出來吧,價格戰是避免不了的。

性價比和品牌,該選誰?

投保人的困惑,到底該選品牌還是選性價比?

三木覺得從理性角度講,當然首選性價比了,因為保險理賠有靠山,即使保險公司比自己先死,還有國家做背書,誰知道哪家保險公司長命百歲。

從感性角度講,跟自己的心走吧,買份保險就是求心安,不要買了份保險還多了一份心理負擔,沒必要。

最後

囉嗦了那麼多,曬份對比圖就一目瞭然了,如果還有疑問,就找我要產品的保險條款吧。


三木話險


首先,說說【重疾險】

不管哪家公司的重疾險都包含保監會規定的25種重大疾病,這25種重大疾病佔重疾理賠的98%+,其餘幾十種重疾只佔重疾理賠的2%左右。

也就是說,重疾產品其實是個標準件,各家的重疾不管你有多少種疾病種類,最多也就是增加2%的賠付概率。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重疾是個標準件,買誰家的的都能得到98%的重疾理賠概率,那麼價格是高的好,還是便宜的好呢?

我們都知道保險產品的理賠是按照合同條款進行賠付的,價格,所謂大公司產品比小公司貴1/3,輕症理賠款比小公司少25%,試問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當然,作為專業保險中介通常會代理多家保險公司的眾多保險產品,提供客戶的保險解決方案,成百上千個產品供消費者選擇,產品的優缺點都解析給客戶,把最終的選擇權交給消費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喜歡大公司就選大公司,喜歡小公司就選小公司,只要消費者覺得能解決他的保險目標就好了。

……………………………………………………………………

再來說說各家都有的【萬能賬戶】

大公司的萬能保底1.75%,前5年進出賬戶手續費依次為50%/25%/15%/10%/10%,第6年及以後為5%。

我們再來看下所謂小保險公司的萬能賬戶。前5年手續費依次為5%/4%/3%/2%/1%、第6年及以後0%。

大公司不會多給你一分錢,小公司不會少你一分錢,當然,選擇權依然還在消費者手中!

作為專業保險中介,為消費者提供的都是高性價比的保險產品,的確大公司的產品沒有開放給保險中介代理,即使保險中介公司代理了這些大公司的產品,必然會跟其他的產品放在一起來進行比較。試問,保障責任比別人少,保費比別人還高1/3,賠付金額比人家還少25%,這樣的產品你會要麼?

你品,你細品[機智]



E佳保


我是野豬,我來回答

答案其實很簡單:都是為了錢。大公司通常擁有自己的代理人隊伍,很多熱銷險種,基本都是通過自己的代理人渠道銷售。沒必要再花更高的代價讓中介公司去銷售——可以自己賺的利潤,就沒必要把利潤讓給中介公司賺。

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的保險經紀公司的業務員在銷售保險產品的時候,基本都是推各類中小型保險公司的產品,而很少推薦大公司的產品。是因為大保險公司並沒有和中介公司合作。

第一、大保險公司通常都已經組建了自己的代理人隊伍

很多所謂的大保險公司例如中國人壽、平安、太平洋等,由於開業時間比較早,代理人隊伍的組建相對比較早,代理人隊伍也相對比較成熟,通過自己培養的代理人隊伍就可以很好的達成銷售目標。

第二、小保險公司為了節省運營費用,並沒有組建代理人隊伍,或者組建的代理人隊伍比較小

小保險公司通常成立時間比較晚,尚未組建或者目前的代理人隊伍相對比較小。現在組建代理人隊伍的成本明顯高於早期組建代理人團隊的成本,因此乾脆和中介公司籤合作協議,讓中介公司來代理銷售自己的保險產品。

這樣做的好處是:

一、省去組建代理人團隊的運營經費。代理人隊伍的組建可以說是保險公司運營成本的主要來源。招聘、培訓、辦公場地的租賃、辦公硬件的投入、為代理人隊伍服務而配套的營銷、培訓、運營、財會等內勤人員、廣告宣傳...這無一不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成本的投入。

二、中介公司本身擁有一批成熟的業務人員。和培訓自己組建代理人隊伍相比,培訓中介公司的業務員要使得培訓成本下降很多,而且培訓效果也會好得多。中介的業務員基本上都是保險老兵,因此培訓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點頭知尾,觸類旁通,可以達到比較理想的培訓效果。

三、很多中介公司基本都是全國性公司,可以很好的覆蓋市場。例如永達理、大童、泛華、明亞等等保險中介公司都是全國有名的保險經紀公司,其業務範圍基本可以做到覆蓋全國。小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可以通過他們迅速覆蓋全國,而且連廣告費都可以省一筆。

第三、保險公司付給中介公司的銷售的成本大於自己代理人隊伍的銷售成本

小保險公司為了讓自己的品牌和產品迅速覆蓋市場,因此付給代理公司的佣金是非常高的,這也可以理解——既然自己啃不動,就乾脆分給別人一杯羹,自己少賺一點兒,有錢大家賺,總比沒有賺要好,互惠互利達到雙贏的目的。

因此,大保險公司通常是利用自己的代理人隊伍銷售產品以壓縮運營成本。而小保險公司由於缺乏代理人渠道,因此更願意選擇知名中介公司合作,來銷售自己的保險產品。

有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大保險公司猶如專賣店,只賣自己品牌的保險產品;而保險經紀公司因為代理眾多小保險公司的產品,則更像一個保險超市。無論是專賣店還是超市,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

所以,中介一般都很少推大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就不難理解了!

我是野豬,回答完畢!


險道求生的野豬


主觀原因是好多大公司沒有中介渠道,客觀原因是中介也不願意銷售所謂大公司的產品。

然後要明白什麼是大公司,然後再談為什麼不買大公司的產品。

我們先來探討一下大公司的標準,然後再衡量你聽過的公司是不是大公司

現在在我國境內運營的壽險公司有91家,其中我們聽得比較多的是平安、國壽、新華、泰康等等這些所謂的大公司。那麼就要說了,這些公司如果按照全球的排行榜中,還能算是大公司嗎?

對於很多人來說,只是有沒有聽說過的保險公司,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公司,畢竟我們中國的保險業才真正發展了30年多一點。現在我們還真的不敢稱之為保險強國,而且我們的民族壽險業一直是在政策的呵護下前行。

上圖是2018年全球保險公司排行榜,你看看有幾個公司是你聽說過的,而這其中我告訴你和中介合作的公司有工銀安盛、中德安聯、京東安聯,信誠人壽都是和中介合作的保險公司。尤其是工銀安盛,是宇宙第一大銀行和世界第三大保險公司合作成立的合資保險公司,你覺得這個公司怎麼樣?是不是大公司?為什麼這些大公司還要和中介合作呢?

為什麼一些國際性的大公司願意和中介合作

這個有其歷史淵源也有其現實需要。

歷史淵源講,現在在成熟市場,中介幾乎要做80%的業績,剩餘20%的業務是由代理人做的,現在很多國外的公司已經不再組建自己的代理人隊伍了,完全沒有必要。作為保險公司提供好的產品和好的理賠服務就行,關於銷售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中介去做,何樂而不為呢?

中介市場成熟,對於客戶、公司、和中介都是一個利好的消息,畢竟作為經紀人是要和客戶簽訂《委託服務協議》的,應該給客戶提供的服務包括什麼都是有明確的條款規定的,保險經紀人需要為客戶的終身保單提供服務。

現實需要就是現在在我國的保險代理人市場基本上處於人海戰術階段,如果建立隊伍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還不一定見效。比較可笑的是現在有一幫人,只要有保險公司來籌備就開始活躍,拿著一堆身份證開始籌備隊伍上號,其實這些人都是沒有任何生產力的,就不是真心想幹保險營銷這件事情。如果你是買保險你確定要和這樣的代理人買嗎?

這些沒有代理人隊伍的公司把建設代理人隊伍的資金全部投入到產品成本里面或者是提升服務效率方面或者是將這部分成本投放給更專業的保險中介機構,產生的生產力是遠遠大於自己建設隊伍的。

由於中介的特殊性,他們在產品設計上和講解上更加註重保險本源的東西,更客觀一些,所以對於保險公司也是一件好的事情。

為什麼國內的一些大的保險公司不願意和中介合作

其實現在來看不和中介合作的保險公司真的非常少,就像現在在國內排在前面的一些公司中,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在全國沒有和任何中介合作,中國太平、太平洋也很少合作,其他的保險公司都和中介有合作。

但是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在2000年之前成立的保險公司,基本上很少和中介合作。原因有如下幾點:

1、在人口紅利時代,他們抓住了機會,少則十幾萬,多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營銷隊伍,他們完全不需要別人幫他們銷售保單。而且這些業務員就是忠實的客戶,死忠粉。

2、因為這些公司幾乎都經歷了保險業高預定利率時代,在90年代末期,高預定利率的產品讓這些公司揹負非常大的利差損,既然有利差損,現在就需要有把利差損補償回來,所以導致產品的價格戰和責任不具有可比性競爭優勢。如果你願意可以自己做一個比對,同樣的保額,保費差距相當之大。

3、如果真的是為客戶負責,我們就想一個問題,如果你知道可以用更少的錢辦更多的事,你願意掏更多的錢嗎?只要保險公司的產品適合我就行了,至於保險公司怎麼樣,如何監管那是監管機構的事情,是國家的事情。

老炮建議:多學法律,多看條款,為客戶找到適合客戶的保險就行,按照風險管理的原則“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即可。至於公司大小,真的和客戶關係不大。


老炮說財經


為什麼有些保險中介不推大公司產品?

這個問題,其實站在保險中介的角度來看,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客觀原因:保險中介機構並沒有取得所有公司、所有產品的銷售授權。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保險中介作為保險產品的銷售渠道之一,如果要對某險種進行銷售,是需要與保險公司達成協議並取得保險公司授權的。而目前國內的大型保險公司,因為開展業務較早,普遍都建有成熟的自有代理人隊伍作為主要銷售渠道。因此,一般不會將其主力產品交由保險中介機構銷售,有合作的也是對有限的幾個險種進行授權,不會全面放開。

在保險公司內部,尚且有個險、銀保、服務行銷、養老等不同渠道劃分,彼此之間的產品都是專屬銷售的。何況是保險公司與外部中介機構的合作,更不會將產品全部託付。沒有銷售權,無法進行銷售,中介機構自然不會為其進行宣傳推廣了。

主觀原因:保險中介需要考慮自身盈利。

保險中介機構作為盈利性組織,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還是完成保險產品銷售之後,保險公司給予的佣金。因此,保險中介在進行推廣銷售之時,自然也會將主要精力放在對自身業績貢獻值較高的產品之上,這與銷售其它任何商品的商家並無二致。

相比而言,後起保險公司因為沒有歷史包袱、沒有自建代理人隊伍及辦公職場、採取更為激進的投資策略,因而相對於早期保險公司形成了後發優勢,在相近保險責任的前提下,保費具有一定優勢。因而,保險中介在進行推廣時,會著力主推這種價格低、銷售難度小的產品。

保險中介在進行產品對比時,很多時候都是突出強調“性價比”,以相近保障、價格更低來吸引客戶。卻基本不會為客戶分析保險產品背後隱藏的看不見的利益:公司經營是否長期穩健、投資項目回報是否長期穩定、綜合風險評級如何、償付能力是否正常……而這些因素實際與客戶自身利益息息相關,尤其是在萬能險、分紅險、投連險等新型保險中,以上這些價格外因素更是消費者不得不加以考慮的。


晨光說險


幾個原因我來說兩點:

1,老三家保險公司沒有對外開放代理權,導致只能自己的代理人自己賣,一直以來,我國的保單成交是靠保險公司的人海戰術,人情單,還是更多惡劣的手段不展開說了,但不得不說,這些手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非常棒的業績,可這一切靠的並不是產品本身有多好,而是手段,模式,就已經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到今天無論是規模,保費體量,他們都已經是排名世界500強的大公司了。對於躺著就把錢賺了的人,你也很難指望他自身做出改變優化調整。當年蘋果做出iphone的時候,論市場規模完全不能和諾基亞比。但諾基亞就很難做出改變,他想做的是當然是拼命守住現狀呀。

2,假設開放了代理權,這層遮羞布就被扒掉了,由於保險中介手上可代理的產品多,那難免就出現了一個新名詞,產品對比,一張對比表做出來,媽呀,大公司的產品完全被pass掉了,還怎麼賣,基於這一點,我的理解是首先大公司已經就是想躺著轉錢,不願意折騰,開放代理權,開放代理權意味著產品內容被扒光,被對比,然後全民大吐槽,接著又倒逼這些大公司不得不不升級產品,改變模式,這還怎麼躺著賺錢。

總結:可能有人說寫了廢話,有人看不懂,也有人看懂了也有人來懟。好了當我沒說,下面我來用一個實際案例來說明問題,假設先拋開保險產品這個實物來說,假設客戶就是想獲得一份白紙黑字的合同。

客戶的需求為:合同就大家都能看懂的幾行字,一頁A4字必須全部寫完。內容為:罹患癌症了賠,只要間隔3年後,復發或者轉移,或者持續存在的話,再賠一次。

最後會發現,這個需求老三家大公司都做不了,無法提供這份合同,而小公司由於競爭激烈等原因,提供給你了。這個案例說明問題了嗎?

這就是客戶需求。拜託,請以需求為出發點來匹配產品,而不是要看到產品來匹配自己的需求。


宇哥談險


原因很簡單;


===========

第一、大眾熟知的幾家保險公司中,極少有公司會開放產品給中介渠道。要知道,這些公司動輒自身的業務員就是幾十萬上百萬級,更容易管理薅羊毛,沒有必要開放產品給中介渠道。


第二、目前國家也在鼓勵中介發展,所以也有部分大公司定製了中介渠道產品。這種產品符合中介渠道的需求,和自身個險渠道也不衝突。對於保險公司來說,多一個渠道賣自家公司產品肯定是好的。


===========

第三、中介公司的困難在於,每到一個省開分公司,就需要和該省有分公司的保險公司談合作。不然不符合保險監管規定。


===========

第四、所謂中小公司喜歡藉助中介,是因為現階段來說,再獨立建立龐大的銷售網絡銷售體系,不是幾年能做成的,需要時間沉澱,但是公司的業務開展不能等到自己的網絡建成。因此藉助中介渠道是非常好的方式。


===========

第五、那麼中介渠道的業務員能接受“大公司”的產品嘛?畢竟大家都說大公司的產品沒有性價比。事實上,對於保險業務員來說,只要產品沒有太大的坑,真沒有區別。之前海哥聽過某些中介的業務員直接說,如果某安讓我賣他們的XX福,我肯定賣!


===========

第六、中介和主體公司差距大嗎?實際上差距還是很大的。特別是專業性來說,海哥接觸道的保險業務員中,各大主體公司的業務員專業能力普遍低於中介。因為中介產品太多需要費心思去研究,導致他們不專業都不行。但是在主體公司的業務員,他們有完整的培訓體系,洗腦流程,所以他們最大的特點是對於自己所銷售的產品,只要不是新手,不忽悠你的前提下,他們非常明白,但是改不掉的就是吹噓自己公司多牛多牛,然後就是無法適應匹配所有的客戶群。


關注我,獲取更多保險知識。


海哥說險


小公司的運營成本和大公司的運營成本是不一樣的,以我們人保集團公司為例,為了提高服務效率,網點覆蓋面積不僅僅是地級市,甚至覆蓋到了縣級市及鄉鎮,而很多小公司連地級市都沒有覆蓋完整,因此同樣一個險種小公司的成本更低,利潤更高,業務員的收入也更高,買保險最重要的就是服務,大公司基本能做到一對一的服務,出險後有專業的團隊服務,而中介公司不同,他們對大公司內部運營流程不清楚,理賠等服務也不可能比大公司的業務員更專業,真的發生問題大部分也是甩鍋各家保險公司的售後團隊,因為他們只是中介公司,所以無法提供大公司專業業務員應該有的專業服務。買保險還是需要考慮一下服務的,畢竟買保險的大部分客戶都是不專業的,很多時候一句話表述錯誤或者是一個字的錯誤都有可能造成拒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