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洞察號充滿驚歎的一年:450多個火星震、上千場火星風,還有神祕莫測的古老磁場

洞察號充滿驚歎的一年:450多個火星震、上千場火星風,還有神秘莫測的古老磁場

NASA洞察號著陸器在火星上的藝術概念圖。在這位藝術家對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構想中,火星的次表層(subsurface)顯示在圖片的下半部分,而上半部分的背景中可以看到鬼神般肆虐的沙塵暴。

圖片來源: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尼古拉斯•薩特(Nicolas Sarter)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InSight)已經完成了它第一年的探測任務,我們對火星的認識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有6篇相關的研究論文於2月24日發表,共同揭示了火星這顆紅色星球上,地震此起彼伏、沙塵暴瘋狂肆虐、電磁脈衝難以理解的活躍盛況。

這6篇論文的其中5篇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還有一篇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上,詳細介紹了洞察號探測器的著陸位點:一個名為“霍姆斯特德山谷”(Homestead Hollow)的淺隕石坑,位於火星的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nitia,又被稱為“極樂平原”)上。

洞察號是第一個深入研究火星表面以下的無人著陸探測器,用於探索火星的內部結構,全稱為“運用地震調查、測地學與熱傳導對火星內部進行探測”(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它裝載的科學儀器包括一個檢測火星震的地震儀、多個測量風壓和氣壓的傳感器、一個磁力計,以及一個用於獲取行星溫度的熱流和物理特性探測儀(Heat Flow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Package,HP3)。

洞察号充满惊叹的一年:450多个火星震、上千场火星风,还有神秘莫测的古老磁场

火星剖面圖,展示了洞察號著陸器研究火星震活動的場景。

圖片來源:詹姆斯•塔特爾•基恩(James Tuttle Keane)/《自然•地球科學》

圖片漢化:哇喳

研究團隊正努力讓探測儀按計劃繼續深入火星表面之下,一個名為“內部結構地震測量儀”(Seismic Experiment for Interior Structure,SEIS)的超靈敏地震儀,讓科學家能夠“聽到”數百到數千公里範圍之外的多個震動事件。

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會受到所穿過物質的影響,科學家能夠藉助這種方式研究行星內部的結構組成。對火星的探索可以幫助團隊更好地瞭解巖質行星(Rocky Planets)的形成方式,我們的地球也是一顆巖質行星。

地表之下

火星上的震動事件比我們預期的更為頻繁,但也更為溫和。到目前為止,內部結構地震測量儀已經檢測到了超過450個火星震信號,其中絕大多數可能只是強度較小的震動,不同於數據噪聲,這些震動可能起源於環境因素,例如風。最大的火星震震級大約為4.0級,這種級別的震動強度較小,地震波還不能夠向下穿過地殼進入火星的下地幔和地核。洞察號的首席研究員、來自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的布魯斯•班納特(Bruce Banerdt)表示,在研究行星的內部結構時,它們是“蘋果中最美味的部分”。

科學家已經為更多的火星震事件做好了準備:在2018年11月洞察號登陸火星後,他們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記錄到第一次火星震事件;而到了2019年年底的時候,內部結構地震測量儀大約每天都能檢測到2個地震信號,這或許表明洞察號恰好在一個特別“安靜”的時間段裡登陸了火星。科學家仍然在期盼中等待著一個“大號火星震”。

火星不具備像地球這樣的板塊構造,但確實可能有著會引起震動的活躍火山區。數據顯示,有2次大型地震與科柏洛斯槽溝(Cerberus Fossae)這樣一個地區有很強的聯繫,科學家在那裡觀察到了一些巨石,可能是從懸崖上被震掉下來的。在科柏洛斯槽溝,古時候的洪水沖刷出了將近800英里(約1 300公里)長的河道,而後,在過去的一千萬年裡(對於地質時間來說也就是一個轉瞬),熔岩流滲入到了這些河道里。

其中一些比較“年輕”的熔岩流展示了一些被火星震破壞的跡象,這些火星震發生的時間在不到200萬年前。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行星地質學家馬特•哥倫貝克(Matt Golombek)說:“這只是火星上最近期的地殼構造特徵,在這一地區能夠看到震動的跡象不足為奇,但卻令人振奮。”

洞察号充满惊叹的一年:450多个火星震、上千场火星风,还有神秘莫测的古老磁场

目前為止NASA洞察號發現的2次最大的地震,似乎起源於火星上一個名為科柏洛斯槽溝的地區。此前,科學家在這片區域發現了地殼活動的跡象,例如山體滑坡。上面這張照片是由NASA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ars Reconnaisance Orbiter)上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學實驗(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cience Experiment,HiRISE)相機拍攝的。

圖片來源:NASA / 噴氣推進實驗室-加州理工/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

地表之中

數十億年前,火星像地球一樣擁有自己的磁場,如今它已不復存在,但卻留下了些許的“磁殘存”,現在的火星,地表之下61米至好幾千米範圍內的古老岩石具仍有一定的磁性。洞察號上裝載了一個磁力計,這也是火星表面上第一個能檢測磁信號的科學儀器。

洞察號上磁力計探測到的數據顯示,霍姆斯特德山谷處的磁信號比繞軌飛行探測器的數據預測值要強上10倍。當然,軌道飛行器的測量值是數百千米範圍的平均值,而洞察號的測量值則對應著更小的區域,也就更為精確。

由於洞察號在火星的著陸位置,大多數的表層岩石歷史還不夠悠久,沒有被火星曾經的磁場磁化,因此,行星科學家凱瑟琳•約翰遜(Catherine Johnson)表示:“探測到的磁場一定來自於地表之下的古老岩石,我們正嘗試將這些數據與地震學和地質學中獲得的信息結合起來,對洞察號下方的磁化層進行探究,弄明白這種磁場需要達到多大的強度、距離地表多深才能被我們探測到。”約翰遜就職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和行星科學研究所(Planetary Science Institute,全球最大的非政府性質行星科學家僱主單位)。

此外,科學家還想弄清楚這些磁信號是如何隨時間而變化的,現有的數據顯示,白天和晚上的測量值會有所不同,在夜裡零點前後還會有突然的起伏。科學家仍在完善引發這種變化的相關理論,其中一種可能性是,它們或許與太陽風(solar wind)與火星大氣間的相互作用有關。

深入旋風

洞察號幾乎一直都在對風速、風向和氣壓進行持續的測量,比此前著陸任務提供的數據都要多。洞察號的天氣傳感器已經檢測到了數千個呼嘯而過的旋風,當這些旋風裹挾著砂礫、外形變得可見時,它們就被稱為沙塵暴。巴黎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的大氣科學家艾默裡克•斯皮加(Aymeric Spiga)說:“這個地方的旋風數量非常多,比任何其他裝載了氣象傳感器的火星著陸器的著陸點都要多。”

雖然對火星風的測量從未停過,相關的成像也常常進行,但洞察號上的相機至今仍未捕捉到沙塵暴的真身。實際上,內部結構地震測量儀是可以感受到這些旋風的,就像是一個巨型吸塵器在表面上吸動拉扯。內部結構地震測量儀的首席研究員、來自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Paris,IPGP)的菲利普•洛尼奧內(Philippe Lognonné)說:“旋風非常適合進行次表層的地震勘探。”

火星地核:探索仍在繼續

洞察號有兩臺無線電設備:一臺用於定期發送和接收數據,另一臺功能更為強大的則用於測量火星自轉時的“擺動”。這臺X波段的無線電設備也被稱作“自轉與內部結構實驗裝置”(Rotation and Interior Structure Experiment,RISE),最終將能揭示火星的內核究竟是固態的還是液態的,固態內核帶來的自轉擺動將會少於液態內核。

第一年的數據僅僅只是個開始,對火星的觀測滿一個火星年(Martian year,大約兩個地球年)後,科學家將能更好地瞭解火星自轉擺動的幅度和速度。

關於洞察號

噴氣推進實驗室是帕薩迪納市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ltech)的一個部門,負責為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管理洞察號任務。洞察號是NASA發現計劃(Discovery Program)的一部分,由NASA位於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的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負責管理。洞察號探測器由位於丹佛的洛克希德•馬丁太空公司(Lockheed Martin Space)製造,包括探測器的巡航段(cruise stage)和著陸器(lander),該公司還為飛行任務提供了支持。

包括法國國家空間中心(Centre National d'Études Spatiales,CNES)、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DLR)和英國航天局(United Kingdom Space Agency,UKSA)在內的許多歐洲合作伙伴,都在為洞察者號火星任務提供支持。CNES向NASA提供了內部結構地震測量儀(SEIS),主要研究人員來自巴黎地球物理學院(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Paris,IPGP)。對SEIS的重大貢獻來自IPGP、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ar System Research,MPS)、瑞士聯邦理工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即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以及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和噴氣推進實驗室。DLR提供了熱流和物理特性探測儀(HP3),波蘭科學院(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的空間研究中心(Space Research Center,CBK)和波蘭的Astronika公司則為此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溫度和風力傳感器由西班牙天體生物學中心(Centro de Astrobiología,CAB)提供。

[1]https://www.nasa.gov/feature/jpl/a-year-of-surprising-science-from-nasas-insight-mars-mission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Sight

[3] http://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0-0544-y

[4] http://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0-0537-x

[5] http://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0-0534-0

[6] http://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0-0539-8

[7] http://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0-0536-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