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長安分塔:消失的燕京十景之一

現在有些老北京文化已經瀕臨滅絕,甚至比大熊貓還瀕危,老北京文化的傳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世居北京四百年的趙振華老師(網名:一把駁克槍),研究北京文化多年,年初以來趙老師堅持每週六晚上八點到九點,在“舊京圖說”讀者群中,為網友講北京文化。

今天“舊京圖說”為您整理的是“老北京的都城”之二。

主講人

主講人:趙振華,網名“一把駁克槍”。退休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餘代、四百年)。受家庭薰陶,他從小喜歡北京文化,近30年來收集老北京照片一萬餘張、老北京歇後語近千句、老北京俗話近千句、老北京歌謠數百首。

遭遇火災一蹶不振

上期說到慶壽寺由於有了海雲禪師,及一些大德高僧,受到了金元朝兩代朝廷的重視,輝煌過。但是從明朝開始,就變得命運多舛起來。

长安分塔:消失的燕京十景之一

首都博物館展出的海雲禪師石像,原物位於慶壽寺塔基。檸檬茶攝

长安分塔:消失的燕京十景之一

1880年,在西單牌樓路口從西往東拍的慶壽寺雙塔。

慶壽寺創建於金章宗的大定26年(1165年),在元朝至元十二年又重修過,修了七年之後,成了北京佛教場所之冠。明正統年間,又重修過,改名叫興隆寺。

长安分塔:消失的燕京十景之一

1895年左右,從南往北拍的,一看這兩座塔就捱得很近。

明朝宣德年間,興隆寺方丈覺貴和尚,在這個寺裡建了一個高几十丈的毗盧閣。毗盧閣是供奉釋迦牟尼佛的高塔,可是方丈忽視了一點,興隆寺在西單牌樓東邊,離皇宮不遠,毗盧閣非常高,比紫禁城裡面最高的建築還高,有點壓過朝廷的味道。而且到這閣上,就能俯瞰皇宮,這事不但被朝廷發現了,而且朝廷震怒。覺貴和尚因此獲罪,數十丈高的毗盧閣也被拆毀了。

长安分塔:消失的燕京十景之一

1900年左右,從西南向東北略微斜著拍的,這一斜著拍就顯得距離拉大了一些。

沒過多少年,明朝嘉靖十四年,這裡又著了場大火,把曾經的慶壽寺燒了個灰飛煙滅,就剩了兩座佛塔。後來數百年間,該寺一蹶不振,規模和以前沒法比了。

长安分塔:消失的燕京十景之一

1909年,從西南往東北拍的,而且這照片還上色了。

長安分塔

這兩座塔有個奇怪的現象,老北京人都知道。這兩座塔的位置是在西單牌樓路口往東路北。可是在每年的某些特定時期,早晨太陽似出沒出的時候,如果你站在西單牌樓路口的東南角,也就是老長安戲院院門往東看,就會看到這兩座塔,一座在路北,另一座在路南!

如果你順著長安戲院往東溜達,一邊走一邊看,就看南塔逐漸往北挪,塔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等到臨近的時候再看,這兩座塔還是在路北的,而且捱得還挺近。

現在看,這種現象不應該奇怪。不過是特定的季節,早晨陽光照射,角度發生變化而產生的一種景象。

以前這種現象非常少見,就成了一個景觀,歷史上非常有名的燕京十景之——長安分塔。

长安分塔:消失的燕京十景之一

1911年左右,從東北往西南方向拍攝的雙塔。

燕京十景

很多人都知道燕京八景,不知道燕京十景。在金朝的時候就有燕京八景了,可是那時的內容和後來大家所瞭解的不一樣。

因為有些皇帝對景緻風光感興趣,就欽定了八景,包括金朝的金章宗,明朝的永樂大帝,都欽定過燕京八景。明朝有的時候不叫燕京八景,叫煙臺八景,或者叫京師八景。

长安分塔:消失的燕京十景之一

1915年左右,從西南往東北拍的。

據文字記載,李東陽在燕京八景之外,又增加了南囿秋風,東郊時雨,成了十景,並且他還做了一首十景詩。

清朝,最有名的還是燕京八景。因為乾隆皇帝為燕京八景題了字,還撥專款對這八個景觀都進行了完善修復。

长安分塔:消失的燕京十景之一

1920年左右,從東南往西北方向拍的雙塔。

乾隆皇帝撥款修繕的燕京八景,現在還剩七個,有遺蹟,石碑名稱都能對得上。只有一個金臺夕照,就剩名了。

金臺夕照,太液秋風,瓊島春陰,薊門煙樹,玉泉豹突,居庸疊翠,西山晴雪,盧溝曉月,是乾隆皇上欽定的燕京八景,其他被列入八景、十景的6處,包括南囿秋風,東郊時雨,銀錠觀山,西便群羊,長安分塔,玉泉垂虹。

上世紀五十年代,大慶壽寺因為市政建設而拆除。

长安分塔:消失的燕京十景之一

太液秋波。1870年代外國攝影師拍攝的北海白塔以及團城一角。

长安分塔:消失的燕京十景之一

盧溝橋現在總是與抗日烽火聯繫在一起,記錄了中華民族一段苦難記憶。

长安分塔:消失的燕京十景之一

1935年1935年左右,從西長安街上南偏東,向北偏西,拍攝的雙塔。

长安分塔:消失的燕京十景之一

1945年左右,從長安街的東偏南向,往西偏北,拍攝的雙塔。

长安分塔:消失的燕京十景之一

解放後,1950年左右,在西長安街上從西南向東北拍攝的。

长安分塔:消失的燕京十景之一

1953年在長安街上從南往北拍攝的慶壽寺雙塔。城建檔案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