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辛亥革命为何没有直接北伐推翻清朝统治却和袁世凯和谈?


怎么讲呢,辛亥革命其实是一个概念,并非标志着一个革命政权的建立。

辛亥革命是一场松散的,从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成熟的核心政治班底来主导。清末的革命党,成分复杂不说,派系也多,更关键的是,大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组织结构。比如昨天可能还留着辫子的地痞流氓,武昌首义后,辫子一割,也自称革命党,大家还以同志相称......

革命党于当时而言,更像是一切造反派的统称,而不是一个政党,更加不是一个实体政权。因为“革命”而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更加像是一场没有组织的,自发推翻腐败清廷的倒清运动。

辛亥革命是一场以“革命”为名义的“倒清运动”

时间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南方的总督们能看着慈禧仓皇出逃,而果断在洋人面前,结成“东南互保”的密约,甚至秘密约定如果太后不测,李鸿章出任总统总揽局面的打算。

由此可见,大清到了20世纪,虽然还没有人憎鬼厌,但大家都很有默契,倒不倒只是时间问题。

辛亥革命,以其说是同盟会主导的革命成果,还不如说是清政府自己的预备立宪酿成的苦果。在宣统之前,也就是老佛爷还没有上西天的那些年里,革命党的主要势力同盟会的活动范围很窄,宣传方法落后,革命思想只知道要推翻清朝,活动经费时常不够,为了革命,吸纳了很多会党人士,而更关键的是,历次起义都十分大意,组织起义的人,没有经验不说,造反这种事情居然保密工作做得极差,好几次都是因为泄密而仓促起义最终失败。

同盟会,实际上还不能称之为一个政党,他们建立政权所依靠的组织,也就是革命党,大家对待革命一知半解,只晓得推翻清朝就好了,至于其他的,模糊得很。

而武昌首义,实际上就是清廷预备立宪,成立新军,放开言论管制后,导致各地革命思想如火如荼地发展,而南方的督抚们,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革命活动在半公开化的情形下偶然发生的。

这个偶然事件导致了南方诸省大佬们偶然通电独立,大家也是等这一天等得十分迫切了,急忙甩开清王朝单干。

不仅清王朝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就是同盟会的骨干们,也一脸懵逼。于是在南方独立的情形下,同盟会作为革命派最有号召力的组织,承当起了组建共和政府的重任,毕竟这一套是他们提出来的,也只有他们懂,其他人不懂没关系,只要把位置站好就行了。

在各省心怀鬼胎的情形下,南京的临时政府成立了。

这个南京临时政府,就有点南明王朝的感觉了,无论是财政、行政、还是军事,都管不到各省,各省虽然同意建立这么一个中央政府,但遗憾的是,这个中央政府就跟一个邦联差不多,各邦联合,中央政府大概只剩下外交还具有实权了,其他权力低到没边了。

所以,这种形式下的辛亥革命,只是长期以来各种政治势力搅合在一起的一场倒清运动而已。

南北议和主要是因为迫切成立民国的心态逼的

在革命党眼中,什么是共和民国?


所谓民国,也就是什么事情大家都可以商量着来,先把政府建立起来,然后大家参与进来,有分歧是正常的,但是大家可以求同存异。民国嘛,就是民主国家的意思。既然要讲民主,那么人人都应该有发言权。

革命先辈们民主幻想的出发点,是令人钦佩的,但遗憾的是,在这种心态下仓促建立的民主之中华民国,是一个没有任何政治实体的“门面”政权,这大概是南方独立诸省为了接清廷的招,找来的挡箭牌,或者说炮灰。

一没有兵、二没有钱、只空有在民众中的影响力的革命党,同盟会就这样被推到了前台,他们怀着崇高的理想投入到了共和国家的建设,殊不知,他们的求同存异心态,却恰好被地方实权派利用。

南京民国政府,就是独立各省利用同盟会组建的对抗清政府的最前线。这个政府,只有个壳子和同盟会革命党的一腔热血,你要他们北伐,可他们拿什么北伐?

地方各派系大佬一没说把军事行政收归中央,二没有说要组建一支北伐军,一副组建完政府买到入场券,然后派几个幕僚来做代表就万事大吉的态度,你让临时政府怎么办?

所以,最后为了民国建立,只能南北议和,底线就是不要立宪,只要共和。先把民国建立起来,然后大家再来组织政党,以政党的方式来运作政治,把权力收拢到中央。

可惜,革命党人太天真了,这可是封建制度存在了2000多年,官僚主义风行的中国,是那个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古老民族,大家相信造反的目的,政治的根本,是利益的划分,而不在于你用那一套政治制度。这套制度再厉害,但不能给这些人带去实打实的利益,那么抱歉,我不会听你的。


综上所述,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以及这一年的辛亥革命,只是一次长久时间来的爆发,之所以效果这么好,立即就出现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一则是南方早就有不臣之心,二则是革命共和的概念好,没皇帝,也就代表称王称霸不存在,大家手握实权,也就没谁敢来指责了,毕竟民主么,谁也不能说谁不是,这是被肆意曲解的民主。

以上个人见解,阅读如有不适之处,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评论。


江畔初见月


如果武昌起义后革命党挥师北伐,必然被秒成渣渣!

武昌起义为什么能成功?大家仔细读当时的历史就能明白,不是革命党人的力量太强,而是满清的军队战斗力太渣!

武昌起义的骨干是革命党人,参与者有同盟会员、满清军队中的会党、洪门弟子和帮派成员等等。大家从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战斗力水平。

而且在起义酝酿过程中,也因为筹划不当,屡次出现差错,甚至还有人因为引爆了危险化学品(自制炸弹)而引起了满清官员的注意,更发生过起义名单泄漏的事。这也体现了当时革命党人的指挥水平。

这样一支队伍如果立即北伐,面临的是什么呢?

他们面临的是已经复出成为总理大臣的袁世凯的北洋新军。

北洋新局的战斗力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无敌的存在。袁世凯从小站练兵开始,就把这支军队当成自己的私人武装来用心培育,甚至每次发饷银,袁世凯都亲力亲为。

袁世凯是难得的练兵人才,而且他更花了大价钱提高北洋新军的装备水平。因为他知道,这只军队是他退而自保进取天下的筹码!

如果这两支军队迎面相撞,会有怎样的后果?自然是革命党人一败涂地!

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孙中山想趁袁世凯不备,确立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人选,结果袁世凯一怒之下让北洋新军出击,三下五除二就拿下了武汉三镇中的两镇,逼的革命党不得不再次妥协。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枪杆子里出政权,真是古今至理啊!


李飞叨


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帮助,即便革命军可以北伐,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军事成本问题。

从军事成本的角度考虑,和谈远胜于战争。

1911年,清朝已经是行将就木了。

推翻当时的清朝,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何在推翻清朝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这才是真正让人为难的事。

虽然武昌起义有若干省份宣布脱离清朝,但这并不意味着辛亥革命就完全成功了。

当时的袁世凯手握北洋六镇,实力非比寻常。如果像袁世凯这样的军方,坚定不移地支持清朝,就算清朝最后被成功推翻了,你要付出的代价也是难以想象的。

除此以外,大家还必须考虑政治成本。那就是——

在推翻清朝的同时,如何维系清朝的版图。

这就是为什么,革命党人最初的口号是“驱逐鞑虏”,后来变成了“五族共和”的原因。

1911-1912年的南北议和期间,孙中山等同盟会人士通电各省,呼吁大家北伐,最后没有任何南省军阀支持他。

大家考虑就是军事和政治这两个成本问题。

更重要的是,如果北伐不成功会怎么样呢?最大的可能就是——

清朝没有被推翻,南北分治,这个局面谁都不想见到吧。

总而言之,袁世凯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HuiNanHistory


小雪微鉴:说起历史上的辛亥革命,是实实在在的窝囊,由于孙中山的不彻底性,把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让袁世凯尝了个鲜。袁世凯是当时的满清老臣,他一方面游说革命党,说自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让宣统皇帝退位,另外一方面,他向隆裕太后保证,自己可以保全大清江山,这样的两面派到后来,果然窃取了革命党的胜利果实,成为了民国大总统。

如果没有袁世凯,小雪相信,大清朝也没有所谓的《优待条件》

说起这段历史,很多人都觉得,如果当时革命党可以所向披靡,不选择和袁世凯合作,宣统皇帝可能直接成为俘虏,大清朝也就没有了《优待条件》,后来也就没有北京政变。

但历史就是历史,我们要客观来看待。袁世凯这个人老奸巨猾,他一方面收受革命党的银票,一方面,又稳住清朝政府,后来自己还可以釜底抽薪,自己成为民国的大总统,大清国的另一个皇帝,享受一下万人朝拜的感觉。

这种人,终究会死在自己手里,后来,袁世凯病死,尸体都没有被埋葬,可谓死无葬身之地,他的做法,有违历史潮流,是众人唾弃的对象。

民国的初衷,是让宣统皇帝退位,自己的政权得以合法化,所以才有了袁世凯的窃国

在辛亥革命以后,孙文逃往日本,而众人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在当时,袁世凯是溥仪的希望,什么张勋、张作霖,都没有当时袁世凯的老奸巨猾,才让溥仪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这刚没登基多久,就退位了,溥仪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放在袁世凯身上,一点也不为过,如果他是一个忠肝义胆的人,就不会和民国和谈,而是死保皇帝,可能溥仪还不会退位,可是,这样的老奸巨猾的乱臣贼子,却和孙文玩起了阴谋诡计,最后,自己成为了赢家,《优待条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客观上,袁世凯的这种做法似乎保全了溥仪和清朝皇室,但是,这就是袁世凯的套路和阴险的地方。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武昌首义第一枪,真的是一个美丽的意外,但正应了毛主席所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时代巨响。

武昌起义的背景就是四川保路运动的发生,当时清政府为了镇压运动,抽调了1/3的湖北新军入川作战。湖北空虚,这时湖北共进会、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密谋了这次起义。但其实准备并不充分,但在各种阴差阳错之下,取得了意外的成功。而这时的孙中山还在国外呢,最后匆忙的把黎元洪弄上台。两个月不到,南方各省纷纷响应,各自独立。但革命军并没有北上直捣黄龙,推翻清政府,而是选择了一个妥协的方式,最后让袁世凯成功上位。为何?其实就是实力不够。

硬实力:当时各地的革命军基本完成了现代化,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但是他们组成的实际是联军,彼此之间信任度有限,当时也是由各个党派领导。之后,孙中山回国,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但这个政府的运行实在艰难。主要是经费缺乏,没有钱袋子,就没法保证枪筒子。这时,对面的清军已经完成了指挥官的交替,开缺回籍的袁世凯被重新启用,替换了的陆军大臣荫昌,并大耍政治手段逼退了摄政王载沣,成为了清政府的实际领导者。革命军在面对基本都是国外装备的北洋军,没有任何优势,双方开始了对峙时期(这也是袁世凯的手段)。

软实力:为啥革命?啥是共和?啥是总统?这可能就是当时老百姓脑海中的问题,他们就看到成天的打仗,知道可能要改朝换代了,但可能不是皇帝坐江山了。这也是为什么最早的革命者多数都是知识分子,最起码也都是读过书的人原因了。群众基础太差,也是当时民国缺乏经济基础的原因,当时民国财政还需要资本家来资助。要知道,后来的张勋复辟,还有大量的遗老遗少买辫子呢,可见跪久了,确实很难站起来。民国的初期,解放思想成了重中之重。

所以,摆在革命党人面前的问题是首先要成立一个共和国,他们面前的北洋军都很难搞定,何况北伐呢?而且当时革命党内部也有各种利益需要分配。和谈,是最符合双方利益的选择。


黑水布衣


1911年武昌起义 的成功,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圆满成功。紧接着数十个省份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管辖,投靠革命军。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一时间中国两个政权相互对立,搞得清朝皇族们胆战心惊。这个时候袁世凯抓住机会,趁机夺取清政府的实权,而袁世凯也在寻找机会,企图和革命军搭上关系,能够从中捞取利益。


革命军虽然宣布独立,但是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这个时候孙中山打算和袁世凯和谈,这其中有以下几点原因。

1、革命军孤立无援

南京临时政府虽然宣布成立,可是各国并不承认,所以对于革命军来说他们孤立无援。相反清政府作为“洋人的朝廷”,外援还是很多的,毕竟他们不想失去这只肥羊。所以孙中山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让他很是头疼。


2、经济欠缺

临时政府虽然起义多次,也取得过胜利,但是在财政上却是一贫如洗。起义所需之钱主要来源于海外华人华侨的捐赠,孙中山虽然拥有很多的钱财,却是完全不够用,再加上洋人对其断了经济来源,简直是太困难了。而清政府却不一样,虽然欠了不少钱,剩余的钱财却是临时政府不能比的,再加上洋人对其大力扶持,所以孙中山无法与其抗衡。

3、孙中山先生的国父风范

袁世凯这个人比较圆滑,作为旧式官僚集团中之一员,所以善于曲意迎合,而且他可以为了利益抛弃群众,这也是一个可耻的地方。反观孙中山先生呢,虽然革命可以成功,但是最后的结局就是希望能够国内百姓免受战火之苦。如果打起仗来,受苦受害的还是老百姓,孙中山先生怎么能够忍心让老百姓受难。所以孙中山先生决定和袁世凯和谈,此乃国父之风范!

当时的情况不容乐观,而且孙中山先生很是着急,所以紧急情况下,为了百姓们的生活,孙中山先生选择了和谈。最终决定把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这个代价就是袁世凯需要推翻清朝的统治。

我是南楠,感谢大家的观看。如果感觉还可以的话,请点个关注吧!


历史清单


1911年12月初,孙中山还在美国游历,有天他突然收到黄兴的电报,说是武昌的新军将有一番大动作,希望孙先生汇款支持。孙拍拍两手空空的口袋,想回电说哪有钱。但他忍住,摁住电报没有复电。不久他就在欧美的报纸上看到,革命军占领武昌的好消息。

武昌起义后,随即陕西、湖南、江西宣布独立。清廷派陆军大臣荫昌前去平乱,结果清军半月之后才出现在汉江边上,革命军早已做好应对措施,清军战败。10月25日,广州将军凤山被革命党人炸死,噩耗传回北京,清政府大惊,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陆海军,前去讨伐。

1911年10月29日,清政府下诏:先惩戒率先逃出武昌的湖广总督瑞澂,并且下令废除由满清皇室控制的内阁,实行责任内阁。11月1日,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等皇室成员相继辞职,随后袁世凯接任总理大臣。

11月27日,北洋军一举拿下汉阳,从而得以俯瞰整个武昌,一时声势大振,黄兴见大势已去,逃亡上海,武昌城内人心惶惶,清军嚷着要抓汉奸,城门口挤满了出逃的百姓,黎元洪所在的都督府被人点起了大火,他只得率部将办公处移往武昌附近的洪山。“泥菩萨”见情势危急,向已经独立的省市发出求救急电,奈何各省相互推脱,谁也不愿出兵援助。他们建议要不通电向清政府请求议和。11月30日,清廷内阁电告,冯国璋停战。值得庆贺的是,虽然武昌已失,但革命军在11月25日,已经占领南京。于是在12月2日,革命军将主力部队移往宁沪,权利中心往长三角洲搬迁。

虽然南方各省纷纷响应革命,但是他们成员复杂,有哥老会的,有旧官僚,有投机分子,也有爱国青年,导致各省之间各自为政,不相同属,权利涣散,势力薄弱。他们惧怕北洋精兵,担心难以取胜。为让独立的南方诸省形成一股势力,他们决定派出代表,商量建立临时政府。

在11月27日时,代表们就在汉口租界商议,组织政府的“二十一条大纲”,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和清政府媾和。

听说南方革命政府有意议和,狡猾的袁世凯闻到了机会,他宣布手下的北洋军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接下来,清廷皇室完全被他玩弄于鼓掌之中,最后隆裕太后没办法,和满朝官员痛哭流涕,答应还政于民,于1912年2月12日发布下诏书。


本草百晓生


最根本的原因是南方革命军缺钱缺人缺枪。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一场以推翻满清政府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就此爆发。而这些革命军便是以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成员和进步青年为主。


南方革命军之所以选择在湖北武昌城发动武装暴动起义,主要是因为此时的湖北地区正是清政府守备空虚之时,原本驻扎在湖北本地的新军被调往四川地区平息保路运动。

而且武昌作为当时湖北省的省会,再加上隔江而望的汉口城作为清政府最早的一批对外通商口岸。因此湖北武汉地区也是当时中国最早一批接触到西方现代科学和新思想新文化的地区。

因此当时湖北的新军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革命党和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成员,这也是当时选择在武昌城发动辛亥革命的重要原因。

然而发动战争意味着需要雄厚的经济支持,尤其是人类社会进入热兵器时代之后,战争对于金钱的消耗和综合实力的依赖愈发强烈。但是孙中山和他所领导的革命党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他们开展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孙中山闹革命所依赖的资金主要是海外华侨和华人富商的支持。因此孙中山及革命党处于一种缺枪缺钱缺人的状态。

因此对于孙中山以及各地的武装革命军来说,都期待着能够早点结束战争,同时达到推翻满清政府的目的。因此当清政府再次启用袁世凯统帅北洋新军与南方革命军进行战斗时,尤其是南方革命军在北洋新军的镇压下呈现出颓败之势。这时南方革命军更寄希望于能够拉拢袁世凯反戈。

而袁世凯经过被清廷罢免职务又因南方闹革命而临危受命,也已经对满清政府丧失了信心和最后的忠诚。因此袁世凯对于南方革命军采取的政策是恩威并重,一边通过军事行动来迫使南方革命军感觉到北洋新军的实力,另外一方面则秘密派出谈判代表前往武昌城与南方革命军进行议和谈判。

最终孙中山及革命党人不得不以让位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条件换取了袁世凯的倒戈反清,这大大的减少了革命带来的流血牺牲,同时由于袁世凯的加入极大的增加了推翻清政府的可能性。

最终在袁世凯不断的逼宫之后,裕隆皇太后和满清的宗亲贵族选择接受袁世凯开出的优待政策条件,而宣布逊位诏书,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而孙中山和革命党人认为通过与袁世凯妥协换来的成果可以大大的减少流血和牺牲,但是也导致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珞珈山的猫


因为清廷和革命军都信了袁世凯的邪,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啊!

革命军无法顺利推翻清廷,原因就在袁世凯。

袁世凯出山对付革命军的策略就是:养寇自重,挟清压孙,两家通吃

在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天下响应,全国二十二个省里有十七个省宣布独立,星火已成燎原之势。不久后,革命军攻下了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于是正式定下南京为首都,作为灭清的根据地。

可这时候南京的人士都在等着袁世凯,因为他手上握有当时清廷最强的国防军,也就是所谓的“北洋六镇”。这六镇军队,不仅器械精良,训练有素,而且只听命于袁世凯一人,革命军无法渗透,清廷无法控制。要真打起来,外表团结、内部暗流涌动的革命军真未必是“北洋六镇”的对手。

加上袁世凯的心思就是想要养革命军以挟清廷,争取更高的位置。万一革命军逼得太紧,把袁世凯逼到了清廷一方,以清廷当时的实力,倾家荡产也能和革命军耗上个一年半载的。这不是革命军领袖们想要的,能不流血地拿下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廷才是最理想的结果。

革命军有心无力,国库只有银元十枚

此事记载于《胡汉民自传》,胡汉民在当时是孙中山的秘书长。一次安徽前线告急,无粮无饷,处于南京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大笔一挥:拨二十万救急。结果胡汉民拿着总统手批去财政部拨款时才发现:国库之内只有银元十枚了。

革命军经过几次大战,早已外强中干,别的不说,没饭吃、没工资发,谁能保证这支部队还能走多远呢?所以南京方面更急切地需要和谈,目的是清帝逊位,条件是保留皇帝名号,依旧住在紫禁城,每年皇室优待费四百万元,这是历朝历代的末代皇帝都没有过的待遇。

这些都正入袁世凯的计谋之中,一方面他瞒住清廷,大力宣扬“革命军无孔不入,上下齐心,势如破竹,孙文回国带来的捐款是如何之多,近数千百万”,以民心尽失来压榨朝廷,把太后、皇帝的内帑给榨得干干净净。另一方面对革命军是一会儿打,一会儿谈,自己“居中调停”,从中捞取最多的经济资本和政治资本。

孙中山多次通电袁世凯,畅明只要清帝退位,立马将大总统一职交还于袁公。在孙中山的“努力”之下,终于在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退位,两日后孙中山履行承诺,正式向参议院辞去大总统一职。


一贰一橙


武昌首义一月之内,各省响应,十三省一市相继独立,势如奔涛,人心之所向,非兵力可阻挡,全国人民,望共和政体,甚于枯苗望雨。按理说,接下来应该是乘势北伐、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使中华崛起于东方之巅,谁知却是南北议和、清帝退位、北洋当政,让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为什么好好的革命最后成了妥协?

其实总结来说就是“队友不给力,敌人太狡猾”。首先辛亥革命看似形势一片大好,其实危机重重,很多人并不是意志坚定的革命者,只不过一时被感染,头脑发热,一段时间后革命热情消退,就开始谋求妥协。其次,革命看似声势浩大,然而内部并不统一,互相之间不能协调。

而面对的敌人袁世凯又是狡诈多变、老辣圆滑,一面以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北洋军在战场上威逼和在国际上拉拢列强孤立南京临时政府;另一方面又提出和谈,伪装出赞同民主、共和的形象欺骗革命党人。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曾一度计划分六路北伐,但由于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内部矛盾,结果未能实现,后来面对袁世凯军事政治的双重压力以及国际的孤立无援,使得北伐最终成为泡影。

最后在国家动荡、列强窥伺、领土分裂等内忧外患下,南北通过和谈,在以结束帝制、实现共和的前提下,再次实现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