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陽村古鎮好村風

風雨滄桑渭水邊,河漲河塌只等閒。

慣看中條華嶽事,渭陽古鎮幾千年。

陽村全名“渭陽鄉”,陽者,山之南,水之北也,陽村因雄居渭水之北沙苑之南而得名。古城門上曾有對聯日:“渭水泱泱潤黃土,陽光燦燦映金沙”。形象的說明了渭陽村的地理環境特徵。

陽村古鎮好村風

陽村城乃一古堡,她座東面西,呈長方形,其形似船,故西東之建取“順流”之意,其西南角有一高地,村人於此登高望遠。四周有寬厚高大的土城牆,城牆高約30多米,上寬約二三米,周長約6000米,城牆上築有垛牆,東門與西門上建有城樓,城門間建有炮臺,供戰時攻守之用。城牆外壁每隔百米築有與城牆等高的幫牆,起穩固城牆的作用。

陽村城設有七個城門,除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外,西城牆上還設有西南門和西北門兩個小門,而東門則有大小相同的門兩個,所以,陽村城有大大小小的城門七個,可見城之宏闊。

陽村古鎮好村風

城東南角與西北角設有角樓,東南西北,對角線一樣遙遙相望。特別是城東南角的角樓,氣勢宏偉,結構精美,堪與西安城的角樓相媲美。

西城牆上開設的三個城門,中間的正門雄偉高大,城門用老槐木做成,上面用鐵皮包裹,密密麻麻、整齊有序地釘著幾千個鐵釘,鐵皮上鏤有各種圖案,有秦瓊、敬德門神造像,還有龍、獅、虎的造型,精雕細刻,巧奪天工。門內北側有一小小圓洞,供看守城門的人居住。

西正門北又設有一門,人稱“西小門”(即西北門),上邊建有魁星樓。

東門與西門東西相對,兩門大小、裝飾、材質完全相同。正東門南約300米處,設有一門,人稱“東南門”,奇怪的是,這個“東南門”大小竟與東門相同。其上有一角樓。門裡面有一高大的石照壁,照壁兩旁各有一隻巨大的石獅,後面就是氣勢莊嚴的祖師廟。

陽村古鎮好村風

東城門外,向東、向南、向東北各有一條大道。

城牆的東南角上建有一座亭子,屬磚木結構,設計與建築精美而氣派,人稱“將軍樓”。是陽村人為紀念欽差大臣多隆阿而修建的。直到六十年代後期,人們仍能看到昔日將軍樓的十築臺基。

城的北門,卻在偏東方位安設,人稱“北小門”(即北門)。

陽村地域較大,東面與仁義村接壤,東北面與拜家村連畔,南隔渭河與華陰的義和村相望。1964年前,渭河南岸有陽村大量的耕地。(如今與華陰以渭河為界)。西面與陳村相鄰,西北為沙質地帶,與小元村的馬家、北丁村的老莊相接,北面與官池、帖家為鄰。總面積約八平方公里。

陽村古鎮好村風

陽村城的東西正街。街上店鋪林立,生意興隆,村裡每月都有古會,後來又設每月逢二、八日為集,古會加集市,因此,陽村古鎮成為附近村民的物質交易中心。

由於城牆堅固,街道完整,人口眾多,地理位置居中,因而大荔縣沙苑以南的區鄉政權,歷來皆設立於此。解放前的渭陽鄉政府,就設在正街的“多公祠”裡,縣辦高級小學就設在老爺廟裡。東起拜家,西至蘇村“纏沙”一帶的學子,都來渭陽古鎮求學。

陽村古鎮好村風

因此,舊時的陽村,是當時沙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

解放前,民國政府實行保甲制,全村分為八個社區,分別是東社、西社、雷社、盧社、南社、北庭社,雙並社,西李社,擁有一千一百多戶人家,五六千口人,是當時大荔縣的第二大村。

1956年後,三門峽庫區建立,陽村屬於庫區之一,部分人西遷寧夏,其餘人家皆向北遷移,分為三個村莊:東陽,西陽,北陽。昔日古老的陽村城消失了。

陽村人永遠懷念那千年的古城,那消失了的陽村。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學,愛繪畫,好音樂,樂文史,更崇書法。多年筆耕,舞文弄墨,艱難前行,一串腳印。自以為天地間一匆匆過客,如草芥之於土地,浪花之於江河,微留劃痕,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邊,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無成兮自嗟嘆,惟將餘光兮寫故園。

陽村古鎮好村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