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齊魯地名探究——因地處古東原之北或濟水之南而得名——平陰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地處古東原之北或濟水之南而得名——平陰

平陰地圖

【地名由來】

平陰之名始見於《左傳》,因地處古東原之陰而得名。

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縣。大業二年(606年)改稱平陰縣,次年屬濟北郡。因春秋平陰邑而得名,故城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據《平陰縣誌》:"禹貢東原底幹,而邑在東原之陰",故名平陰,此係以"平陰"命名之始。

東原即現今東平,《東平縣地名志》載:東平,古稱東原。看現今地圖,平陰恰位於東平正北,東原之陰當無爭議。

齊魯地名探究——因地處古東原之北或濟水之南而得名——平陰

平陰與東平位置圖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平陰地處濟水之南,因濟水之陰而得"陰"字之名。現今平陰位於黃河以南,依據黃河奪濟入海的說法,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齊魯地名探究——因地處古東原之北或濟水之南而得名——平陰

平陰玫瑰

平陰縣,隸屬於山東省濟南市,別稱“玫城”,位於山東省西部,距省會濟南市60千米,與肥城、東平、東阿、長清等縣(市)區接壤。介於東經116°12′—116°27′ ,北緯36°1′—36°23′之間,總面積827平方千米。

泰山餘脈縱貫縣境中部,西部和北部有黃河流經,南部有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東平湖潤澤,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溼潤季風氣候區。地勢南高北低,中部隆起。被譽為中國玫瑰之鄉、中國阿膠之鄉、和聖柳下惠故里。

【尋歡文史】

《左傳》中的平陰


齊魯地名探究——因地處古東原之北或濟水之南而得名——平陰

《左傳》

平陰之名古已有之,據《左傳》記載:己亥,公孫於齊,次於陽州。齊侯將唁公於平陰,公先於野井。齊侯曰:"寡人之罪也。使有司待於平陰,為近故也。"書曰:"公孫於齊,次於陽州,齊侯唁公於野井。"禮也。將求於人,則先下之,禮之善物也。

這裡是說魯昭公"三桓專政"時,季平子與大夫郈昭伯鬥雞,季平子給雞套護甲,郈昭伯給雞套金屬爪。雙方結仇,大打出手。郈昭伯向魯昭公告狀,魯昭公率兵討伐季平子。季平子請求讓自己流放、軟禁、逃亡都被魯昭公拒絕。最終季平子聯合叔孫氏、孟孫氏擊敗魯昭公,魯昭公失國奔齊。

齊魯地名探究——因地處古東原之北或濟水之南而得名——平陰

魯昭公逃到齊國,住在陽州。齊景公想在平陰慰勞魯昭公,魯昭公先到達野井。齊景公說:"這是寡人之罪,讓大家在平陰等我,不過是因為距離近。"《春秋》說:"公孫於齊,次於陽州,齊侯唁公於野井"是合乎禮儀的。這是因為有求於人,就要先居於人下,這是合乎禮儀的好事。

魯昭公跑到齊國來,齊景公想在屬於齊國的平陰招待他。因為魯昭公是有求於齊,想讓齊國幫助自己討回公道,因此就早早到達了野井這個地方等著。劉景公為此說,雖然我內心感覺不安,讓大家等著我,但求人時要把自己位置擺低一些,這是合乎禮儀的。

【歷史沿革】

平陰曆史悠久,境內發現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證明,早在原始社會晚期(新石器時代)這裡就已有人類活動。

夏、商時期(前21世紀至前11世紀)為有仍氏部族之北境。西周至春秋初期,為魯之北境。春秋中期後屬齊。秦初屬東郡,後屬濟北郡。西漢(前206年至8年)屬兗州泰山郡盧縣地。

東漢建武初屬濟北國。

齊魯地名探究——因地處古東原之北或濟水之南而得名——平陰

東漢

三國魏至晉太安二年(303年)屬兗州濟北國。

晉懷帝永嘉之變以後,平陰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所佔據。東晉安帝義熙五年(409年)劉裕平南燕至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併入盧縣,屬兗州濟北郡。北魏太平真君十年(449年)至北齊武平三年(572年)均屬濟州濟北郡。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以其地置榆山縣;大業二年(606年)改稱平陰縣,屬濟北郡。

齊魯地名探究——因地處古東原之北或濟水之南而得名——平陰

唐武德四年(621年)屬濟州。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平陰屬河南道鄆州。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屬河南道濟州。大和六年(832年)撤平陰縣劃入盧縣、東阿縣;開成二年(837年)復置平陰縣,屬鄆州東平郡。

五代時期後梁開平二年(908年)至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均屬天平節度使鄆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屬京東路鄆州,熙寧七年(1074年)屬京東西路鄆州,宣和年間(1119—1125年)屬東平府。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屬山東西路東平府。

元至元九年(1272年)屬燕南河北道東平路總管府,大德十年(1306年)屬行中書省山東西道宣慰司東平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山東行中書省東平府,後改屬承宣布政使司兗州府。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屬東兗道兗州府。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屬泰安府。

齊魯地名探究——因地處古東原之北或濟水之南而得名——平陰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屬泰安府。民國二年(1913年),廢除府、州,屬山東濟西道。民國三年(1914年),道名變更,改屬東臨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山東省道行政區劃調整,屬泰安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屬省。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山東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勝利後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09月,屬山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日偽統治時期,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05月至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06月劃屬偽山東省魯西道,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06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屬泰安道。

抗日戰爭爆發後,平陰縣抗日民主政府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0月成立,隸屬泰西行政委員會(後改為泰西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04月,屬魯西行政主任公署泰西專署(後稱魯西第一專署)。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03月,平陰縣抗日民主政府與阿東辦事處合併,建立平阿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第十六專署。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05月,屬冀魯豫邊區第一專署。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撤銷平阿縣,恢復平陰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07月,屬魯中南第七專員公署(1949年04月改稱泰西專署)。

1949年10月0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泰西專區。1950年05月,屬泰安專區。1959年01月30日,撤銷平陰縣,併入東平縣,劃歸聊城專區;09月14日,恢復平陰縣,劃歸濟南市。1960年01月22日,劃歸菏澤專區;03月28日,劃歸濟南市。1961年07月22日,劃歸泰安專區。

1985年03月27日,復屬濟南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