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人说关羽之死凛然不屈,张飞的死却让后人无法比拟。大家怎么看?

天耀东方


关羽算得上战死沙场,不屈;而张飞被手下杀死,确实有点不太好被接受。关羽刚愎自傲,瞧不起文人自认天下无敌了;张飞轻视士卒性命属于酒后失控类型的人物。



关羽死于刚愎自傲

欲让其灭亡,必先让其膨胀,关羽就是典型的的例子。关羽性格本来就刚愎自傲,本身就具有传奇性。在《三国志》中关羽是唯一一个在两军对垒时单枪匹马直冲敌阵斩杀敌将的,这就足以让关羽骄傲的了。

刘备入川只带了几千人,剩下的荆州军全部留在荆州。关羽虎踞荆州让曹魏、东吴望而止步。后有斩庞德,水淹七军擒于禁,逼得曹操都有迁都躲避关羽锋芒的想法,这些都让关羽膨胀。东吴孙权联姻关羽确遭到关羽羞辱虎女怎能嫁犬子,惹恼了孙权。曹操正面对峙关羽,东吴一面示弱一面在背后捅刀子,致使关羽大败身亡。无论如何关羽作为将军,算得上战死沙场了。


张飞的死是必然的

张飞经常殴打士兵,不把士兵当一回事。为了这事刘备还特意劝解过张飞,说你鞭打完士兵还将他们留在身边这样早晚会出事的。张飞并没有改正这个缺点。

刘备准备起兵伐吴时,张飞命部三日之内制造白盔白甲。张达和范疆请求宽限期限,张飞大怒,命士兵将他们二人绑在树上,各打五十鞭子并说如果不能赶制出来,要杀二人示众。二人怀恨在心,晚上刺杀了张飞投奔东吴而去。张飞的死在于脾气的暴躁和虐待下属,连刘备都劝过张飞,但是张飞就是不听,所以张飞的死是必然的。


总结:关羽、张飞二人的死都因为各自性格的缺陷,关羽轻视文人爱戴下属、张飞敬重文人虐待下属如果两人能够互补就好了。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关羽的死绝非偶然,性格决定命运,匹马斩颜良,河北武士皆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失颜!人不可能总是过五关,斩六将,败走麦城是由关羽性格所致。

关羽自身的性格缺陷。关羽攻魏,司马懿劝孙吴取荆州以牵制,陆逊、吕蒙卑辞厚礼以骄关羽,关羽明知其所指,而仅仅增置烽火而已,白衣渡江是荆州,进退无据,而有麦城之败,英雄悲歌。三国志记载:关羽好凌上而不忍下,轻士大夫而重名士。可见此人,悦己之才,刚愎自用,终以覆亡。但英雄的死毕竟是悲壮的,慷慨赴死,绝不屈服,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马革裹尸”成为军人立志沙场报国的代名词,关羽做到了,所以被后人景仰!

反观张飞之死,死在一个“躁”字上。他性子急躁,稍不如意,就对部下出气。加上酗酒,酒后更加肆无忌惮,动辄鞭打部下,迁怒于人,好逞威风,不讲道理。终于自食其果,被部将所杀。

关羽死于骄,张飞死于躁,都是致命伤。所以说,戒骄戒躁,乃至理名言。再深入一步探讨,还可以认为关羽张飞都是死于自己之手。如果关羽戒骄,张飞戒躁,纵有几百个潘璋、马忠、张达、范疆之流,都不是关、张的对手。正如明代吕坤之言:“亡我者,我也;人不自亡,谁能亡自?”如此说来,杀死关羽张飞的最凶恶的敌人,正是他们自己。头脑中的骄与躁,正是致他们于死地的元凶!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墨宝留香2018


一,都是一样的结局,谈不上什么好坏。

二,大义凛然和无法比拟,也就是因为死之前的状态不同而已。关羽被抓住了,张飞没有被抓住而已。假如换做张飞被俘,按照他的性格也是一样会大义凛然的。

三,即便这种所谓的“大义凛然”,也是罗贯中小说里写的,也是为了彰显人物的形象而写,有无夸张的成份,大家内心各安所好。愿意相信的,自然都信;不愿意相信的,也就认为没有投降而已。至于当时发生什么谁也没有见到,包括作者自己。《三国志》中也没有这样的描写。

四,无法比拟,就是带有一种内心不堪的歧视。感觉他是活该,“自作孽不可活”。可是这种定义,是否也带有一些偏见呢?又是否有一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味道呢?

五,我们来看看《三国志》中的描写:

(1)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2)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疆杀飞。

一斩,一杀,字面无差异。

六,唯一的差异在于杀人凶手不同。一个是对手,一个是自己人。

七,只是有些人非要把其定义成:一个应该,一个活该。毕竟画个分界线,容易区分好坏、忠奸、善恶。

七,结局感觉都一样!没感觉有谁更好一点。


德平不惑


国人喜爱三国,更喜欢刘关张。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一起闯荡天下,颠沛流离也未能影响兄弟情深。而却在刘备创业成功之际,兄弟三人相继连环死亡,让人扼腕叹息。关羽北伐失败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而身死战场,张飞为兄报仇心切却被心腹之人割去头颅,然后刘备东征伐吴,却败走夷陵,死于白帝城。同样是死,有重于泰山,有轻如鸿毛。

先说关羽,关羽无疑是个勇猛的战士,优秀的将军,但却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作为敢战之士,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人们津津乐道,自不必说。作为将军,关羽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尤其是水军,纵横江汉,无人能敌。实战中,北伐轻取襄阳,围困樊城,接着水淹七军,擒庞德囚于禁,威震华夏,进入了人生巅峰。其排兵布阵,战场策略,敌后策略,战机把握,扬长避短,各方面均无可挑剔,体现了一个优秀将领的应有水准。

至于关羽在政治方面,有许多失分的地方,关羽为人体恤部下而傲视上级和同僚,听说马超、黄忠也位居五虎上将,竟然提出要与马超比武,而不屑于与黄忠为伍。对傅士仁、糜芳这样的相当级别的官员,动辄威胁,导致恐惧而投降东吴。对东吴的示好同样不屑一顾。但关羽对下属又是宽仁的,关羽始终没有采取极端措施防止下属逃跑,甚至对水淹而俘虏的敌军,也要求押送荆州,不仅要派大量人手押运看管,光吃也把关羽吃穷。关羽就是因为缺粮,催促傅士仁、糜芳运粮草,导致二人叛变的。至于后期,荆州被袭,关羽走麦城,也是要竭力挽回局面,只是再也无法回天。短短几个月时间,从威震华夏到兵败身死,总是让人叹息不已。


而张飞之死,则是另一种情况。张飞同样是猛将,也取得过非常辉煌的胜利,有勇有谋。比如在降服老将严颜,在与张郃的战斗中,都有表现了很高的战术水准。同样的张飞有性格缺陷。常常无故鞭打身边的人,越是亲近的将领,越是要挨打,而且打过以后还继续留在身边使用。对此,刘备曾提醒过他,然终究习性不改。最终张飞还是被贴身侍卫将领给谋杀,死的毫无价值!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出身社会下层,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桃园结义闯天下,意气相投,生死与共。一辈子走南闯北,轰轰烈烈,又嘎然而止,给兄弟情留下了最好的生动写照,以至于后世之人纷纷效仿。刘关张特别是关羽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同情,后来的人感念关羽的忠义,不断拔高关羽的地位,由将而王,再尔称帝入圣,成为忠义的化身!


郑说豫见


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关羽之死凛然不屈,张飞的死却让后人无法比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是关羽之死,凛然不屈。关羽攻打樊城,与曹军相互僵持,而东吴吕蒙呢?趁机偷袭了荆州,并占领了荆州。关羽两面被夹击,腹部受敌,不得已,木办法,走投无路,一代名将关羽就这样被杀了。正所谓:“桃园结义薄云,偃月青龙刀刃寒。骑绝尘走千,五关斩震坤乾。忠报梁栋,肝胆护兄铸铁肩。麦城复返,英魂庙化青烟。”


关羽死后,连曹操都率领文武大臣为其发丧,更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最甚,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为什么这么关羽这么受欢迎呢?因为关羽桃园三结义彰显义气、斩颜良诛文丑彰显英勇、挂印封金彰显忠心、过五关斩六将彰显执着、驻守荆州彰显才能,美髯一捋,长刀一摆,威风凛凛,好不快哉。关羽是我们心中的大忠臣、大英雄、大圣人,所以关羽之死凛然不屈,着实让人敬佩!


二张飞之死,难登大堂。大家都知道,关羽死了以后,张飞非常伤心,当时奉命去江州会合,还没出发,张飞因为晚上醉酒鞭打部下张达、范疆,且打至吐血,倘若第二天再备不齐白旗白甲,那么张飞就要杀死他们。张达、范疆无奈,只好深夜将张飞杀死。事实上,张飞对部下确实不怎么好,跟关羽对待部下正好相反。大家为什么觉得张飞的死却让后人无法比拟呢?大意是觉得张飞脾气暴躁,经常殴打士兵,有点死不足惜的意思。

三是二人之死,辩证对待。关羽之死有凛然不屈的一面,为了牵制住曹魏的实力,以从战略上帮助刘备攻取汉中,可谓是惺惺相惜的好兄弟,只可惜被孙权偷袭了。但是关羽之死也有必然的一面,因为关羽太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谁说都不听啊。刘备和诸葛亮没让你去打樊城啊,你只不过是寂寞难耐、目中无人罢了,所以腹部受敌,被砍头也有可悲可恨的一面。熟不知,守住荆州才是最稳妥最英明的战略啊。


张飞之死呢?固然有让人无法比拟,罪有应得意思,但是张飞之死也有重情重义的一面。张飞这次为什么喝的烂醉如泥,大发雷霆,提的要求如此过分呢?是因为他的心中太过于愤怒了,二哥死了,张飞真可谓是“旦夕号泣,血湿衣襟”,极度的悲伤了,着急想向东吴报仇,所以才打的那么狠。实事求是地讲,张飞也并不是一个鲁莽无知之人,只是酒后打人,第二天酒醒之时,就未必会杀了张达、范疆。实际上张飞是一个粗中有细、大智若愚的人,只不过当时因为确实伤心过度,才导致大打出手。好吧,我对张飞的结论就是张飞的死,虽然不是在沙场上而死的,反而是被部下杀死的,在我看来,那也是死的轰轰烈烈,死的是赤胆忠心,死的是义薄云天。


结论:两人之死,都有其凛然不屈之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但也有其必然之意,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对此,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评价的真正是极为中肯、正确!


二锅头饺子哥


形势不同而已!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孙权杀害!同等情况下换成张飞结局是一样的!张飞在那种情况下也绝对不会屈服!张飞死在自己的性格上,关羽死致使张飞性格扭曲,无故虐待下属,被下属害死!

关羽张飞都乃世间名将!后人评说关羽张飞都是忠义人!桃园结义更是荡气回肠!一生战功赫赫!生的时候辉煌就行,何必计较怎么死的!只能说可惜了这等世间罕见的英雄!留给后人的只有敬佩!


野史共享


曹蛮蛮赤壁之战惨败以后,周郎带着东吴的精锐之师,拼命的浴血苦战,最后胜利果实全部让刘备,诸葛亮给摘走了。

周郎那个气啊……

至从周郎和诸葛亮第一次见面,到最后气死,死了以后还让诸葛亮过江来欺负……

东吴,让刘骗子把人拐走了,诸葛村夫还让当兵的骂人……

一次又一次的诸葛亮把巴掌打在东吴全体文武胜上。

东吴一口恶气,窝在心里十几年,这一些屈辱最后全部用在了关羽身上,关羽曾经有多风光。死时就有多窝囊!

孙权一生,最扬眉吐气的时候,也就是抓住关羽,杀关羽了!杀关羽比夺荆州更让东吴全体高兴。

张飞嘛,万人敌,一生风光无限。

可惜是一个烂酒鬼,他真的该死。

喝了几口马尿,耍酒疯,骂大街,打这个,打那个的,做他的下属,也就是他的出气筒,也是最命苦的……

当初吕布的老丈人曹豹就应该杀了他的!


风吹青竹摇162015807


关羽的死是失荆州后败走麦城,被俘后斩杀。张飞闻听痛吗东吴不讲信誉,发誓要为二哥报仇。苦于没有机会,整天喝酒打骂士兵。



公元221年,机会来了,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由,举全国兵力伐吴。出征前张飞就命部下范疆、张达制作全军的孝服、白旗。二人说时间紧没有白布原料,要求宽限期限。张飞大怒将二人绑起来鞭打,并告诉二人明天不完成就斩首。二人想早晚是死,不如杀张飞投东吴。于是二人就抹黑进帳把张飞的头割下来,连夜投东吴去了。


关羽死后刘备伤心欲绝,张飞死后刘备只是皱了一下眉头。可以看出来刘备痛心的不是他兄弟,而是丢失了荆州。没了荆州刘备就彻底失去了称霸天下的资本。

关羽是战征状态下死的,古人认为是大忠,而张飞是打骂士兵而被杀的。这会为人不齿的!高下立见了吧!


寻找被人遗忘的角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最后死的其实都挺窝囊的,关羽和刘备含恨而死,张飞最惨 作为一代名将竟然死都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被自己的手下所杀。

什么样的性格造就什么样的命运。

关羽之死

关羽以忠义著称,他对刘备的忠诚还曹操都佩服。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曾威震华夏。他一身是胆,但输就是在性格上。《三国志·蜀书六》是这样描述关羽的

“然羽(关羽)刚而自矜,飞(张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意思就是性格刚愎、狂傲。这样一个人让他冲锋打仗还行,一旦陷入政治斗争往往死的很惨。



关羽之所以一直狂傲不仅因为他武力值高,更在于他是刘备的二弟,而刘备是蜀国老大。也正是因为他的狂傲让中了陆逊的奸计,彻底激怒了本来还未彻底下定决心偷袭荆州的孙权。关羽虽然最后宁死不屈战到最后,但一代名将没来得及跟敌人正面作战 却死在了同盟军手里也挺憋气的。

张飞之死

张飞虽然性格暴躁但他对大哥和二哥却是真感情、真义气。关羽死后,张飞悲痛欲绝 下令让手下三日之内做好全军的孝服,否则杀头,部将范疆、张达认为三日之内不可能完成,于是前来禀告,请求宽限。本来情况属实,张飞却因为情绪不好,将二人绑在树上鞭打。这时的张飞已经被仇恨冲昏了头,他一心只想为他的二哥关羽报仇。根本不会估计属下的感受。但深不知他的行为已经让那两个士兵对自己有了杀心。最终一代名将张飞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实在可悲、可叹!



刘备之死

刘备一生以仁义著称,关羽死后身为大哥他势必要为他报仇。因为不能履行诸葛亮的隆中对,已经偏离的原本的作战方针,再加上刘备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又操之过急,导致被火烧夷陵,七十万大军损失过,经此一战蜀国基本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刘备本来是抱着必胜的决心报仇的,最终却因自己的疏忽酿成打错,也算含恨而终啊!



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曾立下誓言“不求同生,但求同死”。虽然三人没死在同一时间,但最终的死却皆因心存对方,也算不违誓言了,也许天意如此!


历史湮灭的足迹


首先两人的死都不能算是善终,作为一个武将,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并不丢人,即便关羽这样被俘就义,仍然也可以不损威名,但是张飞死的就有点不明不白了,跟一个名将的身份稍显不符。

关羽

关羽总共被俘虏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官渡之战前夕,刘备和曹操合力灭了吕布之后,在许都种菜的刘备,被曹操点醒后,趁出兵截击袁术之机,第二次占了徐州,而视刘备为大敌的曹操,暂时放任袁绍不管,亲自带队去打刘备,小沛的刘备看到出其不意的曹操大军后直接弃城逃跑,剩下关羽在下邳独自抵抗,需要说明一下,此时刘备妻小已经被俘,不存在关羽为了保护刘备家眷投降的事。

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三国志 曹操传》

曹操俘虏刘备妻小在前,关羽投降在后。而且关羽投降,明显是在被俘后投降的。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但后来都知道关羽又离开曹操,重新回到了刘备身边,《三国志》只有一句:关羽亡归刘备。

第二次,也就是被杀的这一次,关羽先是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但荆州留守的糜芳,傅士人不抵抗,直接投降给孙权,导致关羽老家被端,腹背受敌,形势转瞬直下,而后被围追堵截,最终被擒,然后被孙权下令斩杀,和其长子关平,都督赵累一同就义。

关羽匹马刺颜良于万军之中,勇冠三军,以荆州三郡之地,威震华夏,重情重义,文武双全,能被称为武圣是有根本的。

其实如果再深入一点就可以发现,两次为何不同,为何关羽能投降给曹操,却不能投降给孙权呢?

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曹操虽然是奸雄,但好歹也是靠自己的力量打天下的,这跟坐得江东的孙权有本质区别的。后面我会专门发文详细解释其中原委,敬请关注查看。

张飞

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

首先张飞的勇猛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也绝对不是演义中的莽夫一个,当阳桥20骑殿后护刘备顺利逃走,能独立战胜以巧变著称的张郃,特别是刘备称帝时,封张飞为“司隶校尉”这个监察百官的职位,都说明张飞也是文武双全的。《三国志》中张飞的篇幅较小,很多事迹记载缺失,但一直跟关羽并列的张飞,注定能力不俗。

噫!飞死矣。

刘备这一声感叹,可以说是捶胸顿足,万念俱灰。对这个从一开始就跟随自己的小弟,刘备可以说是比父亲都更了解他。

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一语成谶,张飞的死和刘备预料的一模一样,只是恰好发生在伐吴前面,让刘备更加坚定了伐吴的决心。《三国演义》更是加工出了张飞睁眼睡觉,被张达、范强(范疆应是范强的误写)刺杀的情景。

作为一名冲锋陷阵的虎将,如开始所说马革裹尸不丢人,被刺杀就有点尴尬了,被自己手下刺杀更是太尴尬了,甚至说是有点窝囊了,可怜张飞一世英名啊!

陈寿总结的很精辟,“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被俘后不屈的将领很多,关羽在这方面并没有说太异于常人,但至少做了自己能做的,无愧于心。张飞被自己手下刺杀,的确窝囊,虽不是后无来者,但名将中也算是独一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