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人说二战是一战的延续,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尔朱少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的列强,谈不上谁正义谁不正义。

说通俗点,只是抢夺全世界范围的利益罢了。

当时英法控制着世界上主要的殖民地,德国是后起之秀。

以远东为例,英法在中国有大量的租界和利益,而德国好不容易才占据了一个青岛。

德国煽动奥匈帝国一起作战,目的是和英法争夺利益而已。

但是,德国战败了,鸡飞蛋打。

对比二战中法国投降,德国让法国保留了殖民地和舰队。

但一战结束的凡尔赛和约,德国则被整惨了。

德国的殖民地全部没了,部分领土被抢走(德国失去了6万5000平方公里的领土和近700万的人口),还要赔偿巨款。在1921年时,德国所要负担的赔款高达1320亿马克。

同时,德军被解散,只允许保留10万人的保安部队,空军被解散,海军只能保持1万5000人。

条约的屈辱只是一方面,看更惨的是造成了德国战后经济的崩溃。

由于需要承担大量赔款,经济通货膨胀到了世界顶峰,1美元可以兑换4兆马克。

这种情况下,极端政党的崛起,也就是顺理成章的。

德国人不服气,也不甘心被这样欺压。

随着纳粹上台以后,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必然要对于反抗一战后划分的国际形势。

希特勒对此发表过一番演讲:

我的面前,站着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在屈辱中呻吟的民族!”“那场战争结束之后,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就没有了!那些战胜者们骑在我们的脖子上作威作福,他们随意践踏我们的尊严,一个欧洲大陆上最高贵的民族地尊严!你们告诉我,你们是选择像本杰明.马丁一样去做一个自由的斗士,还是一个奴隶?!”    

希特勒就是靠煽动民众的反一战情绪,加上民族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和反犹太主义,让纳粹合法成为德国的执政党。

随后希特勒的一举一动,也是在挽回德国在一战失去的东西。

甚至,德军打败法军以后,特别选择贡比涅森林作为停战协议签订地点。

贡比涅是签订1918年停战协定的地点,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德国的惨败。

希特勒下令将博物馆内停放的当年火车搬运出来,放在1918年原来的位置上,,作为德法两国的谈判地点。

希特勒在谈判中所座的位置,是当年费迪南·福煦元帅面对战败的德国代表时所坐的位置。

这就是赤裸裸的复仇。

其实,二战是两败俱伤的战役。

此战中德国、英国、法国、日本4国互相火拼,一塌糊涂。

美国彻底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霸主。而苏联也异军突起,压垮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萨沙




二战的发生,就是一战的延续,这毫无质疑。正如一战后,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当时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私下说:“我们起草的文件为二十年后的战争埋下了伏笔。”当时的英国外相柯曾持相同的看法:“这条约不能带来和平,这是一份为期20年的休战书。”

英国领导们看得很准,协议签订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希特勒带着德国人,带着复仇的火焰来了。

一战前德国经济雄起,雄心万丈



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经济飞速上扬。强大的经济和德国在全球的殖民地完全不相称,比起英法荷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德国的全球控制范围实在有限。

有钱了,话也多了,话也大了。于是“普法战争”爆发了,最终的结果是德国胜利,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也促进了意大利的统一。

1882年,在俾斯麦的张罗下,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自形成了同盟国,达成了共进退的决定。看到德国的举动,世仇法国不淡定了,于是联合了俄国,后又联合了英国,就此,欧洲大陆,有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垒。

当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刺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后,奥匈帝国不淡定了,在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至此,第一次世界打仗全面爆发后,后期,牵扯了三十多个国家参与其中,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

当时,同盟国阵营有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协约国有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王国(一战时选择加入协约国)、日本、黑山、美国(后期参战)、中华民国等。

很明显,同盟国干不过。于是,在1918年十一月,德国投降,战争结束。

1919年6月28日,在法国凡尔赛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当时协约国高喊:掏空德国人的每一个口袋。

《凡尔赛和约》下隐藏的危机



德国战败投降,于是在谈判时,协约国开始狮子大张口,德国人没有办法,被逼无奈地签了字。

按美国总统威尔逊所说:“如果我是德国人,我要拒绝签字。”到底有什么内容,让威尔逊总统都感觉协议起草过分了?

《凡尔赛和约》总共有15部分,440条约文,一项议定书。

和约规定:德国边界线回到1870年以前,萨尔煤矿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归法国所有。这样,德国的领土将减少八分之一。

德国在本土外的所有殖民地必须交给其它国家,其中在中国的胶东湾必须交给日本。因为这项条约,中国人没有签字。所有殖民地交出去,德国有不小的损失。但损失刚开始。

德国的关税不得高于其它国家,对于他国输入的货物,不得无故拒绝进入。在1921年5月1日前,付清200亿马克的赔偿。可以是黄金、船只等折价。

在军事上,规定德国陆、海、空军人数,分别不超过10万人、1.5万人、1000人。

在军事审判上,要求交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逃到荷兰避难)以及重要将领,有协约国组织审判。

看到这样的协议内容后,整个德国开始疯了,萨尔煤矿工人罢工,结果被法国军队枪毙二百人压制住了。德国海军用自沉舰艇表达愤怒。德国全国上下群情激昂,但是作为战败国,暂时的反抗基本没用。

德国在希特勒的带领下再次崛起,发动了二战



德国人民感觉到了屈辱和压力,一边要忍受不公平,一边要勒紧裤腰带,给协约国赔钱。在这样的环境下,德国上下对协约国充满了仇恨。

有些时候,满腔的愤怒会转化为复仇的力量。当希特勒出现时,德国人找到了带领他们不断向前的领导人,熊熊的复仇火焰照亮了德国人的心。

1935年春,希特勒置《凡尔赛和约》于不顾,断然将国防军从10万扩展到了30万,英法等国表示了强烈抗议。1936年,希特勒再次出击,派军队进入了莱茵非军事区,英法等再次表示了抗议。1936年11月,德国和日本形成了反共产国际联盟,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了进来。

在全德国人民地支持下,希特勒开始复仇计划,1938年,德国侵占了奥地利,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快速占领。

大地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德国人血液中的民族主义彻底被激发了出来。1939年9月1日,德国的大军开始进攻波兰,理由是遭到了波兰的攻击。这个理由纯属扯淡,只是为了找到侵占波兰的借口。英法两国看到如此形势,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德国作战很利落,通过各种闪电战,打下了大半个欧洲,在进攻英国时受挫,进攻苏联时,直接被拖入了泥沼。最重要的是,美国参战了,因此,德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

但是,无须质疑,二战的爆发,就是一战的延续,是德国人发起的一次复仇,是德国人被“强烈的民族主义”刺激,好在,最终失败,否则不可想象。


蓝风破晓


二战不但可以说是一战的延续,严格的讲,一战、二战本来就是一场战争。

一战结束,各个参战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而凡尔赛和约是一个停战协定,注意,当时签的是“停战”协定,不是德国投降书。准确的讲,一战结束,德国没有投降。只是这些参战国一起决定,不打了。虽然德国享受的是战败国待遇,但他并不算战败国。

德国是属于被骗去签的和约。

一战后期,德国也觉得自己打不动了,这时候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十四条建议,其实就是十四个谈判的前提。这里咱就不详谈威尔逊十四条了,总之,这个建议对德国来讲还是能接受的,只是要求德国把占领的地区吐出来,这事儿也就算了。

威尔逊十四条建议的意思是咱们先设定这个大体的框架,然后到了凡尔赛,再在这个框架之内详谈。德国人乐颠颠的去了,到了才发现英美法出圈了,和约远远超出了十四条的框架,对德国的惩罚极其的苛刻。但问题是德国自己家在闹内乱,军队那边以为签和约,也都准备回家过年了,人心涣散,根本就没法打了,也就忍痛签了这份:停战协定。

而停战协定压根就不是彻底不打了的意思,是大家先歇一会儿,歇好了,打还是不打,另说。

就像现在的朝鲜半岛,之前签的就是停战协定,也就是说到现在,各方依旧是处于交战状态,只不过是约一下,先不打。

凡尔赛和约签了,各国也停战了,但从法理上来讲,这场战争压根就没结束,朝鲜战争,到现在也没结束。

停战,大家都歇歇,之后打还是不打,另说。随着希特勒的上台,德国的再次崛起,德国人给出的答案是:继续干!

所以二战的主要选手都没换,一战时德国和英法美俄打,二战是德国继续跟英法美苏打。

到了1945年5月,德国再次和这些国家签约,这次就不是和约、停战协定了,这次签的是白纸黑字、地地道道的“无条件投降”书。

一战是停战,二战时投降,性质完全不同。再到当年的9月,日本也签了无条件投降书,这场战争才算真正的结束。

签了无条件投降书,德国是彻底的服输,不打了,要杀要剐随你便。

人类到现在只发生个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1918年是上半场。

1939年-1945年是下半场。

1918年-1939年中场休息。

德国之所以选择了下半场继续打,主要的原因就是:憋气。

输的憋气:在东线他们已经击败了俄国,西线的将士正在拼命的时候,自己家里出事了。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闹革命,有些犹太人直接喊出了“我们就是要我们的祖国在这次战争中失败”。那你说希特勒、罗姆、戈林这些一战老兵上台以后能不收拾他们吗?

签的憋气:说是和约,结果被按战败国对待。如果凡尔赛和约能按照威尔逊十四条签,对德国宽大一些,估计下半场也就不打了。

希特勒正是依靠德国上下的这种憋气,才又重新开动了战车。如果德国人心里没那么多的不平、怨恨,希特勒恐怕连上台的机会都没有了。

所以说办事还得立场明确,要么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像威尔逊十四条那样,宽大一些。要么就像无条件投降那样,派军队占领全境,一住就是几十年。凡尔赛和约是一次标准的和稀泥,把德国治的很苦,又不压死他......


威尔逊十四条,对德国比较宽容。

无条件投降,对德国极其残酷。

凡尔赛和约,事先说的比较宽容,到了就变成极其残酷。

一战是美国总统先提出了十四条,德国人一看也不错,然后去了法国,结果签的是凡尔赛和约。

大体是这么个关系。


锐度何老师


说二战是一战的延续是有道理的,浅析如下。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列强因为分赃不均,新崛起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而引起的大规模战争。虽然在战争中德国失败了,但利益冲突的根源犹在,这就没法从根源上消除新的战争策源点。因此而埋下了二战的伏笔!

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的。但是德国人却并不服气!《凡尔赛和约》更是被德国人视为民族耻辱。并且战后德国的领土也大幅度缩水了。还有巨额的战争赔款需要赔付。而这一切都被视为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德国人的反弹情绪很大,报复心理强烈。最后被纳粹党利用,引领德国走上了一条法西斯主义的歪路。最终成为了二战在欧洲的策源地!


3,一战后,欧洲各国的情况错综复杂。各国间的民族冲突、种族冲突、领土矛盾、政治矛盾…等情况仍然是严重的!这在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因为各国都有所发展与进步,所以尚可以被掩盖于一时。但是一旦遇到风起云涌、经济危机就会倾刻爆发!可以说二战前的经济危机是导致二战爆发的重大推手!

4,因为苏联的建立,世界进入到了"两种意识形态”相对抗的时代!欧美列强(包括日本)都对新兴的苏联既恐惧又仇视,无时无刻不想消灭它!因此也在对德国的惩罚问题上"放水″,甚至有意扶植德国去与苏联相对抗。而将英法美与德国的战争视为"西方世界的內斗″!这就决定了列强不仅对德国的清算不彻底,甚至还有意纵容德国向东南欧的扩张,以便挤压苏联的"生存空间”!这一切都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信心与气焰,导致了二战的不可避免!


以上浅见只是个人见解,或许并不全面也不完善。欢迎大家互相交流不同见解!🎏


北疆同心侃历史


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又不是全对。

一般来讲,一战中的参战各国,并没有谁是正义的一方。

一战的本质,本就是新兴资本主义强国与老牌资本主义强国间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并重新瓜分世界而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因利益的不同而产生了两个不同的利益集团,一个是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美国等)属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另一个是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等),属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阵营。

从1914年到1918年,整整四年,在付出了近1000多万人阵亡,2000多万人受伤的惨痛代价后,协约国战胜了同盟国。

1919年6月28日,战争双方签订《凡尔赛条约》,根据条约规定,德国损失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

同时,德国还面对着1320亿马克,即49.9亿英镑的巨额战争赔款,为了偿还这笔巨款,德国前后共花了92年时间,也就是到2010年10月3日,德国才将最后一笔赔款还清。


1929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从而引发波及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德国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再加上巨额的战争赔款,一时间,压在德国人身上的经济压力十分巨大。

面对英法等国在《凡尔赛条约》中对德国的不公,加上金融危机下萧条的社会经济,一时间,德国人是怨声载道。

纳粹主义在这时候于德国,意大利及日本等国抬头。

而像希特勒这样的人,又是一个天生的演说家,一个演讲就能激起人们心中的不满,把整个德意志扇动的嗷嗷叫,激起对英国法国的仇恨。


为什么说二战是一战的延续有一定的道理呢?

因为二战的爆发,更多的是因为经济大萧条下,各国为了拉动内需,转移国内矛盾而爆发的战争。

德国所面临的一战赔款,对激起德国人对英法等国的仇恨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因素。


Mr种茶家


这个说法正确。

一战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确定各自势力范围而发起的一场打群架互殴。

一战交战双方是协约国与同盟国。

协约国主要成员有英国、法国、沙俄、意大利、美国;

同盟国铸造成员有德国、奥匈帝国、奥施曼帝国、保加利亚。

一战同盟国最终战败,被战胜方协约国清算。德国失去了西普鲁士,奥匈帝国解体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等一串小国,奥斯曼帝国失去了海外属地、仅剩下孤零零的土耳其,保加利亚也失去了部分土地。

沙俄在一战时期被国内“十月革命”颠覆,新诞生的红色苏联退出了一战帝国主义战争,后来也没有加入协约国对同盟国清算的《凡尔赛和约》。

二战是德国发起的对一战协约国的复仇之战。

二战参战双方是轴心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轴心国主要成员是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还有从一战协约国阵容中倒戈的意大利和日本。而土耳其保持中立。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主要成员是美英法和苏联。这需要说明,由于意识形态对立,苏联与二战交战双方都怀有戒备敌意,相对与德国暗中走得较近。由于希特勒背信弃义袭击苏联,苏德才反目成仇,苏联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观察双方交战阵营,主要是德国与美苏英法的对抗。可以认为,这是一战的继续。

德国(包含奥地利)还有保加利亚,是两次大战战败者。

美英法是两次大战最大赢家。

苏联是两次大战赢家,但一战、二战后均被美英法敌视和孤立。

二战中立的土耳其暗中支持一战同盟国盟主德国,在二战即将结束时(1945年2月23日)见风转舵,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二战后美英法主导了世界,德国被压制至今。苏联上升为美英法头号敌人。

二战后苏联与美英法冷战缠斗46年后崩溃,留下俄罗斯继续顽抗,但已处于颓势。


谌人


邀请回答:

我想你指的二战主要是指西方战场吧?

要知道,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三战,根本上就是战争。而战争在广义上就是指政治集团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只要这些矛盾还在,人类战争就会延续下去,只不过表现为局部还是全面而已。

人类历史上为解决格局及利益平衡的矛盾的过程无非就是在打打谈谈中延续。谈不拢就打,打累了就坐下来谈。其中充斥诱惑、阴谋、结盟、背叛等等人类生动的表演。

一战之前的欧洲历史或者从欧罗巴形成的神话传说开始,你会读到类似西方版的春秋与战国故事。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强弱更替,斗转星移,混沌与战乱形成的格局是其坚固和脆弱的混合体。二战不光是一战的延续,而是欧罗巴对内对外掠夺、扩张、侵略的基因的延续。

按照上述定义和公式验证一下你就能明白。一战打累了,大家就坐下来谈。人类的谈出双赢很难,而且炮弹的距离决定了话语权的深度和广度。一战凡尔赛条约无需赘述。德国失败了,被羞辱了,被出卖了,被压迫了,所以这就为下一次打埋下了种子。欧洲在一战后对待德国的作法被公认是在为20年后的二战埋下祸根。

希特勒就是在这种祸根之下孕育出的恶果。只是要时机成熟,任何矛盾都可能变成下一次极端化的表现形式,战争!人类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人类人格分裂,喜欢重复这种游戏,而且乐此不疲!


橘皮文书


是这样的。

一战之前的欧洲极其热衷于战争,每次战争都能通过合约收获巨大的利益。

一战德国同英法主要的矛盾点就是作为欧洲后起之秀,没有赶上英法全球殖民的浪潮,缺乏殖民地储备的德国在经济发展上受到了极大制约。同时与俄国的矛盾点在于同时作为新兴帝国,都要瓜分仅存的殖民地空间。

于是德国对英法开战实际上是希望彻底颠覆英法现有的世界秩序,能通过战胜国条约掠夺英法在海外的殖民地。但是一战德国战败了。

法国通过巴黎和约大肆压榨德国,希望通过盘剥德国实现战争利益最大化,这依旧是旧世界战争思维,打仗必须盈利。

但是正因为过度压榨德国,导致德国右翼迅速兴起,讨伐英法成了主流思维,最终导致德国法西斯化。而希特勒之所以得到德国军方的支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积极组织复仇计划,深得德国军事贵族集团的心理。

最终二战结果,德国占领巴黎以后就同法国维希政府和谈,实际上德国并不想彻底消灭法国,而是想找个目标把一战的尊严找回来。狠狠羞辱法国人一通。这也是德国后来放弃占领英国的原因,德国跟英国在一战不是你死我活的死敌,没有非要弄死英国的必要,只要能让英国认输,割地赔款就行了。

所以二战基本上就是一战的延续,从政治原因到经济原因都延续了一战的后果。


Hein7


我认为是有很大关系的,但又不是完全一样的。

首先两次战争的发起国都是德国,一战的失败,使得德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受到了毁灭性打击,这让德国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中,这为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党的上台执政创造了条件,也为希特勒将民族仇恨转嫁在欧洲各国头上创造了条件。

但是一、二战的战争目的是不一样的,一战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针对殖民地的争夺,但二战是轴心国企图瓜分世界之战,而且两次战争的主要战略思想也是有区别的,一战以阵地战和消耗战为主,重炮对轰和大规模的战壕和碉堡等工事是一战的特色,而二战中,闪击战、运动战等机动战术占了主导地位,装甲部队成为了各国的核心力量,制空权的重要性比起一战有过之而无不及,战争开始逐步向立体化发展,炮兵的重要性被相对的削弱了,各国发展的火炮也不再是单纯的加大口径,而是注重轻量化和多用途化。











军迷阿翔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老元帅福熙愤怒的宣称“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老元帅的犀利言辞一语成谶,20年后,二战爆发,从某种意义上说,凡尔赛和约确实埋下了下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但是所谓一战后对德国压迫太狠导致德国发动二战却并不准确。



实际上,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可以说是既严厉又不够严厉。一战结束后,协约国三大巨头美英法就就惩罚德国的问题陷入了争吵,由于德国投降是援引美国的“14条建议”,所以美国总统威尔逊坚持依照“14条建议”宽纵德国,而饱受蹂躏的法国则坚持对德国进行彻底的惩罚,完全解除德国的战争能力,而英国一方面担心彻底清算德国会造成法国一家独大,同时也担心布尔什维克的蔓延,所以建议对德国进行不彻底的清算。



三国的勾心斗角以美国彻底退出为结局,最终对德国的处罚方案是更接近英国想法的折衷,这一方案严厉到足以让德国人倍感屈辱,充满着复仇的意志,却又没有严厉到真正剥夺德国恢复战争能力的地步,德国背上了大笔赔款,但是军工寡头却没有受到真正的损失,无关紧要的德国皇室被驱逐,但是真正的战争策源总参-容克集团却丝毫没有被触动,只要资金到位,德国仍然具备迅速重新武装的条件——而在个20-30年代,来自华尔街的融资很容易的补上了这一课。



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完全是沙滩上的大厦不堪一击,但是福熙老元帅的远见并不能改变成舟之木,从较大的时间尺度上看,一战和二战可以看成一场比赛的上下半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