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朝一共16位皇帝,為什麼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用戶64598321


世界文化遺產明十三陵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陵區面積高達40平方公里,共埋葬了明朝開國276年16位君主中的13位皇帝及他們的皇后。可另外三位皇帝並不在十三陵裡面,他們分別是誰呢?




(位於南京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寢“明孝陵”)

一: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埋在南京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直視南京為自己的龍興之地。洪武元年(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即現在的南京)登基稱帝建立明朝,當年秋天攻佔元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此後又逐一消滅割據川渝的大夏國、雲南的元梁王等地方政權,最終完成天下一統。朱元璋以應天為都,也把應天作為自己的長埋之地。朱元璋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寢,隔年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孝陵(孝陵,有“以孝治天下”之意),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崩殂於應天府,遂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至永樂十一年(1413年)孝陵才徹底完工,前後耗時長達三十多年。




(靖難之役建文帝生死不明,無陵寢)

二:建文帝下落不明,無墓葬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21歲的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為建文帝。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標的次子,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染病去世,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繼位後,面對各地擁兵自重的藩王皇叔,接受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近臣的削藩建議。但建文帝在削藩過程中畏手畏腳,避重就輕,激起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的反抗。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8月在北平起兵,打著“傾君側”的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共歷時三年,建文四年(1403年)六月,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投降,京師破城,建文帝下落不明不知所蹤,成為一大歷史懸案,因為始終找不到建文帝的人和屍體,所以他並沒有墓葬,連自己的陵寢都沒建。




(明代宗被降格為王,只以王禮安葬)

三:“奪門之變”明英宗復辟,代宗被降格為王,只以王禮葬之

代宗朱祁鈺能當上皇帝完全是形勢所迫,他的哥哥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起兵50萬御駕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大軍的包圍,幾乎是全軍覆滅,英宗自己也被瓦剌俘虜。國不可一日無君,在太后和兵部尚書于謙的支持下,朱祁鈺受命於危難之際繼承皇位,並組織了北京保衛戰趕走了瓦剌人。一年後,英宗被放歸,代宗將他幽禁在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在太監曹吉祥,將軍石亨等人的策劃下發動“奪門之變”,時代宗重病在床無力控制局面,英宗二次登基。代宗朱祁鈺很快就被害死,英宗廢其一切皇帝名號,降為王。代宗在天壽山所建之陵墓也被搗毀,只以王的身份把他安葬在北京西郊玉泉山。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建築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國布衣


明朝從朱元璋開國到最後一個上吊而死的崇禎皇帝算起,一共傳了16個皇帝,皇帝死了都得葬入陵園,而且按明朝的傳統,爸爸兒子孫子孫孫子都得葬在一處,搞大團結嘛,死了咱一家人也要其樂融融的。

而這一處“已死明皇帝”們的家就是現如今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可問題來了:

“不是有16位皇帝嗎?怎麼十三陵裡就葬了13位呢,另外3個皇帝去哪兒了?”

首先,請各位來看看十三陵裡各家皇帝的位置圖:

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獨少了哪三位呢?

一、“我愛南京,只葬南京”

當然啦,少的第一位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眾所周知,老朱當時開國後是在南京定的都,那會兒北京是他的四兒子燕王朱棣的封地,試想,老爹死了,怎麼可能去葬在兒子的封地上呢。

因此,老朱當年喊出了:“我愛南京,只葬南京!”的口號,死時葬在南京鐘山的“明孝陵”。

二、“叔叔你好狠,奪了我的位,我化成灰也不讓你找到!”

老朱死了,把皇位傳給了小小朱,即他的孫子朱允炆,是為“建文帝”,開啟了大明的第二代王朝。可是這時候,小小朱的叔叔們坐不住了,你這小毛孩憑什麼啊,而且剛當上皇帝就搞削藩,把我們這些叔叔弄得很慘,於是乎,四叔坐不住了,一個“靖難之役”把侄子打下臺,自己做皇帝,並遷都北京,從此,北京開始了他的首都時代(也是房價高漲的時代!)

而被打下臺的建文帝在掩護下成功逃脫,從此之後不知所終,作為叔叔的朱棣出於關(sha)心(ta),自當上皇帝就開始一直尋找侄子的下落,其實是為了斬草除根,但都無果,於是,這第二位皇帝一直行蹤成迷,至死也不知道他葬在哪兒!

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前兩位皇帝,估計大家都會很容易的想到他們不葬北京,但這第三位,相信就鮮有人知道了,他是誰呢?

就是他朱祁鈺!

前段時間一部熱播的《女醫明妃傳》就深刻的YY了他和他哥哥以及一位女御醫的故事。

朱祁鈺是誰呢?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鎮弟弟,眾所周知,當年本來是他哥哥朱祁鎮做皇帝的,是為“明英宗”,結果這皇帝年輕時昏庸無能,寵信宦官,當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在首領也先的率領下已經打到國境時,他聽信太監王振的建議御駕親征,本來皇帝御駕親征沒啥,還能鼓舞士氣,但英宗這次的親征卻在太監王振的錯誤指揮下,成了一次“鬧劇”,而英宗本人也被瓦剌部落俘獲,成了“俘虜皇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當時朝野振動,皇帝都被抓了,國家咋辦啊!不過咱中國古代歷來是最不缺皇帝的,一堆人等著呢,眼紅著呢。於是,經過商議,由英宗弟弟朱祁鈺繼位,改元景泰,並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後來,在朱祁鈺的帶領下,打破了瓦剌的進攻,英宗也被放了回來,再之後,通過“奪門之變”,朱祁鎮又從當時已病重的弟弟手中奪回了皇位。

哎!奪就奪了唄,可英宗要奪的“徹底”,咋徹底啊?就是把朱祁鈺當皇帝后開始在十三陵裡修建的陵寢也給“奪”了,搬走了,“你以後都不是皇帝了,不準葬在十三陵!”

(景泰陵)

於是,本來可以入主十三陵的景泰皇帝朱祁鈺就被哥哥朱祁鎮給搬到了北京西郊玉泉山金山口,以王爺規格下葬。

所以,明朝雖有16位皇帝,但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都沒有被葬在十三陵裡。


宮殿君


明朝有16位皇帝:朱元璋 朱允炆 朱棣 朱高熾 朱瞻基 朱祁鎮 朱祁鈺 朱見深 朱佑樘 朱厚照 朱厚熜 朱載垕 朱翊鈞 朱常洛 朱由校 朱由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埋葬了明朝13個皇帝的陵墓,可是明朝一共有16個皇帝,為什麼只有13個皇帝的陵墓呢?那其他3個皇帝死後為什麼沒有進入十三陵呢?這3個皇帝是誰呢?

這三個皇帝是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他們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的原因各不相同。

1、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建都於南京。這是一個勵志皇帝,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氣的。朱元璋1398年病逝於南京,享年71歲。

朱元璋去世時明十三陵還沒有開始修建,那時候的北京還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當然不可能選擇埋葬於兒子的封地上。

還有一個原因是朱元璋在剛剛建立明朝之初,還有一些元朝的勢力在作祟,為了震懾他們朱元璋選擇了葬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在明朝都城紫金山附近,即現在的明孝陵,是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也是明陵之首。

明孝陵從外觀看宏偉壯觀,陵內種植松樹十萬棵,養鹿千頭。代表了明朝初期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先後調用了10萬軍工,於永樂三年建成歷時25年。

中國建築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旭傑說:“明孝陵代表著明出皇家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

明孝陵凝聚了明朝初期藝術家、政治家和建築大師們的才智,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

2、朱允炆

這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即建文帝,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在各個方面都表現非常好,是朱元璋最看好的皇帝接班人。

朱標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沒能繼承皇位就去世了,這時候朱元璋選繼承人的時候沒有考慮次子朱棣 ,就是因為朱棣不是他和王皇后生的,而是選了只有16歲的朱允炆做皇太孫。

朱允炆繼位後強行削藩,這引起了朱棣為首的親王強烈不滿,朱棣常年征戰沙場戰功赫赫,原以為他的哥哥朱標死後,他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選。

有以上的兩個原因,朱棣對朱允炆懷恨在心,於是他在朱允炆說削藩的時候為了保全自身安全就造反了,這是一場叔侄大戰。

朱棣常年打仗,很有作戰經驗,而朱允炆不會用人又沒有經驗,於是這場戰爭的形勢很快壓倒性的向朱棣一方靠攏。

在朱棣打到南京的時候,朱允炆點燃了皇宮,皇宮頓時被燒成一片火海,朱允炆在大火中失蹤,以後連他的屍體也未能找到,後來朱棣多方尋找均未果。

朱棣造反成功後為了加強自己的江山遷都到北京,才開始建造陵墓,所以即使找到朱允炆的屍體也不會葬入十三陵。

3、朱祁鈺

朱祁鈺是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鎮在23歲御駕親征時被俘虜,國不能一日無君,於是朱祁鈺繼承了皇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但出人意料的是不多久朱祁鎮被放回來了,回來後發現自己的皇位備戰只能認栽。但朱祁鈺為了防患於未然,把他的哥哥囚禁了七年。

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朱祁鈺不久便病倒了,朱祁鎮伺機奪取了皇位。朱祁鎮皇位被奪又被囚禁七年,奪取皇位成功後,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

朱祁鈺死後,朱祁鎮痛恨他的所作所為,就沒有按照皇帝的規格來安葬他,當然也就沒有葬入十三陵,而是被他的哥哥隨意的葬在了玉泉山附近的景泰陵,還給他封了個惡諡:戾。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凝時空





歷史漫談君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被當成朝政多突變的皇朝,有的皇帝連屍骨都不知何處,有的皇帝死後只能按王制埋葬。


在276年之中,共歷十六位皇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應天府(今南京市),葬於明孝陵(今南京)。在靖難之役後朱允炆不知所蹤。1421年朱棣遷都順天府(今北京市)。在北京皇帝葬在皇陵(今十三陵),分別是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14位皇帝,偏偏缺了代宗朱祁鈺,是否有點不可思意。這就要從土木堡之變說起。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聽信宦官王振讒言,率兵親征瓦剌,由於準備不充分,王振把持大權,致使軍心渙散,為了顯示皇威,王振聳使英宗冒險殺敵,終在土木堡被瓦剌生擒。國不可一日無主,英宗太子還小,而此時又必須有一個能主持抗擊瓦剌的領導,朱祁鈺在亳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被推上帝位。在朱祁鈺執政之後,明軍連敗瓦剌,瓦剌嚮明朝求和。八年之後,明英宗被瓦剌放回,在親信的協助下又奪回了帝位(這和宋朝靖康之恥後的朝局極為相似,只是趙構更為聰明,沒有讓父兄得以重回朝庭。才坐穩了皇帝寶座,朱祁鈺就是太婦人之仁,終釀悲慘結局)。奪回帝位的英宗不承認朱祁鈺的皇帝身份一國怎容二主,英宗為了維護自已的權威,在朱祁鈺死後,按明朝封王的禮制,葬於北京王爺墓地,而不是皇陵。

最無情是帝王家,就算是兩兄弟,為了那至高的權力,亳物親情可講,殺伐才是勝利者的驕傲,心狠才裡掌權者的本能。


娛樂新劇情


這個問題很好解答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其餘的三個皇帝呢?

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現在南京,因為朱元璋就是在南京定都,並且一直在南京執政,死後也葬在了南京,所以在永樂遷都後,也沒有遷走。南京後來也成了陪都。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不到4年,就被他四叔趕下來了,其下落不明,都不知道死哪裡了,所以就沒有正式皇陵。但全國發現建文帝朱允炆的陵墓多達五十多座。

明代宗朱祁鈺,這是個臨時上臺的皇帝,他哥不靠譜,被蒙古人囚禁,自己臨危受命,本來應該值得稱道。但英宗回來後,代宗將其再次囚禁。“奪門之變”後,英宗復位,廢除朱祁鈺皇帝的封號,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景泰陵)。沒有進入帝陵群中。明憲宗即位後下詔恢復朱祁鈺皇帝之位。

所以目前在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明皇陵只有十三座。


黑水布衣


明朝傳祚276年,共十七朝卻只有十六位皇帝,這是因為明英宗朱祁鎮前後兩次登上皇帝寶座,歷經正統和天順兩朝。在這十六位皇帝當中,有三位皇帝的是沒有葬在明朝皇家陵墓群——也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之中的,這三位皇帝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以及明代宗朱祁鈺。

明太祖朱元璋創立大明,定都南京,而當時的北京只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是不可能把自己的陵墓設在自己兒子的封地上的,他死後葬在南京附近的鐘山之陽,也就是“明孝陵”。

朱元璋駕崩之後傳位給皇太孫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不想仁柔的建文帝控制不了局勢,一通削藩的操作觸怒了朱元璋分封的各路藩王,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舉兵南下,攻破京城,自立為帝,建文帝在南京城破之時焚燒皇宮,生死未明,自然也不會在十三陵之列。

而另一位沒有葬在“明十三陵”中的皇帝是明代宗朱祁鈺,當然,這要拜他那極富傳奇色彩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所賜,朱祁鎮八歲登基,年號正統,然而在正統十四年,朱祁鎮御駕親征,抵禦瓦剌,不想遭遇“土木堡之變”不僅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自己也成了瓦剌的俘虜,在大明危急存亡之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被推上皇位,改年號景泰,是為明代宗,並重用於謙等名臣使大明轉危為安。一年後,瓦剌放回了明英宗朱祁鎮,然而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朱祁鎮只能回去做太上皇,並被幽禁在南宮。景泰七年,徐有貞、石亨等人趁朱祁鈺病重之時,發動“奪門之變”迎太上皇朱祁鎮復位,復位後的朱祁鎮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並搗毀了朱祁鈺修建的“受陵”,朱祁鈺死後被以親王之禮葬於京郊金山,所以明十三陵中也沒有代宗朱祁鈺的陵寢。


環球網


眾所周知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然而明代在北京的皇陵只埋了十三位皇帝,因此被稱為明十三陵。

那麼,明朝的哪個皇帝沒有被埋進十三陵當中呢?

通過明朝皇帝列表與十三陵皇帝比對,我們會發現,這三位沒有埋入十三陵的皇帝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景泰帝朱祁鈺。

答案就是這麼長,想要知其然的,到這裡就可以走了,想要知其所以然的,您還得往下看。

朱元璋的陵寢為什麼沒有葬在十三陵當中?

關於朱元璋的陵寢,涉及到明朝的首都問題,很多人認為明朝的首都是在北京,其實這是不完全對的,明朝建立之後,最開始定都的地方是南京。

儘管朱元璋曾經有遷都的打算,曾經想遷到自己的老家鳳陽,一向節儉的朱元璋大肆修建宮殿和都城,但是鳳陽那個地方雖然有帝王氣,但是沒有帝王命,交通閉塞,經濟不發達,在修建一半的時候,礙於種種阻力,執著的朱元璋不得不放棄了。

朱元璋也曾派太子朱標前去各地考察,哪裡適合遷都,最終因為朱標突然去世而擱置。

朱元璋死後,就被葬在了南京明孝陵當中,因為準備的有點倉促,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還沒有建完,以至於朱元璋死後,一直到永樂三年才得以完工。

然而,永樂皇帝在靖難之役後,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後,出於各種各樣的考量,最終將朱元璋以來想要遷都的願望實現,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在明孝陵外,以後的皇帝基本都埋在了北京。

當然,開頭已經說了,除了朱元璋外,還有朱允炆、朱祁鈺沒有被埋入明十三陵,以下還要展開來說。

朱允炆沒有被埋入十三陵,除了下落成迷,明朝也不認他這個皇帝

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絕對夠傳奇,在位時間不長,爭議很大,關於朱允炆的史料即使是現在的史學家也沒有爭出個一二來。

朱允炆的傳奇在於他的這個皇位繼承,就跟我們正常人所理解的不一樣,明朝為了皇位傳承的時候更穩定一點,標榜嫡長子繼承製,咱也不知道朱元璋是咋想的,嫡長子朱標死後,就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了皇位。

朱允炆要是一個嫡長孫咱也不說什麼了,關鍵朱允炆也只是嫡子,而非嫡長子,換句話說,朱元璋的嫡長子雖然死了,難道朱元璋的嫡子,還不如朱標的嫡子?

雖然,很多人試圖論證朱允炆即位的合理性,但是我就實話實說,在我的印象裡,幾百位的皇帝,像這樣的情況發生的幾乎是沒有,說朱元璋是參照了元朝時期的一個案例,也不是很有說服力,至少之後,再無這種案例。

如果這種繼承方式沒有問題的話,朱棣也不會死乞白賴的造反,明顯心中不服。

朱棣在靖難之役後,皇宮發生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自然不用安葬了,而朱棣更是直接不承認朱允炆的皇位合法性,將建文帝的年號,改為洪武年號的後續,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不用說埋入十三陵了,即使是這個皇帝,在整個明朝時期都是不被承認的,換句話說,承認朱允炆即位合法,就是朱棣即位不合法,那不是把朱棣給賣了嗎?

朱棣的年後是在南明弘光政權時不知出於何種目的給恢復的廟號,並且改廟號為惠宗。

明朝最慘頂缸俠,朱祁鈺的皇位到底有沒有合法性?

要是朱允炆是最傳奇的皇帝,朱祁鈺就是明朝最慘頂缸俠了。

頂缸的意思,並不是頭頂上頂著缸,而是頂替,代替,代人受過的意思。我說朱祁鈺是頂缸俠,那是因為,按照明朝嫡長子繼承製下的那個框框,作為明宣宗次子也不是嫡子的朱祁鈺是沒有任何機會繼承皇位的。

然而朱祁鈺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是個腦殘,率領幾十萬大軍去親征,結果玩出一個土木堡之變,不但全軍覆沒,自己還被俘了,明朝皇帝傻子多,朱祁鎮則是最突出的一個。

土木堡之變對明朝的打擊也是巨大的,好好的一個朝代,竟然被搞出這麼一出,你說朱祁鎮不是傻子是什麼?

緊接著瓦刺大軍就開始向北京進發,前腳滅了你幾十萬大軍,還俘虜了你們的皇帝,這氣勢得有多猛,北京的很多官員直接開始跑路,甚至提議遷都。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明朝幾百年才能出一個的能人于謙站出來要朱祁鈺繼承皇位,組織北京保衛戰,這個缸有多大,堪稱為國頂缸了。最可氣的是,朱祁鎮是有太子的,讓朱祁鈺繼承皇位,還要繼續立朱祁鎮的兒子為太子。

所以一開始朱祁鈺是拒絕的,在任何一個朝代,當皇帝都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唯獨明朝該死的嫡長子繼承製下,這個皇帝不好當。

迫於群臣的再三堅持,朱祁鈺才被迫當上了皇位,在位期間,表現還算尚可,不僅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尤其在政治上,改變了朱祁鎮執政以來的弊端,使得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結果,朱祁鎮又被敵人放了回來,這當上了皇帝,還能再讓回去嗎?國沒有二主,朱祁鎮和朱祁鈺就這麼耗著,雙方互相提防,結果朱祁鈺離奇得病,朱祁鎮又成功復辟。

朱祁鎮復位後,下詔朱祁鈺是"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不但如此,還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朱祁鈺去世後,朱祁鎮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鈺也因此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的一個沒有被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這就是為國頂缸的下場,我真的替朱祁鈺感到不值。

所以,沒有葬在十三陵中的皇帝,只有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這三位了。


史論縱橫


大明帝國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成祖朱棣,在公元1402年經過4年和侄兒朱允炆的皇位爭奪戰後,燕王朱棣成功奪取皇位,在位22年,為了鎮守邊疆朱棣決定將首都南京遷都北京。

言歸正傳,明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埋葬於天壽山的明朝十三位皇帝。

至於標題所說的明朝十六帝為何十三陵只有十三位皇帝,其實明朝的十六位皇帝當中,有兩位下葬於別處,另一位就是明成祖朱棣的侄兒建文帝朱允炆,在朱棣發動奪位之爭成功後,朱允炆就逃離海外,不知所蹤,這才有了後來的“鄭和下西洋”。




博聞通史


明朝開國定都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起家東征西討,西滅陳友諒,東滅張士誠,然後北伐蒙元,恢復中華!如果不是明成祖朱棣從北京起家搶了侄子的江山,明朝就不會遷都北京,就不會有北京十三陵,可能只會有南京十六陵。

南京是明朝的發家之地,就是江南的漢人士紳階層的支持,才有朱家的天下,所以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是註定要葬在南京的!

明朝第二代皇帝,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在位三年,就被四叔朱棣搶了皇帝,朱允炆也在大火中失蹤,成為千古懸案,自然沒有陵墓,也不能葬在北京十三陵了!

第三位是景泰皇帝,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瓦刺俘虜,弟弟景泰皇帝臨危受命接任皇帝。卻沒想到哥哥明英宗被放回來了,還發動政變把皇位搶回去了。明英宗自然不會承認弟弟的皇位合法性,不會讓他進十三陵。這還是到他侄子繼位才恢復了景泰皇帝的皇帝身份!

所以,明朝276年,共16位皇帝,除了上述三位沒有進十三陵,其他13位都葬在十三陵!


雲365


明朝的確有十六位皇帝,但是之所以稱之為十三陵是因為有三位皇帝沒有埋到這邊。

首先朱元璋的陵墓修建在了南京,坐落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與馬皇后合葬在了一起,稱作明孝陵。

其次是建文帝朱允炆,靖難之役中,朱棣帶著大軍攻到了宮殿之後,卻發現建文帝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消失在一場大火之中。之後就杳無音信,被稱為明朝歷史的一大懸案。因此也就沒有辦法入葬皇陵了。明成祖之後就遷都到了北京,選擇了昌平,明代術士認為,這裡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作為明皇家的萬年壽域再合適不過。

第三個沒有入葬皇陵的就是景泰帝。當年明英宗收到王振鼓動,帶兵親征瓦剌後被俘虜,朝中不能無主,所以推舉了弟弟做個臨時的皇帝。結果景泰帝在明英宗被救回之後就不願意讓位了,還變相的囚禁了明英宗。直到明英宗重歸帝位,由於之前的尷尬經歷,也實在沒辦法把弟弟放到皇陵中,因此,就以親王的身份將景泰帝葬到了北京的西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