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把漢獻帝換成漢武帝劉徹,漢朝還會滅亡嗎?

三國英雄曹操


第一,很多答主說的道理沒問題,即沒有實權,不論有沒有能力都發揮不出來。第二,我反駁你們,是因為你顯然對漢代的政治鬥爭和漢武帝本人不瞭解,結論下得太輕易。

漢獻帝遇到的困境,總結起來,權臣,外戚,太監,軍權外流。如果你能瞭解一下劉徹掌權的過程可能會改變想法。劉徹登基的時候年齡小(16歲),整個皇權兵權主要在以竇太后和長公主劉嫖為首的後宮、周亞夫為首的武將階層、竇嬰為首的外戚以及權臣階層手中,外面還有一堆劉姓諸侯國動不動就謀反,你看他怎麼一步步藉著諸如攻打百越等等事件不動用虎符就調動軍隊,如何培養親信打擊後宮和外戚勢力,以及後期如何藉助外部壓力(匈奴)來打擊內部勢力(劉姓諸王),然後中央集權以後再全力對匈作戰的,簡直驚為天人。

前期設立中朝(自己百度,我懶得碼字),鞏固中央集權,打擊權臣。後來設立監察制度(自己百度,我懶得碼字),打擊地方豪強。再後來發推恩令(自己百度,我懶得碼字),打擊劉姓王爺。親自從零培養出來的親信包括並不限於:衛青、霍去病、霍光、董仲舒、張騫、司馬遷、司馬談、李廣、李陵、桑弘羊、主父偃、蘇武、司馬相如、東方朔、汲黯、竇嬰、韓安國、田千秋、李敢、公孫弘、金日磾。再後來對匈全面開戰,“寇可往吾亦可往”,把匈奴逼退到漠北躲著,向北打到狼居胥山,向西北打到大宛,吞併東甌國、南越國、閩越國,衛滿朝鮮,冊封夜郎國,用都護府掌控西域四十八國。

劉徹這種人,骨子裡都透著鬥爭意識,幾千年出那麼聊聊幾個的武字頭帝王,如果晚一百年出現,就沒有王莽新朝什麼事了。如果他晚三百年出現,就沒有魏蜀吳什麼事了,千萬別小看他。漢獻帝所有面臨的困境的製造者,太監(後宮)和董卓、王允、李傕、郭汜、張濟、楊奉(權臣或軍閥)之流,見了帶著御林軍從上林苑打獵回來的十六歲的漢武帝劉徹,我想他們應該連個屁都不敢放。

但是東漢末局面不同於秦末,秦末實際上是秦被天下反叛,失去了合法性。而東漢末,農民起義軍先被鎮壓,之後董卓亂政,董卓李儒一批被鎮壓了,漢帝國就已經沒有名義上的敵人了,內部一統,各地刺史將軍都可以自稱是討董安劉的忠臣義士。漢庭失去了中央軍,才使得各地諸侯蠢蠢欲動。但問題在於漢庭沒有暴政沒有失德,天子雖然年幼可以廢立,但是皇位正統還在劉氏手裡。因而諸侯的路線是事實上掌握天下,而後脅迫漢帝遜位。 所以這樣理解,劉協依然擁有皇帝的合法性,保證他的合法性在於新王朝需要從漢朝四百年的傳承中得到合法性。但事實上,劉協很難將自身的合法性化為實際的統治實力,這注定了他只是傀儡。而類比秦朝的合法性,秦自絕於天下,故而反秦可以得到大義名分;漢無過於天下,故而需要漢禪才能得到合法性。


窮小子770


如果把漢獻帝換成漢武帝劉徹,漢朝還會滅亡嗎?我是王小白,我來回答你的問題。如果把漢獻帝換成漢武帝,漢朝還會滅亡。為什麼呢?



1、漢靈帝已經把江山敗壞掉了

漢靈帝劉宏,是漢獻帝的老爹,漢靈帝在位二十一年,黨錮之禍興起,宦官把持大權,公開賣官,肆意大興土木,加大對百姓的盤剝。漢靈帝劉宏,是個極度追求淫慾的皇帝,他在後宮看中那個女子,隨時隨地拉到床上交歡。漢靈帝在西園開裸遊館,除方便和女子交歡不知道還有何用意。

漢靈帝還在後宮設立市場,他扮顧客去和宮女、太監交易,看上那個宮女就恣意地淫樂尋歡。寵信何皇后,把何皇后的殺豬哥哥封為大將軍,位極人臣。中平六年,漢靈帝終於死了,給兒子劉辯留下一個黃巾軍起義,宦官當政,朝廷混亂局面。

2、引狼入室

面對宦官們的猖獗,大將軍何進卻無能,本來只需數百獄卒可以拿下宦官們,何進確定從地方招人進京殺宦官。結果招來惡狼董卓,董卓進京前宦官殺何進,袁紹曹操殺宦官,已經平了宦官們,請神容易送神難,董卓帶兵五千,今天殺一批百姓充軍功,明天搶百姓財物,連大戶也不能倖免。

董卓廢掉了小皇帝劉辯,立小孩子劉協為皇帝,日後的漢獻帝。軍政大權獨攬在董卓手裡,此時的漢朝廷已名存實亡。董卓殘暴荒淫,殺百姓殺大臣,夜宿皇宮強暴宮女。董卓的罪惡滔天,死後被老百姓點了天燈。漢獻帝劉協的苦難還沒有結束,董卓手下四將作亂長安又開始流浪江湖,直到被曹操接到許昌。



3、許昌不是復興之地

曹操把漢獻帝迎接進自己的地盤許昌,表面上稱臣口呼萬歲,實則挾天子以令諸侯包藏禍心。漢獻帝成了曹操的傀儡,每日裡膽戰心驚,時刻準備著掉腦袋,換英明神武的漢武帝劉徹也沒辦法。如果漢靈帝換成漢武帝劉徹也許可能延長東漢王朝的性命。


王小白的情感世界


重要的話說三遍:歷史沒有如果,沒有如果,真的沒有如果!

所以,漢獻帝就是漢獻帝,無論怎麼換都還是漢獻帝,漢朝該滅亡時還是得滅亡,無可更改!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他所需要的環境,一個人的性格及情懷同樣與其生活的空間以及圈子密切相關。正所謂從羊成羊習,隨狼行狼性,因此,即便是劉徹,放到漢獻帝生活的圈子裡,在漢獻帝成長的環境及氛圍裡成長,久而久之也會養成漢獻帝生一樣的性格與情懷,最後只能是徒有其名,而無其實,只是換了一個名字與稱謂的漢獻帝而已。

2)、就通常情況而言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寄希望於虛擬中的更換一個“皇帝”就可以改變一個朝代乃至歷史的走向,是忘了人民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和推動力量,任何一個人在這種力量面前都微不足道,因此,試圖通過個人的力量去改變歷史,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與實際,也不存在任何成功的可能。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9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44c000bebbce494d498\

油茶絲語


先說觀點:於事無補,照樣滅亡。

歷史上確實有很多英武帝王或者英雄人物,可以力挽狂瀾,扭轉乾坤大挪,成為後世的榜樣和民族脊樑,但是本題所討論的漢武帝劉徹,並不在列。雖然在歷代皇帝中間,劉徹算是大開大合,能夠開疆拓土的雄才君主,但是對漢末的局面,劉徹的雄才怕是無用武之地。


對比漢武帝劉徹和漢獻帝劉協,以及漢初和漢末的複雜局勢,我們可以分析其中原由:

1.劉徹不同於劉協的權勢。漢獻帝劉協是被作為傀儡被扶上皇位的,他的父親漢靈帝荒淫無道,寵信奸佞,任由外戚做大而無心顧及,晚年的時候,黃巾起義,豪強並起,皇帝權勢已經旁落。劉協的哥哥少帝被董卓所廢,劉協的帝位來源於董卓。當時的劉家已經完全沒有力量,皇族劉氏子孫所剩不多並且沒有軍事力量,朝政完全被軍閥把持,可能支持劉氏的外戚和宦官在宮廷政變中火併,最後被軍團漁翁得利。劉協先後被多人挾持,最後被曹丕廢除。在挾持離亂過程中,劉協早就無力反抗,只能任人宰割。如果漢武帝劉徹在世,面對軍閥並起,劉氏凋落,內無兵權,外無遠親的情況,也只能望洋興嘆,無計可施。


2.劉徹的才華不適合於漢末。漢武帝劉徹將大漢聲勢推向高峰,成為中華民族具有標誌性的頂峰期。但是我們仍要說,劉徹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個巨人就是銀錢堆積,物產豐富的強汗。漢初多為皇帝,吸取秦朝暴政的經驗,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經過數代皇帝的忍讓,包容,積累,才有了漢武帝劉徹施展拳腳的餘地和基礎。眾人皆說漢朝屈辱不已,因為他們要和匈奴和親,而漢武帝卻大舉進攻匈奴,三次出擊,衛青,霍去病,李廣都是當時的名將,留下許多熱血故事,為漢民族掙回了臉面。但是,如果漢武帝身處劉邦的年代,或者漢景帝時期,他敢於攻打匈奴嗎?他如果處於漢獻帝的位置,他的才能還能發揮嗎?當時無論是董卓,郭傕,還是曹操,曹丕從來都沒有把劉協當做敵人,因為不夠格,把劉協換成劉徹,也一樣。


3.劉徹翻盤奪權的可能與劉協無異。劉徹在即位之初,也是沒有實權,所以有人將之與劉協相提並論,但這是不公正的。劉徹未親政,不代表劉家失去權力,功臣派,外戚派,還是竇太后都是擁有權力的實權派,但是在劉家正統地位面前,他們只能遵守規則,因為誰都沒有顛覆朝廷的實力,只是能在朝廷鬥爭中為自己一派,攫取相應的利益和位置。劉徹成年未親政時,開始謀劃奪權事宜並最終取得成功,被人說是雄才英主。其實,這都是各實力派默許的,也沒有哪一派非得與劉家實質對抗。漢末就不同了,桓靈二帝以後,劉家失勢,實權派都不買姓劉的賬,漢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劉協可沒有劉徹那時各派默許支持的好命,換誰都改變不了。


4.劉家王朝攻守之勢已經變化。這個其實是最重要的因素,漢初承秦而來。秦有暴政而漢警之,寬民養民,國家承平,民心所向。漢武帝用三代積累北擊匈奴,開闢閩越,連接西域,遠播強漢之名,百姓安居樂業,雖然後期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但是外部環境確實安全,內部秩序穩定,無兵禍之亂。漢末之時,中央集權瓦解,內部秩序完全混亂,兵連禍結,佔山為王,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按照曹操的詩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在這種情況下,唯一能挽救百姓的就是快速實現統一穩定,重建秩序,還百姓安寧。劉家王朝已經在黃巾起義後失去人心,將領,文人,百姓無人支持劉家王朝,劉徹在世,也無法止住頹勢,保全漢朝。


雨夜說春秋


我也來吹一波

換成漢武帝劉徹肯定是負薪救火,自取滅亡。

若無胡喬木不懂歷史,瞎說了句秦皇漢武,漢武帝一直是一個昏君暴君的代名詞。

劉徹此人,不是太子出生,全靠母族有錢,賄賂他爹漢景帝入宮。後來靠金錢鋪路,加上太子死亡,竇太后需要一個沒有根基的人,才僥倖得到帝位。

此人上臺窮兵黷武,年年發動對外戰爭,到處徵兵,到他老年,實在沒有兵源,就亂抓人,家裡面貧窮沒有辦法入贅的,也成了罪名,抓去充軍。

此人極其殘忍好殺,濫殺大臣,朝中文臣武將被他殺了個便,而且還親自殺死了自己太子。這樣殘暴不仁的只有商紂王能有一比,商紂王還沒有親自殺死自己的嫡子太子。

好大喜功曰武,亂動刀兵曰武,武是中下的惡諡。

漢武帝此人,和劉協掉個個兒,也就是東吳孫浩一樣的下場,孫浩也殺伐果斷,濫殺大臣。最多劉徹能幹掉董卓,遇到曹操還是被殺死,成為一個少帝。


天堂160590167


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其實天下大勢之下,個人能力真的非常有限,不會因為個人能力強弱就發生立竿見影的逆轉。

漢武帝劉徹繼位,是在文景之治後,給他存下了一份厚實的家底,供他去揮霍、發揮,他才有了成為千古一帝的機會。而且不僅景帝謝世前掃清了他執掌權力路上的所有障礙,竇太后還認真的扶了他一程,可謂是水到渠成。

事實上,僅僅就治國來說,他是不行的。武帝能夠在青史上留下威名,那是因為他的對外強硬。文景之治後的漢朝,已經國庫充盈、民富國強,剛好漢武帝又是一個雄才大略、好大喜功的主,但是經過他無數次的折騰和窮兵黷武,其實漢朝到了他晚年,已經是強弩之末。

太子劉琚,已經敏銳的覺察到了劉徹治國的極端性和侷限性,開始在監國時在自己職權範圍內進行調整,也一直苦苦進諫。但是已經被勝利衝昏頭腦,而且剛愎自用、自以為是、自我神化的漢武帝劉徹根本不再冷靜思考,理性面對,反而以為太子是要質疑他的豐功偉績。

由此不但覺得太子軟弱糊塗,更是懷疑太子對自己不認同,有反叛之意。以致於在巫蠱之亂時,小小的一個酷吏江充都能任意欺辱監國太子,把劉琚逼反。

武帝晚年,暴虐專橫,迷信鬼神,將皇后、公主、太子全部逼死、殺死,連孫子輩都在他的殘暴政治清洗中死於非命,可謂是家破人亡。又屠戮大臣,株連甚巨,動搖國本。不用說他處於漢獻帝的位置,他要再不死,恐怕大漢朝就亡在他手裡也未可知。

漢獻帝少年時期被董卓擁立開始,就一直是別人實現政治目標的傀儡、工具,而且操控他的都是亂世梟雄,無論是形勢還是實力,他根本沒有條件和機會去對抗。在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亂世,漢獻帝手上無兵無勢,即便他天縱英明,奈何操控他的人更不糊塗,徒嘆奈何?

所以,個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所謂時也勢也命也,缺一不可。否則縱然武帝在世,諸葛換身,也無可奈何也。


謝金澎


首先亮明觀點:東漢末年,即使把漢獻帝換成漢武帝劉徹,也無法改變國家滅亡的命運。

理由有三。

一、大漢王朝氣數已盡

“氣數”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

從概念上解釋,它是指人生存或者事物存在的年限。其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就像一個人,如果壽限到了,就是大羅金仙也沒辦法讓他多活一天。

放到歷史朝代上,漢、唐、宋、元、明、清莫不如是!

這一點,其實是由封建社會專制體制的特點決定的。

專制體制的幾個顯著特點。

第一個就是權力在一家一姓內進行傳承,沒有新鮮血液注入,路子越走越窄,思想越來越僵化;

第二個是接班人選拔機制存在問題,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即使是個傻瓜也不能改變(晉惠帝司馬衷),這一點除了能保證皇位傳承的穩定外,於國於民有百害無一利(西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第三個是“家天下”權力缺乏監督,既得利益集團無節制地對土地、社會財富進行瘋狂攫取,造成貧富分化越來越大,階級矛盾越來越尖銳並不可調和,雖然有極少數統治者進行一些表面上的社會改良,卻是治標不治本,矛盾激化導致改朝換代是遲早的事。

以題目中的東漢為例,它的衰敗氣象其實從漢和帝劉肇時就已經顯現出來了。這一時期由於和帝即位時年幼,竇太后臨朝稱制,外戚開始真正登上歷史舞臺。同時,因為光武帝劉秀從一開國就對文官集團的打壓,東漢政治先天不足,外戚和宦官先後專權的畸形政治態勢,導致整個東漢的國勢在後三分之二的時間裡,一直沒有出現過回暖,更別說是中興了。到桓、靈二帝的時候,帝國已是積重難返,黃巾軍起義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後輪到漢獻帝的時候,實際已經淪為東漢帝國的“名譽主席”和曹操實現政治抱負的一塊金字招牌。

就“氣數”問題,再以明、清兩代為例,明代到憲宗、宣宗,清代到道光、咸豐的時候,帝王雖然有為,帝國卻已經進入暮年,這種情況是他們造成的嗎?

嚴格來說不是,因為無論是從性格人品、勤政愛民以及工作能力等各進行方面評價的話,這幾位君主其實都可以歸入“明君”之屬,問題是:當時社會所積攢下來的矛盾已經不是人力所能解決的了——問題出在體制上,出在既得利益集團身上,想徹底解決就得對自己動刀——但這一點是不可能的。

所以,王朝除了慢慢等死,沒有其他選擇!

二、漢武帝不是救時之主

第一,劉徹的風格不對。

從治國理政的角度來講,漢武帝劉徹根本不能算是一代明君,充其量只能是一個權術大師、一個戰爭狂人。他在抵禦外侮、大揚國威方面滿分,而在強國富民方面則嚴重不及格!

對外,打匈奴、通西域、徵閩越、服朝鮮、開巴蜀,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對內,收鹽鐵、頒推恩、置酷吏、興巫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在他的手裡得到空前強化。

猛一看功勳卓著、政績斐然,但細一瞧,缺了一項重要指標——民生——這一點與他的前任文、景和後任昭、宣大相徑庭:前者給他攢下家底,供他揮霍;後者則給他收拾爛攤子、擦屁股。

也就是說,他的強項是外交、是打仗,不是治國。

而東漢末年最需要的是什麼? 是革除積弊、是扶頹救時,但這和劉徹根本不在一個節拍上。

放眼整個西漢,劉徹之前有“文景之治”,之後有“昭宣之治”,主要工作和精力就是發展經濟,是王朝國計民生最為穩定的兩個時期。西漢能立國二百年,全是因為這兩次大治的深厚積澱。

劉徹雖然也有經濟政策,比如改革幣制、鹽鐵官營,但是,他和另外幾位帝王的目的和出發點卻是完全不同。用司馬光的話說,就是“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竭國家之力滿足個人慾望、成就個人虛名。

他穿越到東漢末年能帶去什麼?

第二,戰爭不能解決問題。

《淮南子》記載了一則故事。

戰國第一位雄主魏武侯問李克:吳(夫差)之所以亡者,是什麼原因?

李克:數戰而數勝。

武侯:數戰數勝,應該是國家之福,為什麼卻導致國家滅亡了呢?

李克:天天打仗則百姓窮困而且疲憊,而每戰必勝君主就會驕傲,驕傲的君主領導窮困疲憊的百姓,國家怎麼能不滅亡呢?

這就是著名的吳王夫差“勝而國亡”的故事。

同樣,整個漢武帝時期,他雖然東西南北四面出擊,開疆拓土,漢之威名傳遍四方。但是,國家和百姓卻全部被拖垮了。

正如《史記•孝武本紀》中司馬貞索隱:“疲秏中土,事彼邊兵。日不暇給,人無聊生。俯觀嬴政,幾欲齊衡。”說劉徹喜歡打仗,一天也不停,搞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

東漢史學家荀悅則評價說:“奢侈而無限,窮兵極武,百姓空竭,萬民罷弊。當此之時,天下騷然,海內無聊,而孝文之業衰焉”。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沒有後來“昭宣之治”的繼續休養生息,漢武帝可能就是一個漢朝的“隋煬帝”!

他去替換漢獻帝,東漢有可能在名義上也撐不到220年。

三、漢武帝的性格不合時宜

漢獻帝有性格、有能力也有抱負,無奈生不逢時,這一點像極了唐昭宗李曄和崇禎皇帝朱由檢。

他由權臣所立,從一開始的角色就是傀儡。

傀儡的特點是不能有思想,更不能獨立自主,凡事看權臣的臉色行事——乖孩子,有糖吃。

不乖的孩子呢?

西漢第三代皇帝劉恭說“(呂)後安能殺吾母而名我?我未壯,壯即為變”,接著就被呂后廢殺;

東漢質帝劉纘一句“跋扈將軍”,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北魏孝明帝元詡不滿母親胡太后臨朝稱制,被毒死;

唐中宗李顯想和武則天爭一下權(封岳父為王),過把皇帝癮,立馬就被廢掉。

漢獻帝對自己的處境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更對自己有一個非常準確的定位,所以他做出了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裝孫子。


最典型的一件事情就是,他一輩子沒有按自己的意志下過一道詔令(不包括《演義》)。即使在公元220年強行“被禪讓”之後也是心平氣和,並得享天年。

這兩種情況就像亡國之君劉禪和李煜。

“此間樂,不思蜀”,被嘲笑了上千年的劉禪活了下來;

而“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李煜卻在生日那天被“牽機藥”毒死。

在這裡並非說劉禪的苟且偷生值得書寫,而是李煜當時不思治國,當了亡國奴才忽然想起挺直腰板,他的所謂“骨氣”用錯地方了。

引出話題:以劉徹的性格,他能在後來漢獻帝的境況下立足嗎?

難,能不能活下來都是問題!

縱觀他的一生,是執拗的一生,是鬥爭的一生,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強悍無匹,永不服輸。

這種性格,曹操能容得下他嗎?

即使能,到曹丕的時候還能容得下嗎?

曹丕這孩子,連親兄弟都能逼出《七步詩》來,更何況一個只剩下名份的掛名皇帝!

所以,劉徹換不得漢獻帝,也沒有人能救得了垂死的東漢!


彼岸歷史


那要看什麼時候換了,如果是何進殺十常侍的時候換,或者董卓率西涼軍入城的時候,換一個強有力的帝王,真的有用。王允殺董卓以後,換漢武帝也有用,因為這是東漢最後的機會。可以通過詔安李傕郭汜,加強中央的軍事實力。以後再換,真的就沒什麼意思了,皇帝沒有了自己的朝廷和軍隊,脾氣軟一點,硬一點,真的沒什麼區別了,在許昌曹操的地盤,漢武帝除非能讓郭嘉程煜張遼虛晃等人背叛曹操,而且得確保打得贏袁紹袁術,否則,關在籠子裡的藏獒和泰迪沒什麼區別。


LAndyBonaparte


人的能力是在人與環境互動中培養的。漢獻帝沒有掌握過實權,雖然大家稱他為皇上但沒人聽他的,在這種環境下,他只能忍氣吞聲。雖然他有心恢復漢室的地位,可是他沒有辦法調動一兵一卒,安插自己的一個親信,朝廷大事都決於曹操之手。他沒有辦法培養出自己的治國理政的能力,而即便他有,曹操也是一個精明強幹之人不會給他機會掌權。

漢武帝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劉協和他比有幾點不如:

1.武帝即位時,漢朝剛經歷“文景之治”,國力處於上升期,劉家的統治深得人心,他又是漢景帝立的太子,合法性毋庸置疑。而獻帝是在桓靈二帝后,經過黃巾起義後,諸侯林立,天下人心盡失的情況下由董卓廢少帝而擅立的。很多諸侯反對董卓而對獻帝合法性感到質疑,而且大家都只是名義上支持皇帝,而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2.武帝有竇太后撐腰 ,度過他的成長期。在他沒有培養出一副帝王的氣質和能力前,幫助他管理朝政,不讓奸臣當道。這一點和清朝的孝莊太后是很相似的。而獻帝身旁沒有這樣一個有能力有資格的長輩。漢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是他的困境。

漢獻帝和漢宣帝比起來要倒黴一些,因為曹操不是霍光,他把篡奪的事業交給了兒子,而霍光則仍想保持一個傀儡,沒有給子孫鋪這個篡奪之路,所以給了宣帝機會。我想曹操大概是想到了霍光的結局,所以做了這樣的安排,但歷史還是巧妙的跟他開了個玩笑,自己做的事在自己家人身上被重複了。


學海拾貝


氣數已盡。三國時期群雄並起。比如曹操等人的思想已經取代漢朝後期民不聊生的境況。當時漢獻帝時的漢朝民心思變。已經對於漢朝存在不感興趣。大廈將傾迴天無力!別說劉徹。就是楚霸王項羽四面楚歌境地也是白給!得民心者得天下,此時漢朝系統破敗,已經在人民心中沒了存在價值!只能接受大廈將傾迴天無力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