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宋金時期的“海上之盟”是為了一雪“澶淵之盟”之恨而創辦的嗎?

nmqlzx


作為中國古代史上,一樁可以蠢得進博物館的戰略,宋金的“海上之盟”,即北宋的“聯金滅遼”戰略,動因常被說成“為雪澶淵之盟”。但事實是,這蠢事,《澶淵之盟》不背鍋。

不管後人對於《澶淵之盟》有怎樣的爭議,但事實是,自從《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雙方確實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以簽訂《澶淵之盟》時的北宋宰相王旦的話說:“國家納契丹和好以來,河朔生靈,方獲安堵”。簽約後的一百一十八年裡,宋遼雙方互派使節380多次,但凡是帝后生日或大小年節,都會像走親戚一樣熱鬧走動一番。非但沒拿著當“恨事”,反而為維護這份和約,一直不遺餘力。即使是後來毀約的宋徽宗,登基時也曾說“南北(宋遼)生靈,皆朕赤子”,警告邊將不要挑釁生事。

那為什麼,深知《澶淵之盟》重要性的宋徽宗,最後卻不管不顧,以“聯金滅遼”的愚蠢方式毀約呢?首先一個責任人,卻恰是“受害者”——遼國,因為最先“違約”的,正是遼國。

在《澶淵之盟》簽訂後,遼國的做法,一邊是極力維護和約,但同時又貪心不足,總覺得從宋朝拿到的好處太少。於是宋仁宗慶曆年間,趁著北宋與西夏打的不可開交時,遼國竟悍然向宋遼邊境增兵,武力威脅北宋更改“澶淵之盟”,揚言要奪取關南十七縣,把北宋滿朝“名相”都嚇得腿軟。幸虧年輕政治家富弼臨危受命,慨然赴遼國交涉,迎著遼國宮廷的兵甲放狠話:“北朝(遼國)忘章聖皇帝(宋真宗)之大德乎?澶淵之役,若從諸將之言,北兵無得脫者!”——當年不籤澶淵之盟,大宋就能把你團滅了,心裡沒數嗎?

也正是這番硬氣表現,叫原本野心勃勃的遼興宗服了軟,打消了撕毀《澶淵之盟》的念頭。但無奈此時的宋仁宗更慫,明明遼國已經服了軟,卻還是主動加了二十萬歲幣。還照著遼國要求,乖乖在國書裡寫上“納金帛之儀”,也就是是北宋向遼國“繳納”歲幣,等於是既花了錢又丟了臉,史稱“慶曆增幣”,是為遼國《澶淵之盟》後,對北宋的一大外交勝利。

但遼國這個“外交勝利”,後果卻是嚴重,遼國“違約”在先不說,而且事後嚐到甜頭的遼國,逮住機會就要敲一筆竹槓。熙寧年間時,他們又向北宋施壓,一口氣拿走了七百里土地。等於是再次“違約”。

如此“違約”“敲竹槓”成習慣,遼國嚐到了不少甜頭,但既然你不把《澶淵之盟》當信諾,待到宋朝有了機會,當然也要反戈一擊。比如多次被遼國敲竹槓的宋神宗,就咬牙做出承諾:“取燕雲十六州者,封王。”宋徽宗年間時,為何那麼多臣將熱衷於趁火打劫,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是這“封王”的誘惑。

也就是說,這被北宋“背後捅刀子”的悲催遭遇,其實是遼國自己挖的坑。

但即使如此,“聯金滅遼”卻依然堪稱蠢到家的戰略。遼金戰爭爆發後,宋朝其實有大把機會坐收漁翁之利,但為何選了最蠢的“聯金滅遼”,這更不是因為《澶淵之盟》的“仇恨”,而是攤上了蠢領導:宋徽宗趙佶。

與好些野史演繹的不同,宋徽宗登基時的北宋王朝,絕不是什麼民不聊生的爛攤,相反卻是一個經過宋哲宗鐵腕變法,已經國富民強的強大帝國。當時的北宋王朝,國家儲備堪稱“豐亨豫大”,戰場上更高歌猛進,把西夏天都山要地打包全收,宋軍鐵騎更深入河隍地區,眼看要光復漢唐故地。但一個不靠譜的宋徽宗,卻足以把這一切毀掉。

宋徽宗的毛病,正如北宋名相章惇的那句斷言“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這位中國古代最傑出的藝術家,其執政的毛病,就是他充滿藝術家氣質的“輕佻”。國家大事都是隨興所至,不顧事實就拍腦袋,其任用的核心團隊,要麼是拍馬逢迎的小人,要麼是充滿藝術才華,行政水平卻嚴重拙劣的“文藝宰相”。只要看看“聯金滅遼”前,北宋“花石綱”等鬧劇,東南經濟被折騰得雞飛狗跳的慘狀,就知這個原本蒸蒸日上的國家,決策已瀕臨失控。

放在軍政大事上更是如此。其實聯金滅遼前,宋徽宗初登基時,就鬧過類似荒唐劇。當時北宋名將王瞻王厚,率軍深入河隍草原,一舉擊敗長期禍害西北的吐蕃部落,把其首領都抓到汴京請功。誰知宋徽宗文藝情懷大發:“怎麼能殺的這麼殘忍呢!”居然把王瞻王厚二位將軍流放,被俘的吐蕃首領?好吃好喝後放回,結果人家回到吐蕃,拍拍屁股就再次侵擾邊境,含恨流放的王將軍,已經悲憤自盡在流放路上……

能有這麼神操作的人,面對遼金打成一團的局面,枉顧此時北宋的國情,選擇“聯金滅遼”的戰略,一點都不奇怪。所以也更不奇怪,當北宋“收復”幽州後,金人已經露了獠牙,宋徽宗卻還在大張旗鼓慶祝,全然不知災禍臨頭——這樣一個有權任性的藝術家皇帝,以其愚蠢的操作,把大宋帶入了死地。

有權任性有多可怕?罔顧事實隨興所至的“領導力”又有多可怕?靖康之恥的烈火,最終慘死五國城的宋徽宗,就是生動說明。

參考資料《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


我們愛歷史




宋遼兩國於公元986年的岐溝關會戰,給了立志北進的宋太宗以沉重的打擊和挫折,幸虧遼朝內部對和戰也有分歧,雙方停停打打,最終在1005年達成了檀淵之盟。自此到1122年,宋遼兩國大體保持了和平,客觀來說,這對宋代北部邊境百姓來說,未嘗不是好事,自盟約訂立,宋代河北戎兵減少一半,將官官吏得以裁撤290人,河北境內農戶壯丁可以專心於農耕。

另一方面,女真崛起後,對遼始終保持戰爭與反抗狀態,1114年,遼金兩國在出河店大戰,次年兩軍再次於達魯古城,薩布達岡等地激戰,遼軍均大敗而歸,自此被迫採取防守態勢。幾次戰勝遼軍後,完顏阿骨打親信楊樸進言說“自古英雄開國或受禪,必先求大國冊封”。於是次年遼國使節耶律奴哥來金朝議和,阿骨打要求遼國國主需以兄長稱呼自己,並每年交付年貢,並且歸還上京,中京,和中興府三路州縣,並要求遼朝獻出親王,公主,駙馬等親貴為人質。遼朝天祚帝先是應允,但又反悔,於是這一次遼金議和也以失敗告終,兩國戰端重開。


具體說到宋金結盟,始於投降北宋的遼國降人馬植。根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政和五年(一說元年)夏天,馬植從雍州來降,投靠權臣童貫,獻上“約金攻遼”的計策。馬植本為遼朝大族,官至光祿卿,他投降的原因,根據史書記載,就是感到遼天祚帝荒淫無道,重用奸人宵小,契丹作為遊牧民族尚武彪悍的氣質已經喪失殆盡,於是馬植被改名趙良嗣。但是,宋遼保持外交和睦已經有相當長時間,宋徽宗當時對貿然廢棄盟約這件事也很有顧慮,唯恐掌握兵權的權臣和邊將“邀功生事”,然而童貫並不甘心,在他的主持下展開了對金的秘密外交。重和元年(1118年)4月,派遣馬政初次出使金朝,從山東登州出海,抵達金境。完顏阿骨打問其為何而來,馬政回答“聞貴朝攻陷契丹五十餘城,欲共伐大遼”作為酬勞,馬政提出的條件就是北宋重新佔有五代時期遼朝所取“燕京地土”,當然,各種歷史文獻記載,這項秘密協議是由口頭提出,馬政等並未攜帶國書。

由此可見,宋金海上之盟得以建立的兩大原因,1是北宋極端渴望得到五代時期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略要地燕雲十六州 2是北宋從各種情報渠道得知,遼代國勢已衰,女真強勢崛起,於是想從這種“遠交近攻”的地緣政治操作中獲得好處。

初步接觸既然順利,正式談判的展開,也就順理成章了。宣和二年(1120年)3月北宋朝廷再次派遣趙良嗣等出使金朝,根據史書記載,雙方談判非常順利,並確定了清晰的戰略,金攻擊中京,北宋攻擊燕京,事成之後,北宋收復燕京附近舊地,但還要給金人歲幣,金額為每年50萬疋(匹)兩的絹與金銀。西京(雲州)等地,待金朝擒獲天祚帝,消滅遼的殘餘勢力後再轉交於北宋。平洲,營州等地,完顏阿骨打也應允交還北宋,但同時規定,女真大軍由松亭直指古北口,宋軍從雄州直指白溝,兩路夾攻,任何一方不得與遼單獨議和,戰爭結束後,北宋需在榆關與金開設互市貿易,不得違約。

然而,由於談判初始階段為秘密協商,雙方並沒有任何落於文字的協議,一切合約條件都是口頭溝通,再加上趙良嗣,馬政諸人的能力實在有限,還急於邀功請賞,導致“海上之盟”的各項條款始終夾纏不清:7月,完顏阿骨打遣使入宋,遞交國書,正式條款中只允諾屆時交割燕京附近地區,一些歷史學家指責金國出爾反爾,但是實際上,也不能排除趙良嗣邀功而虛報的可能。十一月,馬政再次到達金首都上京,翻來覆去討論了2個月,才與金朝使節一起南歸,最終條款變成了請北宋“就便計度收復西京”,其用意在於阿骨打不欲金軍為宋軍冒矢石之險奪取西京,而是要北宋派軍自行收復,順便一探北宋軍力的強弱,正式談判到此結束,8月20日,金朝使臣,攜帶北宋國書北返。


征服者帖木兒


無論宋朝對金、遼各是什麼態度,其實結果都無足輕重。

不要太高估宋朝的影響力和作用,宋朝是很沒存在感、很弱的一方勢力,它的因素並不會改變金朝代遼的歷史結果。

宋朝聯絡金朝之議,雖然發起的時間很早。

但是,宋朝長期都在觀望狀態,並沒有出兵;等到宋朝想要出兵時,金朝已經完全靠自己的實力奠定了勝利的局面。

“宋金聯合”的首倡者為 童貫。他聽聞遼朝內部有女真崛起的消息後,決定派人去與女真聯絡。

重和元年(1118),宋朝派馬政、呼延慶和高藥師等人到女真的地界,對完顏阿骨打提出“共伐大遼”的請求;與此同年,金朝派李善慶與馬政等共赴汴京,同意:

所請之地,今當與宋夾攻,得者有之。

以上所言,只是這場聯合的開始。

不能把開始的時間,當成是宋朝出兵的時間。這段談判的過程涉及許多問題,譬如宋金之間的禮儀尊卑、燕雲的歸屬、歲幣等諸多問題,甚至於遼朝還曾試圖和金朝議和(如果議和成功,宋金的協議顯然就沒有意義了)。

因此,直到宣和四年(1122)金朝攻佔遼中京時,宋朝都沒能與之締結任何協議。此時,金朝已經奠定了勝利的局面,遼朝已然分離崩析。

宋朝,其實是以作壁上觀的姿態,眼看著金朝消滅遼朝,趁著這個機會突然出兵伐燕,試圖搶奪勝利果實。

然而,不爭氣的宋朝軍隊依然被遼朝的殘軍所擊敗。

總而言之,宋朝是什麼態度並不重要。

金朝沒有宋朝的幫助,也可以獨自消滅遼朝。事實上,宋朝也沒有提供什麼實質上的幫助——如果你們把中立也算作是幫助的話。


HuiNanHistory


至於為什麼要和金簽訂“海上之盟”,無非是當時的宋徽宗一是看到北方的金國強大起來打的遼國節節敗退,知道遼國不是金國的對手,想趁機得到點便宜。二是宋朝一直以來對北方的威脅都是很擔心,覺得沒有幽雲十六州的屏障始終處在不是一個很安全的狀態,所以想更進一步能得到幽雲十六州這個天然的屏障。1118年,北宋徽宗派遣馬政從山東蓬萊渡海和金國談判建立盟約一事。兩年之後,即1120年,北宋朝廷派遣趙良嗣前往金國商量海上盟約相關事宜。由於當時宋金之間聯繫屬於秘密進行,因此並不能使用正式的文書,都是以宋徽宗親筆書信往來為憑據,一開始宋徽宗在御筆裡說:“據燕京並所管州城,原是漢地,若許復舊,將自來與契丹銀絹轉交,可往計議,雖無國信,諒不妄言。” 原本徽宗打算收回的是燕雲十六州的故地,但在書信裡卻只提燕京所管州城,自縛手腳。雖然趙良嗣在談判中一再要求將遼西京和平州、營州都包括進去,即恢復長城以南一切漢地,卻被金人以不屬燕京管轄為由斷然駁回。兩方對此問題爭論不休,最後只得階段性成果,燕京仍許於宋朝,而待戰事結束後,根據戰事結果,西京歸化奉聖等州再做議論交割。最後雙方約定:屆時金進攻遼中京(內蒙古寧城西),宋攻取燕京一帶,事成以後,燕京歸宋所有,送給金朝歲賜五十萬兩匹。趙良嗣回來覆命,朝廷才知御筆作繭自縛,再派馬政報聘,在國書中把燕雲十六州一一註明。不料金人態度強硬,表示宋方如果要求過高,只有解約了事。並且特別強調了還燕之事,需要以宋朝出兵夾攻作為前提,才肯答應。

後來北宋在出兵攻打遼國的過程中節節敗退,先敗於蘭甸溝,再敗於白溝,後又敗於雄州(今河北雄縣),損失慘重。也就是說攻打遼國北宋基本沒出什麼力氣還吃了不少虧,都是金自己把遼國給打下了(後期因遼有滅國之災有主動降宋避禍的暫且不論),這也給最後“海上之盟”的落實形成了一定的困難,金國也因此更加輕視北宋。

“海上之盟”對當時宋、遼、金三者之間的關係都有很大的影響,直接影響了三國的命運,宋朝不自量力,妄圖趁遼國奄奄一息的時機獲得自己的利益,卻沒想到現實被打臉,連即將被滅亡的遼國也打不過,還耗費了大量的人、財、物。金國乘勢滅了遼國,也看出了宋朝外強中乾的實力。而其後的一系列交割落實的過程中,讓金國一再要挾索取,讓金國的野心逐漸膨脹再加上許多遼國貴族投降宋朝也讓金國對此不滿,為接下來的金兵南下滅亡北宋埋下了隱患。可見北宋倡導的“海上之盟”,既坑遼國,更坑自己。


山中茅店


公元1120年,金和宋簽約,海上之盟,共同對付遼朝。公元1125年,將天祚帝俘虜,遼朝滅亡,金國完全控制北方。可惜,海上之盟,宋金聯合滅了遼朝,雖得以雪恥,卻加速了北宋的早亡。至於提到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經過數次戰爭後締結的一次盟約。澶州在河南濮陽,因為澶州又名澶淵郡,所以又稱為,澶洲之盟。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遼雙方在交戰中各有勝負。十一月,宋真宗來到澶州城,宋兵見到皇上,士氣大振。而這時的遼兵損傷不輕,加上是孤軍深入,難以取勝。宋朝廷只想讓遼朝撒兵,不敢與遼兵決戰,雙方都想言和。所以都互派使者,經過多次交步,十二月定下盟約,遼宋為兄弟之國,遼主稱真宗為兄,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撒兵,各守其界,不得侵犯,也不得接納和藏匿越界之人,宋每年給遼朝供20萬匹絹,10萬兩銀。雙方在邊界設置榷場,開展貿易往來。宋遼互換盟書之後。遼軍撤退,真宗也返回京師。從此,宋遼之間117年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事,這樣遼宋邊境處於百年相安無憂的狀態,邊境地區的經濟文化也得以穩定和發展!🦄🌺🌺





飛天ZY漫雪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1005年初),可以說是一場恥辱之戰。而海上之盟(1120年)是指北宋末年宋廷排使節自山東登、萊泛海赴金,簽訂了共同滅遼復燕(今北京)的軍事合作盟約。它打破了兩國保持百餘年的平靜。

在我看來,“海上之盟”不僅僅是雪“澶淵之盟”之恨,更多的是侵我大宋之仇。自古由來,我大漢民族雖然受盡外族欺辱,但絕沒有到宋朝這種地步。劉邦、劉恆等最多就是與匈奴和親,但那是大漢剛剛建立,還沒有能力與匈奴決戰;大唐更是把外族收拾得服服帖帖。在大一統的王朝階段,說真的宋朝弱爆了!整個北宋窮其之力都沒有收復屬於中華的燕雲十六州。並且從某種意義上說“澶淵之盟”是一場向契丹示弱的戰爭,宋真宗完全沒有趙匡胤與趙光義時期的霸氣了。

所以說“海上之盟”不僅僅是復“澶淵之盟”之仇,更是雪中華之仇。只是統治者宋徽宗還是腦子不太清楚,搞不清楚當下時局。最終還是便宜的剛剛建立的女真族……更沒有想到的是南宋重複了北宋的覆轍……


歷史維基


“海上之盟”是宋朝與金國簽訂的兩國結盟,共同對付遼國的協議。這個協議使大宋迎來“前門驅虎,後門迎狼”的窘境。歷史證明:自身實力不夠強大,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永遠只能成為別人的梯子。

一、“海上之盟”的背景及內容

金國在一代領袖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與此同時,大遼帝國成功地繼承了漢人末世王朝的所有頑疾。見到此情景,宋徽宗的心眼活泛起來:跟金國媾和,幹掉讓老趙家蒙羞百年的遼國,乘機收復燕雲十六州!天吶,我趙佶太有才了,祖宗們一百多年的夢想,就要在我手中實現了,我才是大宋最偉大的帝王,功蓋秦皇漢武的帝王!

由於宋金之間隔著大遼,兩國交往只能通過海上進行,因此史稱“海上之盟”。按照盟約規定:金國出兵攻取遼國的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和中京(今河北寧城縣),北宋攻取遼西京(今山西大同)和南京(今北京)。戰爭勝利後,北宋將獲得燕雲十六州,金國將吞併燕雲十六州以外的所有土地,作為酬謝,宋將“澶淵之盟”給遼國的歲貢轉輸給金國。

二、“海上之盟”的結局

達成協議後,兩國開始了對遼國的軍事進攻。金國勢不可擋,以不到遼國十分之一的兵力,打得遼國丟盔棄甲,他們順利拿下上京和中京。

大宋則有點憋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拿下西京後,在南京(今北京)遭遇了慘痛的失敗。政權腐敗不堪的大遼,面對兩面夾擊的情形,竟然以一當十,把大宋十幾萬人馬打得找不到北!

無奈之下,大宋竟然厚著臉皮去求完顏阿骨打:勞駕您幫我我們拿下南京唄?完顏阿骨打真不含糊,以一萬人馬,一頓飯的功夫就攻破了南京城!

戰爭過後,遼末帝開始了他的“遊牧生活”,宋金雙方開始分享革命果實。完顏阿骨打一板臉:燕雲十六州?憑啥?你們打下南京了嗎?

於是雙方開始了“長篇談判”,結果大宋以增加100萬貫緡錢及布帛的代價,換回了薊、景、檀、順、涿、易六州,金國人也看清了大宋的嘴臉,交割城池的時候,把整個城市洗劫一空,給大宋留下了一個破敗不堪的空城!

此後,金滅北宋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不再細說。

三、“海上之盟”的惡果

  • 1.從戰略地緣上看,大宋失去了遼國這道天然屏障,從此直接面臨金國的辱虐


其實當時並不是所有的宋人都看不清這個形勢,朝中很多大臣都反對“海上之盟”。大宋也明知金國軍事實力的強悍,以及金國滅遼的野心,但宋徽宗被“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使命感衝昏頭腦,一意孤行。

“海上之盟”實際就是一個“開門揖盜”的作死行為,貪圖小利,不顧大局,北宋亡國完全是自找的!

  • 2.直接暴露了大宋薄弱的家底,讓金國人攻宋有了底氣


在攻打南京是,遼國是兩面受敵,並且皇帝都跑了,在士氣低落的情況下,竟然把十幾萬宋軍打得狼狽逃竄。可是在宋人眼中“神一般”的遼國人,竟然被一萬人馬的金國人,一頓飯的功夫就打敗了。

我估計北宋的將士們面對金國人,兩腿都會禁不住打顫!北宋有個給事中李鄴這樣形容金國人:

人如龍,馬如虎,上山如猿,入水如獺,其勢如泰山!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這樣的氣勢,大宋拿什麼對付金國。其實金國也是看透了大宋的孱弱,在談判過程中的傲慢情緒不斷滋長,談判的砝碼也不斷增加。他們越是增加砝碼,大宋越是降低姿態,這給金國人一個強烈信號:大宋就是紙糊的!

  • 3.“海上之盟”的道義之爭

宋金對遼的戰爭一開始,遼國派使臣出使大宋,企圖阻止宋金聯盟。遼使哭訴大宋:背棄《澶淵之盟》,不顧形勢,不講道義!

後世史學家對此也頗有認同,我覺得這跟道義沒多大關係。當年《澶淵之盟》就是個城下之盟,雖說條件不算太苛刻,但對國家尊嚴而言,是一個巨大的侮辱。要是論道義,當年遼國有道義嗎?如果不是因為遼國政治腐敗,無心顧及攻伐,首先拋棄《澶淵之盟》的未必就是大宋!

“海上之盟”無所謂道義,只是國家利益的一種選擇。

“海上之盟”就是大宋無視自身實力,企圖假借別人的手不勞而獲的投機行為,結果只能是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尋根拜祖


“海上之盟”純粹是宋帝一個世紀以來“妥協苟安”政策的延續。眼見金滅遼已成大勢所趨,便想撿個便宜。由此,提出這一建議,卻態度傲慢屢次反覆。最終,反而因小失大。

(1)“海上之盟”只是為了佔便宜,恢復“幽雲”靠自己而不是靠給他人許諾。當你強大的時候,給人家恩惠人家會覺得你好;當你弱小的時候,許以好處只會讓對方覺得給得還不夠

1120年,金宋簽訂協議,金國負責佔領遼國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境內)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境內),宋負責佔領遼國西京(今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宋國將給遼國的歲幣轉交給金國。

北宋內部,童貫、蔡攸等人主張“聯金滅遼”,但也有許多人表示反對。例如有人就認為,遼宋和平百餘年、基本相安無事。現在弱遼總比強金對我們更安全。

可以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宋徽宗就在各種觀點中左右搖擺。同時,又以“上”待“下”、以“君”待“臣”的心理態度傲慢,時而為了撿便宜顯得積極獻媚,時而不想得罪遼國或自身內部問題顯得傲慢。可以說,進退失據、反覆無常。

最終的結果呢?不但被金人看出宋朝為小利而失大利的嘴臉,又充分看到宋軍的戰鬥力何其不堪,更見識到了漢地的財富。

(2)“澶淵之盟”後百年逍遙快樂的宋帝,除了拿“幽雲”作為說辭外,其實沒任何意義,更不會雪恥

1120年,上京被金攻陷;1122年,中京被遼攻破。金國完成協約任務。而這時,面對已經被金國打殘的遼國,童貫20萬大軍卻被打得屁股尿流。之後,金軍於1122年年底攻佔燕京。

一個沒落、即將沉沒的遼國,以衰敗之軀竟然打得宋軍屁股尿流。在整個滅遼過程中,宋軍的作用佔了多少?

以這樣的戰鬥力能讓未來的強敵看得起嗎?更重要的是“膽怯”?因此,雖然,“幽雲”給了你,但不過數年又被人家奪回。

童貫等人向金國祈求、大發好處讓出“幽雲”,以這樣的戰功竟能被大張旗鼓地封賞,如此糊塗的皇朝可以說不亡都沒天理。他們又怎麼可能有雪恥之心呢?


坐古談今


一、“澶淵之盟”

遼國(公元916年 —1125年),這是一個由遊牧的契丹人統治的帝國,其中包括現代蒙古的大部分地區、華北的一部分、中國的東北部、朝鮮的北部以及俄羅斯遠東的部分地區。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與北宋發動戰爭,雙方經過拉鋸後。

公元1005年1月,雙方在澶州(河南濮陽)簽訂停戰合約,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條約規定: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從此,雙方和平友好相處百年,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澶淵之盟”條約將這兩個國家之間關係的性質從純粹的政治競爭轉變為假定的兄弟關係。是遼代第一次強迫宋代認為自己是中央王國(中原)的自然繼承人,認為他們是同齡人。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兩個天子,彼此認可。這也是北宋君臣不能接受的最大痛點和最大的恥辱。


二、“海上之盟”

公元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位於遼國東北勢力範圍內的女真族(後來被稱為滿族人)在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反抗遼廷的統治,屢敗遼軍,並建立金國,遼國迅速下滑。

此時,埋藏在心底的復仇的種子再一次燃燒。北宋君主宋徽宗與大臣蔡京、童貫認為遼朝亡國在即,金朝會取而代之,決定聯金攻遼。

由於宋金之間的陸路由遼控制,因此必須通過渤海之間開展外交交流。 聯盟的談判秘密開始,經過多次談判,雙方達成政治軍事聯盟,兩國同意共同入侵遼,分隔被佔領土,並將十六縣割讓給宋。這就是“海上之盟”。

公元1121年至1123年,北宋和金國聯合對遼國開展軍事行動。北宋的軍事行動顯得軟弱,女真人金國的勇猛,成功地將遼國擊敗趕到了中亞。金國將十六個縣中的部分交給北宋,包括今天的北京。

公元1125年,金國抓住宋國的弱點,入侵進入南方並於1127年最終佔領了北宋的首都開封,至此,聯盟結束了。


蔣南強讀歷史


宋朝雖然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但它只有半壁江山。宋朝初期,遼宋常年對峙,戰事不斷,北宋軍事力量較弱,打到宋遼交界地方,宋朝要求以向遼每輸出銀十萬兩求和,訂立顫淵之盟,此後宋遼百年無戰事。但是宋朝一直記著這個劫,尋機報復。北宋徽宗時,遼國國力衰弱,女真族崛起,建立金朝,金朝對外擴張,對遼戰爭,此時北宋為報顫淵之仇,便聯金滅遼。遼朝滅亡後,宋朝並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卻被金國全部吞併,之後宋金便開始了常年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