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朱棣得宁王8万人马援助时,答应和他平分天下,事成后怎么做的?

历史一书生


其实对于四哥给自己画的大饼,宁王朱权从来就没信过,朱权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朱棣的鬼话,所以他也没有报任何希望,只寄求四哥别让自己当那个“狗烹”之人就心满意足了。

洪武25年,朱元璋辛辛苦苦培养了几十年的太子朱标突然病逝,这着实闪了朱元璋一个大大的踉跄。不光要承受晚年丧子的悲痛,作为皇帝,一个天大的难题摆在他的眼前,大明王朝该何去何从?朱家的天下将如何延续?


这一年无疑是朱元璋一生中最为悲痛也最为迷茫的时刻,戎马生涯几十年,再拥有强大心脏的老皇帝此时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嚎啕大哭,他质问上天:难道真的是天要绝我社稷吗?

不过作为千古一帝,对于情绪的控制还是有独到之处的,痛定思痛之后,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他的眼前,谁能接替自己扛起这大明的天下,谁又能继承自己未竟的事业?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带着对懿文太子的感情和朝臣的意见,朱元璋最终选择了皇长孙朱允炆为继承人,储位已定,天下咸服。

可在立储之后,有一人却显得格外尴尬,他就是燕王朱棣。论能力,他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塞北藩王,长期战斗在抗蒙一线,战功卓著。论出身,自己是现存的皇帝最年长的儿子,无论如何也该是自己被立为太子则对。可偏偏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在强势的朱元璋面前,朱棣还是太嫩,朱元璋立皇太孙的消息相当于直接送给了朱棣三个字:你不配!


看到平日里威风赫赫的四哥都入不了父皇的法眼,其他藩王也就无话可说了,一想到大侄子将来做皇帝,四哥都忍了,也就算了吧。

这也就是朱允炆削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朱棣在诸王之间是一个标杆,是一面旗帜。

如果能把朱棣当做出头鸟来打,自然能够震慑其他藩王,然而,在相继削了几个王之后,朱棣在北平登高一呼,扯起了“靖难”的大旗,也就造成了其他人的踌躇不前和隔岸观火。

朱棣控制了北平城后,一路破关,相继攻陷密云、通州、蓟州、怀来。朝廷接到朱棣起兵的消息大为震惊,为了怕北部的辽王和宁王跟随叛乱,建文帝下圣旨要求二王从海路返京。辽王遵旨回了南京,可宁王怕到了南京再无生路就一直拖着没办。


朝廷忌惮二王,同样朱棣也十分害怕他们突然倒向朝廷给自己背后来上一刀。于是朱棣亲自前往宁王府,哭诉自己如何如何无奈,如何如何逼不得已这才反了朝廷。

宁王一看四哥一脸委屈,在宴席上使劲安慰,但对于四哥提出一起靖难的要求,宁王则不置可否,岔开了话题。

可朱棣的谋略毕竟高过常人,他与宁王把酒言欢的同时,暗派手下去贿赂宁王标下的朵颜三卫。等到朱棣准备离开的时候,宁王出城相送,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可突然朱棣话锋一转,强行扣押了宁王,紧接着吞并了他的八万护卫,朱棣对宁王说道:“老弟,哥是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跟着哥干,事成之后咱们平分天下!”


宁王哭笑不得,看到情形也不由得自己不同意,于是就答应了朱棣,但在宁王的内心里,他却是无比愤怒,此时朱棣胜算不大,被他拉上了贼船,将来朝廷镇压成功,自己“从逆”的罪名就再也洗刷不掉了。

不能说宁王身在曹营心在汉,但事实上他压根就没想反叛,随着朱棣的节节胜利,宁王似乎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就在朱棣打到南京城下的时候,他还想入城劝说建文帝,只不过建文帝也很刚,皇宫的一场大火,直接在人世间蒸发了。

朱棣在南京继位后,宁王知道朱棣的鬼话当不得真,于是就上奏请求回到大宁的封地。可刀把子已经握在了朱棣的手中,那还容你选择?

不但平分天下成了泡影,就连封地也别想回,朱棣一纸诏书将宁王改封南昌,削了他的兵权,回家当个太平王爷吧。


就藩南昌的宁王看透了权力的争斗,再也不过问政治,安心钻研道教与文艺,以此来消除朱棣的戒心。还算不错,朱棣没有赶尽杀绝,宁王朱权一直活到了明英宗正统13年,也算得上是寿终正寝了,只是不知道在他老年的内心中,会不会有一点愧对建文帝的念头?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