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要從武廟十哲中踢一個人出去,變成武廟九哲你支持踢誰出去?為什麼?

楚人正奇



從武廟十哲中踢出一個人,這個難度有點高啊,沒有絕對服眾的。就好比當年的宋太祖趙匡胤,他就把白起給踢掉了,認為白起是人屠,不配居於武廟。然而,即便是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一代賢明君主趙匡胤提出的觀點,尚不能做到完全服眾。

比如,我就不是很贊同,這裡選的是兵家大才,又不是選為人師表的老師,看什麼人品呢?人品不好,就不能打仗了嗎?不過在以孝治國,以德選官的封建腐朽制度下,趙匡胤的這種做法確實可以得到理解。畢竟不是每一個古人都能做到像曹操那樣開明。

但畢竟作為現代人的我,以現代人的眼光,是絕對不可能贊同趙匡胤的這種觀點的,作為武廟來說,單純的選武將,白起絕對是古往今來名列前茅的將領,他的一系列戰役,完全可以作為教科書來啟示後人。


既然這邊題主問到了這個問題,那我就以我的視角,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但僅屬個人觀點,不代表官方。

首先看一下,武廟十哲都有哪幾位:

呂尚為武廟主神,武廟十哲指的是呂尚之後的十大配享坐像。

即:

張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首先!吳起、孫武兩人人,作為春秋戰國時代的兵家大咖,無論是軍事著作,還是統軍打仗,或者說隨軍打仗,這兩人肯定是最完美的。

所以吳起、孫武兩人應該保留……


然後!韓信、白起、李靖、李勣、司馬穰苴、樂毅六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各時代統軍才能超級強悍的將領。而且他們都有許多經典的戰役流傳於世,他們一生所參與的所有戰役記錄,都是勝多敗少,甚至很多都保持了全勝的記錄。

所以以上六位,必須保留……

剩下的,只有諸葛亮與張良兩人了。

不是說張良、諸葛亮兩人的能力不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句話不是白說的。

個人觀點,出謀劃策是張良、諸葛亮的強項,統軍打仗稍弱,隔壁的文廟比較適合這二位。

以上僅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愛尚文史


五廟十哲,非要踢一人出局的話,來列幾個評判指標進行甄選。

既然是武廟,評價標準當然是軍事能力,而軍事能力又可細分謀略能力、將兵能力、個人武力及戰功。

首先從個人武力上來說,這十哲其實都不屬神勇範疇,不靠個人英武取勝,更有人純就是文人,根本不具備絲毫武力。那個人武力指標這塊就集體弱化怱略。

再來看謀略,在大型戰役的戰術運用上,像白起、韓信、樂毅、孫武,吳起、李靖、田穰君、李勣都是出彩的。

在全局的謀略整合上,張良和諸葛丞相無疑要勝出一籌。

再來看將兵能力,這些人都是叱吒風雲的人物,帶領大兵團集團軍作戰如烹小鮮般。韓信還以韓信統兵多多益善,王只適合帶兩三萬兵馬懟得劉邦無語。而彭城之戰也驗證了這句話的含金量,56萬人馬在劉邦手裡被項羽全殲。從這點看,無疑張良是最弱的,他甚至於就不會帶兵,更別說單獨帶兵作戰了。

最後來著戰功,率兵打仗的將領戰功看得明顯,在這點上掉隊的是孫武、張良、諸葛亮,孫武由於一生都為吳國效力。出戰的機會並不多,戰爭機會表現在對楚越兩國上。而張良在楚漢爭霸上的作為不能具體量化而只能加以定性。諸葛亮被世人所詬病的是,認為他幾次率軍出祁山都無功而返,勞民傷財,讓本來在三國裡國力就最弱的蜀漢更加羸弱。以諸葛亮之智難道難道會不明白,妄戰亡國,休養生息發展國力是長久之策?

其實諸葛亮自然明白這麼淺顯的道理,但是他不得不採用先發制人的騷擾戰術。因為論發展,國家基礎雄厚的魏國一旦穩定下來全力發展,他的成長性及爆發力、持久力是遠遠超過蜀漢的。也就是說,時間拖的越久,兩國之間的差距就會越拉越大,所以諸葛亮沒有辦法,只有提前一搏。何況他早清楚,如果他一旦不在人世,蜀漢將更不堪一擊。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任諸葛亮算盡一切,他卻沒算到曹魏會出現內亂,司馬氏會發動政變篡位,奪權的司馬氏整合內部花了段時間,延緩了進攻蜀吳的時間。

還有現實的問是,由於劉氏王朝是從外地進入蜀地,存在外來集團和本地集國的矛盾,內部並沒有完全整合好。只有發動戰爭,把大家都綁在一個戰車上。才能讓大家淡化矛盾。先發動戰爭,能成功當然最好,不能成功,至少也能相持一段時間。總體來看,諸葛亮這個策略是成功的,起到了一定作用。

所以,綜合來看,該踢出十哲的只能在張良和孫武間選擇。但孫武撰有孫子兵法,作為兵家聖典,孫武肯定要有席之地。

所以,出局者只能是張良!





飛越滄海新史觀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不配入武廟十哲。諸葛亮作為一代名相,著名政治家,對主上忠心耿耿,無愧一代人傑。然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確實有點差,六出祁山,毫無建樹,也沒有幫助主上完成統一大業……


九天閒雲鶴


大家好,

決定踢誰之前,首先應該弄明白,為什麼叫武廟十哲,而不是叫武廟十將、或者武廟十帥呢?

哲士:聰明智慧、見識超常的人;哲婦:多謀慮的婦人
哲夫:足智多謀的人;哲聖:才德超群的人

看了上面的解釋,可以基本明白了,武廟十哲都是神馬人了。就是在軍事戰爭領域具有大智慧的人。他不一定要親臨戰場。

那麼,如果真要把一個人踢出武廟十哲,按照上面的解釋,踢誰最合適呢?

孫武、吳起、田穰苴

孫武,肯定不可能,《孫子兵法》兵家聖典,把他踢了,相當於不認二祖宗;

吳起,《吳子兵法》是與《孫子兵法》齊名的,而吳起幾乎與孫武齊名,並稱孫吳;把他踢了,相當於不認三祖宗;

田穰苴,相傳是《司馬法》的作者,他上承姜太公,對後世兵家孫武、吳起等具有非常巨大的影響,所以把他踢出局也不好。

上面三個人可都是中國兵家史上,祖宗級人物,踢誰都是不可能的。

白起、韓信、李靖、樂毅

白起,縱橫戰國沙場的無敵統帥,是第一代殲滅戰大師,他的殲滅戰思想影響了後代2000多年,踢他,殲滅戰又將怎麼訴說歷史?

韓信,兵仙,謀戰派的代表人物,中國古代兵家旗幟性人物之一,踢了,誰敢?

李靖,千古軍神,大唐帝國軍事第一人,連李二都需要虛心求教,教出來的徒弟個個都是武廟64將之一,能讓他跟學生們為伍麼?他可是中國兵家的博導級人物。

樂毅,不瞭解他的人,可能覺得這個人比較一般,我們可以把他當做被踢選項之一。

張良、諸葛亮

張良,號稱謀聖,上下五千年,在謀略上就沒有比得上他的,哲也,足智多謀也,能踢麼?如果廟叫武廟十將的話,可以踢他,但現在真的不能;

諸葛亮,被歷代尊為智聖,是中國智慧的象徵,哲也,聰明智慧,能踢麼?更不能踢了。

李績

李績,又叫徐茂公,思來想去,這十個人之中,就屬他最弱。就因為,武廟十哲,最初是唐肅宗搞出來,所以唐朝佔了兩個名額,這是不太合理的。李靖的能力和功績、以及有兵法傳世,也是李績的半個老師,歷史4大名將之一,歷史上保持全勝戰績的頂級軍事家、站在武廟十哲之中,是絕對無可爭議的。

但李績,至少要比其他九個人要差半級,無兵書傳世,也無蓋過其它人的戰績,差不多與王翦、廉頗、衛青等並列,相對而言,似乎孫臏(孫臏兵法)、霍去病(騎兵戰天才、閃電戰發明者)更適合在這個行列之中。

所以,最後唯一的選擇就是隻能把李績踢了。

大家覺得我的選擇合理不?歡迎點評~


比禾觀史


這裡重點討論一下諸葛亮,因為之前很多答主都認為最應該踢出的是諸葛亮。理由是諸葛亮是三國演義神話出來的人物,實際上五次北伐皆失敗,空耗國力,是窮兵黷武之人,蜀國就是被諸葛亮拖垮的等等原因。這裡只講諸葛亮為何一意要北伐。

為什麼諸葛亮明知蜀國國力弱小,偏偏要北伐曹魏,失敗了一次又一次也不放棄,乃至病死軍中。就是因為蜀國弱小,越小越要打。因為蜀國只有益州一地,崇山峻嶺,人煙稀少。而魏國從涼州到幽州都是肥沃的平原,人口基數眾多,就算東漢末戰亂,恢復起來也是十倍於蜀漢的人口,在古代人決定一切的條件下,魏蜀吳各自和平安穩發展,無非是學南唐李煜,南陳叔寶而已。還挺巧,劉禪就是這樣的人,但他有諸葛亮輔佐,是他的不幸而是蜀國人民的幸運。

諸葛亮北伐的前提就是蜀國國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賞罰分明,作奸犯科的人都會被嚴懲,再這樣的基礎上諸葛亮才會北伐,治國諸葛亮已經到了極致。

首先諸葛亮的最初戰略構想是佔據荊州益州,東和孫權,待天下有變逐鹿中原,連偉人都稱讚的戰略思想卻因為關羽不分主次矛盾而被破壞,直到白帝託孤諸葛亮力挽狂瀾,重新和孫吳結盟。因為荊州丟了,諸葛亮不得不轉變策略,他的構想是奪取長安,以關中為基礎,川蜀為後勤,效仿高祖成就霸業的模式。出川伐人,在當時的環境下,幾乎為不可能,但諸葛亮卻可以創造木牛流馬來運輸,依靠賞罰分明的軍紀和卓越的領導魅力來平息士兵的怨氣,陣容齊整,號令嚴明,只有第一次北伐是因為馬謖瞎指揮而失敗,其餘幾次都是因為糧草不繼而被迫撤退,可以看出蜀國國力基礎的弱小。

而魏國佔據中原腹地,人才輩出,卻只敢依城據守,出城野戰必潰敗,王雙,張郃等皆因主動進攻而慘敗被殺,費瑤,郭淮等臨陣對壘大敗而逃。甚至諸葛亮越過長安在涼州腹地上邽割取糧草,司馬懿都只敢遠遠修建營寨駐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出祁山的同時,諸葛亮也數次邀請孫吳共同伐魏,但吳國脫離水軍主動進攻的戰力,實在不敢恭維。諸葛亮六出祁山直到病死五丈原,親自指揮的戰役沒有大敗,皆因糧草不足而撤退,魏國只敢堅守,出城浪戰必敗。當然有的人唯結果論說諸葛亮就是敗軍之將,但歷史上能做到諸葛亮這樣的敗軍之將,有幾位呢?

戰爭比拼的是國力,從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蜀國就已經大勢已去了,劉禪還是陳叔寶李煜之輩,但天幸有個諸葛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天下傳唱。

諸葛亮多次強調的天下有變指的是北魏吏治改革,以“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的九品中正選官制度,大幅度提拔寒門士子,市井人才,文帝曹丕,明帝曹睿繼承曹操的政治主張,削弱門閥世族的權利,激起了世族對皇權的抵抗。而曹氏宗族與北方的門閥士族矛盾越來越大,只是因為有著諸葛亮這頭猛虎窺伺,魏國才壓制住了國內矛盾共同抗蜀(大國對小國用抗,諸葛亮真雄才),直到諸葛亮病死,外部壓力消失,司馬懿說通世族取得支持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取得政權,為西晉建立奠定了基礎。

可以這麼說,為魏國及司馬懿所懼怕者,唯諸葛亮耳,餘者皆不足為慮。

宿命對手司馬懿稱諸葛亮是天下奇才。

曹操說劉備不足為懼,吾實懼諸葛亮耳。

至於官方正統史書陳壽修撰的三國志,對諸葛亮的文治評價幾盡完美,軍事說諸葛亮不能成功的原因是“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這句含沙射影的評價被後代大肆批評,甚至《晉書》說陳壽是公報私仇,因為父親的緣故嫉恨諸葛亮。這卻是陳壽冤枉的背了黑鍋,因為三國志是司馬炎要求修撰的,而諸葛亮大部分時間都在於司馬炎的爺爺司馬懿對壘,細寫軍事則使皇帝顏面盡失,只能注重寫文治,所以三國志對諸葛亮武功描寫很少,對文治上的稱讚很多,而通篇諸葛亮傳,一個貶義詞也沒有,只有最後那一句飽含深意的話,留待後人評說。


明心清流


武廟十哲哪個不合格——張良、諸葛亮是候選

武廟十哲分別是:呂尚、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既然是武將,自然是比兵法和戰功了。

兵法是:田穰苴、孫武、吳起、李靖(對宋朝影響很大);

戰功是:

呂尚有牧野之戰的先鋒戰功、三監之亂平定功、建立齊國之功;

白起以長平之戰功績最出兵;

韓信有背水一戰、垓下之戰等戰功;

諸葛亮是有戰無功;

李靖有滅東突厥之功;

李勣有擊破東突厥、高句麗之功;

張良有功無戰;

田穰苴有不戰而退敵收復之戰功;

孫武有敗越、滅楚的戰功;

吳起有河西之戰、陰晉之戰、州西大戰戰功;

樂毅有殘破齊國之功。

張良、諸葛亮

張良在陳勝死後、項梁擁立楚懷王時,曾和韓王成率領1000多人向西收復原韓國幾個城,但不久都被秦軍擊破,張良等只能到處躲避秦軍。

這就是張良的領軍能力。

雖然張良計謀能力高,但張良領軍能力非常的差——這就是為什麼一心想要恢復韓國的張良從來沒有興復過韓國的原因。

諸葛亮五次北伐都無戰功,不能說諸葛亮領軍能力差,而是諸葛亮缺少一個一個主帥的魄力。


總結

張良擅長謀略而領軍能力極差,諸葛亮擅長治國而缺少主帥氣魄,如果要開除武廟十哲,只能開除他們兩個。

本質上,張良和諸葛亮都是文臣,不是武將。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想問下提出這個問題的意義何在。

清代著名學者龔自珍說:

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

這幾年,高談闊論者不勝其數,以貶低中華歷史名人為榮,以極端言論侮辱中華歷史名宿為譽。

諸如:

1. 劉邦是小人,劉備是小人(試問,汝等一介底層,可能通過各種努力當皇帝…誰要能,去東南亞和非洲試試。)

2. 貶低岳飛等一眾民族英雄的豐功偉績,說什麼不懂政治,軍人要是去玩政治,我怕汝等變成伊拉克的難民。

3. 類似功德、武廟之類的聖哲,提什麼踢出哪一個,你有什麼資格說這些話,允許批判缺陷和不足,你有什麼碧蓮抹殺人家的功績。就比如你大學寫的論文做的科研 ,你導師說你是抄的,爽不爽。

…………

諸如此類,林林總總。

世上沒有眾人皆醉你獨醒,多的是你是傻逼你牛皮。




貪犭良


武廟十哲宋版排出殺神,北宋亡國下場,經濟全球第一佔世界經濟百分之七十,遼國,不造錢用宋幣,不給就打,剖地賠錢燕雲十六州,宋金亡遼,金破宋都,開封,3千佳人,皇帝父子級下囚,井低觀天,3千佳人,變金人發洩公椇,漢人王朝的羞辱,重文輕武的下場,反觀秦漢隋唐,寫強漢為敵,雖遠必誅,兩漢打跑匈奴歐洲當地被打的稱上帝之鞭,大唐蘇定方,李靖殺的突厥血流成河殘部逃到歐洲後奧斯曼王朝土耳其,兩遊牧民族被中國人打的逃命歐洲,改變世界史,漢人血性王朝,立功,古來征戰幾人回,不叫胡馬渡陰山,宋武廟去白起,重文後果,晚清一樣,八年抗戰中國勝利變世界五強,抗美援朝打敗聯合國十六國,列強承認,中國軍事強國,毛主席世界偉人,彭總公認世界四大名帥。


用戶6701625326881


也許我的觀點有點偏頗,大家難以接受。我覺得如果要踢出一位,應該把諸葛亮踢出去成為“九傑”合適。我們不可否認諸葛亮的才能和功績,他能夠在紛繁複雜的軍閥混戰諸侯割據時代就能清醒預見出三國鼎立局面。而且他的軍事才能治國本領也是一流,人品對主忠貞不渝,受先帝之託而扶持劉嬋可謂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但是他最大缺點和失誤就是高估了蜀國的軍力材力。一心想要北伐中原,恢復漢室,定都長安。而沒有像劉基那樣“廣集糧,緩稱王”而一步步打好基礎。一味戰爭北伐,把蜀國終於拖垮。最後落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下場,也使蜀國灰飛煙滅!


心靈在征途


我有資格踢出去麼?隨便一個就能把我打的滿地找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