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炕底寨:大明宮的“半壁江山”

炕底寨位於未央區大明宮街道辦事處西部,西鄰省女監,北靠玄武路,村內原有大量的大明宮遺址,可謂大明宮的“半壁江山”。

炕底寨:大明宮的“半壁江山”

炕底寨位置


村名由來

相傳明代已有此村,因在唐武則天所建大福(佛)殿殿基夯土臺下建村,因原殿基夯土臺上尚遺留有菩薩像,人們稱此臺為菩薩娘娘炕(北方人稱土床為炕),因而稱為“炕底下”,後因屯兵,故而得名炕底寨。清嘉慶《咸寧縣誌》稱炕底寨,《咸寧長安兩縣續志》亦稱炕底寨村。

炕底寨:大明宮的“半壁江山”

另還有因村中的大福殿遺址形似土炕,村中房屋皆處其下,故名“炕底寨”;以及大福殿為皇帝就寢之地,村民認為自己的房屋都在皇帝的炕頭之下等說法。

炕底寨:大明宮的“半壁江山”

大福殿遺址(2013年)

大明宮遺址

炕底寨在唐代處於大明宮宮殿區,故原村存有大量的唐代大明宮遺址,現逐一說明如下:

大福殿遺址:原為唐朝皇帝敬佛的地方,其遺址夯土臺也就是村民常說的炕底下、炕上頭的炕,與北宮牆和西宮牆連為一體,原東西南北各長約百米。

炕底寨:大明宮的“半壁江山”

大福殿遺址(2013年)

麟德殿遺址:麟德殿是大明宮內廷的便殿之一,遺址臺基南北長130米、東西寬80米,原建前、中、後毗連的三殿,原建築面積超過1.23萬平方米。遺址出土大量黑色筒瓦、板瓦及少量的綠琉璃瓦片,臺基周圍出土許多螭首石刻和石望柱殘塊,階道鋪有蓮花方磚,散水砌以黑色方磚,為其他遺址所未見。

炕底寨:大明宮的“半壁江山”

麟德殿遺址老照片

麟德殿原為唐高宗為朝廷宴會和接見外國使節之所,《舊唐書·日本傳》載,長安三年(703),武則天曾在這裡接見宴請日本國第八次遣唐執節使粟田真人等;貞元十四年(798),唐德宗曾自制中和舞,命皇家歌舞伎在這裡演出。此外,麟德殿還是皇帝內廷舉行打馬毬、蹴鞠、角抵等競技活動的場所。

炕底寨:大明宮的“半壁江山”

麟德殿遺址(2007年)

三清殿遺址:因唐朝尊老子李耳為遠祖,崇信道教,所以在大明宮內修築三清殿,以奉祀道教神祇。遺址位於大福殿夯土臺基以東,臺基北高南低,現存高度12.6~15米,平面呈“凸”字形,北寬南窄,南北長78.6米,東西寬北部為53.1米、南部為47.6米,面積4000多平方米。

炕底寨:大明宮的“半壁江山”

三清殿遺址(2008年)

望陵臺遺址:原為唐貞觀十一年(637),李世民為懷念長孫皇后而登臺瞭望昭陵所建,遺址也是位於玄武路北側的一處高臺建築遺址。 現存遺址高6米,底座東西長28.1米、南北寬20米,頂上東西長12米、南北寬8米,上下均有破損。

炕底寨:大明宮的“半壁江山”

望陵臺遺址(2012年)

還有發生“凌霄門之變”的青霄門遺址,“凌霄門之變”之後迎皇太子李豫入宮行監國之禮的九仙門遺址,玄武門遺址,皇帝入禁苑狩獵、遊宴時的必經的重玄門遺址,以及在該村範圍內的承香殿、長閣殿、拾翠殿、紫藍殿等遺址和排水道遺址。

炕底寨:大明宮的“半壁江山”

出土文物

1962年,村內出土雙鳳紋鎏金大銀盤,高2釐米、直徑55釐米,根據盤上的銘文顯示,這個超級大盤子是唐德宗李適的重臣裴肅進獻的禮物之一。

炕底寨:大明宮的“半壁江山”

除了盛唐遺蹟,1979年炕底寨還曾出土漢代白虎紋瓦當,當徑19.5釐米,厚2.7釐米。外沿凹寬平,內浮雕一飛行虎。虎頭高揚,睜目聳耳,張口露齒,肩部有飛翼,虎身圓壯,凸雕斑,四腿作奔跑狀,現藏於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炕底寨:大明宮的“半壁江山”

此外,和毗鄰的南康村一樣,坑底寨村同樣有著厚重的“胡人”屬性。2000年5月,村內發現北周安伽墓,史書記載他曾經擔任過北周同州薩保,“薩保”原來是粟特對商隊首領的稱呼,同時還有主持襖教祀祭的職責,主要負責管理胡人聚落,安伽墓是我國境內發現年代最早的粟特貴族墓,為我們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安伽墓石榻現存於陝西曆史博物館,也是館藏的鎮館文物之一。

炕底寨:大明宮的“半壁江山”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安伽墓石榻

2004年4月,村內西北再次發現北周大墓,墓主人康業為粟特人,該墓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座以線刻的藝術形式來展現墓主人生活場景的粟特人墓葬,整個畫面運用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剛萌生的山水畫構圖方式,在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和我國繪畫藝術的研究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相關文物現存於西安博物院。

炕底寨:大明宮的“半壁江山”

西安博物院館藏康業墓石棺

歷史變遷

炕底寨清代屬咸寧縣管轄,1914年屬長安縣,1945劃歸西安市第十一區管轄。

1955年歸未央區人民政府第三鄉管轄,1956年劃歸馬旗寨鄉,1957年炕底寨成立“友愛”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並於次年更名為友愛生產大隊。

炕底寨:大明宮的“半壁江山”

坑底寨村遺址碑(2008年)

1960年歸大明宮人民公社聯志村管理區管轄,1966年更名為“紅心”大隊,1972年再次恢復炕底寨大隊名稱。1977年曾與孫家灣、含元殿曾合併為大明宮大隊,並於1978年恢復原來的名稱和規模。

炕底寨村內原有一座關帝廟,設有小學一、二年級,直至新中國成立仍保留原有建制,而三年級以上學生一直在馬旗寨小學和南康村小學上學,一直到1980年,原一、二年級併入馬旗寨小學。

炕底寨:大明宮的“半壁江山”

1984年鄉建制恢復,生產大隊改為坑底寨村,生產隊變為村民小組。2000年3月撤銷鄉建制,成立大明宮街道辦事處,2007年成立炕底寨社區,2009年因建設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土地被徵用,全村整體搬遷,就地安置在大明宮外原村有土地上。

炕底寨:大明宮的“半壁江山”



參考資料《西安郊區十五年》《西安村落記憶》《西安通覽》《西安市志》《未央區志》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