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临帖取法,取的是什么?

是小马啊abcd


"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分布″。(见马宗霍《笔谈》。)

学习书法,开始应力求形似,后期创作博涉其它碑帖,要各有所取。

如王铎临《集王书圣教序》,主要取用笔爽利、直截、多以直线为主,取此碑的厚重。

何绍基临颜真卿《争座位帖》,取其古朴厚重线条,开阔磅礴的气势。

米芾学褚遂良书法,取丰富变化的笔法。

黄庭坚学颜真卿行书,取颜真卿行书的沉著。

黄庭坚学《瘗鹤铭》,取其宽博飞逸。

赵之谦学颜体大字,取风骨沉雄劲健,结字宽博开张。

祝允明学米芾书法,取米字潇洒多变。

临帖取法,更要注重碑帖精神因素的领悟和表现,为创作时的神似打基础。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为何绍基所书的书法作品。)











神韵轩书法


临帖取法,取的是什么?这个问题问的好,很多人临帖临了很久,都不知道到底在学什么。那么临帖取法到底取的什么呢?南山以为,临帖取法,取的是古人的书写技法,而这技法之中,最重要的是笔法。为何这样说呢?切听我一一一道来。

笔法千古不易

赵孟頫说过:“用笔千古不易”,这个“不易”一方面说笔法是不变的;另一方面也是在说学习笔法一直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很多人会说,历代这么多名家,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怎么能说“用笔不易”呢?

举个例子来说,上图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就说他的竖向笔画的入笔处的大方头(红笔圈出)是怎么写的呢?我初学时候,没有老师教,根据书上教的,是逆入藏锋折笔写出来的。但是后来遇见一个朋友,他是华东师范大学书法系毕业的,他告诉我这种用笔是不对的。后来又看到台湾的陈忠建老师和大陆的翁志飞老师的教学视频,都和我这个朋友说的一样的。我知道,我小时候学的确实有问题。

那么我们想想,古人学书法谁教啊?古人本身能够得到的书法碑帖资料就很少,别说真迹了,能得到一本拓帖就是幸事了。面对这种拓帖,你看不到墨迹本,如何知道古人是如何下笔的呢?

上图是翁志飞老师临摹的《玄秘塔》,与碑刻本相比的话,很多人会说,你这怎么会那么多纤毫啊。其实古人写的时候也是有的,只不过因为刻碑的缘故,或者说是风化的缘故,这些你看不见了而已。

如果想学习笔法的朋友,可以来我在头条的《嘉禾书社书法交流圈》,我为圈友提供了众多的书法名家的临帖教学视频,通过看他们的临帖,你才能很好地去学习古人的笔法。

理解了这一点的用笔之后,我再看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竖向笔画的入笔,跟柳公权真的是很像。所以,后人说柳楷取法颜真卿,此言不虚。如果去详细分析古人的好多名帖,分析他们的用笔,真的是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所以说“用笔不易”。

因此,古人学书法一直很推荐学墨迹本,就是因为通过墨迹本,才能更好地去分析笔法的应用。启功先生也曾经说过:“半生师笔不师刀”的话,还说过要“透过刀锋看笔锋”,但是这对于初学者谈何容易。

学习结字法则

为何把结字放在第二位呢?结字不重要吗?

结字同样重要,只不过结字是显而易见的,你看法帖的时候,哪个笔画在哪个位置就在那摆放着,很容易学到。和笔法相比,可以这么说,笔法在暗,结字在明。

临帖一个是学习笔法,一个是学习结字。我们学习古人法帖,主要取法就是这两点。那么到后面如果学习行书的时候,你还要学习古人的章法,学习章法主要靠读帖。通过读帖去分析字与字之间笔势的连贯、字形的安排、攲侧、开合、擒纵、墨法的变化等等。

综上所述,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唯一途径,向古人取法才是正法。


翰墨今香


取法,取法,自然取的是书法的法。

那么书法的“法”都有哪些呢?书法的“法”就是完成书法的一切的技法,概括起来说主要有笔法、结构之法和章法、字形。

学习书法首当其冲的是学习书法的点画的表达技法,如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如提按顿挫等,还有点画的基本形态及其规律,比如一种字体或书体主要笔画的基本特征。这些技法在临摹过程中都需要我们逐步掌握,我们在进入创作时同样需要这些技法。

再就是结构之法,基本的结构技法是我们最早在学习汉字时就开始学习的基本的结构规律。如独体字的基本要求,重心平稳,主笔突出,点画匀称,错落有致等。在如偏旁部首的写法和基本规律已经组合技巧。整体字形的结构规律,如结构的三十六法等。



在就是作品的章法的技法和字形之法,这里的字形之法是指的能够背临下来的字形之法,这样的一个字,能够惟妙惟肖的背临,就可以在我们今后的创作或日常书写中应用,也为我们对字形的进一步变通打下了基础。

以上是基本的通用的取法内容,具体到不同书体,如欧颜柳赵诸家字体还有独居特色的技法。如欧阳询的险劲,颜真卿的端严,用笔的篆籀笔锋等等。


翰墨书道


临帖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范本核心精要,掌握传统书写技法准则,例如: 执笔方法、笔法动作、笔画写法、结字法则。除此之外,还需要学习研究原作的纸法、墨法、章法,以及创作背景及其意境,从中得到启发,产生灵感。

取法的重点是: 一则取其形似,二则取其神似。若能做到形神兼备当然是最好的了,但是,两者兼顾是很难的,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往往,初学者,比较注重追求字形像,而忽略了神采像,也就是所说的,貌似神离。

我觉得,求形似是必要的,重点应该求神似,神似比形似更重要。如果形状挺好,实际上是描画出来的,并不是靠精湛的书写技法写出来的,如果笔法、字法多处是错误的,这样的形制美是假的!有形无神为僵尸。只有神采美、气韵美、意境美、节奏美……才是书法美,这种美感源于文化内涵,主要是依靠笔法动作来表现的。只顾形似,不求技法,那就不是书法。

比如,当今书法界练习假欧楷的那些人,都不研究古法用笔技巧,绝大部分笔画都是描画出来的,而且,写一笔停一下,再从新起笔写下一个画,前后动作之间不连贯,没有笔断意连、呼应顾盼,笔法动作不流畅,丝毫没有节奏感,每写一个字都不一气呵成,像一会儿一踏刹车似的……试想,欧阳询能像他们那样写吗?

我认为,学书法,学的是书写技法,不单单是字形结构外观。如果只仿得字形,却未得其法理,属于拙技。必须要搞懂书法艺术内涵,深入专研科学性、合理性、专业性,以规范的、正确的用笔手法写出美感,这是最重要的!

例如,欧楷、颜楷,很多人误以为笔笔中锋,结果写得特别费劲,殊不知,用侧锋法书写,轻而易举,所有笔画都可以一笔完成,只需适当的提按、停驻,不用刻顿笔、回锋,更不用描画。所谓的“起笔逆入、藏锋,行笔调成中锋,收笔上提下按再兜一圈……”完全是一种错觉,纯属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如图: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2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aa10006fa573ef5661c\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我是一人。这个问题非常的玄妙。

临帖取法最直接的取“笔法”,当然还能学习一些章法。有些问题实在太大,问的很空泛。

一般来说评判一幅字好坏从三个方面:笔画、结字(结构)、章法。笔法是笔画和结字综合。

笔画就是笔画质量,楷书比较好示范。

结字,笔画之间的结构,基础笔画怎么相结合,怎么布局。

笔法可以简单的说成笔画和结字综合,这里要注意我们现在所说的书法五种书体。篆隶草行楷都是有笔画和结字的。

草书也是有笔画和结字的,不要以为草书就可以”跟着感觉走“。

上图怀素草书《自叙帖》,草书”国“字。

一人有感

临帖取法最基本的都是笔画和结字,也是最最简单的笔法。

有些问题问得太空泛,书法不是空谈,要从一笔一画基础扎扎实实开始。

取法乎上,仅得乎(其)中。这个话很好听,说说章法,或者说说上面”书法艺术“当然好听啊。

临帖先把基础掌握好了,再开始讨论其他。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2020年1月8日沪。


一人笔记


临帖取法,就是要取帖的字法,笔法,章法,墨法。除此之外,还需要取其笔势,气韵,和神韵。临帖耍形神二者相合,取其古意,拜师。使学者领悟书道之自然。








一叶小舟82704


众所周知学习书法临帖是不二之法门,临帖的重要性是不然而喻的,可是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却苦于取法,也就是如何取得此书法之精髓,每每念叨无所长进。笔者在此根据自己的临帖实践着重介绍自己的一些做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取法宽博,临帖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临什么的问题,你所作出的选择应该和当时的审美观、书法思想甚至是时代都是息息相关的,也有可能会受到这些方面的束缚,但是要想在书法道路上走得更加扎实,更远的话,取法宽博是必须要做到的,这一点我们要想何绍基学习,他的临帖突破了所谓的书分南北,碑帖的束缚,即临习南派和帖派的“大王”作品,诸如《兰亭序》、《黄庭经》等等,又临习唐碑作品,诸如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等,从碑中探寻古碑中的“隶古遗韵”,因此在临帖上要做到取法广泛,就是我们所说的“取法其上,得法其中”,只有做到全面,才能更好地吸收诸家之长,为我所用。





小调看世界


你都说了取法,却不知道取什么。看来是真的不知道。

古人学书,取其神彩,弃其形质。我们往往被这个"神彩"给弄迷糊了。神彩从何而来?自然是从技法当中来的。抛开了技法,妄谈神彩,无异于刻舟求剑,面壁求学。

孙过庭说:“徒羡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求其妍妙,不亦谬乎”!书法的法,就是书写的方法。包括执笔,运笔,用笔,结构,笔墨纸砚的特性和文字发展的源流,风格流派等等。

开始之前,首先要知道执笔的方法,运笔的部位。执笔的方法,指实掌虚,笔管垂直。指实才能拿得住笔。掌虚才能运行无滞,上下左右运转灵活。这里说的掌,不是手掌心。是手掌悬空离开桌面。不与桌面接触。很多人把掌虚理解成了手掌心。讹传为手心空虚能放入鸡蛋。这个真的没有什么卵用。所谓引绳,拿一小段线在手上,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根线斜着吊下去。这是自然现象。线受地球的引力,不可能偏斜的拿着。


运笔的部位是指、腕、肘共同协调的。其中的分寸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体会,非语言能够解释清楚。说的人可多很清楚。但听的人则可能越看越迷糊。就不给大家添堵了。

接下来要认识的是笔墨纸砚的属性。现在使用的墨大多数人都是墨汁,对砚台的应用可以忽略不计。很多书法家手上拿一个破碗盛上墨汁就写,没有什么讲究。如果做为消遣,砚台还是要有讲究的。书法这么高雅的事,怎么能不讲格呢?好的砚台,石面光洁如婴儿面。润滑细腻。呵气成霜。在不方便取水的时候,呵两口气便能研墨。墨以黄山松烟最好。字迹乌黑而不粘笔。笔的种类很多。大概简要的分一下。羊毫较软,狼毫弹性较好。兼毫则有软有硬。初学者选介于狼毫与羊毫之间的兼毫比较容易控制。再就是纸质。现在的书法用纸基本上都是宣纸。宣纸分生宣和熟宣,还有介于二者间的半生半熟宣。生宣比较洇,熟宣不会洇。初学者用毛边纸练习,不太洇。和半生半熟宣差不多。纸的种类也很多,这都是将来应该知道的。

下面就是学习怎样起笔,怎么收笔。每种笔画的形态有不同的起止。先知道了它们的起止,再慢慢的去练习体会。这方面的学习古人有永字八法。找不到的朋友到我的主页文章中,专门有这方面的介绍。就不再多说了。

法是实在的东西。有了法,还愁不会用?


子衿书法


我们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可能对“法”特别在意,而对于“理”就不是那么。在意了。

所以,千里马就从临帖取法,到底要取什么“法”来谈谈临帖问题。

首先,到底书法的法是什么?有人说是“形”,有人说是“神”,也有人说是形神兼备。


其实大家说的对没错,问题是我们如何做到临帖的“形”?如何做到临帖的“神”?又如何做到临帖的“形神兼备”?

我们学习书法,重在实践,不是要空谈理论和技法。没有实实在在的可实践性,什么理论都会落空的。

比如说,临帖先要把“形”临准,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是,拿起笔临摹字帖的第一笔叫起笔,就会难道一个人几十年!这样的临摹到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为什么对?

所以,书法重在实践,而且要有科学的实践方法,这就是基本的“法”。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真正懂得了书法的“法”到底是什么内容了。

如果我们能够把第一笔“起笔”写对,就一定代表第二笔“行笔”写对吗?这就是“法”。


如果把第二笔写对,就代表第三笔“收笔”也写对吗?这就是法!

我们临帖最基本的就是把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写对才叫“取法”。如果一个笔画的这三个环节上的三笔都写不对,你想想临帖的法上哪去了?

那么,把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写对,这是形还是神?

这就涉及书法的神,到底在哪里?我们能不能学到书法的“神”?

去年我写文章,就谈过这个问题,我的意见是:学习书法形和神完全可以同时学到手。

结果,一个朋友说,老师,把形学出来就不错了,神根本学不出来的。

我就问他,你就说说书法的神在哪里?

关于学习书法,确实没有提到“神”的问题。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提出: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这是针对创作而言的。

我们学习书法确实出来没有人提出过要学“神”的,因为,临摹阶段绝大部分人是在学“形”,因为绝大部分临帖者都是初学者,因此,要求临摹有“神”,这是要求高了很多,而不是一点。

但是,千里马发现:我们完全可以在初学书法的时候,就达到“形神兼备”的程度。

为什么?因为书法的形我们容易理解,但是,由于我们对“形”的理解是比较粗糙的,所以,就把“神”给忽略掉了。

书法神没有脱离“形”而独立存在。没有了形也就没有了神。因为,经典字帖都是形神兼备的书法。为什么我们只能学习形,不能学习“神”?这个逻辑是不通的,实践也是不完整。

书法的神就在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之中。一个字是由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组成的,所以,把每一个字的笔画按照字帖的起笔行笔收笔写出来,这就达到形神兼备的的程度了。


所以,我们临帖完全可以做到形神兼备的。

为了达到这样学习书法,如果我们按照“四法三笔”学习书法,就一定会实现形神兼备的临摹目标。

所以,我们学习书法的“取法”就是如何做到形神兼备了。

如果做到形神兼备临帖,那么,我们“取法”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所以,我们从实践看如何把“形”和“神”都学出来。

首先学习笔画。我们用“三法”即起笔、行笔、收笔。

这里我们主要说说如何认识起笔、行笔、收笔。

现在,大家都知道一个笔画是起笔行笔收笔构成的。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对一个笔画的分析深入到如何起笔、如何行笔、如何收笔之中。


因为,每一个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每一个不同的字帖。他们的笔法不同,所以,起笔、行笔、收笔就不同,这是这些书法的形质不同,也是这些书法的神采不同之处。

所以,我们就更应该注意已经你自己临摹的字帖,他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的形质和神采有什么不同。

例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他们的书法作品风格用笔都不一样,而这些不一样处,首先体现在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不同。

为什么我们要把一个笔画分为起笔、行笔、收笔三部分呢?

这不是要分解笔画,而是为了分析笔画的结构。

书法的笔画是有结构的,这个结构就是起笔行笔收笔。你不把这个结构写出来,笔画怎么会有神采?


所以,临帖第一个“取法”就是把笔画的结构这个法取回来。

但是,书法不是只有把笔画结构取回来,就把书法的神采都取回来了。

书法还有一个结构,叫“字法结构”。这个结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但是,大家不熟悉的是,结构的神采在哪里?

千里马的回答是在书法的第四笔!

前面我们说了,书法的“三笔”叫起笔、行笔、收笔。把这三笔学到手,就是把笔画学到手了。

那么要把“字法”学到手,就要学书法的第四笔,这就是“接笔”。

什么是“接笔”?就是“下一个笔画”怎么写。

我们临帖都是一笔接一笔的写,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是有所忽略的。

这就是写“下一笔”的时候,我们对这一笔与上一笔关系,往往是含含糊糊的。


看举例说明。这是一个临摹颜真卿《多宝塔》字帖徐浩的徐字习作。

我们看,他的“接笔”问题从双立人,第二笔,撇的“接笔”就出问题了。第二笔的“起笔”位置,应该在第一笔撇的偏左,但是,他偏右了,这样就挤压了,右边“余”的空间,无法给“余”的第一笔撇舒展的空间,那么,这个字临摹出来,就算“形”准了,也不会有神采的。

临帖字法的结构,主要是在“接笔”上实现的。“接笔”贯穿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一直到最后一个笔画,甚至下一个字整个字帖。

所以,临帖的法我们主要是两个结构的“法”,即:笔画的结构和字法的结构。如果我们学会书法的“两个结构”,那么,书法的原理也就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了。真正的“法”,要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我们学习书法基础的基础。

临帖还有很多“取法” 例如墨法、章法等等。但是,基础问题都含含糊糊,墨法和章法有什么用?

初学书法,想达到形神兼备,就要把笔画结构和字法结构扎扎实实学到手。然后再学习墨法和章法也就容易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