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長期服用鹽酸西替利嗪片有什麼副作用?

連_連_a2p


西替利嗪屬於抗組胺藥物,也就是抗過敏藥物,常用於治療過敏性皮膚病、過敏性鼻炎等疾病,效果不錯。抗組胺藥物有兩代,撲爾敏、苯海拉明這些屬於第一代,而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這些屬於第二代。


西替利嗪的副作用跟其他抗組胺藥物的副作用是類似的,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

1、中樞抑制作用:大部分傳統的抗組胺藥物(比如異丙嗪、撲爾敏)可以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所以藥物會作用於神經系統,有明顯的中樞抑制作用,表現為鎮靜、嗜睡、疲倦、乏力等等,很多人用了第一代抗組胺藥物後這些中樞作用非常明顯,我讀大學的時候有個同學用了一次撲爾敏,連續3天無法正常上課,實在是困的不行。臨床上很多病人用第一代抗組胺藥物也是會有類似的表現。隨著使用時間長以後,這些副作用會減輕,但是藥物的療效也會變差。

西替利嗪屬於第二代抗組胺藥物,所以中樞抑制作用就很少了,因為西替利嗪不通過血腦屏障,不抑制中樞,但也不是100%的,多少還是有點抑制,因而而異,有些人用西替利嗪也會睏倦、乏力明顯,但多數人用西替利嗪都不會有明顯的中樞抑制表現了,最起碼絕對比撲爾敏、苯海拉明的不良反應輕微。


2、其他常見的有:頭痛、口乾、呼吸道分泌物粘稠、視力模糊、排尿困難、噁心、嘔吐、腹瀉、腹痛、失眠等等,但總的來說比較少見。而第一代抗組胺藥物這些不良反應還是比較多見的。


總的來說,西替利嗪這樣的第二代藥物的不良反應是比第一代明顯減輕的,一般使用問題不大。但還有個注意的,西替利嗪在腎功能損害時應該減量,孕婦、哺乳期婦女應避免使用,真的要使用時,可以用左西替利嗪,這個更加安全。


李鴻政醫生


西替利嗪是第二代H1受體阻斷劑,也就是抗組胺藥物,臨床常用於過敏反應引起的蕁麻疹、特應性皮炎、血管性水腫、肥大細胞增多症、日光性皮炎、皮膚瘙癢、溼疹以及蚊蟲叮咬後引起的發癢不適等。


H1受體拮抗劑第一代代表藥物有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異丙嗪等,此類藥物親脂性強,容易透過血腦屏障,所以具有中樞抑制作用,有一定鎮靜催眠效應,對於從事駕駛、高空作業的人群不適宜服用,另外對於小於2歲的嬰幼兒也不適宜使用。

西替利嗪作為第二代H2受體拮抗劑,與第一代相比不容易透過血腦屏障,所以中樞抑制作用幾乎沒有,不產生嗜睡鎮靜的副作用。但是對於個別人由於個體差異也可能有不同程度嗜睡的不良反應。

另外西替利嗪可能有產生排尿困難、升高眼壓,導致口乾等抗膽鹼藥物的不良反應,大多數人即使發生此類不良反應,也比較輕微,能夠耐受。還有的人長期使用可能有轉氨酶、膽紅素升高,長期使用的話需要注意監測肝功。

西替利嗪經過腎臟排洩,腎功能不全的話,需要適當減少劑量。其妊娠期用藥分級為B級,對於妊娠期婦女使用相對安全,該藥物可以通過乳汁分泌,所以哺乳期婦女謹慎使用。


歡迎關注無名藥師,我會分享更多合理用藥知識

無名藥師


首先要明確鹽酸西替利嗪自身的特點:西替利嗪為高親和力選擇性組胺H1受體拮抗劑,具有抗組胺和抗炎雙重活性,無明顯抗膽鹼和抗5-羥色胺作用給,中樞抑制作用較小。

因不同商品名藥品的原料成分有差異,在此以貝分(鹽酸西替利嗪片)為例。其說明書主要適應症:季節性或常年性過敏性鼻炎,以及由過敏原引起的蕁麻疹及皮膚瘙癢等症狀。

其副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

1.少數患者會出現口乾/頭痛/嗜睡/情緒不穩定等。

2.加少數患者會出現皮膚瘙癢/皮疹/噁心/腹痛/嘔吐/腹瀉等過敏反應。

同時,司機/操作機器或高空作業者/對本品過敏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慎用。腎功能不全者應劑量減半使用。

畢竟過敏並非長期性的,貝分(鹽酸西替利嗪片)應當根據個人過敏症狀來服用,按療程和醫生囑託,而非長期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