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患有哪些疾病需要做腸鏡?

王遠楊


腸鏡對大多數人來說比較陌生,甚至有些神秘感,其實腸鏡檢查是診斷和治療腸道疾病的常用方法,當患者出現腸道不適或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症狀如下腹痛、腹瀉、便秘、血便時,都可以做腸鏡明確診斷。

如今應用於臨床的腸鏡又可分為結腸鏡、小腸鏡和十二指腸鏡等。隨著現代內鏡技術的快速發展,腸鏡已經超越了原有的診斷功能,目前已經廣泛用於一些手術治療,息肉切除、小腸腸腔狹窄擴張支架植入等也可以通過腸鏡完成。

需要做腸鏡的常見疾病有以下幾種:

1.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是腸道黏膜的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病變部位在結腸和直腸,克羅恩病的主要病變部位在迴腸末段及臨近的結腸。結腸鏡檢查是診斷和鑑別診斷炎症性腸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結腸鏡下可觀察病變腸道黏膜的炎症反應情況、範圍大小,還可以取黏膜組織進行病理活檢。

2.腸道惡性腫瘤

當腸道出現惡性腫瘤時,通常表現有排便習慣、大便性狀改變或有黏液膿血便,腹痛和腹部包塊。腸鏡檢查對腸道惡性腫瘤具有確診價值。通過腸鏡能直接觀察腸道的腸壁、腸腔改變,並可確定腫瘤的部位、大小,腸道受浸潤的範圍等,取組織活檢能夠確診。

3.腸梗阻

腸梗阻是由於腫瘤、糞石等堵塞腸腔,或腸道運動動力不足導致的肛門停止排便和排氣的疾病。通過腸鏡檢查,可以明確腸梗阻發生的部位和性質,還能對病因進行診斷。另外通過腸鏡對梗阻進行減壓引流、放置導管或支架等,可暫時緩解腸梗阻狀態,為後續治療爭取時間。

4.腸結核

腸結核是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腸道慢性特異性疾病。患者除了有長期發熱、盜汗、消瘦、貧血等全身結核毒性症狀外,還有腹痛、腹瀉與便秘交替、腹部腫塊等腸道症狀。腸結核主要發生在腸道回盲部,結腸鏡檢查可直接發現病變,對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5.腸息肉

對於有不良飲食習慣和有腸息肉家族史的中老年患者來說,定期進行腸鏡檢查是預防腸道腫瘤的最好手段。在行腸鏡檢查時如發現息肉可及時通過電切或電灼等手段予以切除,防止癌變。


值得提醒的是,腸道檢查前需要充分準備好,通常需要服用一些瀉藥清潔腸道,同時需要注意飲食,一般推薦結腸鏡檢查前24h進食少渣低纖維飲食來替代傳統的流質飲食,各大醫院一般情況下都會提前預約檢查腸鏡,預約時內鏡室醫生或護士一般都會告知檢查前注意事項。


藥師方健


最近有一位朋友,因為拉肚子有一個多月,消瘦,來做體檢,於是我推薦他做了腸鏡檢查,還好問題不大。經常碰到有諮詢關於腸鏡檢查的病友。


究竟哪些病人需要做腸鏡檢查呢?

腸鏡適應症:

1、大便習性的改變:包括大便頻次改變,次數增多,便秘;大便性狀改變,如大便變細,形狀怪異等,持續有一個月以上,則需要完善腸鏡檢查,

2、反覆解粘液膿血便,大便混血,解血便等。

3、腹瀉,特別是慢性腹瀉,不明原因的腹瀉,合併消瘦明顯的患者更應該做腸鏡。

4、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特別是考慮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腸鏡檢查是必不可少的。

5、有遺傳性家族性腸息肉家族史的患者,到一定年齡,最好能定期查腸鏡。

6、腸息肉定期檢查、複診。

7、考慮腸道腫瘤,做腸鏡下活檢。

腸鏡檢查是侵入性操作,需不需要,能不能做腸鏡,需要專科醫生的鑑定,有專科醫生開具檢查單,一部分病人還需要做一些輔助檢查如心電圖以評估是否能耐受腸鏡。無痛腸鏡的逐漸普及,讓腸鏡檢查更舒適,安全性也更高。

★若本回答有幫助,請點贊支持!更多健康知識,請關注曾醫生。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哪些人需要做腸鏡呢,今天曾醫生就來科普一下。我們說的腸鏡一般指的是大腸鏡檢查,從肛門伸進入一根帶攝像頭的鏡子,可以觀察整個大腸,還有一小部分的小腸。腸鏡檢查是非常重要的診斷和治療手段,可以早期發現腸道息肉、炎症、腸癌等病變,並且可以在內鏡下取病理活檢,還可以切除息肉、早期癌症、內鏡下止血、取異物等等。

那麼哪些患者需要做腸鏡檢查呢,主要有以下人群:

1、有下消化道症狀,但是病因不明確的,例如腹瀉、便秘、大便習慣改變、腹痛、腹脹等等; 

2、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包括顯性出血和持續性隱性出血,表現為黑便或者便血,或者大便潛血試驗陽性的患者;

3、低位腸梗阻及腹塊不能排除腸道疾病者,腸鏡可以明確診斷; 

4、X線鋇劑灌腸檢查結果陰性,但有明顯的腸道症狀,尤其疑有惡變者,或X線鋇劑檢查異常,但不能定性者; 

5、大腸息肉和早期癌需在內鏡下摘除或切除治療;

6、大腸炎症性疾病幫助做鑑別診斷或需要確定病變範圍、病期、嚴重程度、追蹤癌前期病變的變化; 

7、大腸癌術後或息肉摘除後的複查和隨訪。

8、用於研究大腸息肉或炎症性腸病的自然發展史;

 9、不明原因的消瘦、貧血,懷疑消化道腫瘤的可能; 

10、結直腸手術後,需要檢查吻合口情況者;

11、需行結腸腔內手術、激光治療者,如結腸息肉切除術; 

12、腹部包塊,尤其下腹部包塊需明確診斷者。

13、由於大腸癌高發,對於普通人群,應該從45歲開始,接受腸鏡的檢查,如果沒有發現問題,可以5至10年後複查一次腸鏡。

14、遺傳性腸道癌症綜合徵的患者,需要定期複查腸鏡,例如林奇綜合徵,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P-J綜合徵的患者, 而且檢查腸鏡的時間要提前,病情複查頻率要更頻繁。


普外科曾醫生


首先腸鏡是目前腸道病情檢查的重要醫療器械,腸鏡的出現使得腸道疾病的診斷更加準確,而且能夠檢查腸道深部的病變,腸鏡主要是經肛門逆行檢查,腸鏡頭部帶有攝像頭,所以一些病變查的很詳細。


腸鏡主要用於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結腸炎、腸息肉及腸癌的檢查,下邊小克為大家一一解析!

1、腸炎(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急慢性腸炎),首先這些疾病大多數都是由於飲食不當導致腸道細菌及病毒感染後出現的腸粘膜的炎症反應及潰瘍,主要適應的症狀是反覆腹痛不不適,腹瀉腹脹、稀便、粘液膿血便、裡急後重感等症狀長期反覆發作者需要做腸鏡檢查,看一下腸粘膜是否有破壞及潰瘍形成。

2、腸息肉,腸息肉是由於病毒及細菌的感染、年齡影響、長期低纖維飲食而導致的腸粘膜表面出現的異常贅生組織,腸息肉一般分為炎症性的和腺瘤性的。而腺瘤性的會出現惡變的傾向,因此這種疾病是要做腸鏡檢查的,根據大便及腹部症狀來排除是否有惡變的可能。



3、腸癌是腸道中的一種惡性腫瘤,早期症狀不明顯,到後期會出現下腹部疼痛、長期腹瀉及腹脹、出現血便及膿血便、還會出現消瘦、精神萎靡等症狀,腸癌需要做腸鏡檢查,提取活檢組織,幫助提高診斷的準確率,除了腸鏡還要做癌胚抗原及糞便隱血實驗。

因此腸鏡檢查還是要根據具體的症狀及病情的嚴重程度來做的。

關注小克,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識,謝謝!


小克大夫


近年來,人們的健康意識在不斷增強,腸鏡也逐漸成為了人們在體檢時篩查疾病的一項重要檢查手段。那麼,患有哪些疾病需要做腸鏡呢?

1、經常或者間斷性便血,血液附著在大便表面或者與糞便相混合,呈鮮紅色或暗紅色,考慮病變在結腸或者直腸。這樣的患者需要腸鏡檢查,以明確出血部位和病因,有利於診治。

2、總是腹瀉,並伴有黏液膿血便。這種情況下高度懷疑潰瘍性結腸炎,需要腸鏡來做最後的確診。

3、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或不成形,排便不暢,懷疑腸道內長有息肉、腫瘤或者其它異物等。

4、消化道鋇餐檢查發現腸道內出現病變,需要腸鏡檢查以明確疾病性質。

5、腸息肉或者腫瘤患者在治療一段時間後需要定期複查腸鏡,觀察治療效果及疾病發展情況。

6、不明原因的腹痛、腹瀉,伴有貧血、消瘦等症狀的患者,建議腸鏡檢查以篩查惡性疾病。

7、40歲以上的人群,有腸道腫瘤家族史或者生活在腫瘤高發區的人,生活和飲食不規律的人建議每年定期檢查腸鏡,做到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

近些年,由於生活環境汙染和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加,以及飲食問題使結/直腸癌患病率在不斷增長,發病年齡在不斷降低。因此,結腸鏡檢查對於上述人群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在結/直腸癌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的症狀和體徵,我們只能通過一些細小的線索再結合腸鏡檢查才能在早期發現疾病並加以治療。

本期答主:宋豔琦,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杏花島,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杏花島


腸鏡檢查是下消化道疾病最常見的檢查方法之一,包括纖維結腸鏡或電子結腸鏡。以下9種情況需要腸鏡檢查:

1、長期便血、大便隱血陽性,未能確定為痔瘡或肛裂出血,考慮病變位置在結腸或直腸。或者反覆黑便而上消化道檢查未能發現病變者;

2、反覆腹瀉,尤其是伴有粘液膿血便者;

3、腹部觸摸到包塊,尤其下腹部包塊或伴有不明原因的消瘦、貧血,疑有腸道疾病,需明確診斷者;

4、大便習慣突然改變,如過去每日一便現在沒準,要麼腹瀉,要麼便秘,或者便秘腹瀉交替無規律,大便性狀變細等,這種情況尤其是中老年人,久久不能自愈,或者普通胃腸疾病無法解釋者;

5、氣鋇灌腸或胃腸造影發現異常,需進一步檢查結腸或明確病變性質者;

6、CT或者B超已發現結腸病變,但診斷不夠明確,或者需要內鏡下治療,應考慮經結腸鏡檢查與治療;

7、結(直)腸炎、腸息肉反覆發作、久治不愈者;

8、癌腫或息肉等的手術後或內鏡治療後隨訪複查。

9、家族中有腸癌患者。


腫瘤何大夫


腸鏡,是用來檢查腸道病變的內鏡。


1.慢性腹瀉、便血、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細長等,需要腸鏡檢查排除腸道腫瘤(結腸癌、直腸癌等);

2.慢性腹脹、腹痛、血便、膿血便等,需要腸鏡明確是否有腸道腫塊、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等;

3.慢性腹瀉、大便不成型,需做腸鏡排除惡性病變,如腸易激惹綜合徵的診斷。

總之,腸鏡檢查就是直觀地觀察腸道,能發現細小的疾病。


全科醫學在線


哪些人需要做腸鏡檢查呢?一般認為,健康人50歲以上可以每年做一次大便隱血、腫瘤標誌物的篩查,最好做一次結腸鏡篩查,如果沒有問題就間隔3~5年做一次腸鏡。


高危人群又該如何篩查呢?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如下個體:

1. 一級親屬患結、直腸癌史,直系親屬中60歲前患過結腸腺瘤的患者,每1~2年需行1次結腸鏡檢查。

2.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家族成員,應每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一旦有多發息肉應考慮預防性切除全結腸。這些患者50歲以後的癌變率很高。

3. 大腸息肉(腺瘤性息肉),結腸鏡檢查如發現多發腺瘤或1個直徑大於1釐米的腺瘤,應內鏡下切除,並1~3年查一次腸鏡。任何大小的息肉均可癌變,息肉越大癌變的危險性越高,多數結、直腸癌是由腺瘤癌變而來。

4. 患過結、直腸癌的患者,術後第1年進行一次全結腸鏡檢查,如結果正常,3年後再查;再次複查仍正常者,可每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任何一次腸鏡檢查發現腺瘤,則應按腺瘤進行監視檢查。

5. 炎症性腸病,多年不愈、病變範圍較廣的潰瘍性結腸炎,應在患病8年後,每1~2年檢查一次全結腸鏡;如病變僅累及左半結腸,可以在患病15年後進行監視檢查。

結、直腸癌的發生有哪些相關影響因素

飲食因素

在結、真腸癌發病中飲食因素被認為是極為重要的因素。如高脂肪低纖維飲食,攝入動物蛋白、醃菜過多;攝入酒精;攝入油炸食品過多;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及微量元素硒缺乏等。在美國,20世紀50年代起倡導改變飲食習慣,使結、直腸癌發病趨勢下降,也證實了這一點。在我國,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飲食習慣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在飲食中所佔的比重日益增加,這也是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不斷上升的原因之一。

大腸的某些良性病變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大腸腺瘤、家族性結腸腺瘤病、血吸蟲病、大腸息肉等,都屬於大腸的良性病變。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超過10年者,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性較一般人群高數倍。這是因為,腸道內的反覆炎症,對腸道黏膜細胞是一種慢性刺激,這種刺激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黏膜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發生惡變。大腸息肉患者也一樣,其發生結、直腸癌的相對危險度是無息肉者的22倍,因為息肉本身雖然是良性的,但是息肉可能會惡變。

遺傳因素

據估計,約20%的結、直腸癌患者中遺傳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遺傳性大腸癌。研究發現,結、直腸癌患者的子女患結、直腸癌的危險性比一般人高2~4倍,10%~15%的結、直腸癌發生在一級親屬中有結、直腸癌病史的人群中。

職業因素與衛生習慣

缺少體力活動可增加患結、直腸癌的危險性。但一般不認為結、直腸癌是一種職業病。

只要我們能做到早期預防、早期發現,就能抓住最佳治療時間,預防腫瘤的發生。

——追隨您的心聲 提供專業回答——


中老年保健雜誌


腸鏡檢查是一種腸道病變的檢查項目,腸鏡檢查是利用一條長約140CM可彎曲,末端裝有一個光源帶微型電子攝影機的纖維軟管,由肛門慢慢進入大腸,以檢查出腸道內的病變情況。一旦發現自己的腸道出現了問題,要去醫院做腸鏡檢查。那麼有哪些症狀需要做腸鏡檢查呢?

1.經常或者間斷性便血,血液附著在大便表面或者與糞便相混合,呈鮮紅色或暗紅色,考慮病變在結腸或者直腸。這樣的患者需要腸鏡檢查,以明確出血部位和病因,有利於及早診治。

2.腸息肉或者腫瘤患者在治療一段時間後需要定期複查腸鏡,觀察治療效果及疾病發展情況。

3.總是腹瀉,並伴有黏液膿血便。這種情況下高度懷疑潰瘍性結腸炎,需要進行腸鏡檢查最後確診。大便變細或不成形,排便不暢,懷疑腸道內長有息肉、腫瘤或者其它異物等。便秘患者,如果大便每日超過三次或超過三天才一次,沒有規律,這時也需要進行腸鏡檢查,目的是排除腸道有沒有炎症和腫瘤。

4.高危人群排查:如果家族中有患過胃腸癌症的人,家族其他成員應該在40歲左右進行腸鏡檢查。因為研究發現,有胃腸癌症家族史的人,罹患腸癌的風險比無家族史的人高得多,需要提前排查。

5.經常吃醃製品、辛辣刺激食物、燒烤食品的人群,腸癌發生率也較高,要行腸鏡檢查進行自我排查,做到早發現、早干預。


家庭醫生名醫在線


腸鏡是檢查腸道健康狀況的一種檢查途徑,一旦腸道出現不適狀況需要及時通過腸鏡來進行檢查,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人需要做腸鏡呢。

當腸道出現異常現象的時候,在身體上也會有一定的症狀表現,因此一定要及時察覺這些症狀,必要時候可以藉助腸鏡檢查。

這些人需要進行腸鏡檢查

● 排便習慣出現明顯變化的人需要進行腸鏡檢查,比如大便次數突然增加,但是便便的狀況出現異常,大便有粘液等等。

● 沒有任何原有的下消化道出血,在大便當中會明顯看到有血液的存在也需要進行腸鏡檢查。

● 存在腸道炎性病症的患者,要通過腸鏡檢查來了解疾病的程度以及疾病的範圍。

● 結腸癌患者,還需要進行腸鏡檢查來了解身體上其他的部位是否存在息肉或者囊腫。

● 四十歲以上的人群是腸道易出現病變的人群,因此如果自身條件允許,一定要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 如果在家族當中有結腸癌患者,那麼就屬於腸癌高發人群,對於這類人也要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上述這些人群最好進行腸鏡檢查,通過腸鏡檢查可以準確瞭解自身健康問題,排除重大疾病的可能性。對於腸道疾病在早期階段症狀不是很明顯,患者往往在症狀明顯的時候進行檢查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因此不要放過一點蛛絲馬跡,出現早期異常再進行腸鏡檢查就可以做到萬無一失。

腸道疾病早期會表現出這些症狀

首先、排便習慣變化要進行腸鏡檢查

腸道健康跟排便習慣息息相關,如果一個人發現自己的排便習慣出現明顯變化,排便次數明顯上升,而且每次排便看之後都覺得沒有排盡,要引起重視。腸道內出現囊腫、息肉或者腫瘤,就會導致腸腔變窄,會導致大便變細,這也是導致排便次數增加的原因之一。

其次、腹痛腹脹要進行腸鏡檢查

在腸道疾病早期階段也會出現在腹痛腹脹的現象,疼痛在下腹部為較為明顯,根據患者的情況不同疼痛的程度會有所差異,這種疼痛感多數情況下是因為腸梗阻造成的。

再次、貧血要進行腸鏡檢查

如果腸道內的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腸道狹窄,代謝廢物在通過腸道的時候就容易受到阻礙,隨著病情嚴重腫瘤表面會出現潰爛以及失血的現象會導致貧血。此外,潰爛的地方還會復吸代謝廢物,身體會缺乏營養物質,也會導致貧血。

最後、便血要進行腸鏡檢查

痔瘡患者會出現便血的症狀,但是腸癌導致的便血跟痔瘡的便血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腸癌導致的便血血液會跟便便混合在一起,而且在大便當中還會有膿腫物,對於這一點要引起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