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金融市场必须存在违约?为什么“刚性兑付”必须要被打破?

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充满了债务。不论是个人(贷款、借钱、刷信用卡)、中小微企业、大型股份制集团公司、地方政府甚至是国家,所有经济体的经济活动都与债务紧密联系。我们虽然一直强调大家都要遵守信用,如期履约,但如果真的是一个人人都守信的经济社会,即相当于是一个完全"刚性兑付"的社会,债务市场其实是不能存续的。这又是一个什么匪夷所思的悖论?

为什么金融市场必须存在违约?为什么“刚性兑付”必须要被打破?

债务违约是债务市场得以存续的必要条件,如何理解?


"风险—收益均衡"定价原则

平时总听到这样的话:"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是要用收益来补偿的",这里的风险对应的就是违约。那么没有违约的市场会是怎样?

为什么金融市场必须存在违约?为什么“刚性兑付”必须要被打破?

在一个有违约风险的市场里,债务的利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资金的时间价值,另一部分是可能违约的风险补偿,并且都成正相关,时间越长、风险越大、利息越高。如果完全没有违约风险,那么利息就只是资金的时间价值,并且是100%能确定得到的价值,然后会发生什么?

整个债务市场会被无限的扩大,有钱人会拼了命的把所有的钱都放贷出去,因为绝对能收回本金和利息;没钱的人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借到更多的钱,因为没有风险补偿的资金是非常廉价的,并且由于其他所有有风险的融资方式都变成了不必要,所以整个债市还会被无限扩大。这时,风险定价也就完全失灵了。


"刚性兑付"的市场扭曲

但是,这种绝对没有违约的情况是不可能自然存在的。就算所有人从主观上都愿意履约,也会存在极端的客观情况无法履约,比如死亡。所以,违约是从客观角度必然会出现的情况。

既然违约是客观的必然,那我们能不能再从主观上消灭它?比如关系人"连带"履约或者政府"强制补偿"履约,也就是找到一种办法总能强制保证债务的"刚性兑付",可行吗?

为什么金融市场必须存在违约?为什么“刚性兑付”必须要被打破?

事实上,在我国90年代的金融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确实就是政府兜底的"刚性兑付"市场。一个不允许"违约"的市场出现的哪些现象?

(1)长期以来,为了突显国家和政府的信誉,为了保证一个"零违约"的市场,通常是地方政府为企业债券兜底,财政部又为地方政府债券兜底。

(2)兜底政策使得投资者(包括机构和个人)完全不需要考虑风险,使"风险自担"成为了一句空话。所有人都用脚投票选择购买"低风险"高收益的企业债券,那些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则无人问津。意味着"风险—收益均衡"的定价机制失灵。

(3) 企业见投资者那么热情,政府又那么"给力"帮忙兜底,所以也完全不考虑自身的财务状况,不担心会不会因为还不起债而破产,只知道盲目发债,有的企业甚至用发债来非法集资用于非法用途。

(4) 除了个人投资者,大型金融机构(比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也是企业债券的购买主力军。它们收购了大量根本没有偿付能力的低质债券,最终导致银行资产质量变差,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实质性风险。

(5) 最终的后果就是银行坏账率高企,整个社会的违约债务越积越多,市场严重扭曲,风险无法化解。

为什么金融市场必须存在违约?为什么“刚性兑付”必须要被打破?

可见,债务市场需要有债务违约。只有打破"刚性兑付"才能还原一个有真实风险存在的真是市场。有违约风险的定价才是市场的有效价格。

同时,违约也是化解风险的有效手段。风险是对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双边考验,经历了违约,才能让双方在"阵痛"中获得成长,变成市场中更健康的参与者。这也是我们国家用非常深刻的教训证实了"绝对履约"、"刚性兑付"并不能构筑一个优质有效的金融市场。

为什么金融市场必须存在违约?为什么“刚性兑付”必须要被打破?

违约是一种风险,但违约更是保障市场健康运转的必要条件。

2018年"资管新规"的发布,又更进一步打破了市场中某些"强势"机构的"刚性兑付",以往被认为是"无风险"投资的银行理财、地方政府债券、基建信托项目,也都脱下了"保护衣",接连出现违约和暴雷。

为什么金融市场必须存在违约?为什么“刚性兑付”必须要被打破?

这其实是好事,只有暴露了风险,才能让投资者学会面对真实的风险、真实的市场,学会评估自己的承受能力,不再指望国家和政府会一味的对所有风险都进行兜底。

作为投资者,要学会根据项目本身去评估风险,而不是根据发行主体、承销主体,以及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为什么金融市场必须存在违约?为什么“刚性兑付”必须要被打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