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叶问4》:比战力更强大的是心力

《叶问4》:比战力更强大的是心力

《叶问4:终结篇》上映了,这是甄子丹版叶问系列最后一部。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叶问的妻子已经亡故,留下叶问和儿子叶正相依为命。叶问患上了头颈癌,而儿子又在学校打架被开除。为了给儿子在美国寻找学校,叶问应徒弟李小龙之邀,只身来到美国旧金山,由此卷入了一场世纪大冲突。

《叶问4》作为武打片,沿袭了袁和平的设计风格,就是“真功夫,实打实,拳拳到肉”,打斗场面相当精彩激烈。特别是最后叶问与美国海军陆战队高级军官举行生死对决时,战斗激烈达到了燃点。在电影院现场,数次响起了掌声。《叶问4》被认为是今年已满56岁的甄子丹作为武侠电影的收官之作,也可以说是香港武侠电影“真功夫派”的终结之作,确实给了观众一个很不错的总结。目前,《叶问4》的国内票房和得分不仅遥遥领先了冯小刚的《只有芸知道》,也击败了《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可以说,《叶问4》对于塑造叶问这位中华武功一代宗师形象完成了收官之作,在武侠电影历史上,甄子丹版叶问将拥有与李小龙、黄飞鸿等比肩而立的地位。

《叶问4》之所以塑造叶问取得了让观众觉得惊喜的成就,其实还不在于其武打战斗情节的设计,换句话说,本片的文戏比武戏更为精彩。本片从情感的角度塑造了一位集好父亲、好师傅、好朋友与好战士于一身的叶问形象。

首先要说说父子情的塑造。叶正厌学,表示想弃学练武,这对一位中国爸爸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为了给儿子到美国找个好学校,叶问受了许多的屈辱,再加上此时已经身患绝症,而叛逆期的儿子一直拒绝接他的越洋电话。观众们每每看到叶问被儿子拒接电话是流露出来的无奈和悲伤,不由得为之泪目,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美国的求人经历最终让叶问放弃了逼迫儿子留学的想法,父子达成了和解,观众为之潸然泪下。

接着要说说师徒情的塑造。叶问要想在旧金山给儿子找到学校,就不能没有当地中华总会会长万宗华的推荐信。而李小龙因为在美国开馆授徒时不但招收洋徒弟教中国武术,而且还用英文出版《中国功夫》泄露中华神功的奥秘,这让当地华人怒不可遏。当万宗华等要求叶问表态斥责李小龙的作法时,叶问居然站到了徒弟的一边,他觉得教洋人武功、将中国功夫推向全世界是一条正路子。电影中的叶问不但当面对李小龙的洋徒弟表示赞赏,而且当李小龙在大街上狠狠教训前来挑衅的洋恶棍时,叶问居然颔首微笑,对徒弟不畏黑恶的作风表示认同。

对于武林同道,叶问从来就主张以诚相交,与人为善。他对中华总会里边的曾经一再刁难鄙视他的各派教头,依然不顾前嫌,奋力救助。对于固执的万宗华会长的挑战,他总是留有余地,给对方面子,主张点到为止、打个平手即可。最后,他只身赴美国军营,与海军陆战军官拼死一战,其实也是为万宗华找回面子,驱除恶棍。

叶问无疑是一个武功的绝顶高手,但精湛的武艺并不能让人自动成为一名好战士。特别是一旦遭遇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这种极为严峻考验的时候,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在美华人绝大多数只能选择万会长的“忍字诀”,通过百般容忍退让来求得生存的一席之地。对华裔残酷的打压现实并没有能激发起大多数华人的奋起,倒是叶问这种外来者,看清楚了面对强权和压迫,如果忍无可忍,那就只能奋起反击。剧中的叶问并不好战,他所有的打斗都是逼出来的。他也和我们这个民族性格一样,极为讲究和平和谐与一团和气,但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一旦被迫发起反击时,就要打得天翻地覆,就要打得酣畅淋漓,一直要打到不可一世的对手俯首称臣为止。在剧中,他在最后冒死去海军陆战队军营寻求正义时,用了这么一句台词——“我们学武的人,遇到不公义的事就必须出手,这是学武的人的初心。”

说到这里,人们对于好战士亦或好侠士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武功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高强的武功就无法克敌制胜,但武功还得要有武德。这种武德,就是叶问身上展现出来的中国人内心里深藏的不畏强权、不服强敌,以德服人,遇到不平必定要伸张正义的民族精神。武功是战力,战力不行,伸张正义就没有实力支撑,打败拳头就得用更硬的拳头。武德是心力,没有强大的心力,不但战力上不到更高的层次,而且战力还会沦落为凌辱弱者的恶势力。

叶问在终结篇中,通过对“好父亲+好师傅+好朋友+好战士=中华英雄”的塑造,完成了对一种中华文化人格修炼历程的塑造。心力,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力,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性力量。有了强大的心力,就有了强大的意志力,就不会被任何貌似无比强大的黑暗力量所压倒。感谢所有参加“叶问精神”塑造的艺术工作者。可以预计,一个能够聚集强大心力的国家和民族,纵使苦难深重,劫难万重,也将不会自甘堕落,一定能拥有一往无前的胜利气概。

本报记者 周兴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