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一條京滬扶貧高鐵,只不過是濱州發展不起來的最後一個背鍋俠

週三,京滬高鐵二通道天津至濰坊段可行性研究報告鑑修版評審會議召開,沿線設置濱州站和無棣站的意見在會上得到專家組支持,甚至有可能在濱州站設置車場,開行始發車。消息傳來,對高鐵望眼欲穿的濱州人朋友圈再次沸騰。

誠然,高鐵已經成為濱州人的一塊心病,並被貼上了阻礙濱州大發展的標籤。放眼魯北近鄰德州,坐擁百年京滬線和京滬高鐵,連扒雞都跟著全線飄香,北上京師1小時,南下魔都上海4小時,知名度更是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

一條京滬扶貧高鐵,只不過是濱州發展不起來的最後一個背鍋俠


反觀濱州,出門在外自我介紹,都得先將周邊濟南淄博德州東營四地說一遍,差異之巨一管可窺。甚至省內官場中那道“山東17地市唯一不通火車”的考題,都揶揄了濱州人幾十年。
盼高鐵盼到望穿秋水的濱州人,面對京滬二線的每一步推進歡呼雀躍,激動心情可以理解,但對於這條除直轄市外,沿線不經過省會城市,主要走向側重高鐵空白地段的扶貧二線,真能揹負起帶動濱州大發展趕超跨越的重擔?

其實,影響濱州發展的鍋,區位、資源、鐵路、港口、人才甚至主政領導的魄力,都曾背過,而期盼中的京滬高鐵二線,也只不過是濱州發展不起來的最後一個背鍋俠。


一條京滬扶貧高鐵,只不過是濱州發展不起來的最後一個背鍋俠

扼守山東北大門的濱州在區位上來說,北接京津冀,南啟省會城市群,作為環渤海、黃河三角洲疊加地帶,地利優勢明顯。不過,在歷史上,此地卻偏居一隅,非中原腹地,特別是清末以來,縱橫兩條鐵路線京滬、膠濟線均與濱州無緣,成為被鐵路遺忘的角落。

更為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渤海灣優質港口林立,偏偏濱州毗鄰海洋,卻處於“沿海不靠海”、“無天然良港”的尷尬境地。海岸線239公里,泥沙質海岸連一親海戲水的地方都難尋覓,鹽鹼灘塗顛覆了世人對沿海城市的固有印象。濱州一馬平川無山無礦,自然資源確實略顯匱乏。人文資源方面,濱州祖上既沒有大官又缺少大家,1000多年科舉史上只出了一名狀元胡旦,甚至晚清帝師故居都成了核心旅遊資源,可供利用的祖產也不甚豐富。

一條京滬扶貧高鐵,只不過是濱州發展不起來的最後一個背鍋俠

不過,要說濱州完全沒有資源也不盡正確,作為全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主產區之一,還曾經差點吸引齊魯石化在此落地,石油資源雖比不上東營,但也是一大優勢。

提起後來落戶淄博的齊魯石化,就不得不說濱州歷屆主政者的魄力,坊間傳說50多年前,齊魯石化原本有意落地濱州,但被當時的地委行署領導拒絕,拒絕理由也是非常超前的環保理念,最終建在淄博的齊魯石化改變了當地的城市發展方向,也產生了嚴重環境問題。

直至今日,也不能說拒絕齊魯石化對濱州是福是禍,但這卻成為濱州部分主政者缺少魄力的一個例證。如同小腳老太一般,從小鎮起步的濱州城市建設始終無法突破,撤地設市行政中心遷址新建,也沒能邁出從頭再來,跨河擁抱兩個經濟強縣的一步。

經歷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後的濱州,經濟增長速度趨於平穩。在這樣狀態下,濱州人渴望藉助高鐵突破發展瓶頸,打開富強之門,心情之急迫可以理解,但認為高鐵一通掣肘濱州經濟發展的障礙就煙消雲散,也不切實際。

濱州的發展還得靠著科學謀劃、默默耕耘,真心希望,高鐵早日建成,別再揹負影響城市發展的黑鍋。


參考資料:衛建開說、看濱州、大眾網、知乎等

更多濱州本地深度解析請關注公號“濱州札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