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小s拒绝女儿买超过200元的衣服:缺失的匮乏感,做了明星也补不回

抛开妈妈内心的匮乏感带给孩子的影响,单纯的谈论“节俭”,其实并不科学

小s拒绝女儿买超过200元的衣服:缺失的匮乏感,做了明星也补不回

01

我曾经看过小S和大S的一段视频。在他们一起录制的真人秀节目中,小s和大女儿电话连线,女儿在电话里说很想买一件外套,小S看了衣服之后直接对女儿说:“你知不知道这个牌子非常有名,而且很贵。”接着她开始跟女儿讲道理:“你现在才13岁,你要穿那么贵的衣服干嘛?而且你会持续地长高,你们现在买衣服,尽量就是便宜,不要养成从小花大钱的习惯。”


小s拒绝女儿买超过200元的衣服:缺失的匮乏感,做了明星也补不回

刚开始小S跟女儿说话时,大S在旁边默默听。在看了外甥女想买的衣服后,她说“衣服很好看啊,可以穿很多年,可以买。”小S则坚决表示:我说超过一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22元)就不能买。大S见小S很坚持,于是换了一种方式,说愿意自己给外甥女买,就当是庆祝孩子舞蹈比赛得了第一名。

小S听后还是不愿意,说:“她才十三岁,买什么一千块以上的衣服”。大S找出各种理由,最后小S妥协了,但是不忘告诉女儿:这次姨妈当作礼物送给你了,但是不是每次姨妈都能帮你,小孩子不能乱花钱……大S听不下去了,直接打断她:不要(对小孩)长篇大论。

小s拒绝女儿买超过200元的衣服:缺失的匮乏感,做了明星也补不回

从头到尾,小S一直跟女儿强调要勤俭节约,不要从小就花大钱。

这段视频在网上也引发了很多人的争论。有的人说:小s贵为明星还那么节俭,真的不错啊,再说,小孩子的确没必要买那么贵的衣服。也有人说:小孩的要求也不是很过分,可以适当的满足吧。还有人勾起了自己的“伤心”回忆:小s这段真实的语气和表情,真的跟我妈一模一样

小s拒绝女儿买超过200元的衣服:缺失的匮乏感,做了明星也补不回

02

我对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是关于过年的记忆。那时候小孩过年都穿新衣服,我也很早就盼望过年的新衣服。但是每一年,我的新衣服都是我妈给我做的,班上的同学大概父母会做衣服的不多,所以基本上都穿买的。相比手作,我还是更喜欢买来的衣服,我觉得它们更洋气也更漂亮。我还记得我的姨姨们也劝过我妈:孩子大了,要面子了,别老做了,应该给她买新衣服。但我妈一口拒绝:买的不划算,质量也一般,我觉得还不如我做的好。

有一年过年,我妈又给我做了一件新褂子,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件红黑小格子的布料做的上衣,我不是很喜欢,觉得土气,但是也没办法,就穿上了。在楼道玩的时候遇到了邻居,那个阿姨很“和蔼”的问我:这是你的新衣服啊?是你妈妈给你做的吧?

不知是不是我自己的心理作用,我竟然从那位邻居的话语里听出一丝嘲讽的味道,一时间感觉羞愧难当,觉得自己的衣服既难看又丢人,连话都没顾上回答,就急匆匆的跑回屋里了。那种脸热的感觉,即使过去了几十年,仍然记忆犹新。

还有一件与之相反的事。上一年级时,班上有同学背了一种新样式的,红色的书包。很洋气,上面还印着米老鼠。当时班上有这种书包的同学只有一两个,大部分都和我一样,背着父母准备的军绿色的军用书包。

我虽然对新书包有些羡慕,但是却没奢望得到,大概在我潜意识里,觉得那么贵的东西父母不会给我买吧,所以,也从来没回家跟妈妈提过。

有一天我发烧,在家休息,下午妈妈下班回来,突然在我眼前亮出了一个比我同学背的还大还漂亮的新书包,也是红色的,上面印着米老鼠,但是细节做工看着更加精致。

太惊喜了!那份喜悦,因为意外而得到了翻倍。

第二天我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很多同学都羡慕我的新书包,我外表平淡,但内心的骄傲却直冲上天。

小s拒绝女儿买超过200元的衣服:缺失的匮乏感,做了明星也补不回


03

妈妈对孩子要求的拒绝,到底意味着什么?

坦白讲,我也赞同“小孩最好还是不要太奢侈”这种观点,但是我却不同意小s的做法,因为但凡了解大小s一些八卦的人都能看的出来:

她的出发点不是真正的节俭,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匮乏感和低配得感

大小S从小家庭并不完整,父母离异,家里3个女儿,大S算是其中最漂亮的一个。出道时,有传言说王伟忠其实只想签大S,徐妈妈一定要绑上小S,才同意大S签约。大S看似温柔,其实非常强势有主见,在少女时代就敢和全班对峙,在朋友圈里,是名副其实的“大哥”。而小S是家中的老小,姐姐和妈妈都是优秀又强势的人,所以她一直没有机会独当一面,听说连去经纪公司签约,都是大S负责谈判的。

所以,小s虽然在舞台上张牙舞爪,话锋露骨,但骨子里却传统而胆小。新闻里时不时的爆出她被出轨、被家暴的新闻,她自己也常常在深夜崩溃,多次对着屏幕流泪大哭,但是她从来不肯承认自己的婚姻出了问题。相比性格强势的大S,她的确只称得上外强中干,自我价值感也很低。她曾经说:我何德何能得到祝福,我就是没用的中年妇女。

可以理解,像小s这样的人,他们才华一般,容貌一般,所以,他们内心的配得感是也比较低。

他们从骨子里对未来有很多忧惧,所以在行事的时候尽量保守,相比较尽情的满足自己,他们更多是担忧:“万一把胃口撑大了,以后可怎么收场呢?”

所以,从本质上说,他们的节俭只不过是内心担忧的掩体罢了。



小s拒绝女儿买超过200元的衣服:缺失的匮乏感,做了明星也补不回

04

正因为如此,抛开妈妈内心的匮乏感带给孩子的影响,单纯的谈论“节俭”,其实并不科学

妈妈的任何心理状态,都能传导到孩子那里,被孩子所感知,并对孩子的心理以及之后的行为产生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言传身教的内涵

当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在第一时间say no的时候,孩子首先感受到的是被拒绝的挫败感。现实中,像小s这样的家长很多,对于自己标准体系中孩子的“过分”要求,会首先拒绝,区别只是有的拒绝的比较强硬,有的比较委婉。然后,大部分家长都会紧接着开启“讲道理”模式。比如“这件衣服太贵,你的年龄与它不匹配”,“冰糕太凉,吃完之后会拉肚子”,“你现在不能出去玩,必须先写作业”....

家长困惑的是:自己已经把道理说的这么清楚,为什么孩子还是不接受。接下来,孩子的不高兴会直接带给家长另一个判断:“这个孩子太不懂事了!”或者“这个孩子就是被惯坏了”。

然后,矛盾升级。

家长太专注于道理,就会很容易忽视感受。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受到自身脑神经发育的局限,注意力往往比较狭窄,他们最关注的的是自己的目标是否实现,而不会注意到其他的方面当家长一口拒绝孩子的要求时,他们首先感觉到的是自己目标没有达成的挫折感,所以,小孩很容易在这个时候偏执的哭闹,家长在这个时候,越讲道理,孩子越不听。

对于年龄特别小的孩子,“转移注意力”是最有效的方法。

而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就需要父母理解他们的感受了。所以,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是不直接拒绝孩子的要求,而是对孩子的一切要求(只要不违反法律和他人)都表示接纳。比如冬天要吃雪糕,妈妈先表示同意。

这样做的好处是,给孩子一个心理上的满足感。当心理上的满足感获得了,就意味着孩子的情绪被稳定了,这个时候,再讲道理,树规则,就比较容易。

比如妈妈可以说“想吃雪糕?当然可以啦。那你想什么时候吃呢?”

孩子可能会回答:“现在就吃”

妈妈这时候可以婉转的表达担心。但是需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出于爱而不是对他的否定。比如妈妈可以这样说:“但是冬天吃冰糕有可能会拉肚子,如果你拉肚子,那妈妈就会很难过了。所以妈妈想跟你商量一下,咱们少一吃点或者换一个时间吃,可以吗?”

大部分时候,孩子都会同意,这是因为之前妈妈先满足了他的要求,而不是上来就拒绝。

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这是构建他们内心自我价值感和自信的基石。会进入人格,影响他们的一生。

小s拒绝女儿买超过200元的衣服:缺失的匮乏感,做了明星也补不回


05

我至今记得妈妈总是按照她的意愿给我做新衣服而不是买新衣服的委屈,也记得自己意外惊喜到来时候的高兴和满足。

家长活在自己的频道里,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爱的时候,往往并不能真正顺应孩子的内心需求。总被挫折感包围的孩子,会自卑、敏感,会从心底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最好的东西。他们长大之后,要么疯狂的满足自己,填补小时候内心的坑洞,要么谨慎、胆小,用“正确的道理”压抑自己,让自己活成“套子里的人”。

被小s抚养长大的孩子,可能将来会和她一样懂事乖巧,节俭自律,但是可能也会成为她的翻版,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好的、贵的东西。

被大s抚养长大的孩子,在这方面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他们应该更阳光、自信,从心底认为自己配得上最好的拥有。

其实,本质上并不是小s十三岁的的女儿应不应该穿1000元台币衣服的问题,这个价格到底是奢侈还是不奢侈的问题,而是小s长期一贯的抚养方式,会给她的孩子怎样的影响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希望把最好、最美的东西给孩子,但是我们又常常出于自己的忧惧,对孩子诸多限制,不许孩子干这,不许孩子做那——登高爬低危险,买件自己喜欢的衣服浪费,花时间在兴趣上无用.....我们希望孩子最好、最优秀,走最少的弯路,却不知自己在悄然之间剥夺了孩子的感受、违背了孩子的意志,损伤了孩子的心智。

结果总是和初心,南辕北辙。

是时候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了,因为父母,原本就是一个需要终生成长的职业。


小s拒绝女儿买超过200元的衣服:缺失的匮乏感,做了明星也补不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