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从黑色到绿色从地下到地上从“光灰”到“晶彩”黄石生态华丽转身

从黑色到绿色从地下到地上从“光灰”到“晶彩”黄石生态华丽转身

从黑色到绿色从地下到地上从“光灰”到“晶彩”黄石生态华丽转身

从黑色到绿色从地下到地上从“光灰”到“晶彩”黄石生态华丽转身

从黑色到绿色从地下到地上从“光灰”到“晶彩”黄石生态华丽转身

本期画家 王世旺,19岁时毕业于黄石三中并留校任教,后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已从事美术工作四十余年。现为黄石美协会员、黄石民盟会员、湖北省青少年美术作品评审委员。1997年创办旺旺画室,进行青少年美术基础教学,5次荣获湖北省美术辅导“园丁奖”和优秀教师辅导奖。

  ■东楚晚报记者 石教灯/统筹 黄醒尘/文字 汪泽栋/翻拍

  “西塞山前白鹭飞,青山湖前荷花美。这样的景象在黄石又出现了,黄石已经不是那座‘光灰’的城市了。”网友紫色彩虹在网上发帖,感叹黄石这座城市的生态转变之快。

  老工矿城市的繁荣,曾让黄石市民们很是骄傲。车牌号段冠以“鄂B”,便是黄石曾经为湖北老二地位的见证。

  但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采矿、冶炼,给黄石造成了千疮百孔的生态创伤。昔日的矿冶之城,如今碧水蓝天、山清水秀,生态修复让黄石从“光灰”蜕变为“晶彩”。

  黑灰白灰漫天飞 千疮百孔矿渣堆

  刘祝兵今年74岁,黄冈市黄梅县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来到黄石胡家湾煤矿工作。“一出爆,就有很多大车进来,皮带开始快速转动,‘溜子’(指翻斗)一倒,那些煤矿全部倒进车里。”回忆起采矿的日子,刘祝兵记忆犹新。

  “我们在矿下工作的,上了地面以后只看得见两个眼睛和牙齿,戴着口罩都不好使。”刘祝兵说,上来以后都是听声音认人,所有人的脸上都是黑的。

  不仅人如此,胡家湾煤矿周边民房的墙面都是黑的。居民吴慧芳从小在胡家湾长大,在她的印象中,家中窗户常年不能打开,稍微打开一点通风,地上、床上、桌子上全是灰,黑灰加白灰。

  煤矿一般都是黑灰,哪里来的白灰?“耐火材料啊,水泥厂啊,你看这些山被挖的,全部开了个大口子。”今年66岁的韦以祥曾在冶钢耐火材料厂工作,他说胡家湾这一块儿到处都是工厂、煤矿,每天来来往往的大车不计其数。

  黄石最多时有大小烟囱100多根,年粉尘量高达6000多吨。

  长期以来,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是黄石经济发展的“擎天柱”。在过去60多年里,黄石累计向国家提供铁矿石近2亿吨、铜精矿近100万吨、各种非金属矿近6亿吨。作为传统的工业基地,黄石重工业鼎盛时期占比达到90%。

  据统计,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坑自1958年投产到2005年结束露天开采,累计剥离岩石3.64亿吨,若将这些岩石铺成标准路基,可环绕赤道一圈多;采出的铁1.3亿吨,若将这些铁矿石全部炼轧成钢轨,可铺设220多条京九线;生产的矿山铜32.5万吨,若将这些铜全部制作成工业常用电缆,可以从地球牵到月球。

  “在湖北省,综合实力除了省会武汉就是我们黄石,‘黄老二’这个称呼不是叫着玩儿的。”刘祝兵说。

  但是,与工业红利相伴的是巨大的生态赤字:150多座尾矿库、几十万亩工矿废弃地、大面积湖泊污染、生态功能退化……

  在还没有人明白什么是雾霾的年代里,黄石居民的记忆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身上穿着的衬衣和毛线衣,那都是黑不溜秋的”,黄石“光灰城市”的名号不胫而走。

  壮士断腕治污染 生态修复不容缓

  “煤矿后期就不行了,东西都快挖完了,跟我一起来的好多人都找别的出路去了。”刘祝兵说,当年煤矿的鼎盛时期待遇好、伙食好,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月的工资有50多元,顿顿吃肉。

  自然的恩赐不会无穷无尽,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黄石遭遇始料不及的巨大打击:因为开采量逐年递减,矿冶产业日渐萎缩;另一方面,由于结构单一,体制僵化,大量企业“关停并转”。

  资源消耗型的工业模式,不仅在资源枯竭的时期让黄石居民“手里的钱少了”,也让他们的生活环境出现了问题。

  东楚晚报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环保部门了解到,2008年前后,为保护黄石市区的山水自然环境,对城区内的水泥用灰岩开采实行了严格限制,关闭了一大批石灰石矿,致使水泥用灰岩年产量由鼎盛时期的1100万吨下降到目前的440万吨。

  2014年,黄石关停367家五小企业。这个急刹车,让一直高位运行的黄石工业增速下跌3.7个百分点,第一次落到全省倒数第二。

  2015年,黄石又关停了120多座非法矿山和100多家无序发展的模具钢企业。这一年,黄石工业增速,直跌8个百分点,降到1%。

  2016年5月中旬,黄石全部拆除长江岸线123个非法码头泊位。

  据不完全统计,黄石先后关停“五小”企业千余家,淘汰水泥落后产能347.37万吨,淘汰小造纸产能1.6万吨,关停4台火电机共计15.4万千瓦,建成7座污水处理厂和黄荆山垃圾焚烧发电厂等。

  这些壮士断腕的举措,为黄石换来了绿色发展的空间。

  与此同时,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启动。辖区内湖水生态治理、对黄荆山北麓开山塘口等327个开山塘口和5.56万公顷石漠化荒地进行系统修复,重点整治板岩山地质灾害等300多个,重点实施重大节能减排项目320个,逐渐抚平生态伤痕。

  美景刷屏朋友圈 抬头便见“黄石蓝”

  当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候,大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

  数据显示,近年来,黄石全市完成造林绿化49.6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09%,水岸、道路绿化率达8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54平方米。

  黄石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连续7年达到310天以上;3个国控和3个省控跨界考核断面水质均为三类,达标率100%。

  2019年10月,黄石长江边,大片大片娇艳的花朵在沈家营码头公园盛开。“花海”成为了许多市民的拍照打卡地。很多市民“意外”发现,黄石沿江风貌已经从散货码头与化工企业混杂、黄土黑沙遍地的景象变成了生态景观绿化带、文化雕塑、运动健身等设施一应俱全的模样。

  “今日分的棉花糖!”11月,市民李甜甜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刚拍的照片。蔚蓝的天空下,一片片棉花状的云朵,美不胜收。

  几十年间,曾经在厂矿企业劳作的工人已经退休,成为磁湖边在绿树碧水间晨练人群中的主力军,他们打着太极、唱着小曲,惬意极了。而这座曾经的“光灰城市”革新面孔,变成北纬30°上、长江南岸的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绿色宜居之城。

  每天傍晚时分,市民张镍总会到白马山-柯尔山公园里转一转。“我就住在山脚下,以前这座山上荒草丛生,平常没人会上去。如今,一条条登山步道盘山而上,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除此之外,大众山森林公园、磁湖湿地公园上游段,大冶东港公园、青龙山公园、碧桂园湿地公园,阳新县莲花湖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相继建成。全市建设国家登山步道229.73公里,新增公园绿地面积360.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7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28平方米,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光灰城市”的绰号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美誉。

  初冬的黄石,气候宜人。曾经的生态伤痕慢慢从“身上”褪去,开始烙上“绿色’的发展印记。晶彩黄石,未来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