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走出名為“為你好”實為情感勒索的怪圈,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2014年百合網拍了一條用陳舊的倫理道德逼婚的廣告,引起了網友的眾怒,內容就是借生病長輩之口,說出不結婚就不會幸福的觀念,只有趕緊去找個男人嫁了,我才可以安心地閉上眼睛。引起大家的極度反感。

生活中這種名義上打著為你好,實際上行使的是逼迫手段的為實在太多了。父母的“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不好好唸書就是對不起我”,情人之間的“我讓你做這點事都不行,你是不是不愛我”,同事之間的“我明天有點事,麻煩你幫我代下班,不然就是不給我面子”朋友之間“你借我點錢,不然我就完蛋了”……似乎只能接受,但內心那種無力以及厭倦感又是怎麼回事?

國際知名的心理醫師和暢銷書作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將這種行為命名為“情感勒索”,並出版了同名書籍,這本書已經再版8次,暢銷海內外,讓無數人認清情感勒索的真相,並通過指導走出困境,建立嶄新的,健全的人際關係。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走出名為“為你好”實為情感勒索的怪圈,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蘇珊·福沃德博士,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

她的著作有:

《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

《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如何識破男人的謊言》

《金錢魔鬼》

《中毒的父母》

《恨女人的男人和愛他們的女人》

等等。

目前,她的作品已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影響巨大,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他的寫作風格就曾受到過蘇珊·福沃德的影響。

走出名為“為你好”實為情感勒索的怪圈,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情感勒索者都有著相似的套路

作者用了“勒索”這個嚴重的詞。

在現實中,很多的情感勒索的行為比較隱性、不宜被發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彷彿溫水煮青蛙,隱藏在看似美好和諧的關係中。

情感勒索的六個階段:要求;抵抗;施壓;威脅;屈服;重啟。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一個女孩子喜歡上一個小她7歲的外地男孩,而母親則要求她一定要找一個本地的體面人,女孩通過父親的幫忙邀請男孩來提親,提親現場慘不忍睹,母親對她破口大罵,第一次抵抗以失敗而告終,男孩傷心離開,母親仍在繼續責難她,“傻子,呆子,不要臉。”這是母親日常羞辱她的口頭禪,女孩只能在母親的威脅下屈服,惶惶不可終日,一直到她40歲的時候,才終於為自己活了一次嫁給了這個男人。

走出名為“為你好”實為情感勒索的怪圈,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當情感勒索者想要達到某個目的,遭遇抵抗時,會通過施壓和威脅來讓對方屈服,你只有讓他們達到目的,雙方的關係才能和諧,否則的話,那種有形或者無形的壓力會讓你度日如年。

而做出勒索行為的本人,他們在實現自己的目的時,所使用的的手段也不盡相同。

作者將勒索的行為歸結為四種形態:

1、施暴者

施暴者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施暴者會直接說出威脅。“你如果怎麼樣怎麼樣,我就會怎麼樣怎麼樣。”違抗的後果往往很嚇人。

明日之子學員張嫮目家暴事件是個典型案例。張嫮目把女友打到尿失禁、掰斷手指,還拍下私密照,同時在心理上進行蕩婦羞辱,而受到虐待的女友張三彌卻對張產生了一種斯德哥爾摩式的期待,對方稍微溫柔一些都覺得是恩賜。

走出名為“為你好”實為情感勒索的怪圈,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後來張三彌終於受不了了,要求分手時,張嫮目揚言要死在她家,威脅爆出她所有的社交賬號,並把她的隱私照片發到粉絲群、發給家人。自殘的同時有時又很誠懇,但保持不到三天就原形畢露。

這樣的情感勒索者就很危險了。

消極的施暴者,如果他們的目的沒達到,就會過冷暴力的方式表現出來,不同你說話,讓你愧疚,讓你不安,讓你主動繳械投降。

走出名為“為你好”實為情感勒索的怪圈,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精神分析學家瑪麗·伊裡戈揚在《冷暴力》一書中指出:

冷暴力其實就是一種精神虐待。施虐者不會通過毆打等暴力手段解決矛盾,而是從心理、精神和情感方面對受虐者進行虐待的一種方式。

這種傷害甚至會比語言責罵更深。

作家六六說:“你沒有用暴力打孩子,但你用了冷暴力。被打只是暫時性的屈辱,而冷暴力是在用恐懼來威懾孩子,這個會延續很多年。

2、自虐者

自虐者的基本特質,是歇斯底里、充滿了被害妄想的人格特徵。與施暴者會把親密夥伴全當成幼稚的小孩來對待不同的是,他們會把對方視作成年人,把自己當成小孩。這種類型的情感勒索是把重點放在對方的責任感上。

走出名為“為你好”實為情感勒索的怪圈,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醫學上有種喬森綜合病症,患者會通過偽裝或製造自身的疾病,病懨懨地躺在病床上,或通過表現出某種疾病的痛苦模樣,來贏得同情、照顧或控制他人,如果別人每次真的回應了,當真了,患者的這種通過偽裝或製造自身的疾病的自虐行為會愈加頻繁。

而終極自虐者會以自殺來脅迫對方屈服。

之前有個新聞,一個啃老的年輕人,在問父親要5000元未果後,就喝了一口百草枯來逼對方就範。這一類的人,大多屬於極端自私的,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應該儘量遠離。

3、悲情者

悲情者多是演技派,他們永遠扮演者受害者的角色,不停地暗示對方如果你不照做,他們將會受苦,而錯誤都在你。

這種人瓊瑤阿姨的劇裡很多,“你為什麼不陪我,什麼事情比我都重要,你到底愛不愛我”。“你聽我解釋”“我不聽我不聽”。

瓊瑤在插足平鑫濤和林婉珍的婚姻時,寫了封情書:“我一旦動了真感情,就會把生命撞進感情裡。夜深了,現在你已經躺在你的妻兒臂彎裡,何奈、何奈!”

典型的弱者扮相。

4、引誘者

引誘者是四種情感勒索裡最不易被發現的,因為他們往往表現出的姿態是為你好,不斷地向你許諾各種好處,通過描繪大餅的方式讓你屈服於他們的想法。

走出名為“為你好”實為情感勒索的怪圈,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馬斯洛把人類的需求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引誘者作為被引誘者親近的人,通常能夠抓住他們的需求軟肋,從而可以通過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來要挾他們。

走出名為“為你好”實為情感勒索的怪圈,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如果不能走出這種勒索關係將很難收穫幸福

如果一個人的周圍有一個甚至幾個情感勒索者的存在,而且往往這些人都是我們較為親近的人,在相互關係的一步步退讓中,被勒索者一點一滴地喪失自我完整性,成為被人提線遙控的木偶。

走出名為“為你好”實為情感勒索的怪圈,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1、對自尊的影響

對勒索者的妥協,意味著放棄自己的想法。我們想遵從自己的本意,而又不得不在他人的威脅下屈服,自己合理與正當的想法得不到聲張,內心無比的憋屈,只能自怨自艾,無所適從。

2、對幸福感的損害

大部分的被勒索者往往會壓抑不快的感受,長期的積累,會損害被勒索者的心理健康,如抑鬱、焦慮、暴飲暴食、頭疼等一些的形式表現出來。

宋倩希望英子去考清華北大,而英子想上南京大學的天文學,在母愛的旗幟下,英子只能讓自己失望,結果在反覆退讓的惡性循環之後,患上了抑鬱症。

蘇珊·福沃徳在《原生家庭》中寫道:父母在虐待子女的同時,也做出了愛的承諾,那麼兩者之間就會形成一種畸形又異常牢固的關係……成年以後,身體所受到的虐待終於結束。可是自我厭惡的心理和情感上的虐待仍會繼續。

這種心理,會阻礙我們向幸福靠近。

3、犧牲他人,安撫勒索者

已婚男人很多都面臨過一道終極送命題 :當我跟你媽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誰?有的是開玩笑提出的,而有的可能是當真,她們會逼你必須在其中選擇一個,以此來確定你是不是真的愛她。

很多人都遇到過這種被情感勒索者要求在關心的兩個人之間做出痛苦選擇的經歷,“你是要那個女人還是要你媽?”“我跟你媽離婚後,你是跟我還是跟她?”

在做出選擇的同時,會傷害被捨棄的一方,也會加深自責感。

4、對關係的影響

隨著勒索現象的出現,勒索者與被勒索者之間就不再是正常的關係。小時候我經常會跟母親分享學校裡遇到的一些事情,後來發現當我讓母親不滿意的時候,她就會拿我說過的話來攻擊我,漸漸的我就不再跟她交流了。

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defense mechanism),是自我將外界威脅控制於意識之外以保護自我,減少或避免不安和痛苦的方法。

走出名為“為你好”實為情感勒索的怪圈,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被勒索者變得越來越吝於付出,他們需要常常壓抑自己,不洩露快樂的情緒,不表達關愛,越來越失去自我。

董卿在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淚流滿面。“我就像輪子上的倉鼠,總是忙於滿足父親的各種決定,也總是無法達成父親的各種期待”。

走出名為“為你好”實為情感勒索的怪圈,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如何擺脫情感勒索,收穫自我的完整性?

通過前面內容的瞭解 ,你能夠大致得出自己是否處於一個情感勒索的狀態,以及這些狀態會對你造成的影響。這是一個雙方的過程,所以你可以通過單方面應對方法的改變,來改善這種情況。

走出名為“為你好”實為情感勒索的怪圈,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作者提出了SOS策略。

停下來、冷靜觀察和制定策略。

  • 停下來

是指當情感勒索者提出要求時,你要學會拖延,告訴對方你需要一點時間來思考。

這個過程中,對方可能會不停地催促以及施壓,做出一副受害者的樣子,你再不答應我就要完蛋了,我們的內心會也會跟著焦灼不安。作者指出:“學會忍受痛苦,是每個人在改善的過程中必須經歷的艱難任務。”

我們要學會與不好的情緒對話,瞭解它究竟想要向我們傳達什麼,而不是拼命去掩飾這種感覺。當你能夠正確地去正視這種消極情緒的時候,它可能會給你帶來的威脅就會小很多。

有篇文章叫《35歲之後你就是自己的原生家庭》,當我們走向成年,肩負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時,更應該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 冷靜觀察

當你處於情感勒索者的壓力之下時,很容易被他們所塑造的景象,以及引起的我們的不安的感受所迷惑,失去了應有的觀察力和理智,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稍微冷靜下來,思考自己所遭遇的問題。

作者提出了一個思考的過程:

首先,冷靜一下,看看情感勒索者的要求。

對方到底想要什麼?

對方是怎樣提出這種要求的?是含有愛意、語帶威脅還是不耐煩?

如果你沒有馬上妥協,情感勒索者會有什麼反應?

接下來,我們的反應。

當你受到情感勒索時心裡怎麼想的?你的感受如何?你的引爆點時什麼?

有的人一受到情感勒索,就會本能的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表面和諧的背後心裡卻有著各種說不出口的苦。通過以往經驗的總結你會發現哪些點會按下我們的情緒鍵,讓我們被控制住,對方大吼大叫?唉聲嘆氣?拒絕溝通等,知道自己的引爆點後,可以有意識的培養自己在這方面的耐受力。

  • 做決定的時刻

作者把情感勒索者的要求分為三種:

這個要求無關緊要.

這個要求不但牽扯到一些重要問題,而且已經影響到你的自我完整性了。

這個要求關係到一個重大的人生決定,一旦讓步,將對你或別人造成傷害。

對無關緊要的要求,心裡即便覺得可以答應,但一定要有一個審視的過程,讓對方知道你的態度和界限。

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和《為何愛會傷人》裡都曾提到:

邊界感單薄,時很多情感成為傷人利器的原因。

無論事情多麼微不足道,我們要學會堅守住立場,必要時勇敢的說“不”。

而對於後面兩種對自我影響比較大的要求,首先還是要按照停下來,冷靜思考的步驟進行評估,再決定自己想不想要做。

作家周國平說: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的界限,而一切麻煩和衝突都源於想要突破這界限。

所以一定要讓對方知道自己是有界限的,而不是予取予求,勒索者在提出要求時,其實心裡比你更著急,而且也不像表面表現出來的那麼理直氣壯,你稍微拖些時間,他們心裡就慌了,這時候再提出你自己的想法,會更好溝通。

三毛說過一句話:

朋友之間,相求小事,順水人情,理當成全。

過分要求,得寸進尺,是有從內心喪失朋友最快的捷徑。

當然,對於人身傷害等這種暴力行為,因為立刻制止,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

要想獲得一種安全舒適的人際關係,包括父母子女之間、夫妻之間、同事朋友之間,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很重要,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學會說“不”。當一段感情讓你覺得心裡不舒服時,你應該冷靜地去審視這段感情裡出現的問題,揪出不適的根源,重建自我,終有一天,你會與生活和解,遇見更美好的那個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