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蘇聯八月風暴行動,一週之內擊垮70萬關東軍,逼迫日本無條件投降

隨著希特勒的自殺,以及德國納粹殘餘勢力在蘇軍和美軍的圍攻下被消滅,基本上意味著歐洲的戰事已經基本結束了。但此時太平洋戰爭卻還在繼續,美軍依然在太平洋諸島和日軍廝殺。儘管日本的最強盟友德國投降了,法西斯勢力已經是窮途末路,但日本還沒有放棄抵抗選擇投降,而且還加大了戰爭的動員力度,準備將罪惡行徑進行到底。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從1945年8月6日開始,陸續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最後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但日本的投降並不僅僅是因為這兩顆原子彈,還因為蘇聯在8月8日對日本宣戰,發動了八月風暴行動,在一週之內擊垮了日本70萬關東軍。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蘇聯的八月風暴行動。

蘇聯八月風暴行動,一週之內擊垮70萬關東軍,逼迫日本無條件投降

戰役背景

雖然蘇聯和日本一個是同盟國,一個是軸心國,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的時候,蘇聯才向日本宣戰,這是因為兩個國家沒有衝突嗎?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之前,兩國之間就爆發了諾門坎戰役,雙方都調集了大量的軍隊,準備將戰爭擴大。但是因為德國閃擊波蘭,這才讓蘇日之間停戰。蘇日兩國之所以沒有繼續交戰,主要是蘇聯的對手是德國,日本的對手是美國,蘇聯和日本都不願意分散精力,開闢第二戰場。

蘇聯八月風暴行動,一週之內擊垮70萬關東軍,逼迫日本無條件投降

但隨著德國的戰敗,蘇聯也騰出手來。面對曾經的對手日本,蘇聯怎麼可能放棄痛打落水狗的機會呢?同時,出於對自身安全和未來發展的考慮,蘇聯也需要爭取在日本的利益,所以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之後,蘇德戰爭已經出現了重大轉折的情況下,蘇聯已經開始在遠東地區加大兵力,準備同日本開戰了。在德國投降之後,蘇聯按照在雅爾塔會議上做出的承諾,在德國投降的兩三個月之內對日本宣戰,因此也就在1945年8月8日開始了八月風暴行動。

蘇聯八月風暴行動,一週之內擊垮70萬關東軍,逼迫日本無條件投降

戰役具體過程

在蘇聯方面,由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指揮這次行動。蘇聯的進攻部隊主要由三條戰線組成。第一戰線是西部戰線,由馬利諾夫斯基元帥帶領外貝加爾方面軍作為主攻力量,擁有一千多輛主力坦克的裝甲力量,從西部進攻包圍殲滅遠東軍。第二戰線是基里爾·梅列茨科夫元帥帶領的第一遠東方面軍,它的任務是從東部進攻,和外貝加爾方面軍會師,對日本關東軍進行雙重包圍,同時防止日軍逃往朝鮮半島。第三戰線則是北部戰線,由普爾卡耶夫上將帶領第二遠東方面軍進攻日軍北部。第二遠東方面軍在這次軍事行動中主要起到輔助作用,目的是對日軍施加壓力,防止對方從容地向南方撤退。

蘇聯八月風暴行動,一週之內擊垮70萬關東軍,逼迫日本無條件投降

相對於蘇聯的150萬大軍和超過了5000多輛坦克,以及兩萬八千門大炮和四千多架飛機,日本關東軍的實力就顯得比較單薄了。在日軍方面,關東軍的主帥是陸軍大將山田乙三,手下的兵力是70多萬關東軍,坦克和裝甲車加在一起只有一千多輛,而火炮也只有六千多門,而且大部分火炮都是輕型的,火力並不強,至於飛機也只有1800架。儘管雙方的實力相差很大,但在蘇軍的進攻下,日軍敗得也確實是太快了。主要戰鬥也就持續了一週左右,關東軍就已經潰敗了。

蘇聯八月風暴行動,一週之內擊垮70萬關東軍,逼迫日本無條件投降

具體的戰鬥過程也很簡單,蘇聯運用了大量的機械化部隊進行迂迴穿插,閃電戰模式和雙重包圍的戰術相結合。日軍原本以為蘇聯最早也要十月份才能對日宣戰,所以對蘇軍的進攻也是缺乏足夠的準備。而日本關東軍在面對蘇軍的高機動性作戰也顯得有些手足無措,所以關東軍在蘇軍的攻勢面前顯得非常無力,迅速就被擊潰了。最後日本關東軍八萬多人陣亡,近六十萬人被俘。在蘇軍發動攻擊的一週之後,日本天皇就宣佈投降了。

蘇聯八月風暴行動,一週之內擊垮70萬關東軍,逼迫日本無條件投降

日軍失敗的原因

在蘇日進行諾門罕戰役的時候,蘇軍和日軍的戰鬥力差距並不大,為何在蘇聯的八月風暴行動中,日軍卻表現得如此差勁呢?主要是因為日軍的大部分精銳部隊都調到了太平洋戰場上,留在關東地區的日軍裝備和經驗都很落後。而蘇聯軍隊在經過蘇德戰爭的洗禮,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軍隊素質,乃至於指揮官的軍事素養上都已經超過了日軍,所以日本關東軍在蘇軍的攻勢下兵敗如山倒,也是可以理解的。

蘇聯八月風暴行動,一週之內擊垮70萬關東軍,逼迫日本無條件投降

結語

關於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的原因,美國投放的兩顆原子彈自然是功不可沒,但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日本關東軍的覆滅。因為美國投下原子彈之後,日本的反應並不強烈,直到蘇聯發動八月風暴行動之後,日本天皇才宣佈無條件投降。這是因為日本高層認為還有一百多萬的陸軍,尚有一戰之力。結果蘇聯的八月風暴行動直接將關東軍擊垮了,讓日本軍方的最後一棵稻草也沒有了,所以只能選擇投降。

這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歡迎關注留言討論,一起領略精彩的二戰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