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双区”驱动下交通和产业升级将赋予深圳金融更多新动能

“双区”驱动下交通和产业升级将赋予深圳金融更多新动能

专家论道

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的“双区驱动效应”之下,深圳的金融业发展应该如何把握机遇走好下一步?在主题演讲《“双区”驱动下的深圳金融业前景展望》中,南都首席编辑、南都大数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黄海珊表示,未来广深会以“双枢纽”的格局在湾区中出现,深圳交通设施的升级将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内要素的流动,并带来更多投资机会。另外,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所带来的产业升级,也会给金融业带来新动能。

深圳有待实现“湾区一小时”

交通一体化促金融要素流动

在今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互联互通是一大重点内容,其目标也是为了让不同的区域能做到协调发展,而湾区间不同城市的互联互通则离不开交通建设的进一步升级。反过来说,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也将给金融行业带来更多机遇。

“深圳在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方面,也被提到与广州一样重要的位置上。”黄海珊提到,“其中包括加快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枢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等广东出省通道为骨干,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和东盟国家的陆路国际大道。”

就在近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公布了《深圳建设交通强国城市范例行动方案(2019-2035年)》征求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典范、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范例、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标杆和全球交通科技创新高地。

黄海珊认为,在对外互联互通方面,未来广深会以“双枢纽”的格局出现。“在大湾区要建成‘12312’交通圈的背景下,以前会说以广州为原点到湾区的任何一个城市是1小时生活圈,以后深圳在交通上也可以实现‘湾区1小时’。”

此外,黄海珊指出,交通设施作为“硬联通”,其升级完善将更好地促进“软联通”,给深圳的金融行业带来新契机,跨境债权市场会迎来进一步的开放。金融市场各项要素可以进而流通联动,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可以为服务实体经济和企业提供支撑。除此以外,深圳在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过程中,其中诸多项目亟须投资或资金的支持,她认为,这也会给金融行业带来很大的市场机遇。

制造业仍是深圳基本盘

金融和实体经济应依存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驱动和利好之下,深圳发展金融业下一步该怎么走?

黄海珊认为,深圳的金融业离不开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而制造业仍然是深圳的基本盘。“在过去十年,深圳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增长了144.21%。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3%,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2%,占比71.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1%,占比66.0%。”在主题演讲中,黄海珊分享了一组数据。

“实际上,深圳的金融和实体经济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她进一步分析,深圳一方面需要转移低端制造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金融业和制造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成就的关系。深圳金融业的发展要回归到本源,即如何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另外,在行业创新上,黄海珊表示,金融行业需要破题的方面有很多,其中金融业如何能更好地扶持中小微科创企业的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比如说如何完善容错机制,初创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时候,如何分享它发展起来的红利?如何进行股权设计?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四个核心城市串联成的科创走廊,也被专家视为将在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当中发挥“脊梁”作用。黄海珊认为科创走廊所带来的产业升级,也会给金融行业带来新的契机。同时,在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她指出,深圳发展金融业和实体经济不能只把目光放在城市19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应该投向城市周围的领域,投向粤港澳大湾区3.7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深圳要加强和湾区内其他城市的协作,这样才能加速资金和人才的快速流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