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天下第一碑”——南京陽山碑材

南京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亭位於明孝陵陵區的前部,俗稱四方城,是陵區正門後的第一座主體建築,是明清皇家陵寢中同類型建築體量最大的一例。四面各開一券門、上蓋黃琉璃瓦重簷歇山頂的碑亭,碑高8.78米,其實是陽山碑材的微型縮水版,而且只有陽山碑材的九分之一大小。

“天下第一碑”——南京陽山碑材

“永樂三年(1405)秋八月,皇帝因建碑孝陵,斫石于都城東北之陽山,得良材焉。”這是明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狀元胡廣在《遊陽山記》中的記載。“良材”是因為陽山山體是由石灰岩構成,石灰岩可以用來製作石碑,並且相對花崗岩易採。當然,花崗岩堅硬比石灰岩製作石碑更為理想,但南京地區無花崗岩。

據夏樹芳《金陵風貌》解釋:“唯獨火石峰正處於一個小型盆狀向斜的中心部位,四周的壓力都集中到這裡,相互抵消,岩層很少產生破裂,加之這裡的石灰岩層厚,要開採大塊完整的石料比較方便。”

永樂皇帝的“頌揚”工程就選擇陽山向陽的山坡上,這裡原為古採石場。此處距南京中山門17公里,山頂標高341米,取碑材處標高120-140米。

“天下第一碑”——南京陽山碑材

開工時間為永樂三年(1405)秋八月,永樂四年(1406)九月,胡廣、解縉、金幼孜三學士興高采烈地予以現場測驗,解縉大人第一個爬上碑身,並“立久之”,望著已成雛型的巨大碑材,手舞足蹈一陣,陷入片刻的沉思。碑材開採至目前大體成型,歷時僅用13個月。怎麼一錘一鑿開採的,半座山被破肚開腸,消耗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這恐怕不是的這群人所要想的。站在大石碑上的解縉,與同往的胡廣、金幼孜,三人內心世界該是什麼樣的感想和期待!無人知曉。

陽山,扒皮去骨,留下“神功聖德碑”的赤裸雛形。在這“天下第一碑材”刀切斧劈的陰影裡,凝結了多少人的血、淚和生命,該有多麼的慘烈!據說,當時為了開採這塊陽山碑材,整個工程涉及採石、開路等工序,明成祖朱棣動用了將近10萬名工人,其中,因此而喪命的人,多達三千餘人。最後這一“頌揚”工程卻不了了之,無厘頭的擱置下來,成為現今世界吉尼斯紀錄——“世界最大的碑材”。

“天下第一碑”——南京陽山碑材

當年採石的主戰場就在陽山上,山腳下草棚數百餘間,每排6-12間,每間面積不大,可容6-8人。草棚呈階梯狀依山而建。佔地三四十畝,容納工人少則千餘,多則三四千人。草棚區入門百步有井一方,小石池二座,出門百步許有井一方。這就是負責開採神功聖德碑碑材的工人居住生活用水的主要設施。當時的規模之大,可想而知。目前,兩口水井遺址尚存,而且保存完好。兩口井至今保持旺盛的出水量,每口井日出水量約30噸,足夠3000人的飲用。

大石碑又是怎麼開採的呢!三座石碑的工作面約300米,其他方面的工作面約為600米,可同時工作的工約為600人。任務繁重的是搬運和雜工,都在800人左右。還有輔助工人如鐵匠、木匠、炊事、管理和勤雜人員,主採石工地用人規模應在2000-3000人,不停地忙碌在這片山坡上。

“天下第一碑”——南京陽山碑材

如何考核計量這些工人的工作量呢!據2011年版《湯山志》載:傳說每個工匠每天必須完成三鬥三升石屑,傍晚時必須如數繳足。完不成者死。負責監工者全是太監。太監,變態的身體自然有變態的陰暗心理。死亡在這裡成了家常便飯。這裡墳頭村的來歷,就與這些累死病死的工匠有關。人死了就埋在這裡,大片的墳頭,而後就成為了這村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工地對面山坡上有幾棵大松樹,枝葉繁茂,主管太監坐在樹蔭下,監督整個工地。夏天,撐著陽傘,手搖蒲扇,到工地各處巡視。那些小太監則分段包片監視。因皇命迫切,這些太監對工人毫不留情,心狠手辣,動輒打人致死,不知有多少冤魂死於太監之手。

工役們住在草棚,地勢低溼,又髒又亂。夏日蚊叮蟲咬,極易染病。加上粗菜淡飯,陳糧雜谷,營養不良,很多人被折磨得骨瘦如柴,一命嗚呼。還有越山逃跑的,逮回後立即處死;起鬨鬧的,格殺勿論。在一年多的勞役中,死人無數。這些死者,用稻草或蘆蓆裹屍,拋在山下的土坑中,加土掩埋。久而久之,漫山遍野墳頭,墳頭就成了此地的代名詞。

“天下第一碑”——南京陽山碑材

永樂皇帝“頌揚”工程,一塊大石頭,多少無辜人的生命永遠地留在了這裡。當胡廣、解晉和金幼孜三學士測驗完畢後,各自的內心裡恐怕還是停留在“頌揚”二字上,別的又能想些什麼!就是浮想聯翩又有何用!

陽山碑材,令三學士萬萬沒想到的,這次巡視過後,隨著他們屁顛顛前去向皇帝報喜的背影離去,隨後而來的是“頌揚”工程戛然而止,大明王朝的原版“神功聖德碑”,永遠地定格在陽山向陽的山坡上,這陽剛而巨大碑材,彷彿在無聲嘲笑,明孝陵四方城中那塊養尊處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

參考:《湯山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