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戶外生存旅遊基礎知識:中國地形地勢(圖文)

中國地形地勢

地形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高山深谷,縱橫交錯,決定了中國地形的主要特徵。從大陸整體來看,地形既複雜多樣,又錯落有序。

  在全國面積中,山地佔33.3%,高原佔26%,丘陵佔9.9%,盆地佔18.8%,平原佔12%。大小山脈縱橫全國。

  中國的山脈,大小相連,綿延不斷,各成體系,呈網格狀,分佈於整個大陸,從山脈的排列和走向,可歸納為五個大的體系:

  1.三列東西走向的山脈 最北一列是天山──陰山──燕山山脈,是中國北方最長的東西走向的山系,主要分佈在北緯40℃-43℃之間;中間的一列是崑崙山──秦嶺──大別山山系,構成中部地區最長的東西走向山系,多分佈在北緯23.5℃-35℃之間; 南列是處於北緯24℃-25.5℃之間的南嶺山系。

  2.三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西列是位於內陸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它們分別被陰山──燕山和秦嶺──大別山地所分隔;中列由北起長白山,經東北的千山、山東丘陵到東南的武夷山;東列是位於海上的臺灣山脈,它是亞洲東部島嶼山系中的一部分。

  3.兩列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北列是地處西北部邊境的阿爾泰山脈;還有綿亙在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祁連山脈,是由幾條約呈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谷地組成的。

  4.南北走向的山脈 位於中部自北向南有賀蘭山、六盤山和橫斷山脈等。

  5.弧形山脈 主要為喜馬拉雅山系。

戶外生存旅遊基礎知識:中國地形地勢(圖文)

戶外生存旅遊基礎知識:中國地形地勢(圖文)

戶外生存旅遊基礎知識:中國地形地勢(圖文)

戶外生存旅遊基礎知識:中國地形地勢(圖文)

中國地勢的四大階梯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下降,從青藏高原向東延伸到海面以下的大陸架,可以分為4個大的階梯:

  1.橫亙於中國西南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中國地勢第1階梯,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分佈著許多高山冰川,主要有崑崙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喜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2.從青藏高原往北跨越崑崙山和祁連山脈,往東越過橫斷山脈,地勢顯著下降,大部分平均海拔1000-2000米,局部地區在5000米以下,屬地勢的第2階梯。階梯上分佈著許多巨大的高原和盆地。著名的大高原有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這三大高原和青藏高原並稱中國的四大高原。主要大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準噶爾盆地。位於天山東部的吐魯番盆地,最低處海拔為-155米。是中國陸地上的最低點。

  3.從第2階梯往東,越過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直至海濱,海拔多在500──1000米以下,主要是丘陵、低山和平原交錯分佈的地區,屬於地勢的第3階梯。自北而南有幾乎連成一片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並稱為中國的三大平原。

  4.從第3階梯往東是遼闊的海洋,水深一般不超過200米,其海底是中國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稱為淺海大陸架,屬於地勢的第4階梯。中國的內海渤海和邊緣海黃海的全部,東海的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都有廣闊的大陸架。在遼闊的海面上島嶼星羅棋佈,有5000多個島嶼,最大的是臺灣島,其次為海南島,第三是崇明島。

戶外生存旅遊基礎知識:中國地形地勢(圖文)

戶外生存旅遊基礎知識:中國地形地勢(圖文)

戶外生存旅遊基礎知識:中國地形地勢(圖文)

地形複雜多樣,各種類型齊全

  在漫長的地形地貌演化過程中,內外營力相互作用下塑造了複雜多樣的地貌形態,各種類型齊全。首先表現在常態類型上,有縱橫交錯、千姿百態的山地,有面積遼闊、景觀各異的高原,也有坦蕩無垠的平原,還有高度、大小不同的盆地,迭宕起伏、坡度和緩的丘陵。各種常態地貌的分佈錯綜複雜,如青藏高原上有高山,有盆地;而四川盆地中有丘陵,有平原。一般分佈規律是:我國東半壁,以秦嶺-大別山為界,以北地區除長白山、興安嶺、太行山等少數山地和多溝壑的黃土高原外,主要是地形坦蕩的東北、華北大平原和開闊的內蒙古高原;秦嶺-大別山以南,絕大部分為東南丘陵低山(包括江南丘陵)和山間河谷、小盆地;而云貴高原一帶雖說是高原,實則山嶺連綿,地形崎嶇不平;中國蘭州-昆明以西的西半壁地區,基本上是大山,如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天山等海拔3500-5000m以上的高山,以及挾持其間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等。

  1.山地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較大的山脈有210多條。蘭州-昆明一線以西絕大部分是高山、極高山,海拔一般超過3500m,尤其是青藏高原周圍的山脈,有許多6000m以上的高峰,喜馬拉雅山脈中心區段亞東至馬丁山口580km間計有7000m以上山峰88座。中尼邊界附近集中了11座8000m以上的高峰,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m,為世界最高峰。蘭州-昆明一線以東山地多為中、低山,海拔多在500-2000m之間,只有臺灣山脈較高,有中國東南部最高峰玉山。中國大小山脈縱橫全國,按一定方向排列有序。大致以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的為最多。東西向的主要有三列,自北而南有天山-陰山,崑崙山-秦嶺,南嶺。東北-西南向的山脈多分佈在中國東部,主要也有三列,自西而東有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長白山-遼東低山丘陵-山東低山丘陵-東南沿海低山丘陵,臺灣山脈。其他還有西北-東南向的喜馬拉雅山、祁連山、阿爾泰山,南北向的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等。這些山脈、山地常常是一些江河的源地或分水嶺,地理上的重要界線,形成中國高原、盆地、平原地形輪廓的骨架。

戶外生存旅遊基礎知識:中國地形地勢(圖文)

戶外生存旅遊基礎知識:中國地形地勢(圖文)

戶外生存旅遊基礎知識:中國地形地勢(圖文)

  2.丘陵

  中國的丘陵主要分佈在東南部季風氣候區。著名的有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江淮丘陵、浙閩丘陵、兩廣丘陵、川中丘陵等。這些丘陵區氣候溫暖多雨,和平原一樣也是中國主要農業地區。中國的丘陵地一般由巖性軟弱的地層組成,如南方的紅色砂、頁岩地層廣泛分佈區包括一些紅巖盆地,經流水侵蝕切割,常形成大片紅巖丘陵,北方黃土高原黃土質地鬆軟,也常被侵蝕成大片黃土丘陵地,而兩廣一帶則多為外形渾圓、溝谷縱橫的花崗岩丘陵地。這些丘陵地因巖性較軟弱,容易侵蝕成溝谷,地面受暴雨流水沖蝕後容易成為水土流失區,不利於農業的發展,因此對這些丘陵地的利用管理和改造不容忽視。

  3.高原

  中國的高原多分佈在西部地區,有青藏、內蒙古、黃土、雲貴四大高原。它們構成了中國西部“高原中國”的主體,其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強。青藏高原相當於全國地形第一級階梯地形面,是一個眾山盤結的山原。它的高度佔據了大氣圈對流層的三分之二,影響到中國甚至世界的大氣環流,加強了東亞季風,改變了地理環境的緯度地帶性圖譜。在第二級階梯地形面上自北而南分佈著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由於地面組成物質和內外營力因素的不同,高原地貌的差異十分顯著。內蒙古高原乾旱少雨,流水侵蝕作用微弱,高原面保存較完整,廣泛分佈風沙地貌。黃土高原質地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的強烈侵蝕成千溝萬壑,梁峁遍佈。而云貴高原大部分地區被江河流水切割得支離破碎,是一個地形崎嶇的高原,又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的區域,不僅風景好,而且一些溶蝕的壩子成為高原上重要的農耕地。

  4.盆地

  中國著名的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都集中分佈在西部地區,面積都超過10萬km2。前三大盆地都處在西北內陸乾旱區,都有大面積的沙漠、戈壁分佈。全國還有不少中小型盆地分佈在各地,如吐魯番、哈密、關中、漢中、南陽、太原、大同、宣化、臺北、金(華)衢(州)、泰和、貴陽等盆地。在西南雲貴一帶高原山地中分佈著許多中小型河谷盆地,當地稱壩子,是這裡主要的農耕區。華北山西大大小小的盆地也不少,由斷層陷落而成,多成串珠狀分佈,主要有東北部的大同盆地,中南部的忻(州)代(縣)、太原(南至介休)、臨汾、運城盆地以及晉東南長治(上黨)盆地等六大盆地。 這些大大小小的盆地都經歷了長期的發育過程,它們把四周高地流下的礦物質貯存起來,形成各種有用的礦床,如石油、天然氣、鉀鹽、鈉鹽、砂礦等。柴達木盆地就因礦藏豐富而被稱為“聚寶盆”。許多盆地有不少河湖、平原,早就成為農業、工礦業中心區域,四川盆地由於物產豐富,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譽稱。

  5.平原

  中國的平原不多,僅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2%,它是被稱為東部“低地中國”的主要地形類型之一。自北而南有四大片平原,即:東北平原、華北(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其他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河谷平原、山麓洪積沖積扇平原、河口三角洲平原、湖濱平原、濱海平原等,如黃河中游寧夏的銀川平原、內蒙古的河套-土默川平原、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東南沿海的福州平原和潮汕平原等。 平原上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灌溉水源豐富,歷來是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城鎮集中分佈的地區,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廣州等都建在這裡。  

  6.其他

  中國地形複雜多樣,除了上述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常態地形類型齊備外,還有在不同自然力和地表物質影響下發育形成的各種特殊的地貌類型。

  (1)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雖然幾乎無處不有,但各地區由於氣候和地質條件不同,流水地貌各不相同。如“v”型或“u”型河谷、沙洲、河漫灘壠崗、階地、洪積扇、沖積扇、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沖溝、泥石流前積石壩等。 在西南地區由於河流深切形成有許多典型的峽谷地貌。如橫斷山區瀾滄江昌都以下,v型河谷深達1000m以上;長江三峽巴東與秭歸間u型谷地;長江上游金沙江虎跳峽,新近勘察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等。華北的黃河,在中游接納了黃土高原大量泥沙之後出三門峽往東,水流減漫,在孟津以下形成巨大的衝扇形地貌;在黃河下游,河床被淤高,形成“地上河”,高出堤下背河窪地幾米至十米,成為淮河海河兩河系的分水嶺;在利津東北黃河口形成河口三角洲,並以每年成陸近60km2的速度向海迅速推進,滄海變成陸地。我國東南部雨水充沛,丘陵被沖刷、切割成矮小的低丘,這裡河網雖然密佈,但因河流含泥沙量少,因此浙閩沿海河口難於形成三角洲。惟韓江口形成小的河口三角洲,但其發展遠較華北上結河口三角洲緩慢;東南地區河流水量大,沖刷河床使其變深,河漫灘則相對抬高,河流階地廣泛發育,河灘上形成一條條高起的壠崗。在西北內陸乾旱地區,乾燥剝蝕、機械風化作用強,植被稀疏,暴雨洪流挾雜大量泥沙,因而山前洪積扇平原分佈廣泛,河西走廊山麓常有串珠洪積扇,內陸盆地如柴達木盆地內形成從邊緣礫石帶向中部逐漸過渡到洪積-沖積平原的圈層地形結構。

  (2)冰川凍土地貌

  中國東經120°以西,北起阿爾泰山、天山、帕米爾,南至青藏高原、橫斷山區,巨大的高原高山上,現代冰川和古代冰川都很發育,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廣泛分佈。粗略估計,現代冰川面積總計4.4萬km2,其中約五分之一分佈在天山冰川區。現代雪線大體自北而南、自邊緣山地向青藏高原內部升高,阿爾泰山現代雪線為海拔3000-3400m,天山3600(北坡)-4200m(南坡),祁連山4300-5200m(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崑崙山西端5500-5700m,喀喇崑崙山5000m,珠穆朗瑪峰地區5000(南坡)-6000m(北坡)。第四紀冰期古雪線比現代雪線低數百至千餘米,當時的冰川規模比現代冰川大許多倍,但由於內陸乾旱氣候限制,其分佈地域仍很有限,所以古冰川和現代冰川刨蝕或堆積地貌範圍都不大,冰川刨蝕力弱,故冰川和槽谷均較寬淺,只是冰水堆積作用影響所至,可達河西走廊及一些內陸盆地。中國多年凍土分佈在青藏高原、西北高山和東北北部山區,總面積廣達215萬m2。大興安嶺北端,青藏高原的崑崙山和唐古拉山地,大陸性氣候,氣溫低而變化劇烈,乾溼狀況中等,凍融作用較強烈,是凍土地貌發育地帶。在“冷極”五道梁以北青藏公路62號道班附近發現有長達140m、寬45m、高18m的大冰丘。西部高山地帶凍融機械風化作用形成的冰緣地貌石海、石河等發育典型,如崑崙山西大灘花崗岩山頂和喜馬拉雅山珠峰地區片麻岩山頂地區石海中佈滿了凍融作用破碎並翻動過的巨大巖塊,巖塊就近聚集於溝谷,形成石河。

  (3)風沙地貌

  主要分佈在內陸乾旱半乾旱區及其他沙區荒漠地區。常見的風沙地貌有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壠槽(雅丹地貌)、風蝕窪地、風蝕城堡(風城)、風蝕殘丘以及各種沙丘如蜂窩狀沙丘、魚鱗狀沙丘、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等風積地貌。沙漠、戈壁除塔克拉瑪干、騰格里等沙漠外,還有內蒙古狼山西北的海里、博克、亞瑪雷克沙漠和阿拉善盟的南吉冷沙漠及中央戈壁、吉格德查干戈壁,新疆東部的哈順、白龍堆、鄯善、霍景涅裡率等沙漠及南湖、二百四等戈壁,全國共計有沙漠戈壁128.24萬km2,其中沙漠71.29萬km2,戈壁56.95萬km2,分佈在新疆、內蒙古、青海、甘肅、陝西、寧夏、吉林、黑龍江、遼寧等9個省區。

   沙漠戈壁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13.3%,比平原的比例11.98%還大,是世界上沙漠戈壁分佈較廣的國家。風沙地貌分佈總的特點是百分之九十集中在賀蘭山-烏鞘嶺西北乾旱的內陸非季風區,這裡全年乾旱少雨,年降水量在200mm乃至50mm以下,這一帶風大,風力常超過5-6級,因此風沙地貌廣泛分佈。其餘百分之十的風沙地貌分佈在鄂爾多斯、陰山以北,最東到西遼河平原的半乾旱地區。半固定沙風沙地貌分佈的另一個特點是自西向東,流動沙丘逐漸減少,固定半少丘逐漸增多。賀蘭山以西,降水稍多、植被較好的北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大部分為半固定沙丘外,其餘的南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阿拉善盟馬丹吉林沙漠、騰格裡沙漠及烏蘭布和沙漠等均以流動沙丘佔優勢。最為常見的新月形沙丘、沙丘鏈和複合型新月形沙丘、沙丘鏈,以及魚鱗少丘群廣佈於我國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和阿拉善地區的沙漠,受地面盛行風向控制,沙丘移動方向,前者向西南、後者向東南移動。我國風蝕地貌主要分佈區在青海柴達木,南疆和田、羅布泊,東疆哈密、吐魯番,北疆克拉瑪依附近地區。柴達木風沙地貌中67%為風蝕地貌,尤其西北部,與構造線方向大致相同的強勁西風吹蝕第三紀泥、砂岩系,形成順著風向排列的殘餘長丘,長10-100m甚至數千米。新疆羅布泊古樓蘭雅丹地區風蝕地貌十分發育,有風蝕條形土墩與窪地相間組合的典型的雅丹地貌。和田以北麻札塔格(山)的風蝕蘑菇也很典型。東疆大風口七角井、天山達坂城、北疆老風口附近廣佈風蝕城堡、殘丘言山等。克拉瑪依東北烏爾和的風城平頂層狀墩臺,高10-30m。此外塔里木盆地東南部庫姆塔格風蝕柱、吐魯番西部的風蝕穴也都十分典型。

  (4)黃土地貌

  在沙漠帶之南,至長江下游宜興下蜀,有一條黃土地帶,總面積約63萬km2。大致以太行山、烏鞘嶺為界,分東、中、西三個地段。東、西段分別包括華北和東北平原、遼西、冀北、山東丘陵山地和甘青西北部、新疆的山地丘陵。這兩地段黃土及黃土狀土分佈廣,但較零星,較薄,約厚10m,故黃土地貌的發育不很典型。太行山與烏鞘嶺之間的中段地區是黃土集中分佈區,通稱黃土高原,總面積廣達58萬km2,黃土實際覆蓋面積也有27.6萬km2,而且大部分地區黃土厚度有80-120m,隴東董志塬一帶最厚,達200m。黃土由較均一的具有鈣質的塵狀粉砂組成,並帶有垂直劈理,故常生成直立的土崖;黃土結構鬆散,孔隙較其他土狀堆積物大且多,受水浸溼後,膠結物質可溶性鹽類溶解,黃土強度降低,以致坍陷,發展成溝谷川地及谷間的黃土塬、梁、峁等各種黃土地貌。黃土高原的涇、洛河中游,陝晉間黃河峽谷兩邊,以及隴中一帶黃土溝壑間主要為較平坦的黃土塬、平頂的黃土梁、峁地貌組合。其餘廣大地區則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溝道較深浚,溝谷間地貌以頂部呈穹形突起的黃土梁峁為主,這裡地面破碎,水土流失較重,山西離石五家溝一帶溝谷面積佔40%左右。此外,各地溝壑溝頭地區發育有由滲水潛蝕形成的黃土喀斯特洞穴,以及加上滑塌形成的黃土橋、黃土柱等中微地貌。

  (5)紅層地貌與花崗岩地貌

  在東南部的秦嶺、大別山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在溼熱的氣候條件下,這兩類奇特的地貌都有廣泛的分佈。中生代紅層盆地分佈遍及全國,但新第三紀開始,尤其第四紀青藏高原隆起,西部、北部較乾冷的環境有利於冰川凍土、黃土、風沙地貌發育,而四川盆地、東南低山丘陵和雲貴高原地區氣候一直較暖熱,廣泛發育盆地式的紅層地貌。在紅盆內,從邊緣高、低紅層丘陵到盆地中心形成丹崖奇峰為特色的丹霞地形。粵北仁化盆地的丹霞山、閩北崇安盆地的九曲溪畔都有這種長期流水侵蝕和一定程度溶蝕而形成的典型完美的紅層地貌丹霞地形。花崗岩地貌常見有丘陵狀花崗岩山地、峰林狀花崗岩山地。前者多由穹窿構造的花崗岩體組成,常具有紅色風化殼,在風化殼剝蝕去後,則露出球狀石蛋,成饅頭狀巖丘,形態獨特,是花崗岩地貌的主體,在我國東南部、南嶺山地常見。後者多由巖株構造的花崗岩體組成,地勢高峻,岩石裸露,沿垂直節理、斷裂進行強烈的風化、侵蝕,以及流水切割,形成奇崎深壑,如著名的風景區黃山就是由巖株形態的花崗岩侵入體形成的,當四周軟弱的砂、頁岩等被剝蝕去之後,形成峭麗的高山花崗岩峰林地形,在奇松怪石的裝點下如雲間仙境。

  (6)喀斯特地貌

  在地表常見有石芽、溶溝、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蝕窪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態,而地下則發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種洞穴系統以及洞中石鐘乳、石筍、石柱、石瀑布等。碳酸岩分佈面積約達130萬km2,喀斯特地貌分佈十分廣泛,主要分佈在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區,如廣西的桂林山水、雲南的路南石林等馳名中外。

戶外生存旅遊基礎知識:中國地形地勢(圖文)

戶外生存旅遊基礎知識:中國地形地勢(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