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撞击坑都去哪儿了?冥王星光滑的表面下隐藏线索,这显然不是共性

撞击坑都去哪儿了?冥王星光滑的表面下隐藏线索,这显然不是共性

2015年,新视野号探测器任务成为第一个对冥王星进行探索的航天器,完成了对冥王星的历史性飞越。这次飞掠之后,新视野号探测器捕获到了令人惊叹的照片,揭开了冥王星上大多数的地貌,还有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曾经被认为是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其实也有自己不同的地方,虽然被降级为矮行星,但仍然保留了很多行星级的特点。比如冥王星拥有4至5颗卫星,构成了一个小而精的天体系统,虽然冥王星块头小,但是卫星的数量却没有落下。

多年以后,科学家们仍在研究这些数据,看看他们还能从中获得关于冥王星什么线索。西南研究所的任务科学团队最近发现,冥王星和它的卫星卡戎非常有趣,根据新视野号探测器的图像,两者几乎没有陨石坑,这个发现让冥王星变得与众不同起来。笔者认为,冥王星上找不到像样的陨石坑也可能对太阳系形成模型产生深远的影响。

撞击坑都去哪儿了?冥王星光滑的表面下隐藏线索,这显然不是共性

西南研究所的新视野号探测器任务联合研究员Kelsi Singer指出,柯伊伯带是一条巨大的冰小天体带,围绕太阳系运行。其轨道半径超过海王星,大约从30个天文单位到大约50个天文单位。柯伊伯带和小行星带比较相似,只不过其更远一些,这些小天体都非常寒冷,是太阳系形成的残余物。两者还有一个区别,柯伊伯带更大,宽度是小行星带的20倍以上,质量更是小行星带的200倍以上。

新视野号探测器的远程侦察成像仪也发现,在冥王星和卡戎表面上很少有陨石坑存在。我们知道太阳系天体上的陨石坑就像历史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撞击坑应该更多,我们通过对撞击坑的了解,也可以洞察这颗天体的过去。

撞击坑都去哪儿了?冥王星光滑的表面下隐藏线索,这显然不是共性

冥王星上之所以没有大量的撞击坑,这显然不是共性,一个原因在于其表面分布着大量氮冰冰川,高度可达到4000米。冥王星上经历的地质过程改变了其地貌,这也说明冥王星是一个很特别的矮行星,其内部存在强烈的地质活动,可以重新修复表面的撞击坑。

表面和内部的物质对流是比较罕见的过程,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冥王星上在物质交换的循环,在某个周期进行一次更新。这个发现意味着柯伊伯带上的天体也可能有这样的表现,太阳系天体形成在不同轨道位置,其地质活动也存在差异。

撞击坑都去哪儿了?冥王星光滑的表面下隐藏线索,这显然不是共性

新视野号探测器在2019年还完成了对一个柯伊伯带天体的飞掠,如今正前往下一个目标,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收集到更多关于柯伊伯带天体的信息,对还原太阳系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