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由詩看人,六首詩詞,解讀蘇軾一生的心路歷程

由詩看人,六首詩詞,解讀蘇軾一生的心路歷程

《惠州一絕 -食荔枝》: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提起蘇軾,世人都知道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十分值得我們學習,那一份“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瀟灑闊達,堪稱是世人最嚮往的生活態度。

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流傳千古,至今被世人所津津樂道,堪稱人生的最高境界。

其實縱觀蘇軾一生,早年的他也並沒有這般瀟灑豁達,而是和當時的所有讀書人一樣醉心仕途,熱衷於通過科舉考取功名。

只是後來卻屢遭貶謫,讓這位千古第一才子從得意到失意,過上了幾十年的流離生活。這幾十年的流離生活,也讓蘇軾看盡了人間百態。晚年的他,對於過往的悲慘生涯已經看淡釋然,才終於成為了被世人所推崇不已的蘇東坡。

蘇軾這位人生大師的一生中,到底經過了怎麼樣的心路歷程,才有了這般超然的人生態度?

由詩看人,六首詩詞,解讀蘇軾一生的心路歷程

1,張揚:——初入仕途

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晁錯論》

可能所有的有才之人都逃不過一個定論——恃才放曠,性格極為張揚,蘇軾也一樣,尤其是在早期被貶謫以前。

我們都知道蘇軾有才,那麼他到底有多有才呢?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的時候,是在嘉祐元年(1056年),這時的蘇軾才剛滿二十一歲。

在這次科舉中蘇軾寫了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通過分析“堯、舜、禹、湯、文、武、成、康”等上古聖王的事蹟,得出了“因其褒貶義,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也。”的結論,直接震驚了當時的文壇大佬、主考官歐陽修。

據說歐陽修當時都沒想過這篇文章是一個當時還沒什麼名氣的四川小書生寫的,還以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他還為了避嫌,把這篇本來當之無愧排名第一的文章,給強行安排成了第二名。

在文中蘇軾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連管考歐陽修和梅堯臣都不知道其出處,可見蘇軾的知識之淵博。

後來歐陽修評論蘇軾“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也正是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這個四川的瓜娃子才會很快就在京城聲名大噪,每寫完一篇作品,立即就會傳遍京師。也正因為如此,蘇軾愈加志得意滿、張揚放肆。

當然,如此張揚的行為,自然是沒有好下場的,歷史上那麼多先例,已經可見一斑。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隨父親回鄉為母親奔喪後,初一回到京城正式入朝為官,便迫不及待的想要大展身手。

當時朝廷正值風雨欲來之勢,王安石為首的主張變法的新黨,以歐陽修為首的飽受舊黨摩擦已經越來越激烈,蘇軾自然是毫無理由的就站在了對他有知遇之恩的歐陽修一邊。

恃才傲物的蘇軾認為主張變法的都是“反動派”,會引起朝野動盪,這是奸臣的行為。為了抨擊新黨的行為,他直接直接目無餘子的向皇帝呈上了這一篇《晁錯論》。

在文中他以漢朝時晁錯之死的典故,大膽放言的說新黨都是一群做事情不顧後果的奸臣,這可真是目中無人般的張揚。所以“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西江月·頃在黃州》)的擔憂就成了真。

畢竟當時的蘇軾才剛剛入朝為官,雖然有才,但是還是屬於沒什麼底蘊的小人物,敢這樣指責權大勢大的新黨,自然免不了要遭人忌恨。

治平六年(1069年)蘇軾扶父親蘇洵靈柩還鄉,守孝三年還朝後,此時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王安石變法運動已經正式開始,許多和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的官員都已經被迫離京,這裡面就包括了蘇軾的知遇之師歐陽修。

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蘇軾依然張揚。熙寧四年(1071年)。哪怕自己的靠山歐陽修已經不在了,他依然大膽的向宋神宗上書抨擊新黨,指責新法的弊病。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如此一來,其結果可想而知。這一行為直接惹怒了正當權的王安石,王安石便讓御史謝景在宋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逼得蘇軾不得不效仿老師歐陽修,自請出京任職。

由詩看人,六首詩詞,解讀蘇軾一生的心路歷程

2,積極——出京任職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

當然,此時自請出京的蘇軾對於仕途還並沒有死心,他依然是積極向上的,心態十分的良好。

蘇軾先在杭州任通判,又在密州任知州。這段時間他一邊提升政治:革新除弊,因法便民;一邊還不忘瀟灑,談情說愛:杭州時,蘇軾於一次朋友舉行的宴會上第一次邂逅了那位被他視為一生知己的紅顏——王朝雲。

初次見面他便深深的被能歌善舞、天生麗質又靈慧聰明的王朝雲吸引了,當即便寫下了那句流傳千古的情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 )表達自己的心意。

可見這一次的政局失利,蘇軾其實是根本不在乎,他依然對自己的仕途充滿了信心,還告訴自己,對如今的局面“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在杭州時“臥聽晚衙無個事,徐徐,讀盡床頭幾卷書。”(《南鄉子·自述》)的鬱悶只是暫時的,很快就恢復成了密州時“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望江南·超然臺作》)的樂觀。

被外放之後“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傷感也是短暫的,在密州時很快就再次成了“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獵》)的積極。

他整日處理地方工作,閒暇之餘就寫詩做文,開心了就帶著隨從出城打獵,好不瀟灑。在遷往徐州任知州時,他更是開心的寫下了“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的豪邁之言。

畢竟“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鵲橋仙·七夕》),這時的蘇軾始終認為眼前的這些困苦只是暫時的,一切的不幸都會過去。

是啊“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就算是當年的先主劉備早期不也是和自己一樣鬱郁不得志嗎?蘇軾不僅是在安慰弟弟蘇澈,也是在安慰自己。

由詩看人,六首詩詞,解讀蘇軾一生的心路歷程

3,失望——烏臺詩案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蝶戀花·春景》

只可惜,多情總被無情傷,這是自古以來的定律,不僅僅是感情,事業也是如此。蘇軾沒有等到持節雲中的馮唐,只等來了一紙逮捕令。

調任湖州之時,此時蘇軾已經被外放足足八年了,自然愈加的思念親人故地,寫下“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江神子·恨別》)之句,讓人肝腸寸斷。

到了湖州之後,他又例行公事的寫了一篇《湖州謝上表》呈送皇帝。連年顛沛生涯,難免不會讓蘇軾對朝廷產生一些不滿,所以在這篇文章中他就發了幾句牢騷,說“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話落到皇帝耳中無疑是赤裸裸的嘲諷。

這就給了一直忌憚蘇軾這個大才子的新黨一個大好機會,他們正好可以藉機除掉這個心腹之患。於是便對皇帝說蘇軾如此出言不遜,是妄自尊大、銜怨懷怒,對朝廷不滿包藏禍心,故意指斥乘輿,對皇帝無禮,應該重罰。

這就導致本來以文立國的大宋,卻爆發了“烏臺詩案”這樁變相的“文字獄”事件。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最後還是靠著朝野上下的求情才得到了從輕處理的結果,堪堪保住了一條性命。

可是死罪可免,活罪卻難逃,蘇軾被流放黃州,落得了一個“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的下場。

可嘆那遠去黃州的背影“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直讓人痛徹心扉。

由詩看人,六首詩詞,解讀蘇軾一生的心路歷程

4,逃避——貶謫黃州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赤壁懷古》

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如此的人生大變故讓蘇軾第一次開始懷疑人生。

被貶謫黃州之後,他已經不再有當年的那一顆積極入世之心,而是經常與朋友外出遊玩,寄情于山水之間,忘憂於廟堂之外。面對官場的爾虞我詐充滿了迷茫“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題西林壁》)。

雖然他也會偶然安慰自己“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但是他已經逐漸厭倦了這些塵世間的爭鬥,想要躲避這俗世間的煩惱。

在黃州赤壁,他弔古懷今想到了那三國時期壯志未酬的周瑜,豈不正是和自己一樣,一腔熱枕最後都只能做空談,高遠的志向最後都只是一場大夢“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他不懂,不理解為什麼自己一心為國卻會落得如此下場,莫非真的是一腔熱血餵了狗?

於是此時蘇軾開始逃避,對只是在逃避,而不是真的釋然,他和朋友們遊山玩水,“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前赤壁賦》),蘇軾發現人真的太渺小了,又何必因為操心世俗,讓自己更加難過?

為什麼不能“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前赤壁賦》),簡簡單單的作好自己的事情就夠了呢?

他逐漸有了“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賦》)的超然出世之心。

由詩看人,六首詩詞,解讀蘇軾一生的心路歷程

5,釋然——晚年生涯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可是出世只是逃避,是一種對自己的人生和理想不負責任的想法。蘇軾這樣一個有抱負、有思想的人顯然不會真的這麼沒有擔當,他很快就想通了這其中的道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夜歸臨皋》)

做人要面對現實,不能因為一時的苦難就逃避遁世。他只需要做真正的自己就好了。,之前一直那麼迷茫痛苦,都只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而已。

這時候的蘇軾彷彿再次成為了當年那個朝氣蓬勃的自己,唯一有所改變的就只是,他不再像以前那麼在意得失了,就只想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人生路上有何必在意那些穿林打葉的雨聲呢?何妨不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就像我雖然拿著竹杖穿著草鞋,可是卻比騎馬還要輕捷,又用什麼可怕的呢?”。

就好比“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記承天寺夜遊》)一般,想那麼多幹嘛?“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記承天寺夜遊》),做人需要的就只是珍惜眼前。

此後蘇軾再次回到朝廷,看見舊黨當權,朝野情況也絲毫不比當年新黨當權時好上半分的情況,他全然不顧他人勸阻,當機立斷就脫離了舊黨。看到這樣的朝廷,他只想著“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行香子·述懷》)。

哪怕冒著徹底不容於朝堂的可能,被再次誣告陷害,貶謫流放的結果他也不在乎,直接上表斥責了這個自己曾經的隊伍,和新黨不過是“一丘之貉”。

而再次外放於杭州任職時,他卻不在像從前那樣一直想重回朝廷,也不再想著逃避遁世,而是在地方盡職盡責的做好眼前事,踏踏實實的幫助老百姓處理問題。

看到杭州“葑合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

”(《去杭十五年復遊西湖用歐陽察判韻》)的情況,蘇軾直接大張旗鼓的動用了二十餘萬民工疏浚西湖、開除葑田,來讓西湖恢復本來的樣子。

蘇軾在西湖湖水最深處建立了三座高塔,這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三潭映月奇景。

他還把從湖底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使在西湖遊玩和勞作的人更加方便,這條長堤便是現在的“蘇公堤”,簡稱“蘇堤”。

由詩看人,六首詩詞,解讀蘇軾一生的心路歷程

6,瀟灑——豁達人生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晚年的蘇軾已經讀懂了人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臨江仙·送錢穆父》),他早已如魯迅先生所言:“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是個真正的猛士。

哪怕是在年近六旬之時,被貶謫到偏遠的嶺南之地惠州,他也依然毫不在乎。

到了惠州,他一直盡職盡責的為當地百姓做貢獻,把皇帝賞賜給自己的黃金都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在惠州西湖也修了一條蘇堤。據傳當地的百姓十分愛戴蘇軾,還專門為他舉辦了一場宴會:“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兩橋詩·其二·西新橋》)。

不僅如此,此時的蘇軾還過上了一直追求的吃貨生活:“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惠州一絕》),在嶺南過上了瀟灑豁達的人生,你猜他有多高興?這不正是他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生活嗎?

之後已經六十二歲的蘇軾又遭貶謫,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可哪怕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蘇軾也毫不在乎。

“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別海南黎民表》),既來之,則安之,他儼然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這片荒蕪貧瘠之地在他看來正好是自己大展拳腳的好地方。

蘇軾在儋州積極的為老百姓做實事,備受老百姓的尊崇,如今海南還流傳有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甚至還有一種東坡話,這寫都是海南人民紀念蘇軾的緬懷之情。

蘇軾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他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據傳當時有有很多學子都因為仰慕蘇軾的文名,而不遠千里,追至儋州,想要跟隨蘇軾學習。

原本海南在當時大宋建國以來的一百多年裡,都從來沒有出過一個進士,可是在蘇軾任職儋州之後,海南就出了第一個鄉貢進士——姜唐佐,此人正是蘇軾在海南時收的學生。

蘇軾還曾在這位學生的扇子上題了兩句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贈姜唐佐生》)。

只可惜蘇軾北歸不久就病逝了,沒能親眼看到姜唐佐進士及第那一天,這可能也是蘇軾畢生的遺憾之一,後來這首詩還是由蘇軾的弟弟蘇澈幫助哥哥蘇軾為他的這位學生補全的:“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力長。”《贈姜唐佐生》)

由詩看人,六首詩詞,解讀蘇軾一生的心路歷程

千古蘇東坡,慨然赴高義。美名永流傳,至今時常憶。

蘇軾的生活態度,哪怕是再過千年也不會過時,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