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西游记》到底告诉我们了什么道理?

依然记事


《西游记》告诉人们挺多的道理,完全在于读者自己站在什么角度去揣摩。一千个人读《西游记》会有一千种体会,每个人都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思考,但只要能够从中萃取出于人生、于社会有益处的道理,就都该算是《西游记》给读者带来的现实意义了。

《西游记》中至少可以悟出这么几条道理。

其一,出身至关重要。

《西游记》贯穿全篇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出身论”,只要你出身高贵,几乎就注定了你成功了一大半,剩下的只要稍微努力,就能博得个美好的前程;出身高贵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万一犯了错误,哪怕是极其严重的错误,这个出身也能替你抵消一大半的灾祸,对你的惩罚也可以由雷霆万钧的杖刑改为小枝条蜻蜓点水地意思一下。

看看唐僧吧,他本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的二徒弟“金蝉子”(又称金蝉长老)转世,凭着这层令人艳羡的与如来佛祖的亲密关系,唐僧屡屡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最后功德圆满,修炼成佛。

其二,作恶破坏力大。

《西游记》中经常会出现一个雷同的例子,同样一个人,当他还是妖的时候,战斗力爆表,几乎很难找到对手,屡屡搞得玉皇大帝苦不堪言,最后没辙了只好向观音甚至如来佛求救,只有借助这种终极的法力或法器才可以制服这个妖怪;而一旦他被收服了,弃恶从善了,他的法力似乎也一下子大打折扣,往往在面对一个小妖怪时也一筹莫展,最后只有求助于观音或如来佛才能摆平这个小妖怪。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孙悟空了,想当年他自封为“齐天大圣”的时候,别提多牛逼了,直接跟玉帝叫板,把天庭闹得天翻地覆,玉帝叫苦不迭,最后只有求如来佛出面才制服了他。但自从孙悟空老老实实跟着唐僧取经以后,他单凭自己的实力,几乎再也没有打过一个胜仗。

其三,宠臣比能臣幸福。

唐僧师徒组成的“四人组合”中,猪八戒就是典型的宠臣,而孙悟空则是典型的能臣。孙悟空、猪八戒和唐僧的关系很微妙:但凡有灾有难的时候,能臣孙悟空冲锋在前、享受在后,有什么灾祸都是孙悟空挡着,猪八戒则躲在后方乐呵乐呵地逍遥着;一旦做完了降妖除魔的事儿,危险没了,警报解除了,猪八戒就跳出来了,指责猴哥“这也不对,那也不好”,师父唐僧还连声夸猪八戒说得对,只把孙悟空气得吹胡子瞪眼,却拿猪八戒没辙。这就是典型的“宠臣比能臣幸福”啊!

其四,朋友关系要长期经营。

做人不能太短视,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应该放眼长远,应该用这种眼光来经营和朋友的关系,千万不能有困难的时候想起朋友,灾难过去了,朋友就丢到脑后去了。《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点就做得很好,平时陪着唐僧往西天取经,一旦有机会,就不忘到之前的老朋友府上溜达溜达,串串门,联络联络一下感情,说不定下次遇到什么妖怪,恰好是这位朋友的“下酒菜”呢?可以说,孙悟空帮助唐僧化解的九九八十一难中,有很多次都没有向观音或如来佛求助,而是仰仗他之前朋友的力量。


乔鞅


通读西游记,你会发现,这部书与社会和职场不谋而合。一个取经团队,隐射了很多职场道理。总结一下, 有五点。

一,没背景的妖精都被打死了,有背景的妖精都成仙了。孙悟空一路上降妖除怪,没有背景后台的妖精,都被他打死了。可是那些下界为妖的妖怪,每到关键时刻,他们的后台老板就出面说情,最后被收服上天了事。职场不也是如此吗,没背景的不听话,肯定被开除了。可是有背景的员工,无论怎么不服从管理,你又能耐他如何。

二,下属能力再高,也怕紧箍咒。孙悟空能力很强,但是桀骜不驯,不服管理,于是观音菩萨和唐僧就暗中做套,让给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悟空一旦不听话,唐僧就念咒,让悟空痛苦不堪。职场中,很多领导对付不听话的员工也是如此,不服从指挥,动辄罚款伺候。员工为了生活,只能无奈接受。

三,干任何事都要经历一番磨难。唐僧团队西天取经,一共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事业发展也是如此,一个人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必然会经历很多挫折和磨难,只有意志坚强,不怕困难,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才能苦尽甘来,功成名就。

四,唐僧是一个好领导。马云说过,唐僧是一个好领导。这个取经团队,除了沙僧老实一点外,孙悟空野性难驯,猪八戒偷懒耍滑,唐僧能把他们捏合在一起,委实不容易。而且取经之路艰难险阻,唐僧就是靠着坚定的信念,最终带领团队实现了战略目标。

五,给自己打工和给别人打工,心态是不同的。孙悟空没加入取经团队之前,大闹天宫,一人单挑天宫众多好汉,把天宫搅了个天翻地覆。可是加入取经团队后,动不动就被妖怪打的灰头土脸,不得不到处求援。细细一琢磨,似乎明白了。以前是给自己打天下,动力十足,后来是给唐僧打工,出工不出力啊!

玩笑之言,以博大家一笑尔。

1.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和点赞一下,谢谢

2.如果喜欢职场和管理知识,关注本号阅读相关文章!


管理那点事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西游记》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甚至更多答案。我只简单说点自己的感受吧。

西游记里三教九流包罗万象,从世俗、宗教等方面看都有很深刻的道理。而对我们个人来说只有一个硬道理:超越自我,有志者事竟成。其他的你看懂了也无法改变,徒增烦恼,所以超越自我是我们可行的启示。

跟神仙动心眼,找死;就是在世俗中总动心眼也最终被心眼所害。心机是把双刃剑。天真无邪也许是最好的修行境界。

做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人的主观能生动性会赢得许多意想不到。物、志、力缺一不可,天时、地利、人和交相辉映。没有玄奘法师的“九死一生”(前九世为取经而死,第十世取经成功),就没有最后的西天取经成功,哪次失败不是凤凰涅盘、浴火重生?岂止是最后一次的九九八十一难?

师徒五人对应阴阳五行,是人本身的不断追求和改变。踏破芒鞋觅春踪,返乡春挂柳枝头。人人都有难念的“经”,人人都是“玄奘法师”。这经该怎么念?

一家之言,希望朋友们能把最可宝贵的珍惜起来。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关注和转发,谢谢!


晨曦小荷


要了解《西游记》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首先应该了解作者吴承恩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脉络。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祖籍江苏涟水人,后迁徙淮安山阳。他自幼聪颖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他不但文才优秀,还精于绘画,擅长书法,通晓音乐,对围棋也很精通,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可谓多才多艺。

吴承恩很早就中了秀才,但考举不利,直到中年,才补得岁贡生,又过七年之久,才到北京史部候选,一直没被录用,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六十岁才获得浙江长兴县丞的卑微官职,又因与长官不谐,拂袖而归。

他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傲岸性格屈从长官意志,始终保持刚直风骨。

吴承恩不但是小说家,还是诗人。他在创作中,始终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忠实于自己的诗魂。

吴承恩久经动乱,他没有消沉,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豪情和诙谐的性格。他的诗歌《送我入门来》就是他人生态度的自我表白。

送我入门来

(明•吴承恩)

玄鬓垂云,忽然而雪,不知何处潜来?

吟啸临风,未许壮心灰。

严霜积雪俱经过,试探取梅花开未开?

安排事付于天公管领,我肯安排!

狗有三升糠分,马有三分龙性,况丈夫哉!

富贵无心,只恐转相催。

虽贫杜甫还诗伯,纵老廉颇是将才。

漫说些痴话,赚他儿女辈,乱惊猜。

从这首词中,我们能看到吴承恩傲岸的性格,不屈的气魄,他的诗词“率自胸臆出之”,加之他一生困顿,怀才不遇,对时政多有不满情绪,所以他的诗词多针对封建黑暗制度的愤懑而发。

从吴承恩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写《西游记》是抒发他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孙悟空的形象和性格,多少在他的身上能找出影子,降妖捉怪是他的愿望,他想象着荡平天下牛鬼蛇神,扫除一切黑暗势力。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所以,《西游记》写的是人生,是现实社会。它给人们如下启示:

一、人生要有虔诚的信念,要有不屈不挠的勇气和信心。

唐僧虽然不懂人情世故,但他有一颗虔诚的心,他始终以慈悲为怀,以求取真经为信念,最终历经千辛万苦,行程十万八千里,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不畏艰险,锲而不舍带领徒弟们走完最后行程。

二、独木难支,众志成城。

孙悟空虽然本领高强,但没有师徒四人的齐心协力、鼎力合作,是取不来真经,得不了正果的,四人可以说缺一不可。

三、磨难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要想成功,就必然经历坎坷行程,就像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一样。

四、邪不胜正,人间正道是沧桑。

无论妖魔鬼怪多么凶顽,最终都将被正义毁灭或征服,只是要经历艰难曲折的途径而已。


戈壁滩上的驼铃


横看成岭侧成峰

原剧情家喻户晓,即:唐僧从长安出发,骑着白龙马在三个徒弟的保护下西行取经,历经八十一难,最后到达灵山、取得真经返回东土的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有人说是扬佛抑道、有人说是佛道儒三家同源共果、有人说是炼丹成仙、有人说是官场现形、有人说是修心炼性、有人说是打怪升级、有人说是易学解说,等等。

再加上各种改编版本交相辉映,百家争鸣,令人喜爱之余,各有心得体会,难以万向归一。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开篇诗

但是,原著中有一首开篇诗,位于第一回篇首,统帅全书,值得参考。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混沌⥤在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的一个神话名词,指宇宙形成前 气、形、质、意等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迷蒙状态,认为世界都始源于混沌。 覆载⥤覆盖承载。 仰⥤仰仗,依靠,凭借。至仁⥤最有德行、最有爱的人或意识形态,是一种强大的能量物质。 发明⥤引申为启发、教化、指引。 善⥤会意字,指像羊一样说话,才不会吵架、打架,才会有进一步产生合作的可能,引申为和谐的合作形式和发展关系。 造化⥤指万物或个人 拥有着混沌状态时的基因,被创造演化至当下,所既成的福气、命运和改造命运的能力。所以才有“庸人才论祸福,君相只看造化”的说法。 会⥤领会,符合,使协调一致。 元⥤一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分为十二会,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从混沌状态到天地人等万物形成和发展的十二会过程,就像每天有十二个时辰一样,每会有每会的时辰特点和使命,只是非两个小时,而是一万八百年;宇宙的发展像日复一日的每一天一样,周而复始,却循环上升。简单讲,“元”说的就是宇宙从无到有,从无形到有形,从无意到有意的漫长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发展趋向的超宇宙级别的大场面。释厄⥤去除或调整个人或团队不好、不善或危险的地方,多倾向身心修持。释厄即“断魔”,“断魔”即剿杀或降服妖魔鬼怪,从而引出八十一难。全书更是融汇了佛道儒精粹,致力于阐述“三家同源”,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释厄皆可正果,就像“凡有九窍者皆可成仙”一样,走上人生或事业的巅峰。

全诗试译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宇宙起源于混沌状态,天地连在一起,茫茫渺渺,没有生命,一眼望不到边,冥冥中有一种神秘而无限强大的力量,若隐若现。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开天辟地之后,气、形、质、意等,随机裂变或结合,清气上上,浊气下降,形成宇宙,地球上也才有了天、地、人等万物,而那股强大的力量也融进了所有普遍存在的万物之中。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因此,天覆盖群生而不塌,地承载万物而不陷;天地间所有合作形式和发展关系,时刻启发、教化和指引着万物和人类自己,要守住和开发潜隐的那股力量,在和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更和谐。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在座的每个人,你想知道自己既成的福气、命运和改造命运的能力,并领会天地之数,释放体内的混沌之力,从而翻手掌控自己的命运吗?那就必须得读以“释厄”为主旨的西游记。

小结

综上,「西游记」这本巨著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难以万向归一。如果非要总结成一个道理,请留意那首统帅全书的开篇诗,它很倾向在提醒每个读者要像师徒一样“释厄践行”,从而走上人生或事业的巅峰。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明生答西游,第49期。


明生读西游


最简单跟时下差不多。有背景的,如鱼得水,活得滋润,没背景的,凄凄惨惨戚戚,呜呼哀哉!

大家都知道孙悟空神通广,关系也十方九域行的开,去西天途中,所遇妖魔,有背景的,都被接走了,无背景的,都成了老孙金箍棒下屈死鬼!



平定山人


吴承恩读了一辈子书,直到老来方得中榜,做得一七品县令,在任一年,便辞官回家。时思时弊,心中愤懑,逐写一书,名西游記。说,整个社会,官官相护,结党营私,腐败成风,凡系爹生娘养,有三亲六故者,皆不能禀公执法,固塑一石猴,由石缝中崩出,无私无畏,抱打不平,然,终败于权势,被逼无奈,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之上,所遇妖魔,有的来自天庭,有的来自西竺,个个背景了得,九九八十一难,使石猴吃尽苦头,如有降服,将要打死,或老君或观音,保护神即刻就到,哈哈一笑,将妖孽领回,西游喻示,纵有三头六臂,七十二变,一蹦十万八千里之术,要想改变社会,实属不能。


手机用户佛在心


脚踏实地,步步为营,才能到达目标!


用户811013549461


咫尺灵山,云雾飘渺间,娑婆世界,法相庄严,女娲彩石补天,洪荒六合,遗落灵胎花果山,亿载光阴,氤氲精华紫色!东胜神州,渡海求法历艰难,西行风雨,斜月三星洞前,菩提圣祖,八九神功道法玄,搅闹龙宫得禹棒,脱却旧衣冠!


被动专家


我觉得西游记就是一个现实版的官场现形记。

首先,你必须得服从,任何领导都见不得不听话的人,如果有,肯定想方设法,收拾你,直到有人能降住你。

其次,阎王好见,小鬼难当,要想见到真神,必须跟小喽啰混熟,才能上下打通。

第三,每个小鬼背后都有你惹不起的大佬罩着。

最后,如果,你是团队里的中坚,就得受尽各种非议,责难。

另外,大哥虽然信任你,但是有事没事,都得敲打你,给你念段紧箍咒,让你知道谁是领导。

吴承恩,厉害啊,看的透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