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肺部6mm結節有危害嗎,成為惡性腫瘤的概率有多少?如何處理較好?

用戶6035609068460


現如今,大家都重視健康,尤其怕得癌症,於是體檢成了很多人的救命稻草,如果恰當應用,確實也能解決不少問題,但問題是,體檢有濫用之嫌,比如,很多人不管三七二十一,體檢動不動就做CT,隨著CT做得越來越多,於是,有肺節的人“忽如一夜春風來”。事實上,這種CT檢查偶然發現的肺結節,多數是良性病變,不必太過緊張。不過,也不是所有結節都是良性的,既然查了,發現結節,還是得按照相關的指南來處理。

對於可疑肺癌的結節,應進行多學科的評估包括胸外科醫生、胸部放射學家和肺科醫生、腫瘤科醫生等共同商討,確定癌症診斷的可能性,以及最佳的隨訪策略安排。通常要根據年齡、吸菸史、既往腫瘤史、家族史、職業接觸、其他肺部疾病情況(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纖維化等)等,以及肺結節的大小、形態、密度、相關的肺實質異常(比如疤痕或可疑炎性改變等)、PET影像中的氟脫氧葡萄糖(FDG)活性等綜合分析判斷。

肺結節大致可分為三類:實性結節、部分實性結節、磨玻璃結節。

6mm的結節有危害嗎?不知道,因為不知道它的性質是良性還是惡性,但前面說了,多數是良性(當然不是絕對),所以需要隨訪複查。如果是6mm的實性肺結節,無吸菸史或少量吸菸史,無其他已知的危險因素,可以每6-12個月複查CT,如保持穩定,考慮18-24個月查CT。如果有吸菸史或其他已知的危險因素(比如一級親屬肺癌病史),可考慮6-12個月查CT,如結節保持穩定,18-24個月複查CT。這個只是大致的,具體要找到專科醫生閱片後根據情況來安排隨訪處理策略。


腫瘤專科醫生


如果體檢做胸部CT,發現肺部有一個6cm的結節,這事發生在誰的身上都未免一驚,儘管6CM這麼小的結節,很難一下子就說是惡性,但總歸是像身上有一個定時炸彈一樣,讓很多人寢食難安,會不會是惡性?現在不是惡性,會不會以後發展為惡性?應該做什麼處理嗎......一連串的問題隨之而來。

其實,發現肺結節不必過於驚慌。初次CT檢查發現的肺部小結節,大部分都是良性病變,但也要高度重視,因為這其中仍有一定比例的早期肺癌

首先要說的是結節的大小,大小和肺部結節的良惡性有一定的關聯性,小於5mm的成為肺部微小結節;5-10mm稱為小結節。具體表現如下:

第二,要說的是結節的生長速度。一般認為,2年以上沒有大小變化的結節,幾乎就可以肯定是良性病變了。如果肺部結節持續生長,則需要警惕惡性的可能。

另外,判斷肺部結節,除了看大小外,結節的形態、密度、周邊結構的改變、生長速度及病史、家族史等也對良惡性的鑑別有著重要意義,比如有吸菸史的患者查出結節應比沒有吸菸史的患者危險性再高一些。這需要藉助醫生的經驗和其他檢查來幫助診斷了。

要想確診,金標準還是病理。

早期發現小結節時,可以選擇隨訪,隨訪的間隔時間根據結節的大小和密度、形態而定,結節越大,隨訪間隔時間應當越短。一般來講,5mm以下的結節因其惡性概率很低,可每年複查一次,隨訪3-5年。其餘結節建議患者請醫生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給出隨訪建議。

8毫米以下且沒有惡性腫瘤影像學表現的小結節由於其本身惡性概率低且手術定位難等因素,均不建議立即手術治療。

直徑大於8毫米且有惡性腫瘤影像學表現的小結節首選手術;而僅直徑大於8毫米列為可以選擇手術,如果在觀察的過程中病變出現增大的趨勢,應手術切除。

目前應用最普遍的手術方式是胸腔鏡手術,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微創手術”,通過胸腔鏡系統輔助成像,可以準確找到小結節的位置,予以準確切除。

綜上,在臨床中發現的肺結節,特別是小的結節,良性的比例較高。不必太過驚慌,但仍要予以重視,科學對待。

此外,還要特別提示,胸片常常難以發現早期肺癌,至少應該使用低劑量多層螺旋CT,必要時可能還會用到CT薄層掃描、增強掃描,甚至PET-CT。年齡在50歲以上、吸菸史有20包/年以上、有腫瘤家族史和既往有肺部疾病史、長期從事環境與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如出現刺激性咳嗽、痰中帶血、胸痛、血絲痰,要警惕肺癌。


守護生命光彩


肺部6毫米的結節,這個也是按照常規,進行常規的隨訪,也就是CT,可以2-3個月隨訪一次。尤其如果有高危因素,像長期抽菸,有遺傳病史、家族病史或者說職業暴露,就像有的人在煤礦工作,這些暴露的,建議是密切隨訪。

另外也是前面一樣,可以結合中醫藥,提高自身的抗癌能力,防止它出現癌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