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明代的铠甲究竟有多华丽?戚家军军备都只是屌丝打扮?

一直以来,在涉及古代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军官都披挂金光灿灿的山纹甲,肩上有巨大的铜制吞肩兽等等形象很夸张和炫酷的铠甲。其实这种形象我们在明代的墓道石像生和寺庙雕塑壁画上见到很多,特别是小时候的连环画更是将这个形象深入人心。参考明代的《出警入跸图》,里面的军人装束也是非常华丽。那么在真实历史中,普通明军军官们当年真的是穿戴如此华丽吗?

明代的铠甲究竟有多华丽?戚家军军备都只是屌丝打扮?

▲皇家御林军的华丽军服以威武漂亮为第一要务

确实,在《出警入跸图》中,出现了大量披挂华丽铠甲的军人,但是这不是在作战而是御前仪仗。军礼服和作战常服是差别巨大的,金光灿灿、威风凛凛的大汉将军是朝廷的仪仗队,他们的金盔金甲以威武美观为主要功能。这样的铠甲是需要细心维护的,大汉将军交班要将金甲擦拭干净保养后再上交库房存放,当值时再来凭腰牌领取。皇帝有时看到大汉将军的金甲保养不善、不够明亮耀眼,还要发脾气责罚相关人员,可见漂亮才是军礼服最重要的要求。野战军就不同,耐用便利才是第一要务。明代野战铠甲由国家统一制作,标准化生产,从成本考虑不会有任何多余的装饰,经济实用,可以大量列装部队是直到今天仍然适用的野战军服标准。

明代的铠甲究竟有多华丽?戚家军军备都只是屌丝打扮?

▲大汉将军的豪华铠甲需要精心维护

所以我们再来看当年的《太平抗倭图卷》,这里有比较真实的抗倭明军的装束描绘。我们可以看到,骑在马上的高级将领就穿普通的札甲,没有任何装饰也没有夸张的吞肩兽,代表高级军阶的是头盔上的簪缨和小旗,他头盔的式样也和礼仪凤翅盔很像。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帽子是最重要的服装,历代体现官员级别的最重要的标志都是帽子。在战场上,军官们都披挂差不多的朴素铠甲,从头盔的式样和簪缨上区别官阶。如果在一群黑鸦鸦披铁甲的军官里,很突兀的有一个金盔金甲亮闪闪的将军,他就太显眼和容易被攻击了。

明代的铠甲究竟有多华丽?戚家军军备都只是屌丝打扮?

▲《抗倭图卷》中主将的形象,披挂普通的札甲,戴凤翅盔有代表高级军阶的簪缨和小旗

在《太平抗倭图卷》上除了主将戴礼仪凤翅盔外,其他军官都带统一的斗笠型盔。这种从宋代就有的头盔加工工艺比较简单,利于批量制造,适合国家大批装备部队。其轻便而且宽帽檐可以防卫流矢,在明代非常流行甚至皇帝也戴。斗笠盔的流行影响了东南亚国家几百年,一直到近代,缅甸泰国的传统盔甲还是戴斗笠盔。

明代的铠甲究竟有多华丽?戚家军军备都只是屌丝打扮?

▲明代皇帝的高级斗笠盔

明代的铠甲究竟有多华丽?戚家军军备都只是屌丝打扮?

▲连环画戚家军,这种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并不真实

明代的铠甲究竟有多华丽?戚家军军备都只是屌丝打扮?

▲这种装饰华丽的夸张的铠甲在实战中不可能存在

另外,明代是个从冷兵器时代向冷兵器火器混用时代过渡的朝代,盔甲的式样也逐渐变化。在明早期冷兵器为主,盔甲式样以金属札甲为主;到了中晚期火器使用渐多,盔甲以轻便的布面甲和锁子甲为主。抗倭战争在嘉靖年间,在战争中火器已经十分普及,布面甲已经很常见了。由于明代的铠甲只能官造并由官府武库贮藏,个人私藏铠甲是大罪有谋逆之嫌。所以明代军人的铠甲装备只能在在战时由国家武库统一调配发放。在《太平抗倭图卷》中,我们看到骑在马上的军官还披挂明代早期的札甲,应该是国家武库仓促之间调用了早期开国时代的库存配发前线。由于金属札甲沉重,只有骑兵才会配发。而需要长途行军的步兵军官仍以布面甲锁子甲为主,普通士兵只有号衣或者简单的布面胸甲。

明代的铠甲究竟有多华丽?戚家军军备都只是屌丝打扮?

▲明代火铳手的布面甲内衬铁甲片,根据山西传世实物复原

野战部队的铠甲也有区别,抗倭援朝的明军明显甲胄装备率高。由于是北方气候寒冷,又以骑兵为主,驻朝明军装备了比较多的铠甲。同时由于朝廷拨款力度不一样,作为朝廷精锐的驻朝明军享受更优先的装备配给。在《平番得胜图》中,将领披挂全套带护臂的札甲戴凤翅盔簪缨高耸,军官穿不带护臂的长札甲或布面甲,近卫穿札甲护胸,这是明军北方精锐的打扮。

在地方临时征召的明军,比如戚家军则就屌丝一些了。军费靠地方总督调拨,装备领用没有优先权,京师武库的装备不会发给他们,只有地方武库的装备还得和其他部队争抢。所以如戚家军那样的临时集训征召的轻步兵,装备应该是俭朴而轻便的,远没有《荡寇风云》电影里那么威武雄壮。

明代的铠甲究竟有多华丽?戚家军军备都只是屌丝打扮?

历史上,真实戚家军的军官们应该是披挂布面甲或锁子甲没有装饰,头顶斗笠盔,主将戚继光应该穿和其他军官一样的朴素铠甲,只是他的斗笠盔上会有长长的朱红簪缨和小旗。士兵穿号衣无甲头包头巾,前排对敌的士兵有简单的布面胸甲做加强保护。真实的戚家军应该就是这样一支朴素的军队,他们没有金盔金甲却打败了凶悍的倭寇,他们没有华丽军服却有浙东人的坚韧和勇敢,这才是勇悍的吴越之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