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段祺瑞轶事

段祺瑞皖系军阀首领。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

段祺瑞少年时家境贫困,上私塾时,欠下学费时,会被老师扣下砚台、书桌抵押。不过后来段发达后,把老师奉做贵宾,礼遇有加。

民国牛人 - 段祺瑞轶事

(段祺瑞1865.3.6-1936.11.2。图片来源于网络)

段祺瑞十七岁时,投靠在山东的叔叔段从德,从合肥徒步走了两千里路,被收留在军营中作哨书。

四年后,段祺瑞以优异成绩考入武备学堂第一期预备生,旋分入炮兵科。段祺瑞“攻业颇勤敏,以力学不倦见称于当时,治学既专,每届学校试验,辄冠其侪辈,与王士珍等齐名于世”。一次李鸿章观看淮军操练,因气候恶劣,演习效果很差,李鸿章正要发怒,段祺瑞一连三炮,皆命中炮靶,博得李的欢心。不久李特批段前往德国克虏伯工厂实习深造。

段祺瑞结婚时,在天津举行婚宴,婚宴结束后,老板告诉段:“所有的花销已由袁世凯承担。”令他感激涕零,从此对袁忠心耿耿。

段祺瑞在考旅长的时候,连考两次都未中。第三次考试的时候,段非常紧张,怕再不中就得回老家了。在考试前一夜,袁世凯招他到帅府,说了些闲话,临走的时候悄悄把考试的答案塞给了他。段这次果然获得头名。

段祺瑞对袁世凯崇拜之至,处处模仿袁,常学袁戴一顶黑色方顶小帽,像个小尼姑似的。段祺瑞不喜欢磕头,慈禧出巡时,众人皆跪拜,唯有段部站立挂枪敬礼,慈禧听说是洋礼,不敢追究,只得默许。

辛亥革命后,段祺瑞拥兵逼宫,催发共和诏旨,促使清帝退位,俨然成为共和缔造者,有人吹捧“段大帅歪歪嘴,发几个电报,就把大清朝推翻了。”

袁世凯恢复帝制时期,段芝贵劝段祺瑞支持,段祺瑞说:“项城做总统,见面只要敬礼、握握手就可以,如果做了皇帝,见了他就得磕头,说话也得跪着说。我最恨这种长子变矮子的把戏。”

袁世凯欲称帝,段祺瑞说:“项城帝制自为的迹象,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出采取共和之电,如果又拥项城登基,将何以面对国人?恐怕二十四史中,找不出这样的人物吧!所以论公,我即使死也不会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言。”

段祺瑞虽与冯国璋、王士珍并列为“北洋三杰”,但眼里一直看不上冯国璋。且由于段的父亲当年是军中营长,再加上他当年到德国深造过,因此在他眼里冯国璋就是一个无名鼠辈,不足与他相比。

一次冯国璋约见段祺瑞,问他为什么要向日本举债而打内战,将来如何偿还等等。段回答道:“政府经济拮据,入不敷出,处处缺钱,不举债怎么办?至于还债的问题,日本对我们如此,我们对日本也不过利用一时,谁还打算真还他呢?等我国强大起来,赖着不还便是!”

还有一次,冯国璋老婆死后,袁世凯把周道如嫁给他,冯国璋便到老段跟前炫耀,段不屑地说:“又不是个德国女人,你高兴什么劲儿啊!”原来段祺瑞有开口必称德国好的“嗜好”。

段祺瑞是吴佩孚军校老师,直皖大战被吴打败后,段恨恨地说:“吴佩孚学问不错,兵也练得不错,学会打老师了。”后来姜桂题来访说道:“我早说你打不过吴佩孚,你非要打,结果落得如此下场,这都是徐树铮害了你呵。”段听毕羞愧无地,乃拔枪自杀,幸被侍从夺下手枪。

段祺瑞当总理时,一无直辖的军队,二无可以盘踞的地盘,三无固定的经济收入,四无一个固定外国势力可以倚靠,人称“四无”总理。张作霖说:“什么都没有,还敢来当总理?!”

段祺瑞信佛吃素,为人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生活朴素,清廉如水,无积蓄房产,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又因致电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凯称帝和讨伐张勋复辟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誉。 梁启超先生评价段祺瑞:“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民国十三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段祺瑞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执政。民国十五年,纵任军警屠杀爱国请愿学生上,造成“三·一八”惨案,旋被冯玉祥赶下台。在历史教科书中,段祺瑞这位北洋军阀代表人物是镇压学生运动的刽子手,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讨伐对象。尤其发生在1926年3月18日的一起屠杀惨案,因为鲁迅的一篇雄文《纪念刘和珍君》,“三·一八”这“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永远把段祺瑞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惨案发生后,他随即赶到现场,向死者长跪不起,并决定终身食素,至死都没有违背这一决定。

直至晚年身体日益衰退,医生劝他多吃点儿肉增加点儿营养,老段坚决摇头:“人可死,荤不能开。”

段祺瑞家规很严,妇人不许干政。一位姨太太想替熟人谋个差事,段大怒,厉声道:“好呀,你们要卖官怎么着?”段祺瑞的弟弟段祺甫请大哥给个官做,段祺瑞说:“你哪适合做官呢?给你一些钱,你还是回去做份买卖吧。”

段祺瑞最爱吃南方的豆豉,吃斋之后,豆豉更成了他每餐必不可少的佳肴。他还令人养了几只母鸡,以备他吃鸡蛋,但他不准在这群鸡内养公鸡,他说这样的蛋是“素蛋”,素蛋才可以吃。

段祺瑞不解风情,为人极为古板,吃饭时自己不喜欢说话,也不喜欢别人说话。家人都视其为木头人,每次吃饭时,家人都躲得他远远的。段经常看着一桌子菜,美滋滋地说:“真好哇,我享受的竟然是皇帝的待遇啊!”

段祺瑞教子甚严,与儿子段宏业下棋,儿子不敌老子,老段怒骂:“下棋乃雕虫小技耳,汝连这方面也不行,真是没用!”又一日,两人再次对弈,儿子赢了,老段又骂:“你小子既无大志,也无大才,看来只会在这种无聊的事情上转圈圈了!”

段祺瑞晚年在上海闲住的时候,与国手吴清源下了一盘棋。吴清源故意不露破绽地输给了老段,并说:“大帅人老棋艺可不老哇!”段当时就很神气。后来,老段偶然听到吴清源对人们说:“段合肥的棋艺虽精,但仍不是我的对手,而且我还故意让了他,不过是讨讨他高兴罢了。”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找段祺瑞,请他“调停”中日关系,有“就地停战”之语,他回答道:“我们在野之人,若要出面调停,说话就要有根据。以就地停战作为调停,恐非易事。当局若问到东三省,将如何答复?如今中国军队士气之高,不下于关东军。若说停战,也应由日军先停,因为是日军先开战的。”旧部王揖唐企图为日本说他出山,被他疾言厉色斥道:“我是中国人,决不做汉奸傀儡,就是你自己也要好好想想,不要对不起祖宗、父母和子孙后代。”

段祺瑞在上海,有记者问他如何对付日本,段说:“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备战,合力应付,则虽有十个日本,何足畏哉?”

段祺瑞生平不聚财,晚年生活无着,学生蒋介石给他国府委员的职务,段不愿担任,蒋便每月送他一万元,段死后,遗孀仍然享受五千元。

1936年11月2日晚间,这位曾经的民国耆旧、北洋要人---段祺瑞在上海宏恩医院辞世。在他的亲笔遗嘱中,这位七十二岁的老政治家“为将死之鸣”,为民国开出了“八勿”药方: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