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作品集,不用打馬賽克

這個題目的靈感來源於我上週末參觀了國內某大美術館中的一個藝術展,展覽內容其中有一部分是

在一個很深的油漆水池中央,立了一塊大熒幕,大熒幕中播放視頻,讓你能一邊聞著油漆的味道一邊感受大熒幕的視頻內容。期間我幾處感到體感不適頻頻出戏的地方就在於,視頻中時不時出現的(毫無意義的)馬賽克。

討論這個話題很危險,但我依然覺的特別是身於中國在堅持做藝術教育的我們,非常有必要進行討論的一個話題。

作品集,不用打馬賽克


道德把人類馴化成了溫順的家畜——尼采


今天的中國,有很多讓我們引以自豪的地方:經濟的騰飛,技術瓶頸的突破,科研的不斷創新等等……但客觀來說,在藝術教育方面,我們仍然是有待改善的。中國的高等藝術教育很難讓學生明白當代藝術是什麼,這也並不是個例。熟悉藝術史的同學都能明白,西方藝術的推進一直就是靠不斷推翻權威的進程而形成的。然而今天當西方思想進入到東方人的意識當中以後,這種矛盾在藝術上的體現是最為直接的。

作品集,不用打馬賽克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中國的思想自古以來就是以“遵循”為道德,所謂的“三綱五常”就是最明顯的案例。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係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係。換句話說就是,不要質疑,讓你幹嘛你就應該去幹嘛,這就是道德。

看看今天我們的高等藝術學府,除了極少數可以允許“放肆”的地方,絕大多數的學院還是在遵循“三綱五常”。然而這種封建主義社會思想模式也許可以適用於以家族為單位的社會構架,但是如果應用到今天這種以各位為單位的社會構架明顯就不太實用了,這樣的方式會大大縮減社會多樣性。我們反思一下中國高等院校的普遍課課程安排還是美術史加上寫生訓練,大量的技術類課程,然而對於思維的訓練基本被忽略,這就是所謂的高等藝術學府?也許更像是深圳大芬村畫匠供給商。這些大多數的作品與社會無關,不痛不癢。(對“大芬村畫匠”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下紀錄片《中國梵高》)


當藝術服務於思想,可能它就不那麼好看了

人們常常會誤解,藝術一定是好看的,取悅於視覺的。封建社會的獨斷專權讓藝術時刻處在框架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給予了藝術家更高的地位,隨之而來的變化是工作方式的改變,藝術家創作的意圖不再是照顧和取悅大眾,藝術的創作變得更加的個人化,這種個人化是藝術家直視內心的結果。

作品集,不用打馬賽克

而人的內心其實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好看,藝術家往往直視內心,在這樣的過程中陽光與陰暗共存。在藝術這片土地上你想表達什麼是你的自由,如果你天性陽光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歡樂多彩的,那麼你的藝術就可以是你想象的那樣。如果你覺得生活是痛苦的,那麼藝術同樣尊重你的感受,你的作品就可以是陰暗痛苦的,一切都只存在於你的意願。


藝術家是獨立的個人


哪裡有統治,哪裡就有群眾,哪裡有群眾,哪裡就需要奴性,哪裡有奴性,那裡就少有獨立的個人。然而做藝術的你別無選擇,你只能是那個獨立的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人並不容易,這意味著你可能需要逆向而行。

作品集,不用打馬賽克

當大多數人每天稱讚某些東西,也許你需要想的是在這些東西背後可能存在的問題。這種行為並不是找茬,而是對於事物的質疑,而質疑的對立面是盲從,質疑的意義在於探索,這種探索可能帶來一種反思,一個看待事物的新鮮角度。但這樣“多此一舉”的舉動必定是不受歡迎的,所以當藝術家生活在保守封閉的社會環境中,那必然會很痛苦。


藝術的探索不應止步於校園

學校的作用應該是提供良好的藝術氛圍與環境,而不是限制學生的創作。縱觀世界一流的藝術類院校,所謂的基礎課只可能存在於本科第一年,而之後則是大量的理論課程與個人實踐課程,這種嚴格的培訓讓學生沉浸在濃厚的藝術環境中,旨在讓他們發現個人藝術語言與實踐。學生會逐漸明確創作的個人方向與動機,並通過試驗各種技術獲得具體落實想法的方法。

作品集,不用打馬賽克

目前就國內的整體藝術高校教育水平來看,想要真的探索藝術,你可能需要在校園之外。


藝術家不斷的填補當下尚未滿足的需求

經常會碰到一些學生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之後卻拿不出什麼作品,稍微好點的也就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小嚐試,還有的就是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意,那麼為什麼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作品就是你在某一個階段想要去表達和完成的,你傾盡全力對你的想法進行了表達,那麼這件作品無論呈現結果的好壞都是具有意義的。因為作品某種程度上滿足了藝術家的需求,其實就是個人內心的映射,無論你在生活中感受到了什麼,那麼就用藝術的方式去表達它。

作品集,不用打馬賽克

無論你的觀點是什麼,在藝術的土地上你是自由的。所以在實際的國外院校入學考核當中,

你的表達才是重點,而不是技術。這也是國內外院校之間的落差所在。嘗試著把作品集做成自我的表達,暫時把社會的框架抹掉,才能幫助你真的理解我們今天的藝術,在作品集中體現出真正的你,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更多作品集諮詢,可微信關注康石石公眾號:kang-shishi,後臺留言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