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北上广的外地人越来越少了。明年会不会又出现用工荒?

用户105186313954


其它城市我们不就怎样清楚。

但广州市的确越来越少流动人口。因为原广州市在设计上以商贸服务为中心,形成很多能够赚钱的企业产业已经撤退搬离这个城市。现只留下的几十个贸易中转货物批发巿场。以今天马云作为商贸平台的形成无意抢走了大批生意,大量减少客流量,现在的广州市越来越少外来人进入了。

就算入来广州市亦找不到适合的理想工作。基本都是清一色饮食行业和值夜班的保姆或是服务行业的。如果在各大型超市的基本工资剔除所有费用剩余到手的都是三四千元左右。比一般中小城市的工资还要偏低。广州市的基本工资偏低的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形成今天广州市变成夕阳西下一片沉静的死城。以广州四大旧城区为例吧。冷冷清清变成一个城市综合大型的养老院。纯血统广州人基本上都係勉勉强强仅仅够生活费。政府工作公佈2000/5000中等收入。以广州这样的消费就叫半月清族。

广州市的经济原来一直就不及深圳东莞。如果非要按区域划分只是深圳东莞的1/5。为什么?不懂?

广州市本来有意将(从化增城花都番禺南沙)四个县城划入广州市才造成这个经济体系壮大经济量。而深圳原来就是宝安一个县城。东莞就是原来一个县城。这么解释应该透彻明白了吧。实质广州市就是深圳宝安县东莞县的几分之一经济量。是那些上边玩偷鸡偷换概念。浑水摸鱼来壮大经济体。实际上没有这种经济量平均收入。反而广州市人有能力的大规模向四面八方外出飘蕩闯世界。特别是去东南亚这方向(近期比较热门嘅柬埔寨)

如果有能力的。去欧洲开杂货铺。从广州市这个商贸城市拿货运去欧洲卖。从中赚取城市地域货币之间嘅差价。

中国每年向孟加拉进口2.21美元服装。即是说广州市批发啲服装。都是从孟加拉进口的再转手批发。

传统制造业,在2018年遭遇寒冬:大量公司将制造工厂迁往东南亚。在2018年9月,东南亚五国(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的制造业生产指数首次逼近中国。此外在新年伊始,中国制造业PMI降至49.7,跌破荣枯线。

未曾纳入计算(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孟加拉)。

中国现在不是L型,而是楼梯型了稳中下滑,不过这也符合经济学的规律,毕竟像中国这种大象级别的经济体,每年增速还那么快的确不正常,以后增速只会越来越慢,到最后应该会和类似美国一样,每年2-3%就很厉害了。


股海人生260


北上广深用工荒? 那是不可能的。


人口红利

从人口红利来说,确实是下降趋势,所以,和以前相比,这个数据会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外地人为什么离开北上广

主要原因还是北上广深的生活成本太高,挣的钱又不太够。


北上广深的优势还在

完善的法制环境,相对完善的经济结构,富有竞争力的薪酬。

反观你家乡的小县城,今天是萧条,明天是崩掉。


改变的证明

看看深圳,都开放户口了,一开放,好多人抢着去。再看看北京,户口有多难求。

所以,用工荒的问题,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现的,局部的人口流出是产业调整的一个必然过程。未来的中国一定是大城市化,资源,人口,就业机会,都会向大城市聚集。只是这个过程中,产业优化是必然的,对应的人口的技能优化也是必然的。


用工荒的问题是不用考虑的,需要考虑的是自己的改变。


宽财分析师


有很多是受了骗就走了,现在的一二线城市已经没有那么大的优势了,其实仔细算一算账就知道了,钱少,事多,还加班,就算你挣1万刨去吃、行、水电、房费,也就剩个5000,女孩还要买衣服、包包、化妆品什么的,男孩也要打游戏、交女朋友什么的,一个月能剩1000就不错了,一二线的普通人最高也就是8000,10000的太少了,所以差不多都是月光,能剩下的钱太少了,再加上租住的地方差一点的还要担心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样交5险,小城市2100家吃家住还能剩下一点,再说现在好多新兴城市育才政策充裕,可以优先考虑那些新兴城市,老一线城市能留下年轻人的机会太少了,已经不适合年轻人拼搏了,浪费青春什么的就算了。


快乐的小草莓


北上广外地人越来越少是正常现象,是好现象。人少点好,公交地铁不至于那么拥挤。人少点好,房价飙升失去了支撑,让房价降一点而不是一个天价。人少点好,去医院看病还有希望挂到号。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然高处不胜寒,高房价+失业潮,尽管在一线城市漂了多年,终归无处安身只有回老家。一线城市的外地人越来越少,这些人到哪里去了?其实大部分人选择进入二线城市,主要是省会城市。省会城市高铁地铁机场建设日新月异,与一线城市差距在缩小,甚至看不出明显的差距,而房价便宜多了,当然弃一线城市而入二线城市,安家立业。当前一线城市人口流出二线城市人口流入,城市化进程在继续,而且越来越符合事物的本来规律在进行,比如长沙市因其低房价,而成为了人口流入的洼地,而北京上海出现人口负增长。


F827054


说实话,2013年就感觉广州街上的人开始少了,特别是老城区,像中华广场商圈。

当然也有城市中心东移、电商等原因。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过完年后,许多外地人不再回来。

但是放在中国生育率很低的大背景下,也很正常。

广州作为一个中心城市,还是具有一定的活力。你去北方一些普通城市看看,老龄化严重,老年人要比儿童多很多!


红蓝白郁金香


讲真早十年前那真的会有用工慌,现在还真没有,别失业潮就不错了。人越来越少应该分开来看,南山区科技园,腾讯新总部楼下,你上班时间去看看,排队进地铁站。龙华四号线白石龙,梅林关沿途,我们当地白领戏称分别是勇士站,壮士站,烈士站。英雄难过梅林关你们没听说过?布吉关=不急关有没有?所以深圳还是很多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在内地应该是第一了,可能只有香港比深圳更拥挤。你说人是不是少了,关外工业区应该是,一是腾笼换鸟,原来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搬迁到内地,例如富士康搬迁到郑州,龙华观澜两个厂区少了几十万工人是有的。我03年出来工作那会在银行做柜台,国庆节那排队的人龙吓死人。现在明显少了一些,但节假日关外去福永广场周围,沙井中心区周围,人流还是挺密集的。另外严监管,中心区商务区p2p倒了一批公司,少了一些人是有的。总体来说长住人口应该是持续增加,流动人口感觉可能略有减少。


布小兔回家


首先,不可否认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庞大的“民工潮”对北上广城市化进程和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农民工”就是那个时代的对绝大多数外地人的特定称谓。

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北上广的城市定位也进一步明确和清晰起来,政治中心、金融中心、教育中心、科创中心等等,需求的是这方面的人才。虽然社会上颇多不以学历论人才的言论,但是钱学森=五个师恰好证明了知识的力量。同时,城市定位的提升,必然只保留和发展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行业,至于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行业只能向外谋求生存和发展,事实上对某些地区而言,“脱贫脱困”还是当前首要任务。珍珠和玻璃球,价格不一样,数量当然不一样。

最后,早期涌进北上广的外地人,一部分依靠自己的拼搏已经在城市里站稳了脚跟,成为新一代的城市人,各行各业也日趋完善。现在,没有学历、技能和特长的还像九十年代只凭出卖劳动力的想在北上广闯出一番天地的,不管你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要面临更多的坎坷。毕竟当你的职位越容易被其他人取代,你就越不会被重视。所以不要再纠结什么外地人越来越少,提升自己才是关键,比你有能力的人比你更努力,你还有什么理由抱怨?


喜欢跑步的马


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正确的是说应该是外地人越来越多了。

北上广是一个大磁铁,吸引着众多的外地人来工作。之所以大家觉得外地人越来越少了,那是产业升级的暂时现象,部分旧产业的人群逐步离开了,而新产业还在发展过程中。同时,传统工业在北上广越来越少,而服务行业却越来越多,从业的外地人也越来越多。

至于说用工荒,我觉得始终是客观存在的。但根本不是因为人少了,而是合适的人不够。比如说服务行业中的月嫂,这是个技术工种,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可以干的,因此这种技能的门槛导致了用工荒。


魔都三字经


越来越少的人来,就代表一个时代某某领域建设的结束或无能为力的建设。人质的流动是时代的流动,一旦流动停止,就建设的停止。取决两难的打工们只能返乡,只能种他那一亩三分地去了,别无所求,求不到经济了。人心所向,向往未来,向往城市,如有火力四射起人们又有希望了。人们是跟社会的发展火力走的,火力旺,人更旺,人旺人聚的地方是经济聚积的地方,一旦这些际向难见,回家离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时光就不远了,经济扶人,不是人扶经济,远大理想,才是人聚的地方,不然扫街都快没有人要了。


闽藉写作


我这的差不多去上海江苏那去打工了,上海护理一位老人有6千到8千的工资,还包吃住,当一个保安4500到8000不等,广州是租金涨的快,不见涨工资。广州现在不养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