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葉志超以驍勇善戰著稱,甲午戰爭中為何要棄城而逃?

小小嬴政


中日甲午戰爭有兩個比較出名的能逃跑的,一個是水師的方伯謙,一個就是陸軍的葉志超了。

葉志超的驍勇善戰說的那是小兵的時候,不然怎麼出頭?出頭之後富貴了,也就腐化墮落了,自然貪生怕死起來。

葉志超在朝鮮戰場一共跑了兩次。第一次是在牙山,當時見日軍勢大,葉志超就讓聶士成在前面頂著,然後自己跑到了平壤。

葉志超也知道主將逃跑的責任挺大,於是就跟上面撒了個謊,說自己是打贏了。隔著千山萬水的,光緒皇帝不知情啊,於是就信了,不僅信了,還任命葉志超為入朝清軍總指揮。

因為是逃跑,葉志超部的損失並不多,入朝時五六千人,現在手頭還有四千多。而且有一萬三千多的援軍在路上了。只不過這些援軍比較雜,四大軍分別是左寶貴的奉軍、馬玉昆的毅軍、衛汝貴的盛軍、豐升阿的盛字練軍。大傢伙急趕慢趕地就是為了配合葉志超夾擊日軍,結果一到平壤,發現本該在牙山也就是漢城一帶的葉志超居然逃回來了。雖說勝敗兵家常事,可沒聽說過打敗戰還升任總指揮的啊。各個軍頭不服是肯定的了。

這時候日軍已經進逼平壤,葉志超為了減輕自己的無能拼命誇大日軍實力,勸大傢伙一起撤。這時候左寶貴站出來了,“若不戰而退,何以對朝鮮而報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在此一舉,至於成敗利鈍暫時不必計較!”

葉志超一聽,行,你行你上吧。而且要求左寶貴把三千奉軍分出一半去支援別部。

面對日軍六千人的進攻,左寶貴親自登上平壤城樓指揮作戰,結果被炮火擊中當場殉國。

一聽左寶貴戰死,葉志超馬上要求各門樹白旗,然後趁著混亂,就開始跑了。他這總指揮跑了,別人也只能跟著跑了,於是在日軍的追擊下,大清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讓人氣憤的是,這喪師辱國之輩居然還能善終。這當然離不開他有一條好大腿,就是李鴻章了。說穿了,他是淮軍的將領也是李鴻章的愛將。

這背後呢,說政治因素的話,那就是李鴻章主和,而光緒帝的帝黨主戰。

更可氣的是,葉志超居然把逃跑的鍋甩到了幾乎拼光的奉軍頭上,他彙報說,“奉軍營官副將楊建春、都司徐玉生、守備楊建勝,首先開城脫逃。”而楊建春、徐玉生已經英勇地戰死沙場。鍋得有人背,大清國最後捉拿了已經血戰致殘的楊建勝。

最為可氣的是,現在還有人給葉志超翻案,感興趣的可以看看葉志超家鄉所在省份的一些人寫的研究文章。葉志超是肥西人。


遼風物語


葉志超是甲午戰爭中倒數第一的能跑將軍,是中國人最羞於提起的一名戰將,但只能說葉志超是晚節不保,因為他並不是天生的孬種,光緒再昏庸,李鴻章再糊塗,也不會把一個怕死鬼派到前線去擔當大任。

葉志超早年的經歷還是很值得一提的。他的英勇善戰在晚清可以說是少有人敵,數一數二。

葉志超有"虎將"之稱,光緒曾說他跟僧格林沁一樣厲害,是"僧帥第二",葉志超曾被朝廷授予一個"洋"名字巴圖魯,這是滿清為了獎賞能征善戰的功臣特別設立的。當然葉志超也曾達到過打工仔的最高榮譽證書——黃馬褂。由此可見,葉志超真不是泛泛之輩。

葉志超是安徽人,安徽是淮軍的大本營,因此葉志超自然也是在淮軍中成長起來的。自從葉志超從戎之後,他的命運就跟淮軍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葉志超(1838~1901),字冠群,也確實是勇猛冠群,出類拔萃。葉志超壯年的時候人稱"葉大傻",其實他人不傻,就是打起仗來不要命地往前衝,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愣頭青。因此葉志超身上的刀疤遍佈,跟紋身一樣。

說來也怪,越是在戰場上不怕死,玩命殺敵的人,越是死不了。每次葉志超都是九死一生,每次都能被上天眷顧,化險為夷、死裡逃生。越是這樣葉志超也越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

說來也怪,葉志超沒有上過學,也沒有上過軍校,沒有上過宋江武術學校,更沒有跟人拜師學武,但他武藝高強,勇猛過人。葉志超小時候父母雙亡,在舅舅家長大。據他舅舅回憶,葉志超小時候夢裡在跟人說話,醒來後到院裡自己使刀弄棒,使得有來有去,叫人詫異。因此村裡人都說他是天兵天將下凡,來拯救大清江山的。

就連葉志超的上級領導也深信,他不是普通人,不會被打死,所以打仗總派他去打頭陣,而葉志超也總是在戰場上表現英勇,總能出色完成任務。

葉志超開始在淮軍中比不出名,是捻軍作亂造就了他。

清朝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人民不堪壓迫、紛紛揭竿而起。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捻軍,捻軍從1853年開始造反到1868年被鎮壓,歷時十數年,影響到皖蘇魯豫等地,人數最多時達數十萬,規模之大,影響之廣,僅次於太平天國,把滿清皇帝嚇得惶惶不可終日。

但滿清命好,太平軍遇到剋星湘軍,捻軍遇到天敵淮軍,如火如荼的捻軍硬是讓淮軍給輕鬆地擺平了。

而在鎮壓捻軍的戰鬥中,葉志超一馬當先,無戰不上,戰功顯赫、一舉成名。對於葉志超的表現,滿清皇帝當然是非常開心,給予充分肯定,葉志超"巴圖魯"的稱號就是在擺平捻軍之後獲得的,這可是好多漢人大臣一輩子孜孜以求而難得的最高榮譽。

這時候的葉志超可謂是國家棟梁,常勝將軍、蓋世英雄。

可是人說蓋棺才能定論,在甲午戰爭的朝鮮戰場上,葉志超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從衝鋒在前,一馬當先的將軍。變成了一個向後衝鋒的逃命將軍。丟盡了中國軍人的臉,辜負了大清對他的殷切希望。

光緒二十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向滿清政府發出求救。中日雖然沒有正式過招,但李鴻章心裡對日本人也發憷,先打探日本人的口氣,那意思是說,朝鮮邀請了,你看咋辦。

日本國力強盛,鉚足了勁等跟滿清較量,於是就挖了個坑,說你看著辦吧,我們不管。

李鴻章這才吃了定心丸,讓葉志超帶了兩千人就過去了。日本人一看李鴻章上當了,立馬出兵,中日之間的一場對決開始了。

葉志超是第二批到達朝鮮的,是增援先期到達的中國軍隊的,承載了朝廷的殷切希望,因為葉志超英勇善戰還是個大福將啊。

可是葉志超的表現出乎意料,先是欺負朝廷沒有千里眼謊報軍情,把吃敗仗說成是取勝,哄得光緒屁顛屁顛的。當日軍兵臨平壤城下的時候,葉志超先是舉白旗對日本人說我要投降,等日本人滿心歡喜張羅著受降的時候,葉志超丟下武器帶著萬餘清兵夾起尾巴就跑。

朝鮮軍隊一看我們搬來的救兵這副孬種樣也哭笑不得,氣不打一處來,拿起槍就開火,槍口不是對準日本人而是對著中國逃兵的屁股打起來。

葉志超在逃出平壤後,還有機會利用朝鮮的地形站穩腳跟阻擊日軍,等待援兵.可是他根本就沒有打的意願,拒絕了部下阻擊的建議,一溜煙往回跑,風馳電掣般跑了幾百裡直到過了鴨綠江才長出一口氣。

葉志超的糟糕表現把皇上氣壞了,提起刀子要宰了他,李鴻章趕忙勸阻,葉志超才免於一死,被免職回家。回家之後又羞又愧,不到一年就一命嗚呼了。

看到這段歷史,好多人都會納悶,葉志超在國內和朝鮮的表現判若兩人,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能征善戰的葉志超變成了逃跑將軍?

1、 對手變了。

中國的軍隊向來都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鎮壓自己人很有能耐,跟外國人打就成草包了。那時候的日本經過了明治維新,國力空前強大,就像一個20來歲的小夥子,年輕力壯。而滿清是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百病纏身,兩國實力太懸殊,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選手。

2、 地位變了。

早年的葉志超出身貧苦,沒有顧慮,所以到戰場上奮不顧身、無所畏懼。功成名就的葉志超錦衣玉食、美人嬌妻,去打仗就顧慮重重了。

出征的時候,葉志超就不想去,託老鄉周馥(李鴻章親信)給李鴻章求情。李鴻章說到那兒也不一定真打起來,你怕什麼?

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生出犄角像老鼠。葉志超得到的東西太多了,難以捨棄。

3、 目標變了。

早年的淮軍拼命鎮壓義軍,想在主子跟前邀功,一旦有了資本最大的願望就是保本,別被吃掉,一旦沒有資本,自己在權鬥中就沒有了籌碼。

在出發前,李鴻章反覆叮嚀"點到為止",讓葉志超有恃無恐。所以在吃了敗仗皇上勃然大怒的時候,李鴻章才敢冒著風險為逃將說清。一般情況下,躲避還來不及呢,李鴻章竟然奮不顧身為葉志超求情,其中原因不言自明。

在李鴻章看來,朝鮮戰場就是一個小品,無關緊要。也不會危害大清江山,保存實力才是重頭戲。

以上三條原因讓葉志超從一頭戰場猛虎變成了一隻怕死的老鼠。


歷來現實


逃跑將軍葉志超,

忠心報國有趙高。

勤儉治國老佛爺,

忠貞烈女潘金蓮。

賣國漢奸李鴻章,

仁義君子劉玄德。

清廉自守和中堂,

積極抗日張學良。




好人作惡一次便墮入魔道,壞人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按照這個推論來說的話,李鴻章絕對是賣國漢奸,那他的鐵桿下屬葉志超就肯定是逃跑將軍了。

1.小時候認定葉志超就是個逃跑將軍,貪生怕死。

記得小時候,在近現代史課本上說:清政府應朝鮮要求,出兵鎮壓東學黨。而帶兵統帥葉志超在與日軍作戰中率先逃跑,他的部下左寶貴犧牲。於是逃跑將軍,葉志超這個名字便記在了腦海中。


2.後來讀的書多了,發現葉志超有個名號:額圖巴圖魯(勇士英雄的意思)

而查閱清朝歷史發現,整個清朝276年的歷史中,獲得巴圖魯稱號的不超過300人。那看來葉志超他不是一個貪生怕死之輩。要不清政府怎麼會將如此國家的榮譽賜給一個漢人呢?

3.後來查閱,葉志超老家肥西縣縣誌,在2018年2月12號發佈的最新版中,對葉志超從軍經歷描述的非常清楚。摘抄如下:

  1. 葉志超參加過鎮壓太平軍,兩軍的戰鬥,官職從士兵最後升到記名總兵,並獲得了巴圖魯稱號
  2. 1875年,至署理隸正定鎮總兵。
  3. 1889年升任直隸提督(負責管理直隸的所有軍事力量,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司令員)
  4. 1894年6月,葉志超率領2000人到朝鮮牙山,準備對日作戰,那時清軍總數4000人,日軍總是1.9萬人。


從這裡看葉志超不像個貪生怕死的人。但逃跑將軍這個名號是怎麼來的呢?

5.葉志超在朝鮮的對日作戰經歷

  1. 1894年6月26號清軍與日軍在牙山打了一仗,殺傷大批日軍。
  2. 7月下旬葉志超率軍,從牙山撤至平壤,與國內援軍彙集在平壤。這是清軍總數為1.3萬人。資金總數為1.9萬人
  3. 7月15日日軍派出7000人偷襲平壤的後路安州。
  4. 7月16日,日軍攻擊平壤,部將左寶貴陣亡,鎮守平壤北門的部將江自康擅自撤退,清軍有被人包餃子的危險。
  5. 在與其他部將商量後,葉志超率軍撤退。
  6. 7月17日,中日大東溝黃海海戰爆發,制海權被日軍奪去,海路撤退已被封鎖。
  7. 葉志超率隊,6天奔馳500裡,回到了鴨綠江邊。保存了清軍的主要力量

6天奔馳500裡,這就是逃跑將軍稱號的由來。不黑不吹,用事實說話,由您來判斷。


少校柳下惠


在《清史稿》的記載中,葉志超本身是淮軍的一員猛將。他是安徽合肥人,跟從劉銘傳從普通一兵幹起,因為驍勇善戰,在討平捻軍的戰鬥中表現突出,積功升為總兵。在戰鬥中,他受傷後依然帶傷奮戰,奪取勝利,被清廷授予額圖渾巴圖魯的勇號。

這樣一員將領,不能不說是一員勇將。可是,就是這樣一員勇將,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的表現,卻是讓人跌破眼鏡。他喪師棄地,連連敗績,最後一次更是狂奔五百里,從朝鮮逃回東北。那麼,這樣一位勇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呢?

我們今天看甲午戰爭,依然有很多撲朔迷離的地方。那場戰爭,就像一場鬧劇,可是卻在歷史上真實的發生了。這隻能說是歷史的悲哀。在這場戰爭中,失敗的一方,人人都是一場悲劇,葉志超當然也不例外。

在分析葉志超之前,我們不能不說一下發生在甲午戰爭前的中法戰爭。在那次戰爭中,中國取得了近代史上唯一的一場勝利。由於多年的洋務運動的努力,中國的軍隊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武器裝備和訓練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雖然海軍不敵法軍,但是陸軍在尚存的劉銘傳、馮子材這樣的久經沙場的將領指揮下,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尤其是鎮南關一戰,徹底打消了法軍的囂張氣焰,直接導致了法國當時內閣的倒臺。

但是,讓所有中國人失望的是,中國和法國接下來的談判裡,中國還是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結果,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消息傳來,那些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將士人人寒心。試想一下,他們還會在後來的甲午戰爭中去拼死效力嗎?

葉志超就是這樣被李鴻章驅趕上戰場的。當時的葉志超根本就不想到朝鮮打仗,他停留不進,直到被李鴻章斥責才不得不到朝鮮。戰後,日本公佈了一封繳獲的信件,是葉志超的夫人給他的家信,信裡面說道,“憶吾夫廿餘歲從戎至今,每戰必先,人所欽佩。此時年近六旬,精神雖好,較前實差許多。總宜調遣得人,勿身先士卒,是為祈。”

連葉志超的夫人都勸他要保重身體,不要身先士卒,可以想見葉志超的精神面貌。這樣的他怎麼可能會在沙場死戰呢?

葉志超沒有堅強的鬥志,如果在戰局順利的情況下,還可以一戰。可是,如果在戰局不順利的情況下,葉志超的表現就很難說了。

在當時,從各方面來說,一切都對清朝不利。在外交上,日本早就開始了和西方列強的斡旋,它通過“脫亞入歐”的國策,把自己偽裝成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員。而為了瓜分中國,那些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英國,都希望日本作為侵略中國的馬前卒。它們扶植日本,給它提供資金、軍火、外交輿論等等支持。造成清朝在國際社會上的孤立。

在軍事上,日本建立了強大的陸海軍,在實力上已經超過了李鴻章指揮的淮軍和北洋水師。

在時機上,日本挑選了慈禧太后過六十大壽生日的時機,利用清朝急於解決爭端,不惜讓步的心理。

可以說,日本對這次戰爭是機關算盡,可是相比之下,清朝政府卻是懵懵懂懂,麻木不仁。

曾經有人向李鴻章獻策,日本吞併朝鮮之心日萌,中國乾脆先下手為強,把朝鮮變成中國的一個省。李鴻章答道,大清國我還保不了它有二十年壽命,我還管朝鮮何事。

在對待甲午戰爭的態度上,以光緒為首的一派人,為了打擊李鴻章的勢力,不顧當時的實際情況,逼迫李鴻章應戰。後人評價說,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一人應戰日本。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保存實力的思想佔了上風,前線的指揮官當然也不會死戰了。

葉志超本身有畏敵保命之念,李鴻章有了拋棄朝鮮保存實力之心,朝廷有速戰速決寧事息人之意,這仗還怎麼打?

因此,葉志超一到戰局不利的情況,就起逃跑的念頭。由於李鴻章對朝鮮戰局的處置失當,先是怕與日本產生衝突,不敢大批派兵。等戰事一起,又讓北洋水師保船,使得海路運輸被日本海軍切斷。這直接造成了日本在朝鮮的軍事實力遠超過了清軍。

所以,看到形勢不利,葉志超就棄牙山,奔平壤。到了平壤,和日軍作戰後,發現軍備不足,就又丟棄平壤,逃奔國內。

因此,葉志超在朝鮮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是由於環境的改變造成的。在那個腐朽沒落的清政府統治下,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在這種環境下,象葉志超這樣意志薄弱的人在危急關頭當然會動搖逃跑。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原因有很多

日軍兵分四路冒險奔襲到平壤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切段電報線 使得駐平壤清軍與北洋指揮中樞-天津之間的聯絡完全中斷 平壤清軍已經成為孤軍 糧草與補給全變成了未知 則軍心大受影響

不是不主動南下進攻,而是兵力不足。葉志超原計劃增兵三萬 留一萬嚴加守備朝鮮半島漫長的海岸線(朝鮮半島地形狹長,如被敵軍兩側海岸登陸穿插 則兵敗如山倒)再來兩萬精銳淮軍一舉拿下漢城 如果以現有的一萬淮軍傾巢而出 那估計日本人就要預先上演五十年後的仁川登陸了

日軍故意在平壤北部安插了七千多人 多出北路清軍數倍 並一舉攻下全城制高點牡丹臺 這牡丹臺有如諸葛亮北伐時的街亭般重要。一旦失手 平壤清軍只有被動挨打的份 因為日軍可以居高臨下的用炮不停轟擊

葉志超提議趁日軍未完成合圍 戰略轉移到鴨綠江沿岸有糧草的地方 這樣最起碼與後方聯絡 站穩腳跟後再一舉進剿 否則以當時形式 平壤清軍走走不了 留下了只能坐以待斃 但無奈走晚了 致使日軍半路截殺


勞倫斯602


中國自古出名將,這是鐵一般的規律,特別是在亂世中,時勢造英雄是歷史必然。但是,有時候,英雄變成狗熊的事件也是有的。清朝末年的將軍葉志超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他以驍勇善戰聞名全國,可是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卻棄城而逃。因此一直被人們所辱罵,認為以前都是眼瞎,居然認為一個逃兵會是英雄?導致中國大敗,再一次簽下了喪國辱權的條約——馬關條約,在歷史上永遠揮之不去,成為了無數國人心中的一種痛。

葉志超成名就是在清朝的時候為了平定叛亂而不斷作戰而出名的,特別是剿滅捻軍和熱河土匪的時候他對自己的上司是這樣說的——不取敵軍首領的首級誓不退兵。

清軍有1.3萬,日軍有1.6萬,當時日軍火炮更多,有60門,而且炮火更為準確。清軍大將左寶貴在宣武門被炮彈擊中,戰死。

葉志超則有40門火炮,但炮兵素質低劣,胡亂炮擊,很難擊中目標。日軍的武器裝備和清軍大體一致,但日軍勇猛頑強,敢於冒著清軍槍林彈雨衝鋒。激戰中,混成第9旅旅長大島義昌少將這種軍官都衝到第一線,中彈受傷。

而清軍的士氣低落,形同僱傭軍。他們只是在較遠距離開槍,一點日軍突破到較近距離,清軍就立即放棄陣地逃走,不敢近距離作戰,因為太危險。

牙山戰役葉志超敗於日軍,損兵折將退回平壤城。平壤戰役中折損大將左寶貴,葉志超一看不妙,狂退500裡,逃回國內,將平壤城送給日本,大批輜重落入日本人手中。甲午戰爭的失敗,葉志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後來在李鴻章的周全下,葉志超保全了性命去職回鄉,老死於鄉下。也算是有一個安享晚年的結局。


l海上明月l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統帥葉志超表現詬病已久,放棄平壤,狂奔500裡,得了個逃跑將軍的外號。如果真如傳言所說是個逃跑將軍,那麼他怎麼可能成為清軍統帥呢?直隸總督,官拜一品,這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當的官,那這逃跑將軍必有原因。

先了解一下他的履歷。

葉志超,合肥肥西人,從小父母雙亡,由他舅舅帶大,出身貧寒,既沒錢又沒人,想要翻身就得拼命,從參加團練開始到加入淮軍,打了20多年的仗,先後打過太平軍,東捻、西捻,拼命三郎般的葉志超得到了“葉大呆子”的渾名,並且因軍功晉升為直隸正定鎮總兵,光緒15年又升任直隸提督兼北洋防軍翼長,成為將領的葉志超表現也是優異。

光緒17年,熱河朝陽金田道教起義,葉志超出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平定叛亂,擒獲起義軍首領,由此得賞黃馬褂,截止光緒20年,葉志超作為將領,表現堪稱完美,直隸總督是對他的認可,那麼這麼一個優秀的將領怎麼會成為逃跑將軍呢?

因為這場仗根本沒有勝算,兩軍的差距是巨大的

清軍的軍隊編制還是和明朝的戚家軍一樣,以營為最大作戰編制,步兵營400-800人編制,騎兵營和炮營100-300人,別看晚清的戰事動輒幾十營的往上調,其實也就1萬左右的人數。編制過小帶來的就是指揮和執行的混亂,沒有高一級的編制,一個統帥需要同時協調指揮幾十個營,頭都大了,營級單位往往各打各的,近代的指揮系統對清軍而言就是個傳說。

反觀日軍,以師團為作戰單位,師團之以下還有旅團、大隊、中隊,各司其職,一個師團12000多人,相當於清軍的幾十個營,戰時2-3個師組成軍級作戰單位,一個軍3-5萬人,除此之外,日軍還有近代化的後勤,戰地醫療,這些對於清軍更是不知為何物,清軍是糧食自己抗,受傷自己扛。

退守平壤前,葉志超的左寶貴所部已經和日軍對戰過了,清軍3500人,日軍3000人,結果是設置好陣地,以逸待勞的清軍完敗,日軍損失幾十人,清軍損失200多人,單兵戰鬥力,被甩了幾條街,而且日軍攻擊平壤的軍隊有16000左右的人數,當時的清軍四大軍加上葉志超的軍隊也是16000左右的人數,人數上也沒有優勢,單兵作戰能力,清軍遠不如日軍,人數差不多的情況下,無法取勝。

除此之外,後勤補給也有很大的問題,彈藥嚴重不足,從9月12日到9月15日,三天,清軍的彈藥差不多消耗完了,沒有彈藥,大炮,槍派不上任何用處,另外,清軍的糧草運輸困難重重,原本主要靠海運,但是有日軍的軍艦盯著,海運差不多被堵死了,被壓縮到旅順到營口的一小段,致使糧食大量積壓挖朝鮮義州,無法即時供應軍隊,沒有吃的,怎麼打仗,到15日激戰之後各個陣地失守,大將左寶貴陣亡,再死守下去只能是全軍覆沒。

相權之下,他決定撤出平壤,但這也是召開軍事會議,決議出來的結果,不是他一個人的決定,撤出平壤把平壤交給日軍,但是交城意味著投降,需要繳械,才能保證部隊的安全。可如果武器全部被繳的話回到大清,下場依舊很慘,所以他想了個計策,派人給日軍送信,宣佈放棄平壤,等到15日夜晚暗度陳倉帶軍隊撤離。

但是計謀被日軍察覺了,在撤退的路上被日軍伏擊,損失超過4000人,加上平壤之戰的損失,這一個被清廷託付重任的精銳軍隊,已經七零八落。

縱觀全局,戰敗之起因是清廷的無能,戰爭要素無一能足,諸葛亮再世也無力迴天。


若星540


甲午中日戰爭是近代中日之間第一場戰爭。這場戰爭,讓日本第一次感受到侵略的甜頭,刺激了它擴大領土的野心。這場戰場,清王朝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像葉志超這樣的軍隊領導人的腐敗和貪生怕死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熟悉清王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淮軍名將葉志超,在其發跡階段,那是以驍勇善戰,不怕死而聞名的,因此,清王朝曾把額圖渾巴圖魯(漢語勇士的意思)的稱號賜給葉志超。那為什麼內戰如此驍勇的葉志超要棄城而逃呢?


面臨大戰,清政府無將可派,葉志超屬被趕鴨子上架而臨危受命

公元1894年,也就是大清光緒二十年,大清屬國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發電報請求清政府出兵幫忙鎮壓。早就覬覦朝鮮的日本見有機會,於是也誘請清政府出兵,一面悄悄調集大軍準備登陸朝鮮,另一方面又向清政府表示他們“必無他意”。

見此情景,李鴻章決意派一位得力將領帶兵赴朝鮮參戰。但此時的清王朝已是無將可派,與李鴻章同為安徽人的名將劉銘傳又拒絕出山。李鴻章只好派遣當時已近六十的葉志超出任朝鮮清軍總督,其實葉志超也不想去,畢竟此時的葉志超已沒有了年輕時“葉大呆子”的勇氣了。

葉志超其人:年輕時驍勇善戰,人稱“葉大呆子”

葉志超,是李鴻章以及劉銘傳的老鄉,都是安徽人。其父母都在他小時死去,是舅舅將他養大的。後來參加解先亮的團練,猛力過人。

在一次和太平軍的戰鬥中,被一槍擊中了腰部,居然沒事(其實是打在了腰刀上,且是土銃槍)。解先亮認為,葉志超一定不是個平凡人,於是後面的戰鬥都讓葉志超一馬當先,而葉志超也不負所望,功勳卓著。

後來,葉志超加入了淮軍,在與太平軍與捻軍的戰鬥中更表現得勇而善戰,且智謀過人,深得李鴻章賞識。葉志超也被清政府賜予額圖渾巴圖魯的名號,成為了淮軍的主要將領,李鴻章的心腹。

此時倉促上陣的葉志超已在榮華富貴的享樂下今非昔比

葉志超生於1838年,到此時(1894年)差幾歲就到六十歲了,年事已高。而成名經年的他在榮華富貴的腐蝕之下,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驍勇,也不再是當年的“葉大呆子”了。

在開始出兵前,葉志超就請同為李鴻章手下的周馥幫他說情,李鴻章說又不一定會和日本人打起來,怕什麼。葉志超才勉強帶兵到了朝鮮。到了朝鮮後,還曾多次電聯李鴻章要求換將回國。

李自然是不同意了,葉志超只好無奈地上了戰場。

貪生怕死的葉志超戰時退逃,狂奔500裡跑回中國境內

由於葉志超無心戰鬥,貪圖享樂,在6月23日,日本海軍和陸軍同時向中國艦隊和陸軍發走進這入時,倉促迎敵。在聶士成殺傷千餘日軍,但因彈藥將盡,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退抵公州時,葉志超卻逃到平壤去了。

到平壤後,葉志超卻謊報軍情而獲得嘉獎晉級,天天飲酒作樂,不積極分析敵情。既不主動積極的進軍,也不佈置防守,以致錯失戰機。

8月初,日軍分4路進攻平壤。葉志超主張棄城而逃,在左寶貴等人的反對下沒有成功,但他卻拒發援兵給守城的左寶貴。左寶貴只得一面監視葉志超,一面和敵人戰鬥,不幸戰死。

此時,日軍雖然佔領了平壤城的玄武門,但卻因不明城中情況而不敢悍然入城。加上大同江岸的日軍遭到毅、盛兩軍的打擊已開始撤退,本來局勢並不在日軍一方。但葉志超卻樹起白旗,妄圖投降。

葉志超趁日軍停下戰鬥,正準備受降事宜之時,下令軍隊棄城逃跑,將40多尊大小炮和上萬去槍及糧草全都丟給日軍。宛如驚弓之鳥的葉志超一路狂奔了500多里,跑回了中國境內。

從這場戰鬥來說,是葉志超貪生怕死,浪費了大好機會。如果他接受左寶貴、聶士成等人的建議,積極進攻,有效防禦,日軍不一定能取得勝利,畢竟當時在朝鮮的中國軍隊的裝備還是不錯的。可是主將怕死,臨陣逃脫,想要打勝仗是不可能的。

但從當時整個清王朝來說,已極端糜爛,葉志超的逃跑,反映了整個王朝腐敗沒落。


摯守靜篤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葉志超的勇武同淮軍一樣,都是打小怪的勇武。

葉志超是圍剿捻軍的名將。

捻軍是什麼貨色?

說好聽了是四處流動的農民軍,說不好聽了就是四處逃竄的土匪。

捻軍其實就是土匪一類,無論武器裝備、軍官素質、士兵鬥志、戰略戰術,都無法同正規軍相比。

捻軍的幾次勝利,幾乎都是利用如僧格林沁之流輕敵的機會,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伏擊作戰。

如果真刀真槍的正面作戰,捻軍不是湘軍也淮軍的對手,甚至可以說壓根就不是同一檔次的軍隊。

以淮軍為例,後期已經裝備大量先進武器,包括新式西洋火炮。

然而,捻軍仍然是拿著冷兵器和土槍作戰的部隊。

所以,打這種部隊勝之不武,輝煌的勝利也沒什麼了不起。

葉志超除了打捻軍以外,就是殲滅熱河朝陽金田道教。

金田道教比捻軍還弱,根本不值得一提。

所以,葉志超根本沒有碰到過比自己強的對手。

薩沙突然想起小時候看到的漫畫《北斗神拳》,拳四郎在修羅國,被頭號羅將加歐打敗。

第二次交手,拳四郎就輕鬆擊敗加歐。

為什麼?拳四郎說的很清楚:加歐從沒有遇到過比自己強的對手,根本不知道怎麼和強手對抗,當然會輸。

葉志超也是一樣。

在平壤之戰,葉志超遇到比自己強的日軍(其實強的也不多),立即驚慌失措。

其實,早在平壤之前的牙山,葉志超的清軍已經和日軍交過手。

當時清軍對日軍的兇狠頑強就有所畏懼,認為日軍和捻軍、太平軍根本不是一回事。

這邊,葉志超雖然謊報戰果,自稱自己部隊大勝,傷亡數字只是日寇十分之一。

其實,他當然知道日軍非常難對付。

在被委任為朝鮮總指揮時候,葉志超心驚膽寒,多次以有病為理由推辭就任,甚至要求回國養病。

畏懼作戰到了這種地步,還打個屁的仗啊。

清軍有1.3萬,日軍有1.6萬,當時日軍火炮更多,有60門,而且炮火更為準確。

大家都知道,清軍大將左寶貴在宣武門被炮彈擊中,戰死。

葉志超則有40門火炮,但炮兵素質低劣,胡亂炮擊,很難擊中目標。

另外,日軍的武器裝備和清軍大體一致,但日軍勇猛頑強,敢於冒著清軍槍林彈雨衝鋒。激戰中,混成第9旅旅長大島義昌少將這種軍官都衝到第一線,中彈受傷。

而清軍的士氣低落,形同僱傭軍。他們只是在較遠距離開槍,一點日軍突破到較近距離,清軍就立即放棄陣地逃走,不敢近距離作戰,因為太危險。

就具體作戰上,清軍還是秉承淮軍對付太平軍的老一套,每到一地就修築簡易碉堡工事,以絕對的防禦為主。

但太平軍沒有先進武器,日軍則有很多大炮。

最終就是這些並不算堅固的碉堡成為清軍活棺材,起不到任何作用。

更關鍵的是,日軍分4路猛擊,清軍抵抗不住,僅僅1天之內就大敗。

葉志超也被日軍猛烈攻勢嚇住,認為此戰必敗無疑。

在清軍傷亡並不大的情況下,葉志超竟然放棄抵抗,下令全軍從一個城門撤退。

日軍傷亡和清軍差不多,本來準備強攻。結果發現葉志超潰逃,立即將主力埋伏在撤退路線上,猛烈攻擊。

清軍在撤退途中根本無法抵抗,一時間死傷巨大,僅僅在城門附近就傷亡2000多人。

同時,清軍留下了幾乎所有的武器裝備和輜重。

日軍繳獲大小炮40尊、槍萬餘支,大獲全勝。

平壤戰役前後只有2天時間,清軍就大敗特敗。

如果說平壤的慘敗,還是敵我雙方實力差距,葉志超無可奈何。

但關鍵在於,從平壤到鴨綠江,有長達500裡的距離。這裡是朝鮮北部山區,最適合進行防禦作戰。

當年志願軍就是在這裡,通過第一第二次第三次戰役,重創美韓聯軍,後者狼狽逃回南韓境內,連漢城都放棄了。

如果葉志超在平壤以北建立防線,最低程度還能夠在朝鮮打一段時間,這樣東北就安全了。

然而,葉志超根本不敢停下抵抗,而是一路潰逃,狂奔500裡,逃回鴨綠江對岸,完全放棄朝鮮。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葉志超自己先逃走,又不組織部隊有序撤退,導致清軍秩序混亂。

撤退途中連軍糧都沒有的清軍,開始靠武力搶劫朝鮮農民,引起朝鮮人的憤怒和反感,轉而反對清軍,民心盡失。

這麼做大將,葉志超沒有被斬立決已經算是客氣了。


薩沙


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告終,葉志超率部奔向安州,其部下聶士成建議道,安州地形險要,是進行防禦阻擊的地方,在這裡可進行固守,一定能擊敗日軍轉敗為勝。可此時的葉志超猶如驚弓之鳥。將部下的建議拋之腦邊,途經安州時策馬通過,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他是回國了,但是其身後的日軍則一路高歌猛進,佔領朝鮮全境,隨後甲午戰爭的戰火在陸地上便直接燒到中國國內。

但其實這事說到底也怪不得葉志超,當時的清軍確實是跟日軍有巨大的差距,無論是在武器質量上還是軍費上都沒得比,而葉志超作為清軍主帥,對此還是有很清醒的認識的,如果面對這種劣勢不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唯一的下場就是被日本人全殲,還不如回國保存實力,謀求更大的發展。至於什麼狂奔500裡都是後人在黑葉志超,畢竟打了敗仗,被黑也是無可厚非。如果說葉志超是個不懂指揮的人,我還能持贊同意見,但是非要將他硬說成是一個軟骨頭,貪生怕死之人,還是說不過去的。

最後葉志超回國後,清廷下令將他收押,得了個殺頭的罪名,後來在李鴻章的求情下,此事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雖說如此,在別的軍人眼裡,他是英雄般的存在,因為畢竟拯救了那麼多士兵的生命。光緒二十六年,他被特赦回鄉,總算是得了一個安享晚年的好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