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能鎮壓太平天國的悍將葉志超為什麼成了逃跑將軍?

奇葩歷史大觀


悲慘童年

葉志超從小父母雙亡,幸好還有舅舅收留,不過生活非常的艱苦,在年少的時候放過牛,窮人的孩子吃的苦他一樣沒有落下。貧困的童年也讓他有了一副強健的體魄,在同治年間太平軍打到了葉志超的家鄉,這個時候地主們就辦起了團練。葉志超身形威猛,但是卻沒有受到重用,只是當了一個伙伕。

自然他是不甘心做一個伙伕的,於是在太平軍攻城的時候便主動提出來戰場,有這樣的人主動要去送死,地主們自然非常的高興,於是就同意他上前線了。

這是葉志超第一次參加戰鬥,他非常的勇猛,在戰鬥過程中被太平軍的火槍打中了腰部。很多人認為葉志超壯志未酬身先死了,哪知道,他只是昏死了一會,然後迅速的又站了起來,繼續衝鋒。

原來葉志超的腰上有一把刀,正好子彈被打在了刀上,這把刀救了他一命。於是人們就認為葉志超不是凡人,有神仙保佑,看來是個福將,於是每次葉志超都能出現在戰場上。

在1862年,李鴻章組建了淮軍。葉志超是一個想立功名的人,他立刻就參加了淮軍將領張樹聲的部隊,隨後在鎮壓太平軍的諸多戰役中,憑藉著自己敢打敢衝的精神立了的功勞,被升任為管帶。

剿滅捻軍

太平軍被鎮壓之後,葉志超又到了劉銘傳的麾下和劉銘傳一起剿滅捻軍。葉志超在剿滅捻軍的過程中經常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每次都追著兩軍窮追猛打,而當捻軍被剿滅時候,葉志超也獲得了巴圖魯的稱號,巴圖魯是非常榮耀的一個稱號。一般只授予給那些最勇猛的勇士在清朝的早期和早期能獲得這個稱號的自然都是滿人。

他能夠獲得這個稱號顯然是無比的榮耀,而作為嫡系將領葉志超一路高升,受到了李鴻章的褒獎

逃跑將軍

在1894年的時候,日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日本政府也出兵朝鮮,而李鴻章則任命葉志超為主將率領2000餘清軍到朝鮮平息戰亂,葉志超抵達朝鮮之後,這個仗就不要打了,葉志超也準備帶兵回國,沒想到這個時候日本人就率先向清軍發起的進攻。

葉志超惶恐不安。聶士成還是很有經驗的,他主張將軍隊撤到崎嶇的地帶,藉助有利的地形對日軍進行伏擊,葉志超立刻聽從了他的建議,兵分兩路。

不過葉志超沒有打伏擊戰的念頭,還是一路狂奔退回了平壤,聶士成加強的軍事防禦,利用伏擊戰殺傷日軍千餘人,可惜彈盡糧絕之後只能突圍,而這個時候葉志超在平壤發電給李鴻章。稱自己獲得了戰爭的勝利。殺傷日本兵2000多人,李鴻章大喜過望。於是就替葉志超向朝廷請功,而光緒帝和慈禧還矇在鼓裡,自然非常的高興。

他受到了褒獎,自然更加的高興了,日本人已經殺上門來了,很快日本人重振旗鼓之後就對平壤發起了攻擊,葉志超這個時候想棄城逃跑,不過左寶貴攔截了他。但是葉志超在城內不想參加戰鬥,也不派出援兵。最終卻在城頭上豎起了白旗,準備向日本人投降。

葉志超對此則辯解說這是詐降之策,果然日本人正在和他討論撤軍投降的事宜的時候,他就帶頭向城北逃跑。

葉志超一跑,整個清軍也逃跑了,日本人這個時候非常的生氣,於是連夜出兵追擊。而清朝軍隊被日本人殺傷無數。

在撤退的過程中,聶士成還建議退守安州對日本人進行阻擊,但是葉志超一連跑了500公里,根本就沒有停下來,朝廷得到事情的真相之後,葉志超立刻被革職查辦,隨後被判處了斬監候。但是李鴻章還是動用了一切關係,最終讓葉志超無罪釋放。

但是葉志超可能受到的戰爭的驚嚇,在釋放後的第二年也病逝了。


歷史新消息


葉志超也曾經獲得過巴圖魯的頭銜,說起來,葉志超還是非常的勇猛的,葉志超曾經是一個不怕死的人,在鎮壓太平天國到時候,他只是一個伙伕,但是他居然主動要求參戰,一上戰場就被一把火槍打中了腰部,很多人都認為他倒地死了,沒想到一會兒他又繼續爬起來作戰,因為他因為火槍打中的是他腰部的刀,沒有傷到他的身體,就這樣他就撿回了一條命。

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葉志超的長官也這麼認為,所以說每次打仗都讓他衝鋒陷陣,他們認為他是一個福將,

但是葉志超也不傻,於是很快就跳槽到了淮軍張樹生那邊,

主要是他老婆的弟弟在那裡當副將,有了這層關係自然順風順水,到了那個到了張的手下,果然葉志超就發達了,

而這個時候他的對手就是捻軍,在1867年底賴文光部與葉志超在戰場上遭遇。

葉志超再一次發揮不怕死的精神,率領自己的部隊攻進了聯軍的陣地,一陣亂砍亂殺,最終賴文光被葉志超打敗了。

因此他獲得了巴圖魯的名號,在這一時期葉志超的確不怕死了,但是他的對手也並不是那麼的高端,都是拿著土槍的農民而已,

而在朝鮮的時候,他遇到的對手是堂堂的日本軍隊。本來朝鮮之前葉志超就害怕這種近代化的戰爭,而李鴻章讓他帶兵,他也是不想去的。而李鴻章則對他說,並不是真的要打仗,害怕什麼。

果然在平壤之戰的時候,葉志超被嚇得棄城逃跑。葉志超來到朝鮮並不是和日軍打仗的。

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清軍應朝鮮王朝的邀請來到這裡平定叛亂。然而到了朝鮮之後,葉志成就和日軍打起仗來。

清軍不是日軍的對手。葉志超早已經逃到平壤去了,還謊報了軍情,這個時候日軍就追殺到了平壤,雙方一交手清軍就毫無抵抗之力,之前被嚇得逃跑

葉志超再一次逃跑。並且他用假投降的計策耍了日本人,日本人一看,立刻就派兵追趕。於是葉志超的部隊就這樣崩潰了。

而葉志超特別能跑,他一路狂奔渡過了鴨綠江,回到了中國境內,

為什麼葉志超。在之前非常的勇猛,到了朝鮮之後非常的膽小呢,其實也是非常簡單的,第1點原因就是他的對手不一樣了,

之前他面臨的對手都是農民軍,再怎麼強悍也沒什麼戰術,裝備也很差,現在他的對手是日本軍隊。這些軍隊不光訓練好,而且戰鬥力強,武器裝備也很先進,而葉志超回到國內之後,自然因為其君犯上被判了一個斬監候,後來雖然沒有殺了他,但是也革職回鄉了。但是葉志濤自己早就說過了,他去平壤並不是和日軍作戰的,他並不適合這種現代化的戰爭。

李鴻章是趕鴨子上架,為了不讓自己的軍隊落入他人的手中,重用自己的派系的將領,無論他是多麼的老邁,無論他是多麼的貪生怕死,李鴻章還是要重用這樣的人。這樣的用人手段最終釀成了清軍的全線潰敗。李鴻章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歷史問答人


我是向日葵,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葉志超並不是什麼悍將,他在國內面對的太平軍即戰力有限,而日本經過明治維新,步入了工業國家的行列,軍事裝備也趨於現代化,這不是清軍可以比擬的,在加上清政府的內部矛盾叢生,主戰派和主和派相互之間搖擺不定,造成了這次葉志超戰不能戰,只能逃跑的窘境。

筆者將通過還原歷史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葉志超和他的敗軍


第一,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後,使的軍事裝備強於中國。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後,享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工業,有了新式的鐵甲戰船,洋槍和洋炮,它們在發展資本主義的同時走向了帝國主義,加緊制定了侵略中國和稱霸亞洲的大陸政策。日本明治維新舉措如下:

  • ——政治上:明治政府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且天皇一切權力集於一身。

  • ——軍事上:參考西方軍隊建制,日本的青年孩子必須服兵役,裝備西方的軍事裝備。
  • ——經濟上:率先實施日本版的改革開放,與西方國家建業商業來往。並且在經濟上施行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政策。

因此說,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軍事裝備已經領先於中國,中國還是冷兵器時期,所以說作為主將的葉志超見到了日本的西方軍事裝備,能不跑嗎。

<strong>

日本明治維新的場景


第二,清朝內部的矛盾重重,主和和主戰派之間的對抗造成了指揮不利的局面。

清廷政府內以皇帝為首的主戰派和以慈禧太后的主和派二者之間因為對日問題上矛盾重重,而作為軍機大臣的李鴻章,則是站在慈禧的一邊,主張妥協,已經不對日本作戰,

所以就導致了葉志超到底聽誰的,使他自己也搖擺不定,最重延誤戰機,使的自己處於不利的局面。

清廷內部的矛盾也是葉志超兵敗的原因,指揮的失誤,使他只能忙於求自保。

<strong>

李鴻章,是清廷的主和派


第三,葉志超自身的問題。

葉志超自身就是個不能打硬仗的將領,清末能打硬戰的將領,只有曾國藩兄弟和左宗棠他們幾個人物,剩下的皆是庸才之輩。

葉志超在面對日軍的閃電戰,不知道佔險要地勢,而是和日軍短兵相接,致使清軍一度潰敗,他一路的逃跑,也使得守衛中國東北的清軍士氣低落,造成極大的負面效應。

《清史稿》葉志超寫道:“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

因此說,從葉志超自身出發,不是一個能佔且戰的將領,只是庸才一枚。

逃跑將軍葉志超


向日葵愛歷史


葉志超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知名的長腿將軍,他逃跑的速度相當快,在平壤戰役失敗之後,他率領軍隊一洲連續狂奔500多里逃回了國內,一時間成為了眾矢之的,

而在當年葉志超年輕的時候,也經常率軍衝殺,每每衝鋒陷陣獲得了巴圖魯的稱號,此一時彼一時兩相對比,令人唏噓,葉志超之所以出現這麼大的轉變,

主要是當年是以命換錢,反正就是爛命一條,自然敢於衝殺而當現在,有錢有房,他就不想再拼命了,他也捨不得死了。

葉志超從小非常的貧苦,父母雙亡,後來在地方辦團練,於是參加了團練和湘軍,他就想靠著自己的軍功,博一個前程,葉志超從小生活的很苦,也造就了它身長力壯的氣質,當時的當年的葉志超除了身強力壯之外並無長處,這樣的人只能去參加軍隊了,所以說在戰爭中他是衝鋒在前的,在與捻軍的戰鬥中,他被長矛刺傷之後也不退下來,所以他獲得了很多的戰功,

正因為他拼命作戰,葉志超才一路的平步青雲。

此後葉志超一直在編練新軍,還建起了武備學堂,為新政府培養軍事人才,也算是完成了一次身份的逆襲。

然而葉志超現在已經沒有了年輕時候的那股拼勁,畢竟承平日久再加上過慣了奢靡的生活,此時的葉志超根本就沒有衝鋒陷陣的勁頭了,也沒有當年那種勇氣了。

此時的葉志超已經成為了一個大胖子,可見安逸的生活讓他喪失了衝鋒陷陣的銳氣,在平壤之戰中,他雖然失敗也並非他的全責,畢竟守衛平壤的部隊來自五個不同的派系,他一個人是不可能有威望統領著五支派系的,

並且李鴻章也採取了畏戰自保的政策,清朝的補給和武器裝備遠遠的不足,在關鍵的時刻葉志超決定從平壤撤退也是為了給其他派系一個交代,

葉志超一路狂奔回國,說白了還是貪戀目前安富貴的生活他不想死,可惜他到了國內之後還是被判了一個斬監候的罪名,幸虧老上司李鴻章幫他開脫。被革職查辦免於一死,但是在第二年還是因為過度驚嚇離世了。

葉志超的一生充分說明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年輕的時候他敢於衝殺也獲得了很多戰功,最終平步青雲當他獲得的這些之後,他就感覺滿足了,不再願意進取,而這樣的人應該早早的從關鍵的崗位退下來,他卻戀棧。最終導致自己被綁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所謂能者上,庸者下。人不能躺在功勞簿上安逸的過一輩子


小周的小歷史


他所謂的悍將完全是吹出來的!也不看看甲午戰爭之前他交手的對象都是誰?

太平軍,而且還是晚期的太平軍,這支由宗教教徒組成的軍隊在這一時期早已成了一盤散沙,四處擄人為兵讓太平軍成為了一支男女老少混雜的軍隊,去掉大部分老弱病殘沒剩多少有戰鬥力的青壯年。數千清軍追殺數萬太平軍,就跟成年人打小孩一樣!



捻軍,更不用說了,早幾年張樂行覆滅的雉河集之戰,上萬清軍輕鬆打垮幾十萬捻軍,戰鬥力比晚期的太平軍還要悲催。

19世紀70年代在河北鎮壓金田教教眾和災荒鬧事的饑民,按照現在的話來講完全就是派出所和城管該乾的事,他帶著軍隊擺平,當然是摧枯拉朽!

可以說在甲午戰爭前,葉志超的確是百戰百勝,可他壓根就沒碰上真正的正規軍。等來到了甲午戰場上,日軍幾套組合拳下來,就直接讓葉志超走向了清醒。



1894年七月豐島海戰,北洋艦隊連同運兵船與日本聯合艦隊發生遭遇,廣乙號巡洋艦被擊毀、操江號通訊艦被俘、高升號運輸船被擊沉、濟遠號巡洋艦被打成重傷。清軍官兵死傷被俘高達千人以上,而日軍方面,零傷亡!

不久後朝鮮半島發生的成歡之戰,清軍3000人與日軍4000人發生遭遇,這一場在葉志超指揮之下的戰鬥直接以慘敗告終,清軍死傷數百人,日軍死傷數十人,依舊是懸殊的戰果。

所以到了一個多月之後的平壤之戰,葉志超直接就已經嚇傻了,因為前面的兩場戰鬥讓他明白,他碰上真正的行家了!


遼寧資深球迷


甲午海戰,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黃海海戰,鄧世昌與致遠艦雖然戰敗了,但也十分壯烈,不過陸軍在朝鮮的軍隊面對日軍的進攻,卻基本上沒有做出有效的抵抗,一觸即潰,

清朝的主帥葉志超在遭遇了日本的進攻之後,立刻就逃跑了,甚至一路狂奔五百里逃到了鴨綠江對面,被稱為逃跑將軍,

而在國內非常驍勇的葉志超他被封為巴圖魯,現在卻如此的害怕,為什麼表現得如此拙劣的,主要的原因還是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1點葉志超本身就不願意去朝鮮上任,自然戰爭爆發的時候,立馬就逃跑了。在甲午戰爭前夕,日本人在朝鮮當然是集結軍隊與駐紮在朝鮮的清軍,自然要爆發一場戰爭,這個時候掌握軍事大權的李鴻章準備派遣軍隊前往朝鮮,以淮軍起家的李鴻章自然要派遣自己的嫡系部隊,本來李鴻章準備派遣劉銘傳去參與朝鮮的戰爭,可惜劉銘傳這個時候藉口自己的身體出了重病拒絕前往,於是李鴻章又將這個目光投向了葉志超,

這個葉志超一點也不傻,他知道自己的實力並不是日本人的對手,於是也再三推脫。但是軍令如山,葉志超也只得跑到朝鮮,這樣的主帥本來打心眼裡就不願意上陣殺敵,自然這樣的人是沒有什麼鬥爭的意志的,清軍失敗也是難免的事情。

二是葉志超雖然有驍勇善戰的名聲,但是戰績中水分不少,他的戰績主要是太平天國時期鎮壓捻軍的功勞。

這顯然並不是什麼現代化的軍隊聯軍,不過是平時當農民,作戰的時候拿起刀槍的農民軍,所以說裝備很差,他們不過是依靠靈活的游擊戰術與官軍周旋,

而淮軍呢,至少是與清太平軍對抗的軍隊部隊,裝備精良,擁有大量的火器,這樣的戰鬥情況下獲得勝利並不值得稱道。

雖然葉志超獲得了巴圖魯的稱號,但並不代表他真的很有戰鬥能力,但是葉志超卻依賴這種功勞,逐步提升為直隸總督,成為了淮軍的重要將領,他與驍勇善戰的劉銘傳等量齊觀,但劉銘傳是擊敗過法國艦隊的,是名副其實的名將,葉志超的功勞實在不能和劉銘傳相比,水分很大。

三是葉志超在朝鮮作戰前期準備不足,所以說一遇到失敗就放棄了抵抗的意志,葉志超來到朝鮮之後,發現自己面臨著一顆隨時爆彈爆炸的不定時炸彈,

所以說多次藉口身體有病要請求回國,但是並沒有得到李鴻章的同意,在這種情況下,葉志超本來就沒有打贏這場戰爭的信心,也沒有對作戰進行充分的準備。在面對日本人的進攻的時候,只會逃跑也不足為奇了。


歷史戰爭人


派系眾多難以全權指揮

葉志超為什麼變成逃跑將軍和整個戰局有關,在平壤之戰爆發之前,李鴻章就是消極避戰的,他並不想向朝鮮派遣軍隊,這導致清軍長時間處於以寡敵眾的地位,開戰之前日本人已經派出了2萬多人,而清軍的防禦部隊則只有15,000人,

當然日本人的軍隊的武器裝備和訓練都要更強,雖然清軍有一定的實戰經驗,但是沒有和真正的強敵交手,所以說清軍打農民軍的經驗到了平壤就不一定有用了,清軍打太平軍的方法就是穩打穩紮,每推進一段就修建小型炮樓,因為敵方的火力比較差,所以說炮樓就成了清軍的防禦核心。

然而在日軍的交火之中,這種戰法顯然不是用了,日本人的新式野戰炮命中率很高,直接將防禦中心轟炸上天,傷亡更加慘重。

另外日本人的裝備先進,訓練有素,士氣也更加的高昂,而清軍則是各種武裝混雜,很多的士兵只聽從自己將領的命令,根本就不理睬其他將軍的命令,清軍雖然人數不少,但是派系眾多,各個派系之間都想保存實力,所以說指揮調度不能統一,葉志超也不能管理整支部隊。

聲稱有病 拒絕出戰

葉志超在被派往平壤之前就一直聲稱自己有病,希望不在指揮作戰,由此平壤之戰一開始清軍就處於劣勢地位,僅僅在開戰的一天中,日軍就很有突破。

日軍很快就攻進了戰略要地牡丹臺,這個地方是位於平壤外的戰略制高點,只要攻佔了這個地方,日本人的火炮就可以轟到任何一個地方。

因此葉志超這個時候打了也是必定失敗。此時日本人已經封鎖了平壤,如果不撤退,那麼就是死路一條,平壤肯定要被丟了。如果清軍被圍殲,那麼自己就無法交代,於是葉志超只能想出撤退這個方法。

清軍於是就拋棄了輜重倉惶跑路,撤退的途中也受到日本人的伏擊,傷亡慘重,最終造成了駐朝鮮的清軍總潰敗的現象。

軍紀敗壞,倉皇逃竄

清軍一週時間之內狂奔幾百公里,最終全部退回了中國。葉志超也不能調動整個軍隊,所以說他們放棄了適合防禦的朝鮮北部山區,隨後日本人一路尾隨殺入了中國境內。

還在平壤之戰中,左寶貴面對敵軍壓境的情況,依然殊死抵抗,最終壯烈殉國。但是清政府的腐敗是全面性的,一兩個將領是挽救不了的。

而且朝鮮的一開始是支持清軍打日本人的,但是清軍的軍紀敗壞,葉志超也不能對所有的清軍有所約束,最終喪失了對於這支隊伍的控制,清軍在路上不光搶劫朝鮮平民,甚至還侮辱婦女,由此朝鮮人的態度發生了鉅變,轉而支持日本人。

總結

清軍整體的腐敗加上軍紀敗壞,以及清朝將領的逃跑政策,導致了這場戰爭的潰敗,而葉志超自己也沒有落到好處,到了國內之後被判處了斬監候,雖然李鴻章動用的關係保住了他一條小命,但是他在第二年也去世了,還留下了千古罵名,實在是划不來的事情。


新歷史上的今天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在6月份打響。戰場上的清軍接連失敗,國人一片譁然。黃遵憲寫下一句詩,三十六計莫如走,人馬奔騰想踏蹂。這句詩就是諷刺清軍統帥葉志超,與北洋的丁汝昌相比,葉志超可以說是名氣小了一點,實際上葉志超就是入朝清軍的陸軍統帥,葉志超是淮軍將領,合肥人。

當年追隨劉銘傳鎮壓捻軍,獲得額圖渾巴圖魯的稱號,他是李鴻章的得意將領,1889年擔任直隸總督,1894年清政府應朝鮮國王之邀請,葉志超和聶士成率部2400餘人前往朝鮮協助鎮壓東學黨起義。

心無鬥志 首戰失利

他進入朝鮮之後,這個時候日本人就找到了藉口,以護送公使和護送保護僑民為名義,派遣400餘人的海軍陸戰隊和8000多人的混成旅,在漢城一帶的戰略要地集結,而日本海軍則派出8艘軍艦控制了釜山和仁川港口,一時間朝鮮半島局勢非常緊張。

7月14日。葉志超率領部隊駐紮牙山,25日日軍在豐島偷襲海軍。而在27日。葉志超留一部分部隊駐守牙山。

聶士成率領部隊移到了牙山東北50裡的成歡,而葉志超則率兵駐紮在公州,同時等待援兵,而在29日凌晨,聶士成所在的部隊與日軍的部隊發生激戰,這次兩國陸軍初次交戰,隨後日軍的增援部隊到達,使用炮兵猛烈轟擊清軍的陣地,清軍雖然非常的英勇,但是還是傷亡慘重。

而眼看聶士成部隊被日軍圍困,他卻沒有派出援軍。聶士成部雖然奮勇抵抗,但是敵眾我寡,於是就和葉志超一直一同退往了平壤。

平壤潰敗,指揮無能

7月21日清軍援軍通過水陸兩路到達平壤集結。這回清軍來了四路援軍,四路大軍日夜兼程抵達了平壤,與葉志超殘部會合,而葉志超部為了躲避日本的打擊穿越山林,衣衫襤褸,給清朝的士氣造成了極大的打擊,集結之後這股人馬總數達到15,000人,

李鴻章讓葉志超統帥,因此各路援軍是十分的不滿,這就為後來的指揮無方埋下的伏筆。

9月13日日軍分四路逼近,切斷清軍的退路,而在14日凌晨清軍攻佔了北山頂的清軍營壘左寶貴親自督戰,也沒有能夠奪回,只得率部退入城中。

當晚葉志超隨時準備逃跑,但是遭到將領的反對,左寶貴還派人親自監視葉志超,防止他逃跑,而在9月15日凌晨日軍發起攻擊,雙方廝殺慘烈形成了對峙的局面,戰鬥中左寶貴,不幸身亡,見此情景在葉志超又想逃跑了,連忙召集各路將領商議逃跑之策,除一人主戰之外,各路將領都同意棄城逃跑,於是清軍將領均掛起白旗狂奔,不料日本人早已做好準備,在北山堵截打死清軍2000餘人,俘虜數百人。

26日葉志超率部逃到安州,然後馬不停蹄逃網,一週24日清軍全部逃往鴨綠江,回到了中國境內。

逃避責任 謊報戰果

對於這種戰場潰逃的行為,他自然是知道回國之後是無法交代的,為了逃避罪責,他早已打算玩起了文字遊戲,葉志超向李鴻章發出了報功的電報,因為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並不知道真情,於是還嘉獎了葉世超。甚至還獎勵他20,000兩白銀。而在各路援軍集結到平壤之後,葉志超還是受到清政府信任的。

在9月21日李鴻章的奏摺中,他依舊向清政府報告葉志超取得勝利的戰報。然而現在失敗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葉志超不知道如何收藏,對此葉志超身心疲憊,於是提出了辭官回家養病的要求,但他這種要求顯然並沒有得到批准。

分析作戰失利原因

關於葉志超己多有定論,無非有兩種看法,一是在成歡之戰和平壤之戰中擅自逃跑,導致清軍連連失利,造成重大的傷亡和損失,二是他隱瞞戰報,導致清政府對戰場形勢發生了誤判。事實上也是如此,他的這些劣跡的確讓人詬病和不齒。

但是考察整個大的戰場環境,對於他的評價還是有待商榷的,首先清政府對於日本人的戰爭挑釁以及戰和不定,特別是李鴻章主張避戰求和的方針,讓這些軍人放不開手腳。

第二就是清政府的清軍的部署並不及時,缺乏指揮,沒有戰略眼光,在7月19日眼看清軍步步緊逼繼續持續增兵,朝鮮和談已經不可能了,李鴻章才開始向朝鮮增兵,但日軍偷襲了豐島的運兵船高升號沉沒,結果到達朝鮮的援軍僅僅只有一千三百人。

如果高升號並沒有被擊沉,那麼清軍的總量會超過5000人,大炮增至21門,日軍說不定就沒有戰勝的可能性。

第三,北洋海軍戰敗失利,這就切斷了清軍陸軍的後路。事實上,清軍的後路一直是葉志超所關心的。

雖然有三點原因,但是葉志超作為軍隊的統帥,指揮無方,沒有血戰到底的決心,一打敗仗就率先逃跑,致使軍心大亂。謊報戰績,加重了清廷對於局勢的誤判,因此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在平壤之戰之後,他就被御史彈劾。後來依照法律被判處斬監候。雖然李鴻章求情讓他免於一死,但是他回家後不久就因病去世了,結束了他飽含爭議的一生。


歷史上的新鮮事


葉志超可謂鼎鼎大名,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葉志超是什麼樣的人。除了他狂奔500裡回中國之外,他的妻子寫給他的一封信也揭穿他的老底。

奇恥大辱,朝廷一品大員葉志超竟然棄城逃跑,連夜狂奔五百里,曾經英勇殺敵的氣勢去了哪裡?說白了,他現在身居高位有房有錢有地有女人,他也不再拼搏了,所以說保命是他的第一要務,這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葉志超的童年也是非常的貧苦的

葉志超,貧苦出身,父母早亡,成年後參軍,由於勇猛過人,夠膽識屢立戰功,並且被李鴻章看中,官運宏通做上朝廷直隸提督,身居高位,可謂是人生的逆襲。

但是甲午中日戰爭,棄城逃跑,導致平壤失陷。遺臭萬年,這是為何呢?主要有以下幾點,歡迎補充。

第一,戰前決心不堅定。他是趕鴨子上架。完全是被李鴻章逼迫去前線的。

葉志超本不想出戰,不得已才出戰平壤擔任統帥。所以本不是其所願,所以消極應戰。他手下的軍隊派系眾多,她也不能完全指揮他所想的就是如何保全這些軍隊。

第二,沒有升遷的空間。

已經是一品大員了,就算是立戰功也很難有所發展。所以說不要犯錯,就是他的最大的理想。他保全手上的軍隊自然是戰功一件。沒有損失對他來說就是最大的功勞,但是他這種消極避世的思想反而讓日本人更加囂張,讓他損失更大

第三,家國意識不強

葉志超書讀的不多,曾經的英勇作戰,征戰沙場主。要是鎮壓農民起義,想的是升官發財,志向不在保家衛國。他已經實現了自己升官發財的理想,所以說他所要做的就是保住眼前的富貴,而不是靠著戰場搏殺,再次取得更高的成就

第四,年事已高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時,葉志超已經56歲,以前的衝勁,膽識早已被官場沖刷乾淨,年歲已高,早就不是曾經的戰場英雄了。只想安享晚年。,其實這樣的人就應該讓他退休去安享晚年,但是李鴻章為了自己的利益,讓這位老將重新上。戰場。失敗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所以說人是會變的,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改變很多,而且像葉志超這種心志不堅定的人來講,棄城逃跑也在常理之中,那麼問題來了,他棄城逃跑不怕被朝廷懲治,累及妻兒麼?這也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所以說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統治者戰和不定,葉志超只是一個背鍋俠,這樣一位老人就應該讓他回家含飴弄孫,而不是讓他上戰場去揹負責任。


少數民族南下


  葉志超是清朝末年淮軍將領,曾經參加過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覆滅捻軍、鎮壓熱河起義以及中日甲午戰爭。在朝鮮戰場葉志超為什麼棄城而逃成了逃跑將軍呢?

  

  葉志超生於公元1838年,去世於公元1901年,幼時父母雙亡被舅父收養,少時幫助舅父放牛幹些雜貨,青年之時開始參加謝先亮開辦的團練,受到謝先亮的重視。後來覺得地方團練沒有出息,正好其妻弟孫益壽在淮軍張樹聲麾下效力,為張樹聲副將,葉志超因此加入淮軍,並且任前營幫帶。

  葉志超在各個戰役中都表現出色,後來捻軍被剿滅之後,被李鴻章收入麾下,加入北洋。此後受到李鴻章重視,一路保舉坐到總兵的位置,此後鎮壓熱河起義,受到嘉獎。

  朝鮮東學黨起義,葉志超奉李鴻章命前往鎮壓。此間日本借保護僑民的藉口,派軍朝鮮,挑起中日戰爭。

  葉志超在甲午戰爭中多次棄城而逃,最後被清廷問罪下獄,期間李鴻章為其求情不許。押解上京,經刑部審議之後,判處斬刑。後來大赦歸鄉,不到一年便病逝在家中。

  葉志超此人的評價在歷史上的評價不高,這都是因為他多次棄城而逃的舉止,不堪為將帥。《清史稿》記葉志超逃亡之事“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中國近現代史》:“左寶貴犧牲後,葉志超棄城逃走,狂奔五百里,退到中國境內。”

  這兩本書中記載的事情,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葉志超為保命,棄城而逃,騎馬狂奔五百里的路程,一直到越國鴨綠江,到達清朝境內才停止。就是因為這樣一件事情,歷史上對葉志超的評價都是多有問責。畢竟作為義軍主帥,不但不能一馬當先,帶領自己的戰士抵抗敵國入侵,反而當先逃走,絲毫沒有一國將帥的勇猛風度。

  葉志超為什麼棄城而逃?

  歷史上對於葉志超的評價原本已經是拍板定案的了,但是也有人並不認同。他們認為,葉志超之所以選擇逃亡,主要原因並不在其自身,而是因為清軍備戰不足,倉促應戰。《葉志超傳》記:“部將江自康擅自撤退,平壤北門已難再守。如日軍合圍,清軍將會全軍覆沒。葉志超與諸將商議後,下令乘夜出平壤,向北撤退。17日,北洋艦隊在大東溝海戰中失敗,清軍後路更為危險。葉志超率軍突出重圍,急行軍回到國內。”

  如果真如《葉志超傳》中所說,那麼葉志超選擇了保全,倒也還說的過去。但是有另有文獻記載,狂奔五百餘里並不是葉志超第一次在戰場上臨陣脫逃。

  當初他們剛剛到朝鮮不久,日軍便派軍前來攻打。面對氣勢洶洶的日軍,清軍極為彷徨。正在葉志超手足無措的時候,聶士成提議:“海道已梗,援軍斷難飛渡,牙山絕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勝,宜馳往據之,戰而勝,可據以待援,不勝,猶得繞道出也。”葉志超同意了這個建議,於是聶士成率兵伏擊日軍。此次伏擊,殺傷日軍千餘人,經激戰,因彈藥垂盡,眾寡懸殊,敗退公州。但是到了公州之後,原本約定防守公州的葉志超卻早早的就已經逃離,孤軍奮戰的聶士成無法抵擋日軍,最後也只能選擇跟隨葉志超逃跑的路線,一路退後。

  此次戰爭過後,葉志超還厚顏無恥的對李鴻章發表戰報。將一場失敗的對戰,寫成勇猛殺敵,最終獲取戰爭勝利的捷報。好來李鴻章甚至還根據葉志超的戰報,上奏朝廷,清廷賞銀2萬兩犒軍。

  在這兩種說法之中,如果僅從史料上來看,那麼《葉志超傳》對葉志超的翻案毫無根據能力。雖然說日軍進攻,清軍倉促應敵,的確困難。但是在與部將商量好應敵對策之後,卻將聶士成一人留在後方,自己率先逃走,此事卻是不容抹殺的。所以就小編個人情感而言,並不欣賞葉志超此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