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前半生反明,後半生抗清,南明第一名將非他莫屬

前半生:大西軍的"萬人敵"

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發動農民軍起義,年僅十歲的一個小夥子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張獻忠看到他相貌不凡,收做養子,從此他便追隨張獻忠轉戰南北,開啟了他長達16年(1630年-1646年)的反明生涯。

前半生反明,後半生抗清,南明第一名將非他莫屬

崇禎十年(1637年),這個十七歲的小夥子率部兩萬,隨張獻忠攻打河南和湖北,表現突出,驍勇善戰。崇禎十四年(1641年)他喬裝打扮成明軍軍差,率二十匹輕騎飛奔到襄陽城下,攻下了襄陽。明督師大學士楊嗣昌所儲軍資十餘萬,皆為農民軍所得。襄陽大捷是張獻忠起義軍開始走向勝利的轉折點。

公元1644年十一月,張獻忠正式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這個年輕人因為戰功卓著被封為安西將軍,監管十六座軍營,他就是我們要講的主人翁李定國。此時的李定國才二十四歲,而他身高八尺,相貌英俊,做事有度,在軍中以寬容和仁慈而出名,作戰時則一馬當先,英勇無比,被人稱為"小尉遲"或"萬人敵",是大西軍中智勇雙全的戰將。

前半生反明,後半生抗清,南明第一名將非他莫屬

後半生:南明軍的"擎天柱"

張獻忠雖然以反明為自己事業的起點,但是自清軍入關以後,他對明朝的態度其實已經發生了很大大變化。公元1646年(清順治三年、明隆武二年)八月,張獻忠率大西軍五十萬北上抗清,他在北上抗清前夕曾對部將說:"三百年的大明是中華正統,他沒有滅亡是天意,我死了以後,你們要歸順大明,不要做不義之事。"幾月之後,張獻忠重流箭身亡。李定國自此開始踏上了自己後半生也正好是16年的助明抗清之路。

大局為重

我們前面講過李定國是張獻忠的養子,但是養子並非他一個,而是有四個。孫可望是老大,李定國是老二,劉文秀和艾能奇是老三老四。自張獻忠死後,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遵守遺志,比較忠誠,但是老大孫可望卻一直想自立為王,割據一方。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於是兩個人的矛盾開始加劇。

前半生反明,後半生抗清,南明第一名將非他莫屬

公元1648年各部隊同赴演武場集合,李定國部先入武場,軍中按慣例放禮炮,升帥旗。孫可望指責李定國說:"你平日不把我放在眼裡。"李定國本來可以拒不從命,一走了之,但是為了維護大西軍的團結,為了實現自己"聯名抗清"的願望,忍受了這場侮辱,然後請令去平定沙定洲。公元1652年正月,孫可望派人將永曆帝接到貴州安龍所,大西軍與永曆政權的聯合抗清陣線正式建立。

前半生反明,後半生抗清,南明第一名將非他莫屬

自此之後李定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了赫赫戰功。孫可望心生妒忌,於是設計陰謀,想要殺了李定國。但是還好這個陰謀被劉文秀的兒子秘密地告訴了他。李定國聽過之後,傷心有餘,嘆息不止,又寫信給孫可望,希望他可以珍惜眼前所取得的大好局面,齊心協力恢復大明江山。未曾想到,孫可望接信後惱羞成怒,領兵前去攻打。李定國為顧全大局,避免自相殘殺,迫不得已決定離開湖南赴廣西全州。結果導致之前收復的湖南地區又落入清軍之手。

兩蹶名王

公元1652年初,李定國出兵八萬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陽)、靖州(今湖南邵陽),繼攻廣西桂林,大敗清軍,逼得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李定國七月初佔領桂林,隨後,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鋒指向長沙。清廷聞訊大驚,增派十萬大軍馳援。為避清軍銳氣,李定國暫時撤離長沙外圍,退守衡州。

前半生反明,後半生抗清,南明第一名將非他莫屬

清軍主帥、親王尼堪率軍尾追,李定國設伏將清軍團團包圍,四面猛攻,清軍大潰,尼堪被陣斬,全軍覆沒。李定國取得桂林、衡陽兩大戰役的勝利,使南明的抗清鬥爭打開了一個新局面。黃宗羲評價這兩次戰役時說:"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

兩戰廣東

李定國兩蹶名王之後,孫可望出於妒忌心理,竭力限制李定國部的發展,甚至設計加以謀害。在這種情況下,李定國被迫改變戰略方向,決定由廣西向廣東進軍。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同駐守在貴州和湖南西部的孫可望發生摩擦,一方面又可以指望與福建廈門一帶的鄭成功部和廣東抗清義師配合。

前半生反明,後半生抗清,南明第一名將非他莫屬

1653年李定國與鄭成功約定會師廣東的計劃之後。便親自指揮發動了"肇慶之役",但是作戰計劃被識破,原寄希望的鄭成功(兵員未動)、郝尚久(聯絡通道被切斷)軍杳無音訊,便又撤回廣西。

1654年,李定國在肇慶戰役失敗之後,並未氣餒,正確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肯定東、西夾擊,恢復廣東是南明中興的最佳戰略。而且他還認為上年的受挫與鄭成功的失約有關。因此,他在醞釀再度發兵廣東的時候,他反覆強調通知鄭成功會師日期,結果鄭成功偏偏錯過這個日期,而且也未參戰。在攻城不下的情況下,李定國中計,採用圍困戰術,使得清軍有了喘息的機會,再加上當時軍隊遭受瘟疫,李定國精心籌劃的恢復廣東、進取江南戰略完全失敗,這以後他再也沒有力量和機會進入廣東了。

前半生反明,後半生抗清,南明第一名將非他莫屬

血戰磨盤山

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朝軍隊會師昆明,並進一步追擊殘餘明軍。李定國派兵保護永曆帝先撤,然後自率精兵後撤,於二十日渡潞江(怒江)。兩天之後,清平西王吳三桂在大理擊敗明將白文選部隊,也渡過怒江逼近騰越州(今雲南騰衝)。

儘管當時的清軍已經在各個方面佔有優勢,但是軍事天才李定國並不膽怯,他打算利用地勢的優勢伏擊清軍。部署已定,清朝的滿漢軍隊在吳三桂等率領下進入伏擊區。正在這一決定勝負之際,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叛變投敵,把埋伏的機密報告吳三桂。結果雙方開展了一場生死決鬥,激戰從早上打到中午,明軍損失四千多人,而清軍傷亡盡萬,最終雙方都撤出戰場。

前半生反明,後半生抗清,南明第一名將非他莫屬

磨盤山戰役是李定國統率明軍給予佔有明顯優勢的清軍最後一次沉重的打擊。李定國在兵勢已如強弩之末時,仍然能夠組織和指揮這樣一場勇猛的阻擊戰,證明他不愧是明清之際最傑出的軍事家之一。

鞠躬盡瘁

1660年磨盤山之戰後,李定國重振軍勢。苦苦尋找永曆帝的下落,最後得知原來緬甸已經把永曆帝扣為人質。於是,他分別在1660年九月到十一月,1661年二月和八月一直與緬甸軍方開展,到那時由於水土不服,軍資不備等問題開展得並不順利。同年十二月,十二月,李定國又準備再度攻緬,忽聞緬王已經把永曆帝獻給了吳三桂,他悲憤至極,但仍未氣餒。

前半生反明,後半生抗清,南明第一名將非他莫屬

1662年四月,他借兵車禮(西雙版納),說服暹羅(泰國)幫助象馬,企圖恢復雲南,東山再起。但是正當李定國欲圖大舉之時,軍中瘟疫流行,人馬病死甚多。李定國修表告天,祈求說道:"如果大勢已去,希望老天讓我李定國一人去死,不要再連累軍民。"

六月十一日李定國正逢四十二歲生日,突然發病,接著又傳來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的消息。李定國披髮徒跣,號誦搶地,兩目皆血淚,大哭道:"我對不起大明,也對不起皇帝,我該怎麼面對天下。"六月二十七日夜,李定國死於勐臘(一說景線),臨終前還囑咐兒子及部下:"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後人評說

如果從李定國參軍起義那一年算起,到他逝去,總共是32年的時光,前16年他在反抗已經腐敗不堪的大明,後16他誓死抗清。他與百姓息息相通,在鎮守雲貴之時,愛民如子,雲南人仍然視李定國為滇中脊樑!是以章太炎說:"願吾滇人,勿忘李定國!

前半生反明,後半生抗清,南明第一名將非他莫屬

顧誠前輩曾說,李定國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明清之際各方面的人物當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顆巨星,其他任何人都無從望其項背。

恨以前本人寡陋,我曾聽說過很多英雄例如,文天祥、岳飛、于謙、戚繼光、鄭成功等等,但是我從未聽誰說過李定國。讀過明史,更精確地說,是南明歷史之後,方才知道,原來這個英雄並不比以上英雄差勁,甚至還可能比某些英雄略勝一籌。但是,我懷疑到目前為止似乎很多人可能依然對他無知。我在讀他的英雄事蹟的時候,就下定決心,要把他寫出來,宣揚出來,為了敬重他的愛民之心,為了敬重他的大局著想,為了敬重他的忠義無比,為了敬重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