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對於生的希望,才讓死亡變得不再可怕

對於生的希望,才讓死亡變得不再可怕——《我想吃掉你的胰臟》

初次聽到這個名字,小編跟大家一樣,在腦海中都腦補出了一幅諸如《漢尼拔》或者《開膛手傑克》一般的血腥鏡頭。畢竟無論怎麼看,這都像是一個充滿了恐怖色彩的故事。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我想吃掉你的胰臟》不僅不是一部恐怖電影,反而是2018年9月在日本上映的一部,由輕小說作家住野夜同名小說改編的純愛作品,那麼,作為觀眾的我們不禁想問,為何這樣一部作品有一個如此奇特的名字?而它究竟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對於生的希望,才讓死亡變得不再可怕

劇情其實說起來也並不怎麼複雜:沒有名字又秉性冷漠的男主角(其實有,在故事最後點出來叫做"志賀春樹"),幾乎不跟任何人來往,但是在某天機緣巧合下,偶然見到了一本叫做《共病文庫》的日記,日記的作者正是同伴的女同學,性情開朗的山內櫻良,由此得知了櫻良得了胰臟的絕症,生命所剩無幾。於是藉此契機,原本毫無交集的兩人開始了相處。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對於生的希望,才讓死亡變得不再可怕

在這樣一個雖不能說是爛俗,但是至少也並不少見的故事背景之下,《我想吃掉你的胰臟》的評價也趨於兩極化,一方面有很多觀眾覺得這部作品對情感的描述和對人物的塑造很成功,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另一部分觀眾則覺得在劇情邏輯上有很多處理不佳的方面,對此,小編也有自己的看法。

電影的整體的構圖和色彩在日式青春片中可謂中規中矩,場景的搭配,細節的處理都比較精緻,尤其是整部電影一直以一種暖色調的形式對故事環境進行呈現,把青春電影中愛情的提煉拿捏得恰到好處,從這方面來說,技術上是沒有什麼太大問題的。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對於生的希望,才讓死亡變得不再可怕

而在人物的刻畫上,至少從某個方面來說,人物性格被好很好地詮釋出來:男主人公自我封閉表現和原因,之後遇到女主角後逐漸的改變,直到最後打開心扉;女主角對生的渴望,面對死亡的威脅也不輕易妥協,開朗的性格對男主人公的影響,而在最後的孤獨中,男主人公對她的溫暖也給了她慰藉。諸如此類,在劇情的刻畫上雖然不能說完美無缺,但是將其表現得到位,這點電影還是合格的。

但是電影被人詬病的也在此,很多邏輯的表現上會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尷尬:明明想把女主人公刻畫成純真而活潑的元氣少女,但是在跟男主的相處上卻讓人多少感覺到了自私;女主閨蜜的躁狂和不合邏輯的仇視,也讓觀眾在青春動畫中感到了一種肥皂劇的錯覺;而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女主人最後突兀的死,讓本來已經擁有心理準備的觀眾猶如大冬天被一瓶冰水直接澆灌在頭頂一般不適,這不能不說是電影本身處理的瑕疵。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對於生的希望,才讓死亡變得不再可怕

然而關於這一點,其實如果換一個角度去看,也許會更好的理解。男主人公志賀春樹與女主人公山內櫻良之間存在的,可能並不是一種純粹的愛情,更多的是基於相互理解和彌補對方情感性格缺失的代償。在櫻良改變春樹的過程中,自己也被春樹所改變,而當自己離開人士之時,身軀的消失並不代表情感的逝去,櫻良所留下的痕跡和改變,以一種別樣的方式留存在了春樹的生命裡,而這也正是在愛情之外,更可貴的東西。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對於生的希望,才讓死亡變得不再可怕

正如故事中櫻良對春樹所說,而成為作品名字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臟"一般。這個故事想要表達的,不僅僅是愛情,而是在面對死亡時,人的勇氣和生的希望,這種希望在櫻良失去之後也未曾消失,也正是因為如此,死亡才不再可怕。而這也正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臟》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東西:好好生活,把每一天都當做新的開始。惟其如此,所有的生命才具備自身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