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圍繞“淨”字做文章 嘉興打造一座“會呼吸”的城市

2019-04-01 14:19 | 嘉興日報

围绕“净”字做文章 嘉兴打造一座“会呼吸”的城市

自2015年4月,嘉興成為首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以來,嘉興市緊緊圍繞“淨”字做文章,採取“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技術思路,逐步改善水環境和水生態,重塑“水清、岸綠、魚遊、景美”的江南水鄉風貌。經過三年的海綿城市建設,嘉興城市生態環境特別是水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城市品質顯著提升,老百姓幸福感明顯增強,正著力打造平原河網地區水質型缺水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典範。

試點前後主要斷面水質改善

“這個水從范蠡湖抽取後,經過階梯式的潛流溼地,逐層滲透和淨化,以達到削減汙染物淨化水質的作用。”3月30日下午,在嘉興實驗初中范蠡湖校區入口處的一片潛流溼地,北京清控人居環境研究院有限公司嘉興項目組項目經理鄭濤向記者介紹這個海綿設施。

從遠處看,這片溼地像已經收割過的稻田,以階梯式呈現,水流從高往低,溼地內景觀宜人,最終這些水流進東側的一個排水口,再進入范蠡湖。在這個排水口內,“北京清控”放置了一臺監測設備,它可以監測被潛流溼地淨化後的水質的SS(懸浮固體)指標,可直接傳到後臺系統裡,再經過數據的對比,可以分析出海綿設施對水體汙染物消減的作用。

“從監測的數據來看,海綿設施的源頭削減效果明顯。”鄭濤坦言。記者瞭解到,試點區內SS負荷削減率、COD(有機物質)負荷削減率均與綜合徑流總量控制率成正比,隨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的增加成對數增長。根據試點要求,嘉興市試點區年徑流總量目標值為78%,而目前實際監測結果顯示,試點區內SS負荷削減率、COD負荷削減率均與綜合徑流總量控制率成正比,當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80.71%時,實際SS削減率達到了82.41%,COD削減率也達到了83.5%。

嘉興市在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期間整體水環境情況較之前取得較大改善,試點區各監測斷面水質明顯提升。以試點區水功能區為例,嘉興市試點區共有平湖塘、南湖及海鹽塘三個水功能區,根據水利部相關批覆要求,平湖塘目標水質為Ⅳ類水,海鹽塘和南湖的目標水質為Ⅲ類水。通過第三方檢測公司對上述三個斷面每兩週一次的人工樣本採集和後期分析,化驗分析發現它們的主要評價指標都達到了相關標準要求,被認定為整體地表水水質達標。

以“海綿+”“+海綿”提升城市品質

在試點建設中,嘉興市將海綿城市建設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充分貫徹落實“海綿+”“+海綿”的建設理念,提升城市品質。

南湖大道是嘉興主要入城口,在改造之前,這條路只見車流不見人遊,主要原因是道路兩側景觀檔次不高,道路局部積水。為此,南湖大道在海綿改造中通過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並結合對道路景觀的提升,將南湖大道打造成為展示嘉興海綿城市成效和城市景觀風貌的示範窗口。

“我們梳理人行道和綠地系統的空間關係,優化了綠地內的植物生態,最終達到路、水、植物和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市海綿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在晴好天氣,不少在附近的居民都會到南湖大道遊憩。

據悉,嘉興借海綿城市建設之機,在城市道路改造過程中,充分融合了“海綿因子”,改造市政道路26條,總長度50公里,在解決了城市內澇的情況下,同步提升了道路品質及景觀功能,有效緩解了交通壓力,提高百姓出行效率。

另外,通過植物園、中央公園、環城路綠帶等公共綠地及濱水空間改造,城市居民的休閒遊憩空間大幅增加,城市變得更加宜居。

探索出一系列適用的海綿技術

在試點過程中,嘉興市針對淤泥滲透能力差、地下水位高等特點,積極尋找對策措施,探索解決方法,在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領域開展技術研究,探尋適合本地的低影響開發技術措施。先後完成相關專利申請10餘項,設計方法、技術產品多項,並進行成果轉化,廣泛應用於試點建設中,有效縮短了工期,保證了施工質量。

據悉,通過三年多的試點建設,適用於嘉興低影響開發技術的主要有綠色屋頂、植草淺溝、雨水花園、構造性透水路面、植被緩衝帶、雨水溼地/雨水塘(做好區域豎向規劃的前提下)、砂濾溝或井等。

例如,在實踐中發現,透水材料路面價格較高,而嘉興的土壤為黏性土,綠地施工、養護時極易造成透水路面堵塞,造成後續養護成本較高。因此,嘉興較適合採用構造性透水路面,在試點中,嘉興創新設計並使用了高承載力儲水式道路,開發了利用其結構空隙進行透水的架空磚透水路面。

嘉興市海綿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儘管嘉興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效頗為顯著,但嘉興始終認為短期效應不是城市追求的目標,生態環境建設一刻都不能放鬆,要讓長效治理機制紮根落地。因此,嘉興在三年試點建設基礎上,總結經驗模式,形成了一套適用於本地的制度標準、技術體系和人才體系,將應用於海綿城市的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