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誠信建設萬里行」保健品“蹭老” 正本清源如何發力

“為了不讓她買保健品,我們都沒收她8部手機了。”家住陝西省漢中市漢臺區前進路某小區的馮女士對於自己的母親深陷受保健品的漩渦中,無奈至極。馮女士的母親王大媽從2016年開始,通過電話銷售購買了大量保健品和藥品,原本15平方米的房子裡,已經被各種保健品堆得像小山一樣。經初步統計,竟然已經花了16萬元。

隨著保健品營銷的商業模式在不斷演變、升級。保健品騙局成為時常登上新聞頭條的“老問題”。與此同時,製作銷售假保健品、誇大保健品的功效等問題造成的市場亂象層出不窮。

“蹭老”

保健品主打“暖心”套路

現如今,一款成本價三、四元的進口營養片,經過營銷就可以賣到五、六百元,老年保健品騙局也被屢屢曝光,讓人防不勝防。記者注意到,2017年央視315晚會就曝光了一批將“黑手”伸向老人的企業。在央視曝光的畫面中,安徽潤九生物技術公司將一款名為蜂膠膠囊的保健品,一次向80名老年人銷售23萬元產品。該公司一名講師現場宣稱,服用此藥,“糖尿病的人,兩個半月血糖正常,百分之百正常。”而每盒對外售價3980元的蜂膠膠囊,進貨價只有65元,利潤高達60倍。現場邀請的來自於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的重量級專家,幾年前不過是在遼寧丹東賣保健品的一個店主。

老年人緣何成為不法分子的“目標”?對此,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朱毅認為,“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老年人數量越來越多。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都比較注重自己的健康,手裡也有一些錢,不少老人既有意願又有能力去購買保健品,由此撐起了保健品市場。”

正是抓住老人這樣的心理,這些所謂的“銷售員”讓老人在保健品騙局的漩渦中越來越深,讓老人一步步掏空自己的錢包。

首先,以“免費”為噱頭,開始“拓荒”。“拓荒”就是要建立起一家新的“養生館”。“養生館”往往會挑在老小區,老小區的老年人多。以某公司的名義,在超市門口、菜市場周邊等老人較多的地方發傳單,並稱“為回饋社會,舉辦健康知識講座,參加還能獲得一份小禮品。”

其次,以關愛老人健康名義,博取信任。當一個老人成為顧客的時候,“銷售員”會每天8個小時陪在老人身邊,陪老人買菜、幫老人做飯、老人病了,陪老人去醫院看病。有時,“銷售員”還會組織旅遊,像“120元杭州三日遊”,“養生館”包下食宿費、交通費以及景點門票,而實際成本遠高於120元。三日遊之後,80%以上的老人會買保健品。有的老人說:“買產品不是真的覺得好,而是對我好。”

最後,以不再退款只能換購,直接消失。過了一段時間,陸續有老人發現,他們花幾千上萬購買的保健品禮盒中,所謂的靈丹妙藥在保健品市場同類產品只需幾百元;這時意識到自己被騙,但此時,“養生館”多半人去樓空了。

“坑老”

暴利驅使“三關”待破局

保健品“坑老”營銷愈演愈烈,究其根源,為何老年人生病後,不願意到醫院就診,而選擇信任保健品?

前不久,鄭州市某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在微信朋友圈發文痛斥,有保健品推銷商誘以根治、省事、花錢少等好處,欺騙他的一位七旬高危患者使用虛假保健品,老人因為過於相信保健品的“療效”,未遵醫囑按時吃藥,導致突發暈倒。為此,醫師在老人的醫囑單上特意加了一條提示:“與保健品(偽)和傳銷組織產品徹底斷絕!”

站不住,擠不動,等不及,是老年人看病的三大特點。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目前老年患者到醫院就醫尚不夠方便和明白,這正好給偽保健品營銷商留下了有機可乘的間隙,他們故意降低門檻、誇大宣傳釣人上鉤。

記者梳理發現,老年保健食品市場亂象主要折射三大難關。

一是保健品虛假營銷花樣繁多。暴利吸引了眾多企業進入保健食品行業,加劇了市場混亂,導致假冒偽劣產品湧入市場。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的《老年保健品消費調查報告》指出,71.8%的保健品宣傳通過張貼信箱小廣告進行。一些保健食品公司大肆宣傳保健食品具備替代藥物的治療效果,甚至在包裝上標註“抑制腫瘤”“增加骨密度”等內容誤導老年人。

二是老年人法律維權能力差。從歷年法院的判決來看,老年人因保健食品侵權向法院主動起訴的案例很少,且大部分是子女投訴。

三是監管難。我國以往的監管體制重事前嚴格審批,對事中事後監管力度不夠。同時,基層監管人員人少事多,執法能力不足。另外,保健食品銷售採取了網絡銷售、電話銷售、會議銷售、健康諮詢等方式,隱蔽性強、流動性大,往往披著合法外衣進行虛假宣傳和銷售,易形成監管盲區。

助老

專項整治層層落實

16年前,趙本山的小品《賣柺》把東北方言“忽悠”,說成了全國人民熟悉的流行語。16年後,四川成都人陳杰因為父母深陷“忽悠”陷阱,憤而成立“防忽悠”公司,幫老年人做起了諮詢和代理投訴服務,此外他還開發了一個名為“保護傘烏托邦”的微信公眾號。點擊這個公號內發起投訴一欄,便可根據投訴類型,填寫自身或者家人的信息,以及投訴對象的信息,並描述遇到的問題。

老年人總是被保健品推銷騙局“釣”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保健品推銷套路層出不窮,也不完全因為騙子有幾把刷子,還在於老年人不懂保健常識,缺少正確保健的知識和方式,容易被騙子忽悠。所以,要防止老年人陷入保健品推銷騙局,社會化服務短板要補上。

首先,針對常見的老年病開展經常性保健常識宣傳介紹,幫助老年人掌握一些常用的保健知識,提醒老年人正確保健和購買正確的保健品,防止老年人被忽悠。

其次,完善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建設和服務,關注和關心老年人的健康,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健康檢查和服務,防止老年人步入保健誤區。

第三,協助老年人轉變觀念,清楚保健品不是藥品,醫學上無法達到的功效,保健品同樣做不到,有病還請去醫院。不要輕信廣告、朋友的推薦,保健品不是神藥,只可以當做輔助手段。

最後,多開展社區服務活動,滿足老年人的文化和娛樂活動需求,讓老年人的精神獲得寄託,防止老年人精神空虛、寂寞,避免因感情空虛被保健品推銷商利用。同時,子女要關心父母的疾患和身體健康,有針對性的開展保健常識介紹,提醒老人防騙。

查一個,打一串,端一窩……這是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專項整治活動的一個縮影。2017年7月,國務院食安辦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方案的通知》,部署在全國開展為期一年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這也是近年來參與部門最多、時間跨度最長、涉及範圍最廣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專項行動。

2017年10月,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專項整治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同年11月6日,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佈數據顯示,各級食藥監部門聯合公安機關破獲各類食品案件29起,刑事拘留33人。各級工商部門共監測食品、保健食品廣告8.68萬餘條,發現並處理涉嫌違法線索367條。同年11月13日,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實施方案》……

在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政策治理的同時,作為行業內部也在積極整治。今年7月27日,在2018中國食品闢謠論壇上發起了《保健品行業自律公約》,碧生源等多家保健品企業現場簽署公約。簽署公約的保健品企業紛紛表示,將積極維護並遵守本公約,切實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業規範,積極履行企業主體責任,樹立行業良好形象,提高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觀念和質量、安全意識,以守法、誠信、科學的態度維護消費者合法利益。

愛老

構建社會共治共享格局

在一場場“坑老”騙局中,老人為何屢屢受傷,抑或心甘情願被忽悠?與保健品推銷員之間拉鋸式的戰爭,仍在許多家庭持續上演。毫無疑問,治理保健品營銷亂象,需要監管部門及時出手。

“保健品銷售亂象頻發的背後,是中國日益加深的老齡化現狀。”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王素清表示,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給健康產業創造了機遇,也讓不少人看到了謀財的機會。因此,全社會必須切實愛老,關注老人的健康與情感需求,並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的養老體系,從體制機制、規範市場、硬件設施等方面多措並舉,讓“社會保健”代替食品保健,根治這一痼疾。

完善老年保健食品市場監管,需要轉變市場監管理念,創新監管方式,建立以法治為基礎的社會多元治理格局,從而為老年保健食品市場健康發展營造健康的市場環境。

社會養老院是助推劑。進一步看,保健品銷售的“假溫情”,擊中了當前中國老年人生活的深層次問題,中國在逐步走入老齡化社會。空巢老人佔到老年人總數的一半。可以多建設一些標準化的社會養老院,讓更多的空巢老人感受到社會的溫度,政府體貼入微的愛護。

社區花樣活動是強心劑。在社區,可以組織一些社交活動、益智遊戲活動。如象棋、書法、合唱團等,讓老人的孤獨感能得到顯著緩解,讓老人晚年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醫療幫助和健康宣教是鎮靜劑。正確的健康教育和宣傳猶如一針鎮靜劑,向老人傳播科學保健知識。正確的健康教育,學習科學搭配膳食,多運動,強身健體。

子女陪伴和電話是暖心劑。老人就是“老小孩”,他們會更依賴孩子。有關專家表示,如果子女的關愛到位,老人甚至不會得病。因此,建議子女每週給父母打次電話,一個電話會讓父母感受到愛的溫暖,能緩解因孤獨帶來的抑鬱感,也讓老年人有了精神寄託。

我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人們越來越迫切地需要一個健康、清爽的保健品市場,為此尤須完善相關法治建設,探索建立保健食品分類監管機制。依靠大數據,建立保健食品企業風險分析模型,構建企業商譜圖,實現對企業生產經營行為的追根溯源。依靠科學的風險研判,有效識別高風險保健食品企業及其相關責任人,開展有重點的雙隨機定向抽查,集中主要力量對高風險企業進行精準監管。同時,與執法部門、行業協會及家庭形成合力,從源頭整治保健品行業,還老人安祥晚年。(《中國信用》雜誌記者 吳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