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懿传》里“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有什么寓意?

柳侍墨


一出爱情杂剧《墙头马上》,虽暗表了弘历(红荔)和青缨的少时情分,却也从一开始就一语成谶地昭示着,这是一出少年和少女明明知心知意,却还是渐行渐远,终得此生来生不复相见的凄美爱情故事。

耐人寻味的是,“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最早出自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讲述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

没有三书六聘,但凭一颗痴心,就和男人无名无分地同居了N年的痴情姑娘,最终被男方家庭鄙夷,逐出了家门,灰头土脸地回了自家。有一天,那抛弃了自己的昔日夫君,打马从墙外经过,墙头马上,咫尺天涯,这一瞬,往日情分寸寸断折,只余一颗破碎的真心。

到了元朝,白仁甫根据这首长诗,撰写了一部爱情杂剧《裴行俭墙头马上》,后世简称《墙头马上》,不知是出于对天下弃妇的同情,还是出于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他把这出悲剧彻底改写成了happy ending的大团圆喜剧——

李家小姐与裴家少年游园偶遇,互生倾慕之心。二人以诗唱和,私定终身,在裴家花园匿居了整整七年。裴父发现自己的宝贝女儿竟然做出这种不齿之事,怒逐裴行俭。然而落拓公子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进士及第,咸鱼翻身。几经周折,最终回来风风光光地娶了李小姐。

与《井底引银瓶》中传达出的萧索情愫截然不同,在元杂剧里,两人墙头马上的相遇,显得是那般少年意气,花好月圆。男明知故问:“为谁含笑在墙头?”女坦坦回答:“莫负后园今夜约。”

按照《如懿传》中的情节,两人是因少年时一起观看了这出爱情杂剧,以“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确认了相知相许、此生不负的心意。

这首诗在剧中出现过很多次,在两人你情我浓的时候,也在两人被迫分离的时候,更在两人渐行渐远的时候。它灌注着两人的初心,被岁月熔炼打磨,成为一把寒光可见的刀,最后,斩断了如懿的长发。

就如这首诗的源头出处所昭示的那样,墙头马上,哪有相逢,终不过是一场咫尺天涯的悲剧。


饮水君


这个故事出自元杂剧,作者是白朴,名字是《墙头马上》。不过原诗来自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在《如懿传》中,这句诗反复反复的出现,兰因絮果,预示着如懿和乾隆皇帝之间最终的悲剧走向。这是一处私奔的故事,放在今天看,非常的不可思议。尚书裴行俭的儿子裴少俊在买花途中看到妙龄少女李千金倚墙而立,当然,少女也看到了这位身骑白马的俊俏男子,电光火石之间,感情就发生了。于是裴少俊写诗投到墙内,少女写了答诗,两人当夜约在后花园。

谁知,在后花园私会的二人被少女的乳母发觉,放两人悄悄离去。这两个大户人家的少爷千金,就这么儿戏一般的私奔了。当下,裴少俊带李千金回到长安家中,把她藏在后花园住了七年(又是后花园,后花园真是最多秘密的地方)。这七年,裴少俊若无其事的和李千金生了两个孩子,他的父母如盲人一般视若无睹。直到儿子端端6岁,女儿重阳4岁,裴少俊陪母亲外出,裴行俭才偶然碰到两个孩子,询问之下才知道,自己已经当爷爷很久了。

裴行俭的反应是大怒,对李千金进行了大肆辱骂,认为她淫奔不才,把孩子留下,把她逐出家门。李千金忽然想起来,自己也有父母,而且老爸还因病去世了,于是就回家守孝去了。

作为才子佳人向的戏曲,结局当然是要强行大团圆的。最后裴行俭向女主赔罪,重新明媒正娶迎接女主,让她有了名分。

在白居易的原诗中,这个故事到夫妻离散就结束了。如懿传引用这个故事,让男女主角一见钟情,却因为种种原因离散。在剧中如楔子一般,对故事进行概括和暗示。

但是,对于这个故事,我有一些疑问,在宫廷内围,给未成年的阿哥格格演出这样一出戏到底合不合规矩呢?无论如何,都有教人淫奔的嫌疑,更何况剧中有大量的“红绫被,象牙床”这样的艳词。以《红楼梦》为例,《西厢记》是不能给未出阁的少女看的,这出剧的尺度比《西厢记》有过之而无不及,就这样在宫里给格格阿哥们公然演出了,而且堂堂皇后,一次次拿着《墙头马上》的剧本端详,实在费解。


大先生的故纸堆


这是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中创作的一首中长篇叙事诗,描写的是一位私奔女子的悲哀;表现的是当时中唐都市人们的生活色彩,虽然那时都市里的青年男女们、有着商业性交往给予的往来自由,但传统的礼教观念是不允许、用以追求婚姻自由的,其结果也会是遭到无情的扼杀。

作者用以中长篇的诗叙,描写这位女子从他们的相识、相知到私奔,直至又被抛弃的悲惨遭遇;是很细述反映出中唐都市生活特有的现象,以及都市人、当时的理念以及思想个性;当然、更多的是作者对扼杀人性的礼教进行批判、以及愤慨,同时表现出对这女子的不幸而同情。

至于在《如懿传》这部剧里的如懿总是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見知君既断肠”这首诗句与乾隆皇帝对话,那是因为她在依礼进宫为妃的那天起,就已悲观到自己的命运、将要从悲惨开启;因为聪慧的她对宫院里弥尔我诈的勾心斗角、是熟知的,所以在皇上那么乐观对她的头一句话:“从今以后、朕一直握你手,你依靠朕便是。”时,她且引以白居易这首诗句“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既断肠”回应了皇上,已知花开花落自有时,结果真成了史上最惨、最令人可怜的如懿皇妃!



华山论坛论剑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出自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剧中如懿与皇上回忆起年少时光的时候,如懿说的一句话。

描写了一个女子站在宫墙上,看着自己的年少的恋人骑在高头大马上,两人远远的看着对方,回想起年少时候的事情。一看到对方就犹如断肠一般痛苦,相思之情难以得到慰藉。(个人解释,并非官方)这首诗表现了一私奔女子的悲哀。它在题材上与古乐府中的弃妇诗类同,但其风格与情调与传统之作多有不同。

都市的商业生活给青年男女的交往带来了一定自由,但传统的礼教观念却扼杀了他们追求幸福的权利,并制造了一些悲剧,而在这一悲剧中女子更是一个受害者。这句话细致描写女子被弃后的心理, 突出故事的悲剧性与抒情性。如懿的这一句话就已经注定了她往后悲惨的结局。

此时的如懿被人陷害,即将远去冷宫。她要求见皇上一面,而此时的两个人,并不再是亲密的恋人,而是皇上与妃子的身份。


如懿一直看着高高在上的弘历,内心却无比苦涩。皇上问她:为何这么瞧着朕?如懿回答她看不清皇上,也看不懂了。

两人碍于身份和种种考量,终究没有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由此如懿说出了这句“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的话。


其实皇上并没有放弃为如懿寻找真相还她清白,只是如懿不懂罢了。

发掘更多的新剧好剧热剧,追剧模范生始终与你同在!


追剧模范生


结合《如懿传》的语境来看,这句“墙头马上邀相望,一见知君既断肠”应该是来自于元代白朴创作的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后世简称《墙头马上》)。

这部杂剧主要讲述的是李千金与裴少俊在花园墙头相见,继而私定终身,又受到裴家阻隔,最终排除艰难双宿双飞的故事。

但这个故事脱胎于白居易乐府诗《井底引银瓶》,原本却是个悲剧故事。

《如懿传》将这句诗贯穿始终,既体现了弘历与青樱一见钟情的年少爱情,同时也有后边“寄言痴情人家女,切莫将身轻许人”的痛彻体悟,可见一语双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