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道德有什么用?

用户3158132305941


小一觉得,道,即道理;德,即品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说要做一个讲道理、具美德的人。懂道理不容易,树良德不容易,遵守社会公德更不容易。倘若人人都能做到,现实中哪会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事,不会有万恶的疫苗事件,不会有惋惜的滴滴事件,不会有可恶的霸座事件,也不会有出现神奇反转的宝马事件。



国家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因为我们的法律还不完善,生活中的那些细微之处,也不值得专门立条法律,这样反倒显得法律太廉价了。所以,这就有了道德对人们的约束。

不给老幼病残孕让座,不是一种违背法律的行为。可是,你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试想一下,当你年老的时候,或者这位老人家是你的亲朋好友,为了不让自己心里不舒服,为了不受旁边人目光的谴责,迫于压力,可能你就会主动让出了座位。这,就是道德的力量!



当然,对于那些为老不尊的人或者自己实在是太累的情况下,小一倒觉得不让也罢。小一曾经让座给一个小朋友,可是小朋友和他的家长半个字没有,连看我一眼都不舍得,小一真的很无语!不图一句“谢谢”,视我为空气,好尴尬啊!不过,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了。别人,由他去!

道是道路,德是嘉德,美好的品德指引着,会让你的人生路更加长远和宽广。社会是一个集体,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围绕着一个人转。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与人方便,也是与己方便,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前面的人掉东西了喊一声,后面有车过来了让一下,快递员推着沉重的东西进来了开下门,地铁上有人没站稳拉一把,这些都是举手之劳。



不要求锦上添花,也不要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不要求雪中送炭,但起码不要在他人虎落平阳的时候落井下石,这便是最基本的道德。

美好的道德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爱,更加美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有温度!


一抒己见


谢@风雅人文观察 君邀。

“道”与“德”何解?见仁见智。

从文字及文献的角度看,的本义是道路

的本义也是道路,更准确地说,是直路,是不邪不曲的道路

以下从文字及文献的角度谈谈“道”、“德”二字的来龙去脉。

一、说

先说“道”字。

在西周早期金文中,“道”由“”与“”构成:

(四周是“

”,中间是“”)

“道”是形声会意字。

“行”(háng)是“道”的义符,是“道路”之义:

《诗经·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微行”即“小路”)《诗经·小雅·小弁》:“有死人,尚或墐之。”(“墐”读jìn,“埋葬”之义)

甲骨文“行”写作:

“行”象道路交汇之形。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行象四达之衢,人之所行也。”

“首”既是义符,也是声符

“首”就是“头”,造字者以局部指代整体,用“首”表示人。

“首”与“道”在上古时韵母相近,所以“首”在表意的同时,也起到了提示“道”的读音的作用。

(人的头)和(道路)组合到一块儿,即为

人行走的道路之义:

《诗·小雅·大东》:“周,其矢。”(“砥”是磨刀石,“矢”是箭矢,以喻道之平直)《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不通。”《说文解字·辵部》:“道,所行道也。”《释名·释道》:“道,一达曰道路。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

在西周晚期的金文中,“道”的下边加了一个

脚趾,象征脚掌):

(四周是“”,中间是“”,下边是“”;“首”加“止”即“头”加“脚”,象征人在走路)

在战国晚期金文,“道”字由“彳”、“首”、“止”构成,“行”的右半部分被去除了

(左边是“

”,右上是“”,右下是“”)

到了小篆,“道”字由“辵”与“首”构成,凝合为

(左边是“”,右边是“”)

到了秦隶中的“道”,“辵”字微调,“首”的上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到了汉隶中的“道”,“辵”进一步调整:

楷书中,“辵”写成了“辶”,“道”也就写成了“道”。

如上所说,“道”的本义是“

道路”,是人行走的道路

引而伸之,即为“道义”,是人行为的原则

《春秋左氏传·桓公六年》:“所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孟子·公孙丑下》:“得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又可引申为“规律”,是自然与社会运行的规则:

《周易·说卦》:“是以立天之,曰阴与阳;立地之,曰柔与刚;立人之,曰仁与义。”《邓析子·无厚》:“夫舟浮于水,车转于陆,此自然也。”

又可引申为“宇宙的本原、本体”:

《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强为之名曰大。”《韩非子·解老》:“者,万物之所然者,万理之所稽也。”

二、解

再说“德”字。

甲骨文中,“德”由“行”与“直”组成:

(四周是“”,中间是由“”和一竖构成的“”)

“德”也是形声会意字。

“行”是“德”的义符,是“道路”之义(见上)。

“直”是“德”的声符(“直”、“德”在上古时读音相近),起到提示“德”的读音的作用。

“直”也是“德”的义符,起到揭示“德”的意义的作用。

加上

,即为直路之义。

西周早期金文中,“德”字省去了“行”字右边的“”:

(左边是“”,右边是“”)

到了西周中期金文中的“德”,“目”上面的一竖中间多了一个圆点,“目”下面添了一个“心”:

(左边是“”,右上是“”,右下是“”)

到了小篆,圆点变成了一竖:

(左边是“”,右边是“

”)

汉隶中,“德”写作:

隶书“德”再经楷化,就形成了今日的“德”字。

如上所说,“德”的本义是“直路”,是人出行时的正确道路。

引而伸之,即为“

道德”、“德行”,是人的正确行为:

《周易·乾·文言》:“子曰:‘君子进修业。忠信,所以进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论语·述而》:“子曰: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亦可引申为“规律”,是自然与社会运行的正确轨道:

《庄子·天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而已矣。”《韩诗外传》卷五:“至精而妙乎天地之间者,也。”

三、略论

道德

“道”与“德”结合到一块儿,即是“道德”。

“道德”二字,蕴意深厚;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应尹喜之请,著五千言,便以“道德”为名(亦名为“老子”):

(赵孟頫手书《道德经》)

那么,“道德”有何作用呢?

曰:滋养人心向善,导引士志求真

“道德”随世而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表象。

“道德”经时而恒,不同的时代有相同的道德内核。

“直”既是早期金文“德”字的义符,又是它的声符,是造字者为选定的核心。“德”字的意义虽随时代而发展,却未离开“直”这一核心义。

“惪”(dé)是西周中期金文之后“德”字的义符兼声符,更是它的古字;

)上直心是为)。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佛家亦以“直”为贵。《楞严经》云:“十方如来,同一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释家以“直心”为“道”,以“直心”为了脱生死的根本凭借,此与先民对“德”的认识若合符节。



读籀书也


道德,道者,方法、技术、方向;德者,素养、品性、品质。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和习惯。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到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从科学的角度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 (Lawrence Kohlberg)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成人所拥有的道德判断能力是从其儿童阶段,伴随着智力发展,通过学习身边成人的价值判断而不断形成的。

通过向不同年龄的幼童讲述道德难题,让孩子分析其中的价值判断,柯尔伯格得出了著名的

“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

水平一:前道德水平--对应阶段1和阶段2

水平二:习俗角色遵从的道德水平--对应阶段3和阶段4

水平三: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则的道德水平--对应阶段5和阶段6


同时,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对应着彼此独立的道德动机。

六阶段是指:

阶段1:遭受他人惩罚

阶段2:对物品的占有或得到奖励

阶段3:受到他人的谴责

阶段4:被公认的权威斥责、驱逐并有罪恶感

阶段5:所在群体的尊重或者不敬

阶段6:自我谴责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人的道德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实质上把道德进行了分层,更让我们看清了“道德有什么用”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试想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混乱的、不和谐的社会。道德与法律,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当通过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把道德拆开来看后,就会发现,法律在很多层面上与道德不谋而合。


道德发展过程

道德发展过程的水平一称为“前道德水平”,这个水平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看重个人利益。在阶段1,幼儿认识不到他人的利益,他的行为是出于不良行为会受罚的恐惧;到了阶段2,幼儿认识到他人的利益重要,但他们的行为仅仅是为了得到同等的回报。

到了水平二,人际关系中的个体角色身份开始发挥作用。阶段3,幼儿的行为是为了达到他人的期望,并维持与他人间的信任与忠诚。阶段4,他认识到了法律与秩序的存在,并表现出对法律和秩序的尊重。

而当一个人进入水平3时,他的道德判断开始超越现有的法律。阶段5,人们开始承认某些法律比其他更好。存在合情不合法,合法不合情的事实。但人们依然信任尊重法律,通过程序来修正法律。到了阶段6,人的道德判断将建立在普遍道德行为准则的信仰之上。决定道德的将是个人的良心。

柯尔伯格认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完全达到阶段6,它们只出现在具有道义感的伟大领导者身上。如甘地、梭罗、马丁·路德·金。

图为甘地


说到底,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运转的基石。它来自于人们共同接受认可的社会理念,也维系了社会的正常运转。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民众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法制观念也会随之不断改善。这本身就是中国的一件幸事。


九度十二分


这个问题太庞大,一百个人估计会有一百个答案,老麦就说说自己的理解吧,诸位就搬个小马扎,与老麦一起说说那些不科学的事情。

所谓'“道”,既是咱们普通百姓平日里所说的“天”,而所谓“天”,延伸下来的话也就是“老天爷”,而这个“老天爷”有两重含义,一重就是玉皇大帝;另一重则指的是天地万物生化消逝所遵循的自然生命法则。也就是说,道,是一种规律,一种法则,或者说一种制度。

所谓“德”,则是一种行为,一种轨迹,或者说是一种自然生命运行轨迹,是一种动态的行为,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可以理解为是执行力,而这个执行力是针对“道”的,也就是说,只有遵循了“道”的“德”,才能顺应天地万物的生化规则,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那么,所谓“道德”,解释下来的话,就是“以自然生命法则或是规律为依托,严格去执行,去发展”,也就是我们时常所说的:顺应天道。这个顺应天道,既是“道德”的真实含义。只有顺应了这个“道德”,万事万物才能趋于阴阳平衡,持续稳定。

好了,这就是老麦的粗浅理解,诸位高能,有什么指教,也诚请留言,与老麦共同探讨。

说明:本文原创老麦,图片来源于网络,首发今日头条,如需转载请联系老麦。敬请关注:老麦说说,与老麦一起去探寻那些未知的人和事。


老麦说说


道为什么说不清呢?因为它涵盖的面太广,太复杂,无法用人类的语言描述。因为人类的语言,是人六触的表述,一但超出人六触的范围,就无法理解词的意义了。人类,只是道的最底层,而宇宙中却有无数的空间,无数的层次,都是包涵于道中。比如说佛和佛的世界。人们常说是佛“得道成佛”。也就是说,佛和佛的世界,都符合了道的某个层次之理,才会存于那个层次之中,而道却有许多层次,也就有许多层的宇宙与世界。而道的最高层的解释,就是“忍,真,善”。这三个字,存在于宇宙所有空间和微粒之中,代表了宇宙终及的含义。

下面咱们讲一下“德”。 现在的人们,总把“德”归于意识形态中,认为“德”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可是古人却有词汇说“缺德”,或“积德”,或说“德冠古今”。这些词汇,都将“德”描绘成物质的东西,要不怎会“缺”了呢?或者说,又怎能“积”呢?成语有“积沙成塔”等许多词,讲的都是物质的东西。

其实,这个“德”还真是物质。人从出生的那刻起,在许多平行的空间中,都诞生了一个你。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人的身上带有两种气团似的物质,分白色和黑色。而白色的气团,我们叫“德”,而黑色的气团,我们叫“业”。“德”,是人做了好事,善事而得到的,所以才有了“行善积德”的成语。而人做了坏事,欺负了谁,那他身上的“业”,就会增加,同时,还会从他身上飞走一块“德”,补到被他欺负的人身上。这就是俗语讲的,此人“缺德”了。而被欺负之人得到了这“德”,就会增加福份。所以古人又讲了“吃亏是福”。而吃亏之人由于受到了痛苦,本身上的“业”也会消掉一块,飞到欺负他的人身上。对他来说,是“消业”了。而欺负他的人却因此增加了“业”,所以古人就说此人做坏事,是在“造业”呀。

那么,这个“德”和“业”对人有什么影响呢?“德”大,会当大官,发大财。这是“德”多带来的。而对修行人来讲,“德”可以演化成功,一能改变生命的本质,提高生命层次,才会有“功德圆满”的说法。而“业”多,“业”力就大,人就贫穷,诸事不顺,短寿。有些“业”多之人,靠一些手段,关系,当了一定层次的官,发了一些小财 ,生活中常有这些象。但不会长久,因为有句古话,叫“德不配位”,就是你身上没那么大的德,而有了这些本不该属于你的东西。那么,你就得有一些损耗来弥补空缺。有的人会短寿,有的则用灾病补偿。

古时百姓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都怕“缺德”,做坏事的就少,也就有做了坏事,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就是说明社会风气正。那象现在,都巴不得能认识几个身上刺龙的,感觉能挺直腰杆做人。


古往今来之传统


什么是“道”?地上本无道。所谓道,大都是前人在荒芜中披荆斩棘开拓出来的,走的人多了,便成了道。

道本无理,为了给行道的人指明方向与目的地,于是给道起了名称,这道的名称就是理,疏理的理。于是理出了人间许多道,比如:王道、人道、商道、正道、邪道、直至“盗亦有道”。

至此,“道”与“理”结合在一起,变成了社会各项各业,各类人群“行”的道理,“为”的规距。

什么是“德”?人生本来有性无德。饿了吃,困了睡;热了脱,冷了穿;乐了笑,悲了哭;想表达,就要说。

所谓“德”,是人类的智慧者经过长期的啄磨后,为了束傅人类原始的本性,不让这种本性破坏了人类群居的环境,从而不断编织的一件漂亮的外衣。比如吃:吃什么?哪里来?怎么吃?比如睡:睡哪里?与谁睡?怎么睡?比如穿:穿什么,怎么穿?比如笑:笑什么,怎么笑?比如哭:哭什么,怎么哭?比如说:说计么,怎么说?这些本性的行为如果都能披上一件有德的外衣,人类社会的磨擦或者说矛盾吧?就会大幅度减少,甚至消除。

所以“德”是一件人生的外罩。这件外罩也分档次,最高的一档,能挡得住权、色、利的侵袭,而又能不断释放光芒,温暖他人。

结束语:“道德是什么?”,道德就是:社会上的人群都前行在有道理(规距)的路上,而且都穿着漂亮又统一的外衣。


手机用户明心


道,就是自然,还用解释?道法自然还用解释?道就是自然。

树就是自然,身体就是自然,每个人都是自然的。

德就是表现形式,你看,每个人的表现形式都是不同,我们常常说“什么德性”,就是这个人怎么会表现的那样。德就是自然的表现形式,就是道的表现形式。

万物都是自然的,但是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千差万别。那就是道德。

这么简单的理解,你立马又错过了道德经的真义。

为什么要道法自然?因为我们总是在违背自然。否则道德经就毫无意义了。对自然的态度就是无为。那就是道德经的真义。我们有太多的有为,以至于把地球弄的满目苍夷,面目全非。最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身体弄得身心俱疲,形容枯槁,瘦骨嶙峋,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形容那些常年生病的人,那些骨瘦如柴的人,只能借用一下那句话,就是“万恶的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我们老是责怪别人,责怪社会,所以永远不会进步,不会成长。其实是自己,问题出在自己身上。那就是道德经的真义。

头脑跟身体连在一起的,头脑里面的任何念头身体都会跟着动的,就像电脑一样,你鼠标移动一下,键盘碰一下,不只是屏幕上有动静,而是整个电脑都在动,它是一个整体,你看到屏幕上文字在跳跃,其实那是表面现象,支撑那个文字跳跃的是整个机器,如果你跟服务器连接的话,那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在支撑你的工作。你敲一下键盘,整个网络都在运行。

头脑跟身体连在一起的,头脑跑的快,身体会精疲力竭的,头脑里面的念头如果是矛盾的,那么身体不是疲劳,不只是疲劳,而是撕裂,如果头脑里面有无数个矛盾的念头,那么身体就是不知所措,失魂落魄,肝肠寸断,撕心裂肺。殚精竭虑到最后就是疯狂,一个人疯狂伤害的是几个人,整个社会疯狂就是世界大战。

那才是真正的违背自然的后果,不是伤害树,伤害地球,伤害几个动物,而是害人害己。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我们认为头脑就是我们的一切,我思故我在,那就是问题的根源。头脑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头脑没有错,问题是我们只记得头脑,忘了自己的身体。或者一直记得身体是自己的,但是没有真正的在意它,在意的是头脑想象出来的东西。比如论文吧!

有一个跟我同年的女孩子吧!举这个例子吧!她走的时候50岁还不到,临走前把她自己写的SCI论文全部烧掉。她肯定恨死那些论文了,那些论文有啥用?我不知道!她的论文几乎没人看,除了她自己。整个社会都在意的是排名,在意的是收视率,在意的是谁跟谁,谁听谁,谁指挥谁。都在意的是自己的面子,位置,票子,房子,儿子。在意的都是跟别人的攀比,到死还要攀比,看谁死的风光,死的荡气回肠,死的比什么什么还重,哦,是司马迁说的,死的比泰山还重。其实,生命都是一样的,在别人的心目中你的分量很重,但是,那是别人的事,跟本人其实是没关系的,如果你在意别人的感受,那就是不自然。

你的心老是被别人牵着走,那就是不自然了。你的心老是在外面,不在里面,那不是分心吗?心怎么可以被分呢?分心就是所有痛苦的根源,混乱的根源,动荡的根源,悲剧的根源。只有一个人内在和谐了,才能跟社会和谐,跟自然和谐。每个人的内在和谐了,整个世界才会和谐。

怎么才能和谐?只有把心收回来,回到自己的内在,烦恼,痛苦都是把心收回来的一个契机,把心收回来的关键点。看着自己的烦恼,啥都不要做,那就是无为,那就是自然。

蚊子咬你,身上有很多痒块,你不要去动它,只是意识到它,很快,那个块很快消失。你可以做几次试验。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头脑,已经形成惯性了,不去抓怎么能行呢?那就是孙悟空的原型,看见妖怪就打,其实,妖怪就是一股能量。就算手不去抓那个痒块,心里面还是在排斥它,那就只能把注意力转移了。跟猴哥说,不要跟痒块玩,我们去玩另外一个游戏。当然,最高境界不是转转注意力,那是没办法的办法。头脑就是猴哥。

最高境界是知道自己是谁?所有你看到的都不是你,但是你跟它分不开。你对它啥都做不了,因为你是无,是空,能做啥呢?所有的做都不是你在做,都是能量在做。就像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风是能量,草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也是道的表现形式,枯和荣都是德,都是道的表现形式。所有身体里面发生的一切,包含头脑的执着,头脑的惯性,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都是自然的表现形式,都是德,那就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梦不是没有,梦就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珠亦如电,电难道不是能量?珠其实也是能量的表现形式,水有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固态,它的变化跟温度息息相关,难道不是能量的表现形式?梦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我不反对任何人,我只是说把心收回来,身心和谐。我的任何话都只是在说明问题,没有对司马迁不尊重的意思,没有说别人的不是,别人的坏话,那些全部不是我的本意。我的本意就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那才是道德经的真义。


宅zhai某人


“道”就是“路”。

“道”本来是看得见的物体运行的路,也是供人行走的路,是客观事物运行因循的轨迹。同时它又是抽象的“路”,是看不见形、听不着声、品不出味、触不到体的抽象于物质的潜在轨迹,还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运行轨迹的大致的经验的认知,是应该取法依据的而不应该违背和对抗的动态的行事原则。

“德”是遵循道的原则行事的品质。

“德”从“道”而来,是循道之德,它建立在“修道”基础上,通过修道来立德。“德”依附于“道”。“道”是行事应遵循的原则,“德”就是按“道”行事,依“道”而行就是有“德”,不依“道”而行就是无“德”。“道”是“德”的载体,没有道,德就无从谈起。 “道”与“德”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动态的。

“道德”一词正是“道”与“德”结合的产物,它也是衡量人的客观标准。


陈广逵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道德有什么用?简单地说,道是指万物的最根本规律。“大道至简”,简到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其表现形式是运动变化的。换个角度来说,道,天之道,以天地万物之自然规律为道;德是人之德,即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的品德,即人品。即“德行天下。”

人生活在世界上,必须适应社会。必须不断修养,即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在当代,应该不忘初心,爱国爱民,尊守党纪国法,做个高尚的人,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以上是肤浅看法,请雅正之。


桂花芳香77105282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无论这句话有多少种解释和引发了多少种岐义,也无论老子的本意是什么,都给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不小的影响。\r

道究竟可不可以道?能不能常道?道出来有什么用?人能不能得道、尊道、守道?道是不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这些疑问,困扰人几千年,进而影响到人的文化形态。\r

道是什么?道不是物,也不是器,道是法则、是规律、是抽象的观念。道在哪里?道在万物之中,道在万物之间,道决定万物的存在秩序,道是万物变化发展的主因。道可感、可见、可知,它是表象事物的后台,它是事物区别的界限,它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道之难道是在于它极易同人的主观意志相混淆,人为的观念、人为的规则往往掩盖了道的本质。而人出于自我的种种目的,并不愿意承认、接受、遵从道的存在,人的行为多有背道而驰,大逆不道就是证明。\r

不是道很难道,是道的原则太尖锐,往往完全与人的意愿相反,对于维护着生存既有现状的人们来说,具有颠覆性和否定性。人如果闻道即行,便要伤筋动骨,甚至脱胎换骨,这样的道能大行其道吗?所以,人既要维护已有规则,又不得不改变已有规则,就只能变通施道,或者道亦非道,遮遮掩掩、吞吞吐吐……进而心口不一,名实不符,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明一套,暗一套……如此的人间聪明智慧层出不穷。教人如何自保、如何得利、如何有益、如何立于不败的生存计谋浩如烟海,甚至教人如何修道、如何得道、如何用道的法门处处皆是。人的生命利益和现实利益成为维护中心,在这种情形下,道能怎么道?只能非常道了。\r

或许不是老子存心不明道,是道而无用,道而无效。在背道而驰的人群中讲道,能讲明白道吗?人眼巴巴地指望道为自我的生命利益服务,为自我的精神意志助力,道该怎么道?\r

道己经演变为:仁义礼智信、唯物辩证法、真善美与假丑恶、科学真理、伦理道德……这些道的替代品以道的名义实现了为人的意志服务的目的,背道而驰则成为天公地道。\r

如此一来,道还在吗?所幸的是,未明之道从不缺席,道仍然裁决一切,推动一切。只不过对于人,越发加大了悟道的难度:人什么都知道了,却根本不知道;人知道得越多,就越不知道。这是人的不幸与悲哀,人生活在道里却不知道,人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这绕口令般的逻辑关系,却是人类一再重复不休的命运。\r

道与物,道与人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的分离必然导致灾难与痛苦。但道不会灭,分离只是暂时现象,最终,人道合一、道体不分才是恒态,到那种时候,就是:道可道,如实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