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民國影后胡蝶最愛天津糖炒栗子,栗子鄭曾與狗不理、祥德齋齊名

清末民初天津衛的小吃,比較有名的包括:黃家花園的果仁張,東門牌坊底下的鄭記糖炒栗子,丁伯鈺的糖堆,西門裡鴨子王的滷煮野鴨,歸賈胡同明順昌的醬肉雜樣,文廟前的三至五連的小仁果等。現在這些小吃幾乎都絕跡了,今天咱們單說這糖炒栗子。

栗子是燕山山脈的物產,按產地分為東山貨和北山貨。東山貨產量大,顏色紅紫、味道甘甜,產於遵化、昌黎、遷安等地,尤以遵化栗子最出名。北山貨顏色微黃、個粒大小不勻,產地在昌平、懷柔、密雲一帶。

民國影后胡蝶最愛天津糖炒栗子,栗子鄭曾與狗不理、祥德齋齊名

糖炒栗子

栗子樹三四月間開花,到了中秋節前後,等樹上有三四成外殼破裂的栗子時,便可全部摘下。栗子下樹後,存儲很麻煩,依照產地習慣可分為兩種:一為“水窖”,將栗子堆放在室內,灑上水,保持其水份以防乾裂。這種保存方法需要經常灑水,糖分容易消失,時間長了還可能變質腐爛;另一種方法為“土窖”,將栗子放進土溝裡,上面蓋一層沙土,可以長時間儲存。

中國人自古愛吃栗子。《詩經》中有“樹之棒慄”的記載。司馬遷《史記》中有一段敘述蘇秦遊說燕國的文字,蘇秦對燕文侯說,燕國人有了慄樹,就不必種田,也可以維持生活。可知栗子樹對當時燕國十分重要。唐朝末年,晉王李克用任河東節度使,曾窮追汴師,導致糧運不繼,只能蒸慄為食,栗子因此被稱為“河東飯”。

栗子有藥用價值。《農政全書》記載:“栗子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飢。”古人認為“果中慄最有益,治腰腳,宜生食之”,說白了,吃栗子能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所以宋代蘇東坡晚年患腰痠腿軟的毛病,每天早晚都要吃一些生栗子。

民國影后胡蝶最愛天津糖炒栗子,栗子鄭曾與狗不理、祥德齋齊名

民國影后胡蝶最愛天津糖炒栗子,栗子鄭曾與狗不理、祥德齋齊名

栗子糖墩兒

栗子有多種吃法。可以生吃,當然最好還是煮熟、蒸熟、炒熟,蒸熟的栗子,熱烘烘甜糯糯,所以杜甫也要讚歎“山家蒸慄暖”。“臘八粥”少不了栗子,用栗子燜雞塊、燒牛肉風味絕佳。用慄仁磨粉蒸成小窩頭,號稱“黃金塔”,是清代宮廷裡的上等食品,當年慈禧太后的最愛。

當然最好吃的還是糖炒栗子,這種做法也有很多年曆史。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提到,開封有一個叫李和的人,他炒的栗子最好吃,別的店鋪無論怎樣仿效,總是趕不上他。可見早在北宋時期,炒栗子在民間就已經分出了三六九等。

清代天津人稱糖炒栗子為“灌香糖”,“津門竹枝詞”有詩為證:“堆盤栗子沙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嘗。寒火三更燈半灺,門外高喊灌香糖。”法租界梨棧附近擺滿蘋果、鴨梨的小店門口,支起一口大鐵鍋,一個赤膊壯漢用鐵鏟翻動卷在黑色糖砂中的栗子,陣陣糖炒栗子的氣撲鼻而來,這是很多老天津衛記憶深處的畫面。

民國影后胡蝶最愛天津糖炒栗子,栗子鄭曾與狗不理、祥德齋齊名

糖炒栗子

早年天津糖炒栗子最出名的字號是“栗子鄭”。1900年八國聯軍拆了天津城牆之後,在南門裡出現一家鄭記乾貨店,臨街賣糖炒栗子。老闆姓鄭,年逾六旬,所售栗子由遵化老客大批量提供,入鍋前用篩子仔細挑揀,確保有蟲眼兒的壞栗子混不進鍋裡。炒栗子時,先在鍋底鋪上一層黑砂,倒進栗子,一邊攪拌一邊加熱,同時放糖稀。炒栗子時加砂,是為了讓栗子的表皮受熱均勻,不致因冷熱不勻而膨脹爆裂。加糖稀可以使栗子表皮富有光澤和香味。

“栗子鄭”的糖炒栗子個大皮薄,炒糖均勻,用手一捻,果殼自開,果肉嫩黃豐碩,叫賣時稱為“剝皮栗子”,附近日租界、英租界的老外也常來購買,城裡人探親訪友,都要帶上一兩袋栗子作為禮物。在當時,“栗子鄭”與狗不理包子、祥德齋糕點同稱“津門三味”。

民國影后胡蝶最愛天津糖炒栗子,栗子鄭曾與狗不理、祥德齋齊名

民國影后胡蝶最愛天津糖炒栗子,栗子鄭曾與狗不理、祥德齋齊名

民國影后胡蝶

民國影后胡蝶8歲時全家住在天津,她曾回憶天津的糖炒栗子:“我和堂妹胡珊在天主教聖功學堂唸書。學校校規較嚴,白襯衫、黑裙子,上課都得規規矩矩坐著。只有下了課,走出校門,我和胡珊才像兩隻飛出籠的鳥兒,踢毽子、跳繩,玩夠了,一個銅板買一個肉包子或是買一大堆糖炒栗子,再花一個銅板就可叫輛黃包車回家。”

80年代西南角有一家光明食品店,高峰時一天能賣出糖炒栗子400公斤,被商委授予“栗子王”稱號。這家的糖炒栗子看著油亮順眼,吃著鬆軟香甜,炒栗子之前由專人把栗子逐個挑選一遍,大、中、小分開等級,發黴、有蟲眼兒的扔掉,再過一道水,壞的、癟的栗子會漂起來,這才算挑徹底。與光明食品店同時被授予“栗子王”稱號的還有小白樓的津滬食品店。到了90年代,天津出了個體民營的“小寶栗子”,生意越做越好,一直髮展到今天,成了天津栗子的代表品牌。(文:何玉新)

民國影后胡蝶最愛天津糖炒栗子,栗子鄭曾與狗不理、祥德齋齊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