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穿越40年,看海河两岸变迁(图)

穿越40年,看海河两岸变迁(图)

1983年12月25日,海河广场。于嘉祯 摄

穿越40年,看海河两岸变迁(图)

如今的海河广场周边高楼林立,景色宜人。

穿越40年,看海河两岸变迁(图)

1987年7月18日,古文化街杨柳青画店。陈国兴 摄

穿越40年,看海河两岸变迁(图)

如今的古文化街杨柳青画店,还是那把纸扇,传统的文化依然流传。

穿越40年,看海河两岸变迁(图)

1980年8月10日,红桥区河北大街新建居民楼前或楼房的底层设立的笼屉旋木门市部和金属修配门市部。孙成 摄

穿越40年,看海河两岸变迁(图)

如今,那些门市部早已与时代告别。与现代化的生活配套的是现代化的设施。

穿越40年,看海河两岸变迁(图)

1986年12月19日,即将竣工的南市旅馆街。陈国兴 摄

穿越40年,看海河两岸变迁(图)

如今,旅馆街和与它为邻的食品街还是会吸引着外地游客的到来。但天津本地人热衷的却是与它一路之隔的大悦城。

穿越40年,看海河两岸变迁(图)

昔日的电报大楼,高耸于南京路上,成为一道瞩目的风景。而今的它已被周围的高层建筑“淹没”,唯有顶尖的大钟,还在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流逝。

穿越40年,看海河两岸变迁(图)

天津的母亲河海河,从有“天津摇篮”之称的三岔河口,蜿蜒伸入天津东部渤海湾。如今,这里不仅有高楼绿地,更有世界上唯一的桥上瞰景摩天轮“天津之眼”。

穿越40年,看海河两岸变迁(图)

耀华的实验楼改名科教馆,路口比以前人性化地增加了安全岛。

穿越40年,看海河两岸变迁(图)

三十多年来,古文化街成为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必去的景点之一。

穿越40年,看海河两岸变迁(图)

元朝政府为祈求航海安全于1326年建立起来的天后宫,后边已是成片高楼。

穿越40年,看海河两岸变迁(图)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周边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崛起,金街近几年也褪去了以往的繁华,成为外地游客观光游览的打卡街区。

穿越40年,看海河两岸变迁(图)

狮子林桥。20世纪80年代,随着“震后重建”的高潮,海河边越发漂亮起来。而新世纪后修建的亲水平台,让市民离水更近,与水更亲。

穿越40年,看海河两岸变迁(图)

这座有着115年历史的天津北站,曾是津浦线的起点站,如今门可罗雀。

穿越40年,看海河两岸变迁(图)

如今的中山路已不显宽阔,几经改线的1路公交车仍然运行在这条熟悉的道路上。曾经的高楼在更高的大厦下变得矮小。

2018年,改革开放的脚步整整迈进40年,这也正是我国改革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民生水平的全面提升,到国家综合实力的日渐强大,我们的城市天津也与这个国家一起发生着巨变。那些记忆里的老房子、老街道,在城市规划的推进中旧貌换新颜……

天津影像信息全媒体平台(天津日报历史照片数据库)里,留存着老一代摄影记者对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天津城市面貌以及民生发展的影像报道。从悠悠的海河之畔,到繁华的古文化街;从历史悠久的育人学府,到民生汇聚的商业街区。这些地方经历了40年的建设发展,如今又以怎样的一副“面孔”迎接八方来客?带着老照片的“记忆”,让我们开始一次新旧对比的视觉之旅。

刘欣 摄影报道 (除署名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